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慎重思考,我決定采用後世比較可行的辦法,沿用六部這個主要架構,形成以六部為主的實際內閣製度,但要在主要工作分配上更合理一些,官員的名稱也不能變更,要是把戶部尚書改成民政部長,不光我覺得別扭,官員也會糊塗。
皇帝當然是兼任實際的內閣總理,尚書等於部長,侍郎是副部長,下麵還有司長,主要結構跟我在後世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差不多;督察院的職責是監督各級官員,各部原職的給事中也全部調往督察院,組成了一支監察部隊,相當於明朝時期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吧!
地方上的改革雖然現在無法在全國進行,但可以在京城周邊地區進行試點,省級的管理架構完全可以照搬改革後的內閣製,能裁撤的官員一律裁撤掉,地區級別的官員也予以撤銷,知縣直接對省級長官負責,這樣應該能達到簡政高效的目的。
在民政方麵,減輕人民負擔被擺在了第一位,除了減免賦稅之外,曆年來百姓所欠下的賦稅也都一筆勾銷,雖然此舉受益最大的還是那些大地主,但是普通百姓多少也能減輕一些負擔,可以減緩農民起義大爆發的趨勢。
自古以來,打破舊有的,創造全新的,都要經過一番爭鬥,當崇禎皇帝把思謀了很久的改革方案拋出來後,反對之聲甚囂塵上,似乎一下子形成了一個反對集團,以往力挺崇禎皇帝的李標、劉鴻訓等主要官員,也都站在了反對的一麵。
李標劉鴻訓等官員反對的理由很充分,他們都是正經八百的士人出身,深受傳統思想的熏陶,崇禎皇帝的改革已經觸動了士人神經的底線,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精簡機構,裁汰冗員,臣以為是利國之舉,既可以減輕國庫的開支壓力,又可以鞭策官吏熱心政事,然,聖人之法不可廢,如君非君,臣非臣,道何可寄?減免賦稅是皇上體恤百姓,乃百姓之福,然,國之血脈不外乎賦稅,賦稅減免,國以何運轉?”
內閣大學士錢龍錫一臉凝重的說著,他說完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三思而後行,他這麽一帶頭,滿朝文武全部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慎重決策。
如果我還是初到這個時代,剛剛替代原裝的崇禎皇帝,那麽文武百官給我來這麽一手,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麽應對,隻能妥協。
但是現在我已經兵權在握,以洗腦教材為綱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利用封建宗法和皇帝的號召力為鏈條,形成了一支如臂使指的鐵拳。
我的處境已經這樣了,左右都是放手一搏,所以要玩就要玩的痛快,不能臨死的時候後悔,誰想阻礙我的腳步,我就會用這鐵拳將其粉碎。
第三十二章 雖千萬人 吾往矣
靜,朝堂之上,錢龍錫發言過後,靜的落根針都聽的見。倒不是群臣不想接著發言,或者附和錢龍錫的言論,而是崇禎皇帝鐵青的臉色,讓官員們看出了苗頭風向都不太對勁,這個當口,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出頭鳥。
“覺得朕今日之言如同錢大人所說的,都站出來。”我的聲音自己聽起來都覺得冷,相信下麵的百官也不是傻子,察言觀色不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嘛!
朝廷之中大部分都是東林黨人,而東林黨最拿手的就是風骨,聽了崇禎皇帝這麽說,包括劉鴻訓在內,一下子站出來了十幾個身居要位的官員,力挺錢龍錫,希望迫使崇禎皇帝收迴成命。當然了,畏懼皇權的還是大多數,看到崇禎皇帝臉色不佳,為了腦袋上的烏紗,不得不原地立定。
我看著錢龍錫、劉鴻訓等人,點了點頭,“諸位愛卿心中有話說,但是朕卻不想聽,從現在起,諸位愛卿就長期休假吧!”我害怕這些人不懂休假的意思,再生出一點事端來,鬧自裁,鬧上調就不好了,馬上補充道:“諸位愛卿的官職,俸祿朕都予以保留,等你們想清楚了,再迴來跟朕說道說道。”這也算是停薪留職的變相版本吧!
我沒有給劉鴻訓等人說話的機會,當即宣布退朝。坐在書案後,我發現王承恩幾次張口想說話,卻都沒有說出來,問道:“有什麽話想說嗎?”
王承恩激靈了一下,猶豫片刻才說道:“老奴……有些話想說,但又怕惹陛下不高興,所以不知道該不該說。”
“想說什麽就說吧!朕不會怪罪你的。”我知道王承恩對自己絕無貳心,他想說的話應該也是為我著想。
王承恩咳嗽了一聲告罪後,才道:“陛下,剛才早朝的時候,老奴一直都在,陛下的話,大臣們的話,都聽到了,老奴以為陛下太過心急,此舉隻會激化矛盾……。”王承恩憑直覺把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聽著王承恩的話,我突然覺得像是在被老師訓斥,越想越覺得自己太過魯莽,以為手握兵權,就可以依為屏障,以此來展開心中的夢想和抱負,殊不知夢想固然重要,達成夢想的手腕更加重要。看來我還是太年輕了,毛嫩啊!不知道真正的崇禎皇帝是不是也犯這個毛病,所以才會落得淒慘下場。
王承恩說完,見崇禎皇帝臉色不佳,以為崇禎皇帝生氣了,“老奴深知陛下一力想要中興大明,可積重難返,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味的下猛藥,隻怕……。”
“你不會明白的。”
我擺擺手讓王承恩出去,王承恩的話擾亂了我一直以來的思維,這點要不得。不錯,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做一個國家的領袖對我來說困難重重,但是這個位置選擇了我,我隻能選擇要麽做一個真正崇禎那樣的人,一門心思的為帝國的中興努力,要麽做一個貪圖享樂的昏君,什麽發昏幹什麽,一定要賽過隋煬帝,不讓陳後主。但是我是一個正常人,一個從二十一世紀跑到明末的正常人,重新有過一次生命總想幹點與眾不同的事情的人。
“啟稟陛下,盧象升盧大人求見。”宮女進來看到崇禎皇帝望天發呆,愣了一下才通報。
我哦了一聲,“讓他進來吧!”
盧象升本來應該退朝之後就來見崇禎皇帝,可惜他被眾多的官員給攔住了,眾人都知道他是崇禎皇帝眼前的紅人,因此都希望他能規勸一下崇禎皇帝,不要施行那不倫不類的改革。
盧象升好言安撫眾人後,自己的內心也陷入矛盾之中,他得到崇禎皇帝的賞識,平步青雲,對崇禎皇帝的忠誠毫無瑕疵,但是今天早朝,他也有點不理解崇禎皇帝的那些話。
作為一個進士出身的武官,盧象升的性子比較直,看事物也有獨到的見解,崇禎皇帝頒布新政,裁撤內閣大學士,重組內閣,減免賦稅,這些都是一個明君英主的決策,可他總覺得崇禎皇帝此舉像是在跟天下官員作對,因為遭受最大損失的肯定是官員的利益,而官員則代表了一個很強大的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會老實的實行崇禎皇帝的政策嗎?答案是否定的。
“建鬥,過來坐。”我招唿走進來的盧象升,“不必多禮了,坐吧!”
盧象升謝座後坐到了崇禎皇帝麵前,“皇上,微臣……微臣來的時候,劉大人……。”受托來勸崇禎皇帝,可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劉鴻訓這個人,性子剛直,他認準的道理別人很難改變,這是個短處啊!為人不懂變通,做事會很難的,尤其是做大事。”想起劉鴻訓在曆史上的遭遇,我不禁有些感歎。
“建鬥,這件事本來事先應該跟你和徐光啟商量一下,這一點是朕疏忽了,如果建鬥是來勸朕收迴那些話,那建鬥就不用說了,開弓沒有迴頭箭,這個道理建鬥不會不明白。”
盧象升點點頭,“微臣倒不是想要勸皇上改變主意,相信皇上既然決定這麽做,一定有過深思熟慮,微臣隻想說,皇上劍鋒所指,微臣必定義無反顧。”心中雖然不理解崇禎皇帝的決策,但是他無條件的支持崇禎皇帝,這是一個臣子最起碼的原則。
我聽了盧象升的話,深受感動,這就是所謂的心腹跟嫡係吧!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建鬥之言,深暖朕心啊!不錯,朕是有過思慮,而且已經做好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成與敗,朕都心甘情願的去接受,但是朕相信,隻要有決心,就一定能幹的好,即便最後失敗了,也不會留下什麽遺憾。”
從這一刻起,我不再是總想著跑路的後來人,而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崇禎這副身體當中,承繼他的誌願,中興大明。道路不同,但是殊途同歸,相信我會做的比他更好。
第三十三章 男二號閃亮登場
1629年八月的沈陽,英氣勃勃的皇太極登上福陵眺望著遠方,大玉兒在他身後隨行,登上一百多級的台階使這位美女的臉色已經微紅,略帶嬌喘。
“那是為我們八旗子弟運送糧草的車隊吧?”大玉兒的目光隨著皇太極望去。
皇太極長出了一口氣,並沒有迴答,他挽起大玉兒的手慢慢朝前走去,來到父親努爾哈赤的陵前,默默的迴想著父親的一生。
古樹參天,綠草如茵,大玉兒看著新落成的陵墓,樓台殿閣錯落有致,金色的琉璃瓦在綠樹的掩映下閃閃生輝,方城的後麵是月牙形的寶城,寶城中最突出的寶頂,下麵就是埋葬努爾哈赤和妻子葉赫那拉氏的地宮。
從福陵下來,皇太極握著大玉兒的手,柔潤溫軟,但是卻感覺不到某些女人矯揉造作時的那種慵懶,他很喜歡這個來自蒙古部落的女人,她那雙頰的紅暈使人聯想起天邊燃燒的紅霞,秀眉亮眸之間,又隱隱的透露出剛毅之氣。
皇太極使勁的握了一下大玉兒的手,然後鬆開,急促的馬蹄聲讓他眉頭微皺。一匹戰馬夾帶著一聲長嘶,沿著大道飛馳而來,馬蹄猶如鼓點,眼看就要衝到了皇太極站立的地方。
隨侍在皇太極身邊的侍衛一個個驚惶失措,大玉兒更是驚唿起來,一名侍衛拔出腰刀奮力朝馬匹擲去,可惜戰馬速度飛快,一擲落空。
相對於旁人的驚惶,皇太極仍然站在原地不動,臉色絲毫不變,冷冷的眼神盯著那匹狂奔的烈馬,以及馬上的人。
侍衛們飛跑到皇太極身前,試圖用身體保護皇太極,大玉兒更是將手揚起,想要去阻攔戰馬。
說來奇怪,那馬似乎被皇太極的目光所懾,在離皇太極隻有三步遠的地方驟然停住,高聲嘶叫,前蹄飛揚。
嗆人的塵土隨風向前湧去,像是一團雲霧包裹住了皇太極,侍衛們慌忙撲住戰馬,皇太極則冷眼看著摔倒在地的人。
那人的身上和臉上滿是塵土汙垢,雙手卻緊緊的抱著前胸,張開幹裂的嘴唇大聲道:“急報……!”
在大明帝國遭受自然災害侵襲的時候,不僅新近依附後金的蒙古諸部遭受了嚴重災荒,後金本身也遭受重災,日子過的極為艱難。
迴到崇政殿的皇太極把急報放到桌子上,急報的內容是他一直擔心的,蒙古諸部因為自然災害,已經顯露出跟後金離心的苗頭,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嶽托參見大汗。”作為皇太極極為信任的人,嶽托被皇太極第一時間找來商量對策。
皇太極把急報遞給嶽托,“先看看吧!”
嶽托看過急報,很能理解皇太極此時的心情,不光後金此時處境艱難,身為天聰汗的皇太極本人,處境也艱難的很,此時一個疏忽就會造成汗位不保。
嶽托是大貝勒代善的兒子,但是跟皇太極的關係極為密切,當年努爾哈赤死後,嶽托並沒有支持父親繼承汗位,而是支持皇太極,二人的關係可見一斑。
“蒙古喀爾喀紮魯特部人心不穩,但是實力已經不如從前,大汗大可放心,諒其也不敢造次。”嶽托此時隻能就事論事。
皇太極歎了口氣,“其實蒙古諸部人心不穩也怨不得他們,聽說上個月,紮魯特部的存糧不夠十天,生活物資更是匱乏,漢人有句話說的好,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他們都快活不下去了,豈能不疏遠我們啊!”
嶽托聽了皇太極的話,霍然站起道:“都怪該死的袁蠻子,跟我們議和,卻不賣給我們糧草軍需,真恨不得一箭射穿他的頭。”
皇太極苦笑道:“議和?漢人向來以人上人自居,從來不會誠心誠意的跟我們議和,在他們看來,那是極為有損顏麵的事情,本汗倒要看看,他們的顏麵重要,還是小命重要。”
嶽托聽出皇太極話裏有話,問道:“大汗是否已經有了計策?”
皇太極點點頭,“不光蒙古諸部的日子不好過,咱們的日子也清苦的很啊!是到了打獵的時候了,否則如何過冬?”
“大汗是想主動出擊?”嶽托猶豫道:“這……是不是太冒險了?”
“不冒險也不行啊!如果不擄掠奴隸和牲畜,這個冬天很難度過去,另外不說你也明白,本汗今日汗位雖然還算穩固,但是那幾個人的內心仍然蠢蠢欲動,此次開戰不但能解決吃飯問題,對鞏固本汗的汗位也很有幫助。”皇太極說話沒有避開嶽托,他極為了解嶽托,知道這麽說更能讓嶽托的心靠向自己。
嶽托理解的點頭稱是,自己的阿瑪代善鐵定不會有謀取汗位之心,但是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驁不馴,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年紀雖小但是野心不小,而且還有天命汗努爾哈赤定下的八和碩貝勒共同治國的體製,幾個人想要奪下皇太極的汗位,不是沒有可能,此時最好的策略當然是把矛盾轉移,而主動出擊攻打明朝或者蒙古察哈爾部,則是最佳的轉移方向。再有就是朝鮮已經被八旗大軍給打怕了,不用再擔心來自朝鮮方麵的威脅。
皇太極把地圖拿出來,指著地圖說:“袁崇煥是一個人才,手上又有紅衣大炮,他駐守的遼東一帶我們根本占不到便宜,但是我們也不是沒有勝算,你看,蒙古諸部已經投靠我們了,而明朝山海關以西的防守不像袁崇煥把守的那麽難以攻破,我們可以挑選明軍防守薄弱的地方作為突破口,一舉撕破明軍的防線,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嶽托點頭道:“大汗說的對,科爾沁的布爾葛圖對西線長城的地理極為熟悉,我們可以用他做向導。”
皇太極大笑道:“看來我們是不謀而合啊!本汗的進軍路線早就謀劃好了,先攻龍井關,然後分兵兩路,一攻洪山口,一攻大安口,然後會攻遵化。”
第三十四章 倫理思考
皇太極同心腹商議了大致的用兵策略後,馬上付諸安排,利用蒙古諸部,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突入明朝內地。同時宣布了三條善策,一是進軍不能獨往,要聯合蒙古合力而進;二是為了保障供應必須先伐木造舟;三是不論滿漢蒙古,隻要有好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選擇最佳方案施行。
經過一係列的準備,九月初二,皇太極統領八旗大軍出兵,十一日紮營遼河等待蒙古諸部的到來,在商議具體的金兵計劃時,意見發生了分歧,但在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下,大軍仍然向明朝邊境進發。
從皇太極決定出兵以來,代善就不讚成,他認為此次進攻危險性非常大,隊伍走到青城的時候,他再也沉不住氣了,當他走到皇太極的汗幄時跟莽古爾泰走了一個碰頭,原來莽古爾泰的想法跟代善一樣,都認為此行兇險萬分,想來勸皇太極改變主意。
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他們擔心戰事不利,更怕明軍會斷他們的退路,聯係最近幾年的形勢來看,這一擔心是有根據的。
寧遠兵敗以來,後金雖然打敗了朝鮮,擊敗了蒙古紮魯特部,但是後來進攻錦州又遭受了敗績,八旗勁旅竟然變得怯於攻城,士氣不振,而明朝則因為寧遠大勝和寧錦大捷之後,一改往日爭相奔潰的頹廢之氣,兼之明朝有袁崇煥那樣的名將,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
皇太極正在汗幄內思考著戰事方麵的問題,見代善和莽古爾泰來見,略微詫異道:“有什麽事嗎?”
莽古爾泰有什麽說什麽,“大汗,我認為今次出兵勝算不大,希望大汗能收兵,避免八旗健兒做無謂的犧牲。”
代善也說道:“大汗,我軍此行深入敵後,正是兵法上說的勞師遠征,一旦戰事不利,糧草馬匹接濟不上,如何能全身而退啊!即使戰事順利,明軍肯定會抽調各路兵馬圍追堵截,倘若後路被斷……。”
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擔心,也是皇太極的擔心,八旗勁旅千裏跋涉,糧草短缺,深入敵境道路不熟,萬一明軍堅壁清野,憑城死守,援兵四麵包抄,截斷八旗軍的後路,那麽八旗軍可能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大金國也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皇太極已經沒有了退路,如果此次出征半途而廢,那將在精神上給八旗將士沉重的打擊,長明軍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後果不堪設想,而且他的汗位肯定危險,因此皇太極隻能冒險進取,打一個大勝仗來扭轉政治和軍事上的被動。
但是後金現在是貝勒共同議政的製度,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意見皇太極不能不重視,再說內部的意見不統一,軍心必然不穩,將會導致此次出征的失敗,這是皇太極所不願看到的。
皇太極在不得已之下,召開了一次“八旗參議員擴大會議”,闡述了自己的戰略,在嶽托、濟爾哈朗等貝勒的堅決支持,以及八旗固山額真的讚成下,完成了對內部的意見統一,殺向大明。
自從崇禎皇帝把紫禁城一番搜刮後,這座古老的宮殿內裏空空如也,已經不複昔日的輝煌,甚至有點寒酸,打個比方說,就像是買了新房子,但是卻沒裝璜一樣,怎麽看怎麽覺得別扭。
坤寧宮內,周皇後坐在銅鏡前,宮女忙著給她插金釵,描秀眉,(好在無良主角還有點良心,沒見財起意把周皇後等女人家喜歡的飾品給搜刮走)把她裝扮的更加美豔動人。幸福的笑容蕩漾在她那俏美的臉蛋上,水汪汪的大眼睛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喜跟甜蜜,因為她懷孕了,而且是崇禎皇帝的第一個孩子,她豈能不高興。
我是昨天知道周皇後懷孕的,她懷孕的消息讓我陷入了迷惘,我到底算是什麽呢?按照曆史,崇禎皇帝的長子早就出生了,看來孩子是被我給耽誤了,可是,那算是我的孩子嗎?我來到這個時代保有的隻是靈魂跟思想,後代的繁衍是身體的責任工作,嚴格來說,那並不是我的孩子,而是原裝崇禎的骨血。
我不清楚後世的時候,人們為什麽會立法禁止克隆人,難道說弄一個克隆人不是很偉大的嗎?但是現在我總算明白了一些,倫理道德標準真的很有力量,或者說那是人類良知的底線,一旦崩潰,人的思想跟靈魂也就崩潰了。看來這不是我應該鑽的牛角尖,多想這個對我沒有半點好處。
不管周皇後懷的孩子是什麽遺傳基因,到底是我**做出來的,要當爹了,感覺總是怪怪的,當然,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快慰,製造生命的快感。
看著梳妝打扮的周皇後,我示意宮女不要出聲,悄悄走到她身後,看著鏡子中那張溢滿幸福的臉孔,我一時看呆了,原來一個女人竟然有如此動人的時候,動人的讓我某一器官極度不受束縛,堅決起立。
“陛下!”周皇後從鏡子中看到崇禎皇帝,馬上起身,不料被崇禎皇帝一把摟住,感覺到崇禎皇帝下麵的異樣,她的臉一下子變得彤紅。
王承恩不知道崇禎皇帝此時的狀態,一路小跑撞進坤寧宮,喘息道:“陛下……陛下……邊關急報。”
我看著滿頭大汗的王承恩,真想揍他一頓,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候來破壞我的好事,難道是嫉妒我比他多那麽一點嗎?
看過邊關急報,就好像是冷水澆頭懷抱冰,我差點沒縮陽入腹。對於皇太極的突襲,我早有準備,自從被蝴蝶效應一頓暴打後,我也學乖了,凡是我能想到的曆史事件都預先做了安排,防範於未然,尤其在長城防線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希望能改變一些什麽,但是後金大軍突破長城防線告訴我,曆史,不管如何改變總有他的必然。
第三十五章 張飛抓刺蝟
去年地震以來,有兩個方麵讓我深感棘手,一是自然環境方麵,天災仍然不斷,老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好過,雖然我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老天爺仍然沒長眼睛,看來這個所謂的地球小冰川期,不是那麽容易能熬過去的。
二是人禍方麵,因為財力物力實在有限,而災區就是一個無底洞,外加有些官吏以權謀私中飽私囊,賑濟工作顧此失彼,雖然孫承宗極會用兵,但是麵對自學了遊擊戰術的“流寇”,始終不能將其一網打盡,農民起義大流行這個定時炸彈仍然存在。
當然也有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周延儒在江南倒賣文物獲得的收益,加上江南資本主義萌芽日漸活躍,暫時讓我不必考慮財政危機,當然,日子過的也不寬裕。
鄭芝龍接連擊潰多股海盜,肅清了通往南洋方麵的商路,被我擢升為副總兵;孔有德、耿仲明等毛文龍舊部經過改編,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
皇帝當然是兼任實際的內閣總理,尚書等於部長,侍郎是副部長,下麵還有司長,主要結構跟我在後世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差不多;督察院的職責是監督各級官員,各部原職的給事中也全部調往督察院,組成了一支監察部隊,相當於明朝時期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吧!
地方上的改革雖然現在無法在全國進行,但可以在京城周邊地區進行試點,省級的管理架構完全可以照搬改革後的內閣製,能裁撤的官員一律裁撤掉,地區級別的官員也予以撤銷,知縣直接對省級長官負責,這樣應該能達到簡政高效的目的。
在民政方麵,減輕人民負擔被擺在了第一位,除了減免賦稅之外,曆年來百姓所欠下的賦稅也都一筆勾銷,雖然此舉受益最大的還是那些大地主,但是普通百姓多少也能減輕一些負擔,可以減緩農民起義大爆發的趨勢。
自古以來,打破舊有的,創造全新的,都要經過一番爭鬥,當崇禎皇帝把思謀了很久的改革方案拋出來後,反對之聲甚囂塵上,似乎一下子形成了一個反對集團,以往力挺崇禎皇帝的李標、劉鴻訓等主要官員,也都站在了反對的一麵。
李標劉鴻訓等官員反對的理由很充分,他們都是正經八百的士人出身,深受傳統思想的熏陶,崇禎皇帝的改革已經觸動了士人神經的底線,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精簡機構,裁汰冗員,臣以為是利國之舉,既可以減輕國庫的開支壓力,又可以鞭策官吏熱心政事,然,聖人之法不可廢,如君非君,臣非臣,道何可寄?減免賦稅是皇上體恤百姓,乃百姓之福,然,國之血脈不外乎賦稅,賦稅減免,國以何運轉?”
內閣大學士錢龍錫一臉凝重的說著,他說完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三思而後行,他這麽一帶頭,滿朝文武全部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慎重決策。
如果我還是初到這個時代,剛剛替代原裝的崇禎皇帝,那麽文武百官給我來這麽一手,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麽應對,隻能妥協。
但是現在我已經兵權在握,以洗腦教材為綱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利用封建宗法和皇帝的號召力為鏈條,形成了一支如臂使指的鐵拳。
我的處境已經這樣了,左右都是放手一搏,所以要玩就要玩的痛快,不能臨死的時候後悔,誰想阻礙我的腳步,我就會用這鐵拳將其粉碎。
第三十二章 雖千萬人 吾往矣
靜,朝堂之上,錢龍錫發言過後,靜的落根針都聽的見。倒不是群臣不想接著發言,或者附和錢龍錫的言論,而是崇禎皇帝鐵青的臉色,讓官員們看出了苗頭風向都不太對勁,這個當口,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出頭鳥。
“覺得朕今日之言如同錢大人所說的,都站出來。”我的聲音自己聽起來都覺得冷,相信下麵的百官也不是傻子,察言觀色不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嘛!
朝廷之中大部分都是東林黨人,而東林黨最拿手的就是風骨,聽了崇禎皇帝這麽說,包括劉鴻訓在內,一下子站出來了十幾個身居要位的官員,力挺錢龍錫,希望迫使崇禎皇帝收迴成命。當然了,畏懼皇權的還是大多數,看到崇禎皇帝臉色不佳,為了腦袋上的烏紗,不得不原地立定。
我看著錢龍錫、劉鴻訓等人,點了點頭,“諸位愛卿心中有話說,但是朕卻不想聽,從現在起,諸位愛卿就長期休假吧!”我害怕這些人不懂休假的意思,再生出一點事端來,鬧自裁,鬧上調就不好了,馬上補充道:“諸位愛卿的官職,俸祿朕都予以保留,等你們想清楚了,再迴來跟朕說道說道。”這也算是停薪留職的變相版本吧!
我沒有給劉鴻訓等人說話的機會,當即宣布退朝。坐在書案後,我發現王承恩幾次張口想說話,卻都沒有說出來,問道:“有什麽話想說嗎?”
王承恩激靈了一下,猶豫片刻才說道:“老奴……有些話想說,但又怕惹陛下不高興,所以不知道該不該說。”
“想說什麽就說吧!朕不會怪罪你的。”我知道王承恩對自己絕無貳心,他想說的話應該也是為我著想。
王承恩咳嗽了一聲告罪後,才道:“陛下,剛才早朝的時候,老奴一直都在,陛下的話,大臣們的話,都聽到了,老奴以為陛下太過心急,此舉隻會激化矛盾……。”王承恩憑直覺把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聽著王承恩的話,我突然覺得像是在被老師訓斥,越想越覺得自己太過魯莽,以為手握兵權,就可以依為屏障,以此來展開心中的夢想和抱負,殊不知夢想固然重要,達成夢想的手腕更加重要。看來我還是太年輕了,毛嫩啊!不知道真正的崇禎皇帝是不是也犯這個毛病,所以才會落得淒慘下場。
王承恩說完,見崇禎皇帝臉色不佳,以為崇禎皇帝生氣了,“老奴深知陛下一力想要中興大明,可積重難返,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味的下猛藥,隻怕……。”
“你不會明白的。”
我擺擺手讓王承恩出去,王承恩的話擾亂了我一直以來的思維,這點要不得。不錯,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做一個國家的領袖對我來說困難重重,但是這個位置選擇了我,我隻能選擇要麽做一個真正崇禎那樣的人,一門心思的為帝國的中興努力,要麽做一個貪圖享樂的昏君,什麽發昏幹什麽,一定要賽過隋煬帝,不讓陳後主。但是我是一個正常人,一個從二十一世紀跑到明末的正常人,重新有過一次生命總想幹點與眾不同的事情的人。
“啟稟陛下,盧象升盧大人求見。”宮女進來看到崇禎皇帝望天發呆,愣了一下才通報。
我哦了一聲,“讓他進來吧!”
盧象升本來應該退朝之後就來見崇禎皇帝,可惜他被眾多的官員給攔住了,眾人都知道他是崇禎皇帝眼前的紅人,因此都希望他能規勸一下崇禎皇帝,不要施行那不倫不類的改革。
盧象升好言安撫眾人後,自己的內心也陷入矛盾之中,他得到崇禎皇帝的賞識,平步青雲,對崇禎皇帝的忠誠毫無瑕疵,但是今天早朝,他也有點不理解崇禎皇帝的那些話。
作為一個進士出身的武官,盧象升的性子比較直,看事物也有獨到的見解,崇禎皇帝頒布新政,裁撤內閣大學士,重組內閣,減免賦稅,這些都是一個明君英主的決策,可他總覺得崇禎皇帝此舉像是在跟天下官員作對,因為遭受最大損失的肯定是官員的利益,而官員則代表了一個很強大的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會老實的實行崇禎皇帝的政策嗎?答案是否定的。
“建鬥,過來坐。”我招唿走進來的盧象升,“不必多禮了,坐吧!”
盧象升謝座後坐到了崇禎皇帝麵前,“皇上,微臣……微臣來的時候,劉大人……。”受托來勸崇禎皇帝,可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劉鴻訓這個人,性子剛直,他認準的道理別人很難改變,這是個短處啊!為人不懂變通,做事會很難的,尤其是做大事。”想起劉鴻訓在曆史上的遭遇,我不禁有些感歎。
“建鬥,這件事本來事先應該跟你和徐光啟商量一下,這一點是朕疏忽了,如果建鬥是來勸朕收迴那些話,那建鬥就不用說了,開弓沒有迴頭箭,這個道理建鬥不會不明白。”
盧象升點點頭,“微臣倒不是想要勸皇上改變主意,相信皇上既然決定這麽做,一定有過深思熟慮,微臣隻想說,皇上劍鋒所指,微臣必定義無反顧。”心中雖然不理解崇禎皇帝的決策,但是他無條件的支持崇禎皇帝,這是一個臣子最起碼的原則。
我聽了盧象升的話,深受感動,這就是所謂的心腹跟嫡係吧!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建鬥之言,深暖朕心啊!不錯,朕是有過思慮,而且已經做好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成與敗,朕都心甘情願的去接受,但是朕相信,隻要有決心,就一定能幹的好,即便最後失敗了,也不會留下什麽遺憾。”
從這一刻起,我不再是總想著跑路的後來人,而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崇禎這副身體當中,承繼他的誌願,中興大明。道路不同,但是殊途同歸,相信我會做的比他更好。
第三十三章 男二號閃亮登場
1629年八月的沈陽,英氣勃勃的皇太極登上福陵眺望著遠方,大玉兒在他身後隨行,登上一百多級的台階使這位美女的臉色已經微紅,略帶嬌喘。
“那是為我們八旗子弟運送糧草的車隊吧?”大玉兒的目光隨著皇太極望去。
皇太極長出了一口氣,並沒有迴答,他挽起大玉兒的手慢慢朝前走去,來到父親努爾哈赤的陵前,默默的迴想著父親的一生。
古樹參天,綠草如茵,大玉兒看著新落成的陵墓,樓台殿閣錯落有致,金色的琉璃瓦在綠樹的掩映下閃閃生輝,方城的後麵是月牙形的寶城,寶城中最突出的寶頂,下麵就是埋葬努爾哈赤和妻子葉赫那拉氏的地宮。
從福陵下來,皇太極握著大玉兒的手,柔潤溫軟,但是卻感覺不到某些女人矯揉造作時的那種慵懶,他很喜歡這個來自蒙古部落的女人,她那雙頰的紅暈使人聯想起天邊燃燒的紅霞,秀眉亮眸之間,又隱隱的透露出剛毅之氣。
皇太極使勁的握了一下大玉兒的手,然後鬆開,急促的馬蹄聲讓他眉頭微皺。一匹戰馬夾帶著一聲長嘶,沿著大道飛馳而來,馬蹄猶如鼓點,眼看就要衝到了皇太極站立的地方。
隨侍在皇太極身邊的侍衛一個個驚惶失措,大玉兒更是驚唿起來,一名侍衛拔出腰刀奮力朝馬匹擲去,可惜戰馬速度飛快,一擲落空。
相對於旁人的驚惶,皇太極仍然站在原地不動,臉色絲毫不變,冷冷的眼神盯著那匹狂奔的烈馬,以及馬上的人。
侍衛們飛跑到皇太極身前,試圖用身體保護皇太極,大玉兒更是將手揚起,想要去阻攔戰馬。
說來奇怪,那馬似乎被皇太極的目光所懾,在離皇太極隻有三步遠的地方驟然停住,高聲嘶叫,前蹄飛揚。
嗆人的塵土隨風向前湧去,像是一團雲霧包裹住了皇太極,侍衛們慌忙撲住戰馬,皇太極則冷眼看著摔倒在地的人。
那人的身上和臉上滿是塵土汙垢,雙手卻緊緊的抱著前胸,張開幹裂的嘴唇大聲道:“急報……!”
在大明帝國遭受自然災害侵襲的時候,不僅新近依附後金的蒙古諸部遭受了嚴重災荒,後金本身也遭受重災,日子過的極為艱難。
迴到崇政殿的皇太極把急報放到桌子上,急報的內容是他一直擔心的,蒙古諸部因為自然災害,已經顯露出跟後金離心的苗頭,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嶽托參見大汗。”作為皇太極極為信任的人,嶽托被皇太極第一時間找來商量對策。
皇太極把急報遞給嶽托,“先看看吧!”
嶽托看過急報,很能理解皇太極此時的心情,不光後金此時處境艱難,身為天聰汗的皇太極本人,處境也艱難的很,此時一個疏忽就會造成汗位不保。
嶽托是大貝勒代善的兒子,但是跟皇太極的關係極為密切,當年努爾哈赤死後,嶽托並沒有支持父親繼承汗位,而是支持皇太極,二人的關係可見一斑。
“蒙古喀爾喀紮魯特部人心不穩,但是實力已經不如從前,大汗大可放心,諒其也不敢造次。”嶽托此時隻能就事論事。
皇太極歎了口氣,“其實蒙古諸部人心不穩也怨不得他們,聽說上個月,紮魯特部的存糧不夠十天,生活物資更是匱乏,漢人有句話說的好,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他們都快活不下去了,豈能不疏遠我們啊!”
嶽托聽了皇太極的話,霍然站起道:“都怪該死的袁蠻子,跟我們議和,卻不賣給我們糧草軍需,真恨不得一箭射穿他的頭。”
皇太極苦笑道:“議和?漢人向來以人上人自居,從來不會誠心誠意的跟我們議和,在他們看來,那是極為有損顏麵的事情,本汗倒要看看,他們的顏麵重要,還是小命重要。”
嶽托聽出皇太極話裏有話,問道:“大汗是否已經有了計策?”
皇太極點點頭,“不光蒙古諸部的日子不好過,咱們的日子也清苦的很啊!是到了打獵的時候了,否則如何過冬?”
“大汗是想主動出擊?”嶽托猶豫道:“這……是不是太冒險了?”
“不冒險也不行啊!如果不擄掠奴隸和牲畜,這個冬天很難度過去,另外不說你也明白,本汗今日汗位雖然還算穩固,但是那幾個人的內心仍然蠢蠢欲動,此次開戰不但能解決吃飯問題,對鞏固本汗的汗位也很有幫助。”皇太極說話沒有避開嶽托,他極為了解嶽托,知道這麽說更能讓嶽托的心靠向自己。
嶽托理解的點頭稱是,自己的阿瑪代善鐵定不會有謀取汗位之心,但是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驁不馴,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年紀雖小但是野心不小,而且還有天命汗努爾哈赤定下的八和碩貝勒共同治國的體製,幾個人想要奪下皇太極的汗位,不是沒有可能,此時最好的策略當然是把矛盾轉移,而主動出擊攻打明朝或者蒙古察哈爾部,則是最佳的轉移方向。再有就是朝鮮已經被八旗大軍給打怕了,不用再擔心來自朝鮮方麵的威脅。
皇太極把地圖拿出來,指著地圖說:“袁崇煥是一個人才,手上又有紅衣大炮,他駐守的遼東一帶我們根本占不到便宜,但是我們也不是沒有勝算,你看,蒙古諸部已經投靠我們了,而明朝山海關以西的防守不像袁崇煥把守的那麽難以攻破,我們可以挑選明軍防守薄弱的地方作為突破口,一舉撕破明軍的防線,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嶽托點頭道:“大汗說的對,科爾沁的布爾葛圖對西線長城的地理極為熟悉,我們可以用他做向導。”
皇太極大笑道:“看來我們是不謀而合啊!本汗的進軍路線早就謀劃好了,先攻龍井關,然後分兵兩路,一攻洪山口,一攻大安口,然後會攻遵化。”
第三十四章 倫理思考
皇太極同心腹商議了大致的用兵策略後,馬上付諸安排,利用蒙古諸部,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突入明朝內地。同時宣布了三條善策,一是進軍不能獨往,要聯合蒙古合力而進;二是為了保障供應必須先伐木造舟;三是不論滿漢蒙古,隻要有好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選擇最佳方案施行。
經過一係列的準備,九月初二,皇太極統領八旗大軍出兵,十一日紮營遼河等待蒙古諸部的到來,在商議具體的金兵計劃時,意見發生了分歧,但在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下,大軍仍然向明朝邊境進發。
從皇太極決定出兵以來,代善就不讚成,他認為此次進攻危險性非常大,隊伍走到青城的時候,他再也沉不住氣了,當他走到皇太極的汗幄時跟莽古爾泰走了一個碰頭,原來莽古爾泰的想法跟代善一樣,都認為此行兇險萬分,想來勸皇太極改變主意。
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他們擔心戰事不利,更怕明軍會斷他們的退路,聯係最近幾年的形勢來看,這一擔心是有根據的。
寧遠兵敗以來,後金雖然打敗了朝鮮,擊敗了蒙古紮魯特部,但是後來進攻錦州又遭受了敗績,八旗勁旅竟然變得怯於攻城,士氣不振,而明朝則因為寧遠大勝和寧錦大捷之後,一改往日爭相奔潰的頹廢之氣,兼之明朝有袁崇煥那樣的名將,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
皇太極正在汗幄內思考著戰事方麵的問題,見代善和莽古爾泰來見,略微詫異道:“有什麽事嗎?”
莽古爾泰有什麽說什麽,“大汗,我認為今次出兵勝算不大,希望大汗能收兵,避免八旗健兒做無謂的犧牲。”
代善也說道:“大汗,我軍此行深入敵後,正是兵法上說的勞師遠征,一旦戰事不利,糧草馬匹接濟不上,如何能全身而退啊!即使戰事順利,明軍肯定會抽調各路兵馬圍追堵截,倘若後路被斷……。”
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擔心,也是皇太極的擔心,八旗勁旅千裏跋涉,糧草短缺,深入敵境道路不熟,萬一明軍堅壁清野,憑城死守,援兵四麵包抄,截斷八旗軍的後路,那麽八旗軍可能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大金國也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皇太極已經沒有了退路,如果此次出征半途而廢,那將在精神上給八旗將士沉重的打擊,長明軍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後果不堪設想,而且他的汗位肯定危險,因此皇太極隻能冒險進取,打一個大勝仗來扭轉政治和軍事上的被動。
但是後金現在是貝勒共同議政的製度,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意見皇太極不能不重視,再說內部的意見不統一,軍心必然不穩,將會導致此次出征的失敗,這是皇太極所不願看到的。
皇太極在不得已之下,召開了一次“八旗參議員擴大會議”,闡述了自己的戰略,在嶽托、濟爾哈朗等貝勒的堅決支持,以及八旗固山額真的讚成下,完成了對內部的意見統一,殺向大明。
自從崇禎皇帝把紫禁城一番搜刮後,這座古老的宮殿內裏空空如也,已經不複昔日的輝煌,甚至有點寒酸,打個比方說,就像是買了新房子,但是卻沒裝璜一樣,怎麽看怎麽覺得別扭。
坤寧宮內,周皇後坐在銅鏡前,宮女忙著給她插金釵,描秀眉,(好在無良主角還有點良心,沒見財起意把周皇後等女人家喜歡的飾品給搜刮走)把她裝扮的更加美豔動人。幸福的笑容蕩漾在她那俏美的臉蛋上,水汪汪的大眼睛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喜跟甜蜜,因為她懷孕了,而且是崇禎皇帝的第一個孩子,她豈能不高興。
我是昨天知道周皇後懷孕的,她懷孕的消息讓我陷入了迷惘,我到底算是什麽呢?按照曆史,崇禎皇帝的長子早就出生了,看來孩子是被我給耽誤了,可是,那算是我的孩子嗎?我來到這個時代保有的隻是靈魂跟思想,後代的繁衍是身體的責任工作,嚴格來說,那並不是我的孩子,而是原裝崇禎的骨血。
我不清楚後世的時候,人們為什麽會立法禁止克隆人,難道說弄一個克隆人不是很偉大的嗎?但是現在我總算明白了一些,倫理道德標準真的很有力量,或者說那是人類良知的底線,一旦崩潰,人的思想跟靈魂也就崩潰了。看來這不是我應該鑽的牛角尖,多想這個對我沒有半點好處。
不管周皇後懷的孩子是什麽遺傳基因,到底是我**做出來的,要當爹了,感覺總是怪怪的,當然,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快慰,製造生命的快感。
看著梳妝打扮的周皇後,我示意宮女不要出聲,悄悄走到她身後,看著鏡子中那張溢滿幸福的臉孔,我一時看呆了,原來一個女人竟然有如此動人的時候,動人的讓我某一器官極度不受束縛,堅決起立。
“陛下!”周皇後從鏡子中看到崇禎皇帝,馬上起身,不料被崇禎皇帝一把摟住,感覺到崇禎皇帝下麵的異樣,她的臉一下子變得彤紅。
王承恩不知道崇禎皇帝此時的狀態,一路小跑撞進坤寧宮,喘息道:“陛下……陛下……邊關急報。”
我看著滿頭大汗的王承恩,真想揍他一頓,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候來破壞我的好事,難道是嫉妒我比他多那麽一點嗎?
看過邊關急報,就好像是冷水澆頭懷抱冰,我差點沒縮陽入腹。對於皇太極的突襲,我早有準備,自從被蝴蝶效應一頓暴打後,我也學乖了,凡是我能想到的曆史事件都預先做了安排,防範於未然,尤其在長城防線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希望能改變一些什麽,但是後金大軍突破長城防線告訴我,曆史,不管如何改變總有他的必然。
第三十五章 張飛抓刺蝟
去年地震以來,有兩個方麵讓我深感棘手,一是自然環境方麵,天災仍然不斷,老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好過,雖然我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老天爺仍然沒長眼睛,看來這個所謂的地球小冰川期,不是那麽容易能熬過去的。
二是人禍方麵,因為財力物力實在有限,而災區就是一個無底洞,外加有些官吏以權謀私中飽私囊,賑濟工作顧此失彼,雖然孫承宗極會用兵,但是麵對自學了遊擊戰術的“流寇”,始終不能將其一網打盡,農民起義大流行這個定時炸彈仍然存在。
當然也有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周延儒在江南倒賣文物獲得的收益,加上江南資本主義萌芽日漸活躍,暫時讓我不必考慮財政危機,當然,日子過的也不寬裕。
鄭芝龍接連擊潰多股海盜,肅清了通往南洋方麵的商路,被我擢升為副總兵;孔有德、耿仲明等毛文龍舊部經過改編,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