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這病來的快,去的也快,兩副藥吃下去,已是活蹦亂跳的了。她正盤算著是該去向楊國忠告辭,卻不想楊國忠卻差人來請她到書房。
李洋心想,曆史上說這楊國忠是個大奸臣,除了光幹害人的事,好事一件也沒做過。他這會兒招見自己,會有什麽目的呢?想想又覺得不對,自己現在隻是一介平民,而人家可是右相、衛國公,就算他想害人,自己應該也不夠格。或者是自己是來替李俶搬救兵這事讓他知曉了?看曆史上說了,這楊國忠可是一直想扳倒太子李亨的人。
但不管這楊國忠有什麽目的,自己現在已在他府上,這會兒想逃可不容易,還是去聽聽他要說啥吧?
跟隨相府管家,李洋來到楊國忠的書房。
一張大書案,書案上擺了一疊書,書案後是一張繡著錦秀山河圖的大屏風。李洋走進書房時,楊國忠正坐在書案後那張大椅子上翻看一本書。
李洋心想:曆史上說這楊國忠年輕時可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這會兒跟這裝模作樣的裝文化人嗎?
看李洋走進來,楊國忠放下手中的書,程序式的問道:“張公子的病養的如何了?”
李洋拱手施禮迴道:“承蒙右相收留,小生病已痊愈,正欲要向右相大人告辭。”
楊國忠擺擺手:“每年的科考都會安排在一月中旬或二月初,但今年聖上說不想讓各位舉子們在長安等太久,於是將今年的科考提前到了這月的初五,也就是後天,張公子可準備好了?”
科考?這個李洋真沒想過。那什麽八股文,詩詞歌賦,她可不在行。但自己現在可是張春生,是專程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這會兒肯定不能說自己不想考要迴家了吧?李洋撓撓頭,裝作難過的說道:“十年寒窗,為的就是功名,可小生前日掉入渠中,名牒已毀壞,怕是無法再參加今年的科考了。”
這科舉考試可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先得上學,結業後被作“生徒”。而自學成才的,需要先提出書麵申請,先參加縣一級的考試,合格後,再參加州一級的考試。州考合格的考生被稱作“鄉貢”。生徒和鄉貢才有資格前往長安參加科考。
考生在考試前的一個多月就得來到長安,拿著地方官府發給的推薦文憑前往尚書省“疏名列到”等程序。這才算拿到了考試的名牒,就可以在長安複習複習備考了。
現在李洋把張春生的名牒給弄沒了,就跟這現代考試中把準考證給丟了一樣,別說考試,連考場你都進不去了。
楊國忠笑著看了看李洋,指指他對麵的凳子說:“來,張公子請坐。”
李洋原本以為說丟了名牒,這考試的事黃了,那這日理萬機的右相自當沒時間再理他這個平頭老百姓了,不想楊國忠卻讓自己坐下說,這不明擺著還有事要談嗎?
李洋雖是不情願,但還是不得不裝出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坐在了楊國忠的對麵。
李洋剛坐下,楊國忠卻從位置上站了起來,踱到窗前望著外麵的庭院似是自言自語的說道:“所有人都祝賀我升遷,卻不知這官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聖上把科考提前,那是選賢心切啊?”說完又轉過身走迴去坐迴到椅子上,歎了口氣接著說道:“聖上把今年督考的工作交給了我,你說,這什麽樣的人才才算是賢能之才啊?”
李洋在心裏想到:你丫還選賢呢?對你來說,那還不是順你者昌嗎?
看李洋沒說話,楊國忠問道:“張公子,我把你找來,就是想聽聽你們考生對賢能之才有何見解?”
這都指名道姓的要讓自己來答了,李洋也不好再隻做聽眾,但這楊國忠雖是看起來平易近人,但那曆史上可是說的有鼻子有眼的。現在自己已是麻煩纏身,還是別再招更多事端了,於是附和著說道:“迴右相大人,對於何為賢能?小生的理解可能粗陋了一些,但既然右相大人問起,那小生就班門弄斧了。”
“所謂賢能,第一當然是要品行端正,其次是學有所長。但,無論品行修習的如何?學識如何淵博,能為其所用者才是有用。因此,我個人覺得,選賢者,必先看其能否為其所用,能用者,再看其品行和學識。隻有這樣,才能讓賢能者展現其才能,也讓用賢能者獲得其幫助。”
楊國忠愣了一下,他沒想到,這個鄉貢考生居然能說出這翻言論,隨即說道:“可如果照張公子之言選賢,那不就成了某些人說的結黨了嗎?”
李洋搖搖頭,也學那千年前的讀書人:“非也,非也。這用人者的思想自是來自最上層,而賢能之士隻是圍在這用人者的周圍,幫助用人者去達成其目標而已,又何來結黨一說呢?賢能者不是沒有自己的思想,隻是在出現意見相悖時,知道如何去說服別人或改變自己,而不是讓局麵變得不可收拾。我相信沒有人希望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各執己見,然後相互攻擊,相互拆台。”
楊國忠點點頭,“那張公子對我大唐現在的用兵製和官員選拔有什麽看法嗎?”
現在是公遠753年,再有兩年安史之亂就要發生了,在這之前,楊國忠一直對唐玄宗說安?山有謀反之心。
結合曆史,於是李洋說道:“文安邦,武定國,這是國之根本。對於朝廷的官員選拔小生不甚了解,但小生知道。如果在外的將領軍權過於集中,如遇有不臣之心,那就會是國家的災難。”
楊國忠又一次站了起來,麵前的這位舉子句句說在了自己的心坎上。現在李林甫這個自己最大的對手雖然已死,但朝中反對自己的人也還大有人在,尤其是三鎮節度史安?山,仗著聖上和貴妃娘娘的寵愛,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裏。他楊國忠是誰啊,當今國舅,首輔宰相,正如這位張公子所說的,那就是定國之人。他安?山算得了什麽?一介武夫而已,他有軍權,那自己也得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方能與這武夫抗衡。
李洋對賢能的闡述雖有獻媚之嫌,但她的前提是“品行端正”,而此時楊國忠滿腦子想的卻是如何培養勢力以打擊政敵,有這種思想當然不能稱之為品行端正,自然也稱不上賢能之士。
但不管李洋對賢能的描述設定了一個怎樣的前提,聽在楊國忠的耳朵裏,就隻剩下了:賢能者得是能為自己所用的人,否則,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麽?
楊國忠看了看李洋,“張公子剛才的一番言論很有見地,你就暫時住在我相府,待我讓人去尚書省問問你名牒之事。”
李洋想拒絕,但想想又不合適。於是也就先答應了下來,想是這離考試還有兩天,一定能找到機會遛出府去。
但是,李洋她能遛得出去嗎?她最近的運氣似乎都不太好。
李洋心想,曆史上說這楊國忠是個大奸臣,除了光幹害人的事,好事一件也沒做過。他這會兒招見自己,會有什麽目的呢?想想又覺得不對,自己現在隻是一介平民,而人家可是右相、衛國公,就算他想害人,自己應該也不夠格。或者是自己是來替李俶搬救兵這事讓他知曉了?看曆史上說了,這楊國忠可是一直想扳倒太子李亨的人。
但不管這楊國忠有什麽目的,自己現在已在他府上,這會兒想逃可不容易,還是去聽聽他要說啥吧?
跟隨相府管家,李洋來到楊國忠的書房。
一張大書案,書案上擺了一疊書,書案後是一張繡著錦秀山河圖的大屏風。李洋走進書房時,楊國忠正坐在書案後那張大椅子上翻看一本書。
李洋心想:曆史上說這楊國忠年輕時可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這會兒跟這裝模作樣的裝文化人嗎?
看李洋走進來,楊國忠放下手中的書,程序式的問道:“張公子的病養的如何了?”
李洋拱手施禮迴道:“承蒙右相收留,小生病已痊愈,正欲要向右相大人告辭。”
楊國忠擺擺手:“每年的科考都會安排在一月中旬或二月初,但今年聖上說不想讓各位舉子們在長安等太久,於是將今年的科考提前到了這月的初五,也就是後天,張公子可準備好了?”
科考?這個李洋真沒想過。那什麽八股文,詩詞歌賦,她可不在行。但自己現在可是張春生,是專程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這會兒肯定不能說自己不想考要迴家了吧?李洋撓撓頭,裝作難過的說道:“十年寒窗,為的就是功名,可小生前日掉入渠中,名牒已毀壞,怕是無法再參加今年的科考了。”
這科舉考試可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先得上學,結業後被作“生徒”。而自學成才的,需要先提出書麵申請,先參加縣一級的考試,合格後,再參加州一級的考試。州考合格的考生被稱作“鄉貢”。生徒和鄉貢才有資格前往長安參加科考。
考生在考試前的一個多月就得來到長安,拿著地方官府發給的推薦文憑前往尚書省“疏名列到”等程序。這才算拿到了考試的名牒,就可以在長安複習複習備考了。
現在李洋把張春生的名牒給弄沒了,就跟這現代考試中把準考證給丟了一樣,別說考試,連考場你都進不去了。
楊國忠笑著看了看李洋,指指他對麵的凳子說:“來,張公子請坐。”
李洋原本以為說丟了名牒,這考試的事黃了,那這日理萬機的右相自當沒時間再理他這個平頭老百姓了,不想楊國忠卻讓自己坐下說,這不明擺著還有事要談嗎?
李洋雖是不情願,但還是不得不裝出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坐在了楊國忠的對麵。
李洋剛坐下,楊國忠卻從位置上站了起來,踱到窗前望著外麵的庭院似是自言自語的說道:“所有人都祝賀我升遷,卻不知這官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聖上把科考提前,那是選賢心切啊?”說完又轉過身走迴去坐迴到椅子上,歎了口氣接著說道:“聖上把今年督考的工作交給了我,你說,這什麽樣的人才才算是賢能之才啊?”
李洋在心裏想到:你丫還選賢呢?對你來說,那還不是順你者昌嗎?
看李洋沒說話,楊國忠問道:“張公子,我把你找來,就是想聽聽你們考生對賢能之才有何見解?”
這都指名道姓的要讓自己來答了,李洋也不好再隻做聽眾,但這楊國忠雖是看起來平易近人,但那曆史上可是說的有鼻子有眼的。現在自己已是麻煩纏身,還是別再招更多事端了,於是附和著說道:“迴右相大人,對於何為賢能?小生的理解可能粗陋了一些,但既然右相大人問起,那小生就班門弄斧了。”
“所謂賢能,第一當然是要品行端正,其次是學有所長。但,無論品行修習的如何?學識如何淵博,能為其所用者才是有用。因此,我個人覺得,選賢者,必先看其能否為其所用,能用者,再看其品行和學識。隻有這樣,才能讓賢能者展現其才能,也讓用賢能者獲得其幫助。”
楊國忠愣了一下,他沒想到,這個鄉貢考生居然能說出這翻言論,隨即說道:“可如果照張公子之言選賢,那不就成了某些人說的結黨了嗎?”
李洋搖搖頭,也學那千年前的讀書人:“非也,非也。這用人者的思想自是來自最上層,而賢能之士隻是圍在這用人者的周圍,幫助用人者去達成其目標而已,又何來結黨一說呢?賢能者不是沒有自己的思想,隻是在出現意見相悖時,知道如何去說服別人或改變自己,而不是讓局麵變得不可收拾。我相信沒有人希望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各執己見,然後相互攻擊,相互拆台。”
楊國忠點點頭,“那張公子對我大唐現在的用兵製和官員選拔有什麽看法嗎?”
現在是公遠753年,再有兩年安史之亂就要發生了,在這之前,楊國忠一直對唐玄宗說安?山有謀反之心。
結合曆史,於是李洋說道:“文安邦,武定國,這是國之根本。對於朝廷的官員選拔小生不甚了解,但小生知道。如果在外的將領軍權過於集中,如遇有不臣之心,那就會是國家的災難。”
楊國忠又一次站了起來,麵前的這位舉子句句說在了自己的心坎上。現在李林甫這個自己最大的對手雖然已死,但朝中反對自己的人也還大有人在,尤其是三鎮節度史安?山,仗著聖上和貴妃娘娘的寵愛,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裏。他楊國忠是誰啊,當今國舅,首輔宰相,正如這位張公子所說的,那就是定國之人。他安?山算得了什麽?一介武夫而已,他有軍權,那自己也得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方能與這武夫抗衡。
李洋對賢能的闡述雖有獻媚之嫌,但她的前提是“品行端正”,而此時楊國忠滿腦子想的卻是如何培養勢力以打擊政敵,有這種思想當然不能稱之為品行端正,自然也稱不上賢能之士。
但不管李洋對賢能的描述設定了一個怎樣的前提,聽在楊國忠的耳朵裏,就隻剩下了:賢能者得是能為自己所用的人,否則,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麽?
楊國忠看了看李洋,“張公子剛才的一番言論很有見地,你就暫時住在我相府,待我讓人去尚書省問問你名牒之事。”
李洋想拒絕,但想想又不合適。於是也就先答應了下來,想是這離考試還有兩天,一定能找到機會遛出府去。
但是,李洋她能遛得出去嗎?她最近的運氣似乎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