威廉二世想了想,確認道:“是之前中日戰爭時,中國被破壞的那個船塢?”
“正是”
“還是等到如今的中日戰爭結束之後再說這些事”威廉雖然心動,但是還想最大的爭取一些利益
“陛下,中國人也開始和美國人接觸,要是我們不積極迴應,這筆大生意就會落入美國佬的口袋中,對我們的損失不可估量啊”
“那好,就由你全權負責此事,與李鴻章接觸,要是能拖到戰爭結束之後才確定好”
見大事已定,亨利大喜,他還等著拿收尾的錢呢當然是越快辦好越好了,那裏還管戰爭結不結束
中國軍隊擊敗日本軍隊,收複台灣,讓列強各國都起了一絲好奇心,究竟這個國家在過去短短一年的時間內,發生些什麽事呢,竟然表現出了如此大的差距
列強對中國的態度都稍微發生了些改變,以前是不把中國當人看,現在是稍微當成人看了
列強各國開始注意到定遼軍的勢力,而英國方麵,在莫德的推動下,是先走一步,開始與遼東相接觸
不去管國外,國內對魏季塵的熱捧卻在繼續,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
自從定遼軍收複台北之後,各地的大小報紙幾乎都是圍著魏季塵,圍著定遼軍轉
收複了台北,各地民眾認為就已經收複了台灣,至於台灣上麵還有一些日本軍隊,那就是盤踞在那裏的餘孽了
各地報紙,尤其是遼東方麵的報紙,把魏季塵誇得是天上少有,地上無雙,很多報紙都吹捧過頭了,要不是李雲飛嚴厲把關,相信還有很多出規格的文章會刊載出來
李雲飛知道,必須要把握好這個度,收複台灣這份大功勞決定不能被清政府據為己有,不能讓清政府乘機收取民心,但是也不能讓定遼軍的實力一下子暴露得精光
因此,這段時間有的李雲飛頭疼的了
譚嗣同和林知行卻不管這些,有了林知行的《視野》,早就注定了魏季塵時常要上這份報紙了
《視野》已經成為遼東,甚至整個東北地區,最有名、發行量最大最廣的一份報紙,已經成為了遼東政府的喉舌
為了把這份報紙辦成大眾之報,林知行可是煞費苦心,首先完全就是在虧本賣報,其次,一些版麵,譚嗣同建議使用白話文,能夠讓民眾很清楚的了解其中的意思
當然,一份報紙光有文字也是不行的,還得圖文並茂,你看不懂字沒有關係,總看得懂圖片
《視野》也因此被一些文人所詬病,認為是一份粗鄙之報,但是,他們一邊罵卻一邊買個不停
第三百五十一章 信息戰
魏季塵對後世的信息戰可是知之甚詳,連康有為這些剛走出國門,打開眼睛看世界的維派人士,都知道辦報紙宣傳自己的主張,何況來自後世的魏季塵呢
而且魏季塵做得加隱蔽,加不為人知,他乘著維派這股東風,在各地或收購、或成立了不少的報社,為自己所用
京師,金陵,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都有魏季塵操控的報社
報紙業務在這一段時間是蓬勃發展,幾乎沒一天都會有的報社,的報紙出現,因此,魏季塵此舉也就顯得不是很引人注意了
咋一看,這些報社平日四平八穩,似乎與魏季塵沒有半點聯係,但是一到關鍵時候,便會一齊發力
像是蠱惑朝廷對日宣戰,這些報社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清政府剛經曆一場戰爭,並且是失敗的,本身是猶豫再三,但是權衡利弊,再加上一看民眾的反應,馬上便下決心參戰了
這民眾的反應從那裏看來?
除了那些上書的士林學子之外,那就是各地的大小報紙了,這些報紙可勁的吹,對日作戰有多少好處,國人又是如何如何的希望朝廷參戰、洗刷恥辱
這些報紙,民眾看了,那是熱血沸騰,而朝廷看了,則認為是民心可用
結果可想而知了,朝野人士就這樣被魏季塵給吹暈了,沒有多久便決定了對日作戰
再說到《視野》
《視野》連續幾天來的頭版都是關於魏季塵以及定遼軍的
其中一篇文章是引起巨大的轟動,這是一篇隨軍記者親筆撰寫以親自經曆為基礎,詳細描寫了半個月來中日軍隊在台灣數次的交鋒
以第一手資料,獨家之報道
揭露了雙方各使解數,互使手段,以及台灣之戰中的一些秘聞
“今天,當我站在台北城的城牆上,看著垂頭喪氣地日本軍人,列成一排排,一聲不吭的走出城門,走向俘虜營時
我情不自禁淚溢眼眶,僅僅一年的時間,這座城池就又迴到我們中國人地手中,曾幾何時,我以為,我再也沒用機會踏上台灣,踏上這座城池
然而,這一切都在現在改變,都在這一刻改變了
還有比這讓人激動的嗎?
多少年了,中國終於能從侵略者手中收迴失地
僅僅還是在一年之前,我們還在惶惶然當中,生怕列強,倭人以這樣或那樣的借口挑起戰爭,奪取領土,忍氣吞聲,裝孫子當兒子,送銀子貢財寶,隻希望我中國能在列強夾縫中生存
而今,中國人終於能向世界向列強宣誓,中國並不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挑釁中國者,必將付出血地代價
侵犯中國主權者,必將受到中國人的反抗
日本人是第一個,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正是”
“還是等到如今的中日戰爭結束之後再說這些事”威廉雖然心動,但是還想最大的爭取一些利益
“陛下,中國人也開始和美國人接觸,要是我們不積極迴應,這筆大生意就會落入美國佬的口袋中,對我們的損失不可估量啊”
“那好,就由你全權負責此事,與李鴻章接觸,要是能拖到戰爭結束之後才確定好”
見大事已定,亨利大喜,他還等著拿收尾的錢呢當然是越快辦好越好了,那裏還管戰爭結不結束
中國軍隊擊敗日本軍隊,收複台灣,讓列強各國都起了一絲好奇心,究竟這個國家在過去短短一年的時間內,發生些什麽事呢,竟然表現出了如此大的差距
列強對中國的態度都稍微發生了些改變,以前是不把中國當人看,現在是稍微當成人看了
列強各國開始注意到定遼軍的勢力,而英國方麵,在莫德的推動下,是先走一步,開始與遼東相接觸
不去管國外,國內對魏季塵的熱捧卻在繼續,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
自從定遼軍收複台北之後,各地的大小報紙幾乎都是圍著魏季塵,圍著定遼軍轉
收複了台北,各地民眾認為就已經收複了台灣,至於台灣上麵還有一些日本軍隊,那就是盤踞在那裏的餘孽了
各地報紙,尤其是遼東方麵的報紙,把魏季塵誇得是天上少有,地上無雙,很多報紙都吹捧過頭了,要不是李雲飛嚴厲把關,相信還有很多出規格的文章會刊載出來
李雲飛知道,必須要把握好這個度,收複台灣這份大功勞決定不能被清政府據為己有,不能讓清政府乘機收取民心,但是也不能讓定遼軍的實力一下子暴露得精光
因此,這段時間有的李雲飛頭疼的了
譚嗣同和林知行卻不管這些,有了林知行的《視野》,早就注定了魏季塵時常要上這份報紙了
《視野》已經成為遼東,甚至整個東北地區,最有名、發行量最大最廣的一份報紙,已經成為了遼東政府的喉舌
為了把這份報紙辦成大眾之報,林知行可是煞費苦心,首先完全就是在虧本賣報,其次,一些版麵,譚嗣同建議使用白話文,能夠讓民眾很清楚的了解其中的意思
當然,一份報紙光有文字也是不行的,還得圖文並茂,你看不懂字沒有關係,總看得懂圖片
《視野》也因此被一些文人所詬病,認為是一份粗鄙之報,但是,他們一邊罵卻一邊買個不停
第三百五十一章 信息戰
魏季塵對後世的信息戰可是知之甚詳,連康有為這些剛走出國門,打開眼睛看世界的維派人士,都知道辦報紙宣傳自己的主張,何況來自後世的魏季塵呢
而且魏季塵做得加隱蔽,加不為人知,他乘著維派這股東風,在各地或收購、或成立了不少的報社,為自己所用
京師,金陵,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都有魏季塵操控的報社
報紙業務在這一段時間是蓬勃發展,幾乎沒一天都會有的報社,的報紙出現,因此,魏季塵此舉也就顯得不是很引人注意了
咋一看,這些報社平日四平八穩,似乎與魏季塵沒有半點聯係,但是一到關鍵時候,便會一齊發力
像是蠱惑朝廷對日宣戰,這些報社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清政府剛經曆一場戰爭,並且是失敗的,本身是猶豫再三,但是權衡利弊,再加上一看民眾的反應,馬上便下決心參戰了
這民眾的反應從那裏看來?
除了那些上書的士林學子之外,那就是各地的大小報紙了,這些報紙可勁的吹,對日作戰有多少好處,國人又是如何如何的希望朝廷參戰、洗刷恥辱
這些報紙,民眾看了,那是熱血沸騰,而朝廷看了,則認為是民心可用
結果可想而知了,朝野人士就這樣被魏季塵給吹暈了,沒有多久便決定了對日作戰
再說到《視野》
《視野》連續幾天來的頭版都是關於魏季塵以及定遼軍的
其中一篇文章是引起巨大的轟動,這是一篇隨軍記者親筆撰寫以親自經曆為基礎,詳細描寫了半個月來中日軍隊在台灣數次的交鋒
以第一手資料,獨家之報道
揭露了雙方各使解數,互使手段,以及台灣之戰中的一些秘聞
“今天,當我站在台北城的城牆上,看著垂頭喪氣地日本軍人,列成一排排,一聲不吭的走出城門,走向俘虜營時
我情不自禁淚溢眼眶,僅僅一年的時間,這座城池就又迴到我們中國人地手中,曾幾何時,我以為,我再也沒用機會踏上台灣,踏上這座城池
然而,這一切都在現在改變,都在這一刻改變了
還有比這讓人激動的嗎?
多少年了,中國終於能從侵略者手中收迴失地
僅僅還是在一年之前,我們還在惶惶然當中,生怕列強,倭人以這樣或那樣的借口挑起戰爭,奪取領土,忍氣吞聲,裝孫子當兒子,送銀子貢財寶,隻希望我中國能在列強夾縫中生存
而今,中國人終於能向世界向列強宣誓,中國並不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挑釁中國者,必將付出血地代價
侵犯中國主權者,必將受到中國人的反抗
日本人是第一個,但不會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