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了,問:王後,你喜歡什麽?褒姒就說:我覺得撕錦緞的聲音非常好聽。撕錦緞的聲音能比樂器演奏好聽?鬼才信!不過,就是折騰你。幽王一聽,得嘞。就這麽幹。“嚓、嚓、嚓”一百匹錦緞撕完了。褒姒嘴角咧了一下,沒多大反應。
折騰的就是你!幽王又問:王後,還不滿意?褒姒:我生平就不願意笑。幽王頭疼了,接著想辦法。幽王也不是有辦法的人,讓幽王殺個人放個火啥的,幽王肯定有招,讓他哄王後開心,這種技術活,幽王扛不住。但是,幽王畢竟是周王啊。自己沒招,還有錢呢。
沒錢,還有大臣呢。幽王下令:能讓褒姒一笑的,賞千金。話說,褒晌當時一個直諫,“賢豪盡散”,朝中也沒啥高人了。也就石父琢磨半天,整出一個餿主意:烽火戲諸侯。查了許多史料,想弄清楚:石父與西周到底有何過節,為什麽這麽坑害幽王。史料太少,沒查到。
從石父鬥爭趙叔帶,以及與褒姒結盟掌權的手段,可以看出石父是極具政治敏感性和鬥爭經驗的高手。石父不應該看不到烽火戲諸侯的後果:這對周朝的威信是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周朝敗落了,對石父隻有壞處,沒有好處!那麽,石父為何要這麽做,難道是隻是單純地給自己弄頂奸臣的帽子,搞個亂世,讓後人可以煮酒論史?如果是這樣,隻能說石父的覺悟太高了。
石父把烽火戲諸侯的想法說了:宣王在位時,怕被西戎襲擊,在驪山下設置了二十幾個烽火台,又放了數十個大鼓。一旦西戎襲擊,則點起烽火,報警求援;擂起大鼓,催促諸侯快行。現在是太平時代,這些東西也擱置不用了。所以,陛下可假意帶著娘娘去驪山遊玩,然後於夜間點起烽火,擂起大鼓,相信諸侯定會手忙腳亂趕來…到時候,娘娘肯定會笑。幽王一聽,好主意!還是石父腦子好使。
幽王就帶著褒姒去了驪山。大晚上,就要點烽火。大臣鄭伯友(鄭是諸侯國名,伯是封地,友是名字,東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趕忙進諫:烽火是求援諸侯的信號,也代表著陛下的信譽。一旦陛下無故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就會失信。將來鎬京真的受到攻擊,諸侯也不會再救援了。
幽王聽了,笑道:沒事,現在是太平時代,不會再打仗了。而且,我跟王後出遊,就是要拿諸侯來耍耍。分析幽王的迴答。第一,幽王相信此舉會失信於諸侯,但是幽王不害怕,因為這是太平時代。第二,諸侯就是拿來耍耍的。幽王對未來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對諸侯沒有一點尊敬之心,肆意妄為。
本來宣王就留下一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尚恐救援不及,幽王還要踹上一腳。西周不滅亡,那才是老天不開眼。幽王說完,下令:點火,擂鼓。鎬京附近的諸侯國,看到驪山烽火,聽到鼓聲,立即奮不顧身地帶兵來救。救駕之功,升官發財。大晚上的,一群人往驪山跑,一路上人仰馬翻,氣急敗壞,你蹭著我了,我擦著你了,你被馬踢了,我被馬踹了…亂七八糟。
唿拉拉地跑到驪山,卻看到一副優美的畫麵:幽王正陪著美人喝酒。就在諸侯以為自己是夢遊的時候,幽王霸氣地一指:你看,人仰馬翻!褒姒哈哈大笑。褒姒心頭這口氣總算出了。幽王看王後笑了,也樂了:賞石父!石父受了重賞,也很開心。
幽王、褒姒、石父都很滿意,但諸侯不樂意。在諸侯國內,諸侯也是唿風喚雨,跋扈慣了。今天氣勢洶洶地盡忠救駕,卻被當猴耍。生氣!生氣歸生氣,也不敢把幽王怎麽地,灰溜溜地走吧。
大不了,下次不再上當了!下次?幽王以為絕不會有下次!事實證明:下次來得如此之快。總結一下烽火戲諸侯,可以說: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君王,一個滿肚子怨氣的王後,一個腦子缺了弦的奸臣,三個人聯合上演了一處悲劇。悲劇是以大笑開始,以死亡終結。
東周就是個幌子西周從武王建國到幽王,前後近三百年,氣數也基本到此為止。西周到了幽王手裏,統治基礎已經開始傾倒,王朝延續如風前殘燭。如果幽王能夠勵精圖治,或許,還可以延續王朝壽命。但幽王自私自利,還立了一個能折騰的王後,經過地震、廢太子、烽火戲諸侯後,西周已經搖搖欲墜,隻差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這一根稻草卻來源於申侯。
西周滅亡申侯脾氣倔、性子急。從進諫幽王,幽王不聽,申侯一氣歸國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申侯有點莽張飛的性格,但申侯隻有張飛的粗,沒有張飛的細。
在王朝末期、亂世開始的時代,這樣的性格注定了一生悲劇。前麵說,褒姒與石父、尹球三人聯手,借申後一封書信的契機,廢了申後、太子,扶持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這不失為政治鬥爭的一個絕妙手段。從現在權謀鬥爭的角度分析,應當稱好。但在當時,卻有人很不樂意。這便是申侯。申侯不高興。宜臼的太子身份可是申家唯一的指望,廢了宜臼也就是斷了申家的希望。申侯不服,決定鬥爭。
申侯鬥爭的手法與宜臼旗鼓相當。宜臼對褒姒不滿,鬥爭辦法就是揍褒姒。申侯對廢太子一事不滿,就是上疏(奏報的一種形式,比如疏、表等),大意是:當初,夏桀王寵愛妹喜,所以夏王亡國了。紂王寵愛妲己,所以商朝亡國了。
現在,你寵愛褒姒,為了褒姒廢了太子王後,既傷了夫妻之情,又違背父子之義,你也快完蛋了。所以,我勸你立馬收迴亂命,或許還能免除亡國之禍。簡而言之,一句話:幽王,你這個昏君,你要是不複立廢太子,周朝早晚亡在你手裏。
這道疏,怎麽看,怎麽像挑戰書。也不知是申侯手下的哪個人才捉刀的,絕對算是《古今挑戰書記錄大全》中的上品。後世的陳琳估計都沒這本事。幽王覽表一看,很生氣,怎麽我就成了紂王了?雖然事實表明,幽王還不如紂王。紂王在薑子牙、哪吒、楊戩等一幹狠人的綜合打擊下,尚且堅持了數年,幽王卻沒堅持過一夜。
幽王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知道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所以,幽王很生氣。幽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幽王把石父找來,把申侯的挑戰書丟給石父。意思是申侯都下戰書了,你說怎麽辦吧。兩人一商量,得出結論:那就打吧。打仗是技術活。這方麵的專業論述太多,比如兵貴神速;出其不備,攻其不意;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總之,就是要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捅個冷刀子。但是,幽王準備怎麽打這一仗呢?幽王先下令,貶了申侯的官爵,從侯爵貶到伯爵。然後,讓石父準備兵馬,過幾天去打申國。怎麽說,宣王也是把打仗的好手。
怎麽就沒遺傳給幽王一丁點的優秀基因?申侯雖然不善於鬥爭,但還是留了密探在鎬京打探消息。當聽到幽王正在調集兵馬,準備攻打申國的消息時,申侯懵了:不是說得好好的麽?怎麽要動手了?申侯搞不明白。
但問題總是要解決,申侯就問群臣:幽王要打申國了,我們怎麽辦?申國大臣呂章獻計: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扶持宜臼為周王。這是伊尹、周公的偉業啊。伊尹、周公是誰?伊尹是商湯的老師,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周公是誰?周公是周朝的明相,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建立東都,製禮作樂,周成王年長後,主動辭職,將權力歸還給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兩人是世間臣子的最高追求。按照呂章的邏輯,申侯可以與伊尹、周公比肩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滅亡了一個朝代。
但問題不在於滅亡了一個朝代,而是如何建設好一個朝代!準備采取什麽樣的治國策略,如何號召人心,如何安定百姓,鼓勵農業發展等等。
要想做伊尹、周公,就必須先考慮好如何處理上述的問題。否則,就隻能稱作:亂臣賊子!申侯是否有這個覺悟?讓我們看看申侯的思考軌跡:伊尹,周公?嗯,妙計!前後不過兩秒鍾,思路簡單明了。
或許,亂臣賊子這個稱謂太現代化了,申侯不知道。所以,申侯決定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申侯準備好了一車金銀財寶,派人送給戎主(西戎的老大),請求借兵滅了幽王。
並說:破了鎬京,鎬京國庫內所有金銀珠寶都是你的。戎主接了消息,心裏很高興:被宣王修理了許多次,總算找到機會,報報仇,修理修理他兒子啦。戎主馬上同意,親自帶兵出征。就這樣,戎主和申侯帶著兩國(部)的大軍,殺向鎬京。等大軍圍住了鎬京,石父調兵遣將還沒有完成。所以說,效率很重要,放在哪個朝代都一樣。幽王一看鎬京被圍攻,懵了。
就問石父,怎麽辦吧?石父又拿出老主意:要不咱們放烽火吧。幽王也沒招,得,還是烽火。點吧!烽火點了,火光衝天。附近的諸侯一看,嘿嘿笑了:還來這招,煩不煩!不去,絕對不去。
申侯和戎主日夜攻打,諸侯也不來救援,幽王扛不住了,就對石父說:既然諸侯不來,要不你下去試試敵人的戰鬥力,如何?石父沒辦法,聽命行事。石父權謀鬥爭手段還可以,但是打仗的手段就有點對不起人了,否則,也不會讓申侯和西戎攻到鎬京城下。
石父帶兵出征,結果很簡單:石父丟了性命,還把鎬京的守衛丟了。申侯和西戎聯軍殺進鎬京,幽王和褒姒帶著伯服從後門跑了。幽王出了城,黑燈瞎火的,往哪個方向跑?幽王也不知道。正在幽王犯難的時候,鄭伯友帶著兵趕上來護駕了。鄭伯友建議往驪山跑,再點烽火,活馬當作死馬醫吧。幾個人又跑到驪山。
鄭伯友又令人點起烽火,諸侯還是沒來。諸侯沒來,申侯和戎主殺過來了。鄭伯友見事情危急,就說:請陛下和娘娘到鄭國避難,以圖後舉。幽王可以不聽鄭伯友阻止“烽火戲諸侯”的勸告,但是,不能不聽避難鄭國的建議。
幽王又帶著老婆孩子,跟著鄭伯友到鄭國避難。一行人剛下驪山,便被敵軍碰上。兩方交戰,結果:幽王、伯服被殺,褒姒被擒。鄭伯友、尹球戰死。應當說尹球死有餘辜,鄭伯友卻死得悲壯,英雄所為。就這樣,西周稀裏糊塗地滅亡了。一個笨人憑著一個笨主意打敗了一群更笨的人。如此而已!
折騰的就是你!幽王又問:王後,還不滿意?褒姒:我生平就不願意笑。幽王頭疼了,接著想辦法。幽王也不是有辦法的人,讓幽王殺個人放個火啥的,幽王肯定有招,讓他哄王後開心,這種技術活,幽王扛不住。但是,幽王畢竟是周王啊。自己沒招,還有錢呢。
沒錢,還有大臣呢。幽王下令:能讓褒姒一笑的,賞千金。話說,褒晌當時一個直諫,“賢豪盡散”,朝中也沒啥高人了。也就石父琢磨半天,整出一個餿主意:烽火戲諸侯。查了許多史料,想弄清楚:石父與西周到底有何過節,為什麽這麽坑害幽王。史料太少,沒查到。
從石父鬥爭趙叔帶,以及與褒姒結盟掌權的手段,可以看出石父是極具政治敏感性和鬥爭經驗的高手。石父不應該看不到烽火戲諸侯的後果:這對周朝的威信是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周朝敗落了,對石父隻有壞處,沒有好處!那麽,石父為何要這麽做,難道是隻是單純地給自己弄頂奸臣的帽子,搞個亂世,讓後人可以煮酒論史?如果是這樣,隻能說石父的覺悟太高了。
石父把烽火戲諸侯的想法說了:宣王在位時,怕被西戎襲擊,在驪山下設置了二十幾個烽火台,又放了數十個大鼓。一旦西戎襲擊,則點起烽火,報警求援;擂起大鼓,催促諸侯快行。現在是太平時代,這些東西也擱置不用了。所以,陛下可假意帶著娘娘去驪山遊玩,然後於夜間點起烽火,擂起大鼓,相信諸侯定會手忙腳亂趕來…到時候,娘娘肯定會笑。幽王一聽,好主意!還是石父腦子好使。
幽王就帶著褒姒去了驪山。大晚上,就要點烽火。大臣鄭伯友(鄭是諸侯國名,伯是封地,友是名字,東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趕忙進諫:烽火是求援諸侯的信號,也代表著陛下的信譽。一旦陛下無故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就會失信。將來鎬京真的受到攻擊,諸侯也不會再救援了。
幽王聽了,笑道:沒事,現在是太平時代,不會再打仗了。而且,我跟王後出遊,就是要拿諸侯來耍耍。分析幽王的迴答。第一,幽王相信此舉會失信於諸侯,但是幽王不害怕,因為這是太平時代。第二,諸侯就是拿來耍耍的。幽王對未來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對諸侯沒有一點尊敬之心,肆意妄為。
本來宣王就留下一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尚恐救援不及,幽王還要踹上一腳。西周不滅亡,那才是老天不開眼。幽王說完,下令:點火,擂鼓。鎬京附近的諸侯國,看到驪山烽火,聽到鼓聲,立即奮不顧身地帶兵來救。救駕之功,升官發財。大晚上的,一群人往驪山跑,一路上人仰馬翻,氣急敗壞,你蹭著我了,我擦著你了,你被馬踢了,我被馬踹了…亂七八糟。
唿拉拉地跑到驪山,卻看到一副優美的畫麵:幽王正陪著美人喝酒。就在諸侯以為自己是夢遊的時候,幽王霸氣地一指:你看,人仰馬翻!褒姒哈哈大笑。褒姒心頭這口氣總算出了。幽王看王後笑了,也樂了:賞石父!石父受了重賞,也很開心。
幽王、褒姒、石父都很滿意,但諸侯不樂意。在諸侯國內,諸侯也是唿風喚雨,跋扈慣了。今天氣勢洶洶地盡忠救駕,卻被當猴耍。生氣!生氣歸生氣,也不敢把幽王怎麽地,灰溜溜地走吧。
大不了,下次不再上當了!下次?幽王以為絕不會有下次!事實證明:下次來得如此之快。總結一下烽火戲諸侯,可以說: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君王,一個滿肚子怨氣的王後,一個腦子缺了弦的奸臣,三個人聯合上演了一處悲劇。悲劇是以大笑開始,以死亡終結。
東周就是個幌子西周從武王建國到幽王,前後近三百年,氣數也基本到此為止。西周到了幽王手裏,統治基礎已經開始傾倒,王朝延續如風前殘燭。如果幽王能夠勵精圖治,或許,還可以延續王朝壽命。但幽王自私自利,還立了一個能折騰的王後,經過地震、廢太子、烽火戲諸侯後,西周已經搖搖欲墜,隻差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這一根稻草卻來源於申侯。
西周滅亡申侯脾氣倔、性子急。從進諫幽王,幽王不聽,申侯一氣歸國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申侯有點莽張飛的性格,但申侯隻有張飛的粗,沒有張飛的細。
在王朝末期、亂世開始的時代,這樣的性格注定了一生悲劇。前麵說,褒姒與石父、尹球三人聯手,借申後一封書信的契機,廢了申後、太子,扶持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這不失為政治鬥爭的一個絕妙手段。從現在權謀鬥爭的角度分析,應當稱好。但在當時,卻有人很不樂意。這便是申侯。申侯不高興。宜臼的太子身份可是申家唯一的指望,廢了宜臼也就是斷了申家的希望。申侯不服,決定鬥爭。
申侯鬥爭的手法與宜臼旗鼓相當。宜臼對褒姒不滿,鬥爭辦法就是揍褒姒。申侯對廢太子一事不滿,就是上疏(奏報的一種形式,比如疏、表等),大意是:當初,夏桀王寵愛妹喜,所以夏王亡國了。紂王寵愛妲己,所以商朝亡國了。
現在,你寵愛褒姒,為了褒姒廢了太子王後,既傷了夫妻之情,又違背父子之義,你也快完蛋了。所以,我勸你立馬收迴亂命,或許還能免除亡國之禍。簡而言之,一句話:幽王,你這個昏君,你要是不複立廢太子,周朝早晚亡在你手裏。
這道疏,怎麽看,怎麽像挑戰書。也不知是申侯手下的哪個人才捉刀的,絕對算是《古今挑戰書記錄大全》中的上品。後世的陳琳估計都沒這本事。幽王覽表一看,很生氣,怎麽我就成了紂王了?雖然事實表明,幽王還不如紂王。紂王在薑子牙、哪吒、楊戩等一幹狠人的綜合打擊下,尚且堅持了數年,幽王卻沒堅持過一夜。
幽王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知道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所以,幽王很生氣。幽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幽王把石父找來,把申侯的挑戰書丟給石父。意思是申侯都下戰書了,你說怎麽辦吧。兩人一商量,得出結論:那就打吧。打仗是技術活。這方麵的專業論述太多,比如兵貴神速;出其不備,攻其不意;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總之,就是要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捅個冷刀子。但是,幽王準備怎麽打這一仗呢?幽王先下令,貶了申侯的官爵,從侯爵貶到伯爵。然後,讓石父準備兵馬,過幾天去打申國。怎麽說,宣王也是把打仗的好手。
怎麽就沒遺傳給幽王一丁點的優秀基因?申侯雖然不善於鬥爭,但還是留了密探在鎬京打探消息。當聽到幽王正在調集兵馬,準備攻打申國的消息時,申侯懵了:不是說得好好的麽?怎麽要動手了?申侯搞不明白。
但問題總是要解決,申侯就問群臣:幽王要打申國了,我們怎麽辦?申國大臣呂章獻計: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扶持宜臼為周王。這是伊尹、周公的偉業啊。伊尹、周公是誰?伊尹是商湯的老師,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周公是誰?周公是周朝的明相,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建立東都,製禮作樂,周成王年長後,主動辭職,將權力歸還給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兩人是世間臣子的最高追求。按照呂章的邏輯,申侯可以與伊尹、周公比肩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滅亡了一個朝代。
但問題不在於滅亡了一個朝代,而是如何建設好一個朝代!準備采取什麽樣的治國策略,如何號召人心,如何安定百姓,鼓勵農業發展等等。
要想做伊尹、周公,就必須先考慮好如何處理上述的問題。否則,就隻能稱作:亂臣賊子!申侯是否有這個覺悟?讓我們看看申侯的思考軌跡:伊尹,周公?嗯,妙計!前後不過兩秒鍾,思路簡單明了。
或許,亂臣賊子這個稱謂太現代化了,申侯不知道。所以,申侯決定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申侯準備好了一車金銀財寶,派人送給戎主(西戎的老大),請求借兵滅了幽王。
並說:破了鎬京,鎬京國庫內所有金銀珠寶都是你的。戎主接了消息,心裏很高興:被宣王修理了許多次,總算找到機會,報報仇,修理修理他兒子啦。戎主馬上同意,親自帶兵出征。就這樣,戎主和申侯帶著兩國(部)的大軍,殺向鎬京。等大軍圍住了鎬京,石父調兵遣將還沒有完成。所以說,效率很重要,放在哪個朝代都一樣。幽王一看鎬京被圍攻,懵了。
就問石父,怎麽辦吧?石父又拿出老主意:要不咱們放烽火吧。幽王也沒招,得,還是烽火。點吧!烽火點了,火光衝天。附近的諸侯一看,嘿嘿笑了:還來這招,煩不煩!不去,絕對不去。
申侯和戎主日夜攻打,諸侯也不來救援,幽王扛不住了,就對石父說:既然諸侯不來,要不你下去試試敵人的戰鬥力,如何?石父沒辦法,聽命行事。石父權謀鬥爭手段還可以,但是打仗的手段就有點對不起人了,否則,也不會讓申侯和西戎攻到鎬京城下。
石父帶兵出征,結果很簡單:石父丟了性命,還把鎬京的守衛丟了。申侯和西戎聯軍殺進鎬京,幽王和褒姒帶著伯服從後門跑了。幽王出了城,黑燈瞎火的,往哪個方向跑?幽王也不知道。正在幽王犯難的時候,鄭伯友帶著兵趕上來護駕了。鄭伯友建議往驪山跑,再點烽火,活馬當作死馬醫吧。幾個人又跑到驪山。
鄭伯友又令人點起烽火,諸侯還是沒來。諸侯沒來,申侯和戎主殺過來了。鄭伯友見事情危急,就說:請陛下和娘娘到鄭國避難,以圖後舉。幽王可以不聽鄭伯友阻止“烽火戲諸侯”的勸告,但是,不能不聽避難鄭國的建議。
幽王又帶著老婆孩子,跟著鄭伯友到鄭國避難。一行人剛下驪山,便被敵軍碰上。兩方交戰,結果:幽王、伯服被殺,褒姒被擒。鄭伯友、尹球戰死。應當說尹球死有餘辜,鄭伯友卻死得悲壯,英雄所為。就這樣,西周稀裏糊塗地滅亡了。一個笨人憑著一個笨主意打敗了一群更笨的人。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