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進宮時,景帝正與晁錯調集糧草。可憐晁錯還忙著平叛,殊不知,他已經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了。
景帝問袁盎:“你曾作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
袁盎說:“這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一定會擊敗他們。”
景帝很沒有底氣,說:“吳王靠近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在頭發白了的時候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哪裏會發動反叛呢?為什麽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
袁盎說:“吳國有銅礦煮鹽之利那是確實的,哪裏能得到豪傑並且誘惑他們呢!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傑,也應該輔佐吳王做合乎道理的事,就不會反叛了。吳王所誘惑的都是無賴子弟,逃亡鑄錢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引而反叛。”
晁錯跟袁盎之間,一直有著很深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可惜兩賢不相容。最後發展到連麵都不願見的地步,晁錯在,袁盎必避,袁盎在,晁錯定走。晁錯做了禦史大夫後,一度調查袁盎在擔任吳相期間接受吳王財物的事情,袁盎因此被免為庶人。七國之亂爆發後,晁錯還對部下說:“袁盎受了吳王財物,擔保吳王一定不反,現在反了,該處死他。”部下勸阻,他才放過袁盎。
當袁盎如此對問後,一邊的晁錯認為袁盎說得很對。現在晁錯成了七國反叛的借口,眾矢之的,他的壓力也很大,需要有人替他說話。袁盎這番話,無意對他是有利的。
他以為袁盎在幫他。
景帝說:“既然你對吳王這樣了解,那麽依你看,現在該怎麽辦?”
袁盎說:“請陛下讓左右人都退下。”
左右人都走了,隻有晁錯留下來。
袁盎說:“這個計策隻能讓陛下一個人聽。”
晁錯聽了,氣唿唿地走了。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後,袁盎獻出了自己的計策——誅晁錯。因為這一切都是晁錯引起的,七國打的旗號也是“誅晁錯”,隻要晁錯被誅,諸侯王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就會謝罪退兵了。
景帝沉思良久,說:“要是這樣真的可以的話,我不會因為寵愛一個人而讓天下大亂的。”就這樣,景帝決心犧牲晁錯,換取天下太平。
袁盎迴去秘密準備行裝,他跟景帝已經說好了,等斬了晁錯,他就會作為使者,跟宗正去見吳王,讓他們退兵。現在,萬事俱備,隻等晁錯人頭落地就可以出發了。
十幾天後,丞相莊青翟、中尉嘉等奉命彈劾晁錯,說他讓陛下親征,自己留守,還說讓把徐、僮旁邊吳軍還沒有攻下的地方給吳軍,“不成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與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當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皇帝批準了:“準奏。”
這些,晁錯並不知道。朝廷派中尉嘉去請晁錯,說是商量事情。於是晁錯慌忙穿上朝衣跟著走了,就這樣,他被騙到東市,稀裏糊塗的被斬了。
他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景帝的天下,在最關鍵的時刻,景帝放棄了他。
但是晁錯的死並沒有能製止吳楚大軍前進的腳步。袁盎帶著好消息,跟宗正去見吳王,這個時候吳王已經率軍攻到梁國,數次打敗梁軍,氣勢正盛。眼看就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了,他又怎麽可能放棄呢!袁盎被囚禁,幸好當初他擔任吳相時,對一個人有恩,而這個人正好現在被吳王派來看守他,袁盎因此得以生還。
(待續)
補充資料:
《論貴粟疏》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饑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酌裾擼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其能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複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妥協求和的希望破滅了,景帝於是派遣軍隊出發征討。酈寄奉命討伐趙國,欒布奉命討伐諸齊,太尉周亞夫率領李廣、公孫昆耶、灌孟、直不疑、鄧公、衛綰等迎擊吳楚大軍,大將軍灌嬰率軍屯守滎陽。
周亞夫在出發前,對景帝說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他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取勝。我希望先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去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製服。”景帝同意這個意見。
周亞夫命令所有部隊到滎陽會合,他走到霸上,趙涉建議道:“將軍此番征討吳楚,戰勝則國家穩固,戰敗的話局勢就危險了,將軍能聽小人的建議嗎?”
周亞夫聽了,馬上下車,恭恭敬敬的行禮,問他有什麽建議。趙涉說:“吳王富有,手下刺客很多,知道將軍要到滎陽,肯定會派人埋伏在崤澠之間等候,這條路我們不能走。再說,兵事要機密,將軍不如從右路,走藍田,出武關,抵達洛陽,最多不過遲一兩天,諸侯們還以為將軍沒到,誰知道將軍居然從天而降。”周亞父采納了趙遮的建議,到了洛陽之後,派人到崤澠間去搜索,果然發現有伏兵,於是周亞夫任命趙遮為護軍。
此時吳楚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攻打到梁國了,梁孝王派兵迎戰,數次被打敗,數萬人戰死,隻好退守雎陽。吳楚軍隊將雎陽城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於是梁王派人向周亞夫求救,誰知道周亞夫並不理會,率兵一路向東北的昌邑。梁國形勢越來越危急,梁王派人數次向周亞夫求救,但是周亞夫始終不予理睬。梁王惱怒萬分,派人向景帝上書,告周亞夫見死不救,擁兵自重。
梁孝王是景帝的親弟弟,是薄太後的心頭肉,景帝聽說梁王困窘,也是坐立不安,馬上下詔給周亞夫,讓他馬上派兵救梁。但是周亞夫根本不奉詔,依然堅壁不出,而是派韓王信的兒子韓頹當率領騎兵截斷吳楚軍的糧道。
吳楚軍斷了糧道,糧草接濟不上,軍中乏食,士兵饑餓,想要盡快結束戰鬥,數次挑戰,周亞夫的軍隊始終不理不睬,而前麵梁軍將軍韓安國也是持重善守,雎陽城一時半會兒也拿不下來。楚國相國張尚的弟弟張羽此時也在梁軍中,他勇猛善戰,又深懷家仇,屢次出兵,給了吳楚軍不小的打擊。就這樣,吳楚軍被卡在雎陽城下,進退兩難。
吳王眼見仗沒法打,想要退兵,後麵周亞夫的軍隊又擋在路上,真拿他沒有辦法,隻好另想辦法,派人到周亞夫營中去騷擾。
夜裏,漢軍營中忽然一片混亂,睡得迷迷糊糊的士兵被驚醒,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麽事,夜色中,他們也看不清周圍局勢,以為是吳軍來襲,軍內互相攻擊擾亂,甚至衝打到周亞夫營前。他們發現太尉的營中依然安寧,太尉唿唿大睡,就像什麽事也沒有發生。太尉都不驚慌,說明根本不是敵人來襲擊,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兒。很快,營中安靜下來了。
這天夜裏,軍士緊急來報,吳楚軍向漢軍營壁東南方奔去,要趕緊守備東南。誰知道周亞夫馬上下令道:“派人守住西北。”守軍剛剛匯集到西北,果然見吳軍精兵氣勢洶洶的衝來,結果漢軍早有防備,他們始終攻不破。
僵持一段時間,吳楚軍再也耗不下去了。很多士兵餓死了,不想餓死的,有的當了逃兵,有的投降了漢軍。吳王劉濞知道大勢已去,他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率領大軍,興衝衝的跑到這裏,原來是自討沒趣。看來自己真是心急了。急躁的自己碰上了淡定的周亞夫,這戲沒法唱了,於是他隻好率領親信數千人趁著夜色倉皇逃走,度過淮河,跑到東越去了。吳楚軍沒有了頭領,很快潰散了,不是投降漢軍,就是投降了梁軍。楚王戊在絕望中自刎而死。
(待續)
【正文】
叛軍主力吳楚軍被擊敗了,在劉濞跟梁、漢軍死耗的時候,他的盟軍膠西、膠東、淄川、淮南軍卻一直不見蹤影。原來,此時他們還沒有走出齊國邊境呢!四齊王發兵以後,派人約請齊王,讓他一同起兵。誰知道齊王居然不幹,這怎麽行?於是膠西王他們四人率軍將臨淄團團圍住,一定要打到齊王同意出兵為止。四國兵臨城下,這怎麽吃得消?於是齊王將閭馬上派人偷偷跟膠西王他們聯絡,大家都是親弟兄,有什麽話坐下來好好說,何必一定要兵戎相見呢!膠西王他們見齊王服軟,也就不再真心要打,兩方談談停停,停停談談,此死吳楚軍正在雎陽跟梁、漢死拚,哪裏能想得到他們在這裏搞外交。就這樣,居然耽擱了三個月,直到吳楚軍大敗,齊王這邊還沒有談攏,而膠西王他們居然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這天,士兵們抓了一個人,是齊國的路中大夫。原來齊王在派人跟叛軍聯絡的同時,也派了路中大夫去朝廷求救。路中大夫這是帶了消息迴來了。膠西王他們一問,大吃一驚,原來朝廷讓路中大夫告訴齊王,再堅持幾天,太尉已經擊敗了吳楚軍,正派人向這邊趕來了。這個消息讓膠西王他們很是吃驚,當初不是說一定能成功嗎?怎麽吳楚軍隊這麽不堪一擊!看來,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黃花菜就要涼了。趕緊解決這邊的問題,然後合並一處,跟趙軍會合,繼續西進。於是他們跟路中大夫盟誓,讓路中大夫告訴齊王,漢軍已經敗了,趕緊投降,要不然就要遭受屠城之災。
路中大夫答應了,到了城下,看見齊王,路中大夫高聲喊道:“大王,朝廷發兵百萬,已經擊敗了吳楚軍,正向這裏趕來,千萬不能投降。”四王惱羞成怒,殺了路中大夫,加緊攻城,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欒布跟平陽侯已經率軍來救齊國。大勢已去,四王隻好撤軍迴國。膠西王、淄川王、濟南王、膠東王伏誅,國除。而齊王因為跟四國通謀,意誌不堅定,也受到非難,飲藥而死。
濟北王本來也答應吳王共同起兵,他的城牆還沒有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了他,他沒法發兵,但幸虧他背街,最終逃過一劫。
趙王遂駐兵在國界,一邊等待,一邊派人聯絡匈奴。朝廷派曲周侯酈寄率兵征討,趙王退守邯鄲。匈奴聽說吳楚已經失敗,不肯發兵。酈寄攻了七個月,還不能攻下邯鄲。欒布平複齊國之後,率軍來增援,引水灌城,城壞,趙王遂伏誅。至此,吳、楚、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七國之亂宣告結束。
七國之亂看似聲勢浩大,其實在叛亂之初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潘國之間其實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同盟,沒有統一的指揮,所以,當起兵之後,有的背約,有的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表現著一盤散沙的態勢。所以,七國雖多,不過是烏合之眾。
而且從將領的才能來說,七國也似無論如何也不能勝利的。主帥吳王剛愎自用,不識人才。所有的門客都得到官職,而真正有才能的周丘因為行為輕薄,卻被吳王冷落。同時他一次次錯過好的建議,如此平庸的軍事才能?又如何能指揮戰鬥?所以,吳王貌似強悍,其實庸人一個。要知道,造反也是要有本事的。
而膠西四國居然能在齊國逗留三個月,這也是讓人捉摸不透的。當漢軍跟吳楚對壘的時候,四國既沒有增援,也沒有想辦法繞過滎陽趁虛直入關中,而是始終跟齊國打太極。最終貽誤戰機,自取滅亡。而四國首領膠西王居然被吳王重視,真是一對糊塗人。
周亞夫在聽了趙遮的建議後,馬上采用,這種從諫如流的作風,跟吳王恰好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勝負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七國之亂,不像叛亂,其實更像一場鬧劇。而這場叛亂給西漢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諸侯國的氣焰被打消,朝廷的削藩令得以順利實施,中央集權進一步加深,而諸侯國的權力卻漸漸削弱。經過這件事之後,朝廷收迴了諸侯王任命重要官職的權力,改由朝廷派遣,而朝廷派去的這些人,不斷勒緊束縛在諸侯王們身上的束縛,讓他們苦不堪言。搞得後來漢武帝宴請諸侯王時,平原王劉勝在大喜的場合哭哭啼啼。後來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各諸侯國分成大大小小的侯國,再也無力跟朝廷抗衡了。事實上,他們已經沒有多大的權力了,擁有的隻是大量的財富,不過是富家翁而已。
景帝問袁盎:“你曾作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
袁盎說:“這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一定會擊敗他們。”
景帝很沒有底氣,說:“吳王靠近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在頭發白了的時候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哪裏會發動反叛呢?為什麽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
袁盎說:“吳國有銅礦煮鹽之利那是確實的,哪裏能得到豪傑並且誘惑他們呢!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傑,也應該輔佐吳王做合乎道理的事,就不會反叛了。吳王所誘惑的都是無賴子弟,逃亡鑄錢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引而反叛。”
晁錯跟袁盎之間,一直有著很深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可惜兩賢不相容。最後發展到連麵都不願見的地步,晁錯在,袁盎必避,袁盎在,晁錯定走。晁錯做了禦史大夫後,一度調查袁盎在擔任吳相期間接受吳王財物的事情,袁盎因此被免為庶人。七國之亂爆發後,晁錯還對部下說:“袁盎受了吳王財物,擔保吳王一定不反,現在反了,該處死他。”部下勸阻,他才放過袁盎。
當袁盎如此對問後,一邊的晁錯認為袁盎說得很對。現在晁錯成了七國反叛的借口,眾矢之的,他的壓力也很大,需要有人替他說話。袁盎這番話,無意對他是有利的。
他以為袁盎在幫他。
景帝說:“既然你對吳王這樣了解,那麽依你看,現在該怎麽辦?”
袁盎說:“請陛下讓左右人都退下。”
左右人都走了,隻有晁錯留下來。
袁盎說:“這個計策隻能讓陛下一個人聽。”
晁錯聽了,氣唿唿地走了。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後,袁盎獻出了自己的計策——誅晁錯。因為這一切都是晁錯引起的,七國打的旗號也是“誅晁錯”,隻要晁錯被誅,諸侯王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就會謝罪退兵了。
景帝沉思良久,說:“要是這樣真的可以的話,我不會因為寵愛一個人而讓天下大亂的。”就這樣,景帝決心犧牲晁錯,換取天下太平。
袁盎迴去秘密準備行裝,他跟景帝已經說好了,等斬了晁錯,他就會作為使者,跟宗正去見吳王,讓他們退兵。現在,萬事俱備,隻等晁錯人頭落地就可以出發了。
十幾天後,丞相莊青翟、中尉嘉等奉命彈劾晁錯,說他讓陛下親征,自己留守,還說讓把徐、僮旁邊吳軍還沒有攻下的地方給吳軍,“不成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與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當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皇帝批準了:“準奏。”
這些,晁錯並不知道。朝廷派中尉嘉去請晁錯,說是商量事情。於是晁錯慌忙穿上朝衣跟著走了,就這樣,他被騙到東市,稀裏糊塗的被斬了。
他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景帝的天下,在最關鍵的時刻,景帝放棄了他。
但是晁錯的死並沒有能製止吳楚大軍前進的腳步。袁盎帶著好消息,跟宗正去見吳王,這個時候吳王已經率軍攻到梁國,數次打敗梁軍,氣勢正盛。眼看就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了,他又怎麽可能放棄呢!袁盎被囚禁,幸好當初他擔任吳相時,對一個人有恩,而這個人正好現在被吳王派來看守他,袁盎因此得以生還。
(待續)
補充資料:
《論貴粟疏》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饑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酌裾擼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其能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複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妥協求和的希望破滅了,景帝於是派遣軍隊出發征討。酈寄奉命討伐趙國,欒布奉命討伐諸齊,太尉周亞夫率領李廣、公孫昆耶、灌孟、直不疑、鄧公、衛綰等迎擊吳楚大軍,大將軍灌嬰率軍屯守滎陽。
周亞夫在出發前,對景帝說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他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取勝。我希望先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去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製服。”景帝同意這個意見。
周亞夫命令所有部隊到滎陽會合,他走到霸上,趙涉建議道:“將軍此番征討吳楚,戰勝則國家穩固,戰敗的話局勢就危險了,將軍能聽小人的建議嗎?”
周亞夫聽了,馬上下車,恭恭敬敬的行禮,問他有什麽建議。趙涉說:“吳王富有,手下刺客很多,知道將軍要到滎陽,肯定會派人埋伏在崤澠之間等候,這條路我們不能走。再說,兵事要機密,將軍不如從右路,走藍田,出武關,抵達洛陽,最多不過遲一兩天,諸侯們還以為將軍沒到,誰知道將軍居然從天而降。”周亞父采納了趙遮的建議,到了洛陽之後,派人到崤澠間去搜索,果然發現有伏兵,於是周亞夫任命趙遮為護軍。
此時吳楚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攻打到梁國了,梁孝王派兵迎戰,數次被打敗,數萬人戰死,隻好退守雎陽。吳楚軍隊將雎陽城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於是梁王派人向周亞夫求救,誰知道周亞夫並不理會,率兵一路向東北的昌邑。梁國形勢越來越危急,梁王派人數次向周亞夫求救,但是周亞夫始終不予理睬。梁王惱怒萬分,派人向景帝上書,告周亞夫見死不救,擁兵自重。
梁孝王是景帝的親弟弟,是薄太後的心頭肉,景帝聽說梁王困窘,也是坐立不安,馬上下詔給周亞夫,讓他馬上派兵救梁。但是周亞夫根本不奉詔,依然堅壁不出,而是派韓王信的兒子韓頹當率領騎兵截斷吳楚軍的糧道。
吳楚軍斷了糧道,糧草接濟不上,軍中乏食,士兵饑餓,想要盡快結束戰鬥,數次挑戰,周亞夫的軍隊始終不理不睬,而前麵梁軍將軍韓安國也是持重善守,雎陽城一時半會兒也拿不下來。楚國相國張尚的弟弟張羽此時也在梁軍中,他勇猛善戰,又深懷家仇,屢次出兵,給了吳楚軍不小的打擊。就這樣,吳楚軍被卡在雎陽城下,進退兩難。
吳王眼見仗沒法打,想要退兵,後麵周亞夫的軍隊又擋在路上,真拿他沒有辦法,隻好另想辦法,派人到周亞夫營中去騷擾。
夜裏,漢軍營中忽然一片混亂,睡得迷迷糊糊的士兵被驚醒,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麽事,夜色中,他們也看不清周圍局勢,以為是吳軍來襲,軍內互相攻擊擾亂,甚至衝打到周亞夫營前。他們發現太尉的營中依然安寧,太尉唿唿大睡,就像什麽事也沒有發生。太尉都不驚慌,說明根本不是敵人來襲擊,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兒。很快,營中安靜下來了。
這天夜裏,軍士緊急來報,吳楚軍向漢軍營壁東南方奔去,要趕緊守備東南。誰知道周亞夫馬上下令道:“派人守住西北。”守軍剛剛匯集到西北,果然見吳軍精兵氣勢洶洶的衝來,結果漢軍早有防備,他們始終攻不破。
僵持一段時間,吳楚軍再也耗不下去了。很多士兵餓死了,不想餓死的,有的當了逃兵,有的投降了漢軍。吳王劉濞知道大勢已去,他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率領大軍,興衝衝的跑到這裏,原來是自討沒趣。看來自己真是心急了。急躁的自己碰上了淡定的周亞夫,這戲沒法唱了,於是他隻好率領親信數千人趁著夜色倉皇逃走,度過淮河,跑到東越去了。吳楚軍沒有了頭領,很快潰散了,不是投降漢軍,就是投降了梁軍。楚王戊在絕望中自刎而死。
(待續)
【正文】
叛軍主力吳楚軍被擊敗了,在劉濞跟梁、漢軍死耗的時候,他的盟軍膠西、膠東、淄川、淮南軍卻一直不見蹤影。原來,此時他們還沒有走出齊國邊境呢!四齊王發兵以後,派人約請齊王,讓他一同起兵。誰知道齊王居然不幹,這怎麽行?於是膠西王他們四人率軍將臨淄團團圍住,一定要打到齊王同意出兵為止。四國兵臨城下,這怎麽吃得消?於是齊王將閭馬上派人偷偷跟膠西王他們聯絡,大家都是親弟兄,有什麽話坐下來好好說,何必一定要兵戎相見呢!膠西王他們見齊王服軟,也就不再真心要打,兩方談談停停,停停談談,此死吳楚軍正在雎陽跟梁、漢死拚,哪裏能想得到他們在這裏搞外交。就這樣,居然耽擱了三個月,直到吳楚軍大敗,齊王這邊還沒有談攏,而膠西王他們居然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這天,士兵們抓了一個人,是齊國的路中大夫。原來齊王在派人跟叛軍聯絡的同時,也派了路中大夫去朝廷求救。路中大夫這是帶了消息迴來了。膠西王他們一問,大吃一驚,原來朝廷讓路中大夫告訴齊王,再堅持幾天,太尉已經擊敗了吳楚軍,正派人向這邊趕來了。這個消息讓膠西王他們很是吃驚,當初不是說一定能成功嗎?怎麽吳楚軍隊這麽不堪一擊!看來,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黃花菜就要涼了。趕緊解決這邊的問題,然後合並一處,跟趙軍會合,繼續西進。於是他們跟路中大夫盟誓,讓路中大夫告訴齊王,漢軍已經敗了,趕緊投降,要不然就要遭受屠城之災。
路中大夫答應了,到了城下,看見齊王,路中大夫高聲喊道:“大王,朝廷發兵百萬,已經擊敗了吳楚軍,正向這裏趕來,千萬不能投降。”四王惱羞成怒,殺了路中大夫,加緊攻城,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欒布跟平陽侯已經率軍來救齊國。大勢已去,四王隻好撤軍迴國。膠西王、淄川王、濟南王、膠東王伏誅,國除。而齊王因為跟四國通謀,意誌不堅定,也受到非難,飲藥而死。
濟北王本來也答應吳王共同起兵,他的城牆還沒有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了他,他沒法發兵,但幸虧他背街,最終逃過一劫。
趙王遂駐兵在國界,一邊等待,一邊派人聯絡匈奴。朝廷派曲周侯酈寄率兵征討,趙王退守邯鄲。匈奴聽說吳楚已經失敗,不肯發兵。酈寄攻了七個月,還不能攻下邯鄲。欒布平複齊國之後,率軍來增援,引水灌城,城壞,趙王遂伏誅。至此,吳、楚、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七國之亂宣告結束。
七國之亂看似聲勢浩大,其實在叛亂之初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潘國之間其實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同盟,沒有統一的指揮,所以,當起兵之後,有的背約,有的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表現著一盤散沙的態勢。所以,七國雖多,不過是烏合之眾。
而且從將領的才能來說,七國也似無論如何也不能勝利的。主帥吳王剛愎自用,不識人才。所有的門客都得到官職,而真正有才能的周丘因為行為輕薄,卻被吳王冷落。同時他一次次錯過好的建議,如此平庸的軍事才能?又如何能指揮戰鬥?所以,吳王貌似強悍,其實庸人一個。要知道,造反也是要有本事的。
而膠西四國居然能在齊國逗留三個月,這也是讓人捉摸不透的。當漢軍跟吳楚對壘的時候,四國既沒有增援,也沒有想辦法繞過滎陽趁虛直入關中,而是始終跟齊國打太極。最終貽誤戰機,自取滅亡。而四國首領膠西王居然被吳王重視,真是一對糊塗人。
周亞夫在聽了趙遮的建議後,馬上采用,這種從諫如流的作風,跟吳王恰好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勝負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七國之亂,不像叛亂,其實更像一場鬧劇。而這場叛亂給西漢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諸侯國的氣焰被打消,朝廷的削藩令得以順利實施,中央集權進一步加深,而諸侯國的權力卻漸漸削弱。經過這件事之後,朝廷收迴了諸侯王任命重要官職的權力,改由朝廷派遣,而朝廷派去的這些人,不斷勒緊束縛在諸侯王們身上的束縛,讓他們苦不堪言。搞得後來漢武帝宴請諸侯王時,平原王劉勝在大喜的場合哭哭啼啼。後來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各諸侯國分成大大小小的侯國,再也無力跟朝廷抗衡了。事實上,他們已經沒有多大的權力了,擁有的隻是大量的財富,不過是富家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