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這次南侵,動員了大量的軍隊,耗費了海量的物資,卻什麽便宜也沒賺到,反倒損兵折將,丟了將近二十萬人馬,還搭上了一個於禁,可以說虧的不輕。
這還隻是在荊州方向,當曹操率領大軍與劉備鏖戰時,與劉備結盟的孫權也沒閑著,任命周瑜為主帥,在合肥方向發起了主動進攻。
由於曹操抽調了太多郡兵,合肥方向異常空虛,被周瑜連克數城,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許都,這也是曹操決定撤軍的一大因素。
雖然追擊曹軍戰果了了,但事情不能就這麽算了,在稍事休整之後,劉備再次下令,攻打南陽!
不過南陽可不是好打的,城高牆厚,用特殊方法建造,無論是武將修煉的氣,還是軍隊形成的軍氣,都對其無可奈何。
無法摧毀城牆,就隻能用最傳統的方式攻城,可是城上的守軍可以布陣形成軍氣,攻城的軍隊卻要爬雲梯,就沒法布陣了,天然就處於弱勢。
因此,劉備也沒指望能打下南陽,隻是孫權還在合肥與曹軍大戰,劉備總不能偃旗息鼓,讓盟友獨自承受壓力。
隻是這就難為了駱天明,他要維持百戰百勝的軍神之名,就不能被一座城池擋住。
之前的追擊沒能取得應有的戰果,但好歹還是勝了,若是再被南陽擋住,他還算個屁的軍神?
不得已,駱天明隻好開動腦筋,想辦法真的把南陽拿下來。
靠火藥是不行了,之前在江夏放火燒水寨時就實驗過了,這個位麵不允許火藥爆炸,隻能用來引火。
水寨都是用木頭建造的,一把火就能燒了,可南陽城牆是用磚石建造的,就燒不動了。
既然爆炸不行,那麽能不能用土工作業的方式將城牆挖塌?
雖然南陽城牆非常高大堅厚,可這個位麵的士卒也都很健壯,挖土的速度快的很,挖倒城牆還真不是妄想,可以試一試。
此外,軍陣也不是不能試一試。
經過駱天明的研究發現,軍陣產生軍氣的濃度,和布陣士卒的默契和氣血有關。
也就是說,陣法越整齊,軍氣越濃鬱;布陣士卒的氣血越充足,軍氣越濃鬱。
正因為如此,駱天明在訓練士卒時,不但注重陣法的整齊,還讓士卒有足夠的肉食增強體魄。
連普通士卒的體魄增強了,都能讓軍氣濃鬱起來,若是由頂級的大將來布陣,又會是何等場景?
為了實驗這個設想,駱天明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劉封、關平、魏延、文聘都招到一起,可還缺兩人,隻好將周倉和廖化也帶上,再加上駱天明自己,一共十一人,剛好能組成最小的鴛鴦陣。
陣法一成,果然是軍氣大增,陣法上空居然顯化出兩隻鴛鴦似的鳥兒,如同活物一般!
關羽等人見了都是大為驚喜,有此陣法,攻破南陽有望了。
但駱天明卻微微皺眉,按照他的設想,十一員大將組成陣法,不說讓他們增加三五倍的戰鬥力,至少也該有一倍以上吧?
可他感受了一下,估計也就增加了八成而已,和設想中差的有點遠。
當然了,就算僅增加八成,也相當可觀了,畢竟構成陣法的人都是超級猛將。
比如駱天明,他本就比呂布還高一線,再增加八成的戰鬥力,會是何等可怕?
不隻是他,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四人,也都有1.5個呂布的戰鬥力,劉封、關平、魏延、文聘,也都可以比肩關羽等人,就連周倉和廖化,都頂的上0.8個關羽。
這麽一群人組合在一起,世間還有什麽能阻擋他們?
即使是號稱最精銳的八百陷陣營重生,恐怕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既然陣法成了,攻打南陽城也就有了把握,於是在駱天明的指揮下,劉備軍士卒不急著攻破城牆,而是用箭雨壓製城牆上的守軍,然後讓步卒用草袋裝土,在城下堆出一個斜坡來。
數萬大軍輪流負土,很快就在南陽城牆下,堆起了一個寬達五丈的緩坡,攻城部隊可以沿著緩坡直接走上城頭。
鎮守南陽的是大將曹仁,他見劉備軍聚土攻城,早就在緩坡處集中了大量兵力,準備好了滾木礌石。
雖然緩坡能讓人直接走上來,可也讓滾木礌石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隻需從城頭扔下去,滾木礌石就可以順著緩坡滾下去,一砸一大片。
但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等劉備軍正式沿著緩坡攻上來時,卻是以駱天明為首的豪華超級猛將陣容,頓時讓曹仁傻了眼。
普通士卒不知道這些人的厲害,曹仁豈能不知?隻是一看對方的陣容,就什麽鬥誌都沒有了,趕緊安排一個校尉帶人在這裏死守,自己開始安排撤退事宜。
但駱天明等人來的太快了,曹仁轉身下城牆時,駱天明他們也剛開始起步,等曹仁下了城牆騎上馬,還沒等馳出百丈,駱天明等人已經站在城頭上了!
雖然還有曹軍拚命的圍攻駱天明等人,可隻看那噴泉般四處飛舞的殘肢斷臂,曹仁就知道上去再多人也白搭,隻能無奈的下令,讓曹軍各自突圍,到許都匯合。
這個時代的部隊,一旦沒有約束的散出去,能收攏迴來三成,都算是治軍有方了。
不是七成士卒都死了,而是士卒跑了就不迴來了。
要知道,這個時代當兵,是沒有軍餉的,大部分都是抓來的。
在有機會脫離軍隊時,誰還願意迴去給人賣命?就算鑽進深山老林裏,與野獸為伍,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變成野獸糞便,那也是為自己活著,總比為別人丟了命強。
曹仁不是不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也沒辦法了,要是他將部隊集結起來再撤退,就沒有撤退的機會了。
命令下達後,曹軍頓時亂了套,數萬人四散而逃,就算劉備軍將四門都圍住了,也沒能堵住多少。
駱天明此時也不著急拿下南陽城了,反正曹軍已經亂套,即使曹仁收迴命令,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曹軍重新組織起來,不如先抓捕逃散的曹軍士卒。
這還隻是在荊州方向,當曹操率領大軍與劉備鏖戰時,與劉備結盟的孫權也沒閑著,任命周瑜為主帥,在合肥方向發起了主動進攻。
由於曹操抽調了太多郡兵,合肥方向異常空虛,被周瑜連克數城,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許都,這也是曹操決定撤軍的一大因素。
雖然追擊曹軍戰果了了,但事情不能就這麽算了,在稍事休整之後,劉備再次下令,攻打南陽!
不過南陽可不是好打的,城高牆厚,用特殊方法建造,無論是武將修煉的氣,還是軍隊形成的軍氣,都對其無可奈何。
無法摧毀城牆,就隻能用最傳統的方式攻城,可是城上的守軍可以布陣形成軍氣,攻城的軍隊卻要爬雲梯,就沒法布陣了,天然就處於弱勢。
因此,劉備也沒指望能打下南陽,隻是孫權還在合肥與曹軍大戰,劉備總不能偃旗息鼓,讓盟友獨自承受壓力。
隻是這就難為了駱天明,他要維持百戰百勝的軍神之名,就不能被一座城池擋住。
之前的追擊沒能取得應有的戰果,但好歹還是勝了,若是再被南陽擋住,他還算個屁的軍神?
不得已,駱天明隻好開動腦筋,想辦法真的把南陽拿下來。
靠火藥是不行了,之前在江夏放火燒水寨時就實驗過了,這個位麵不允許火藥爆炸,隻能用來引火。
水寨都是用木頭建造的,一把火就能燒了,可南陽城牆是用磚石建造的,就燒不動了。
既然爆炸不行,那麽能不能用土工作業的方式將城牆挖塌?
雖然南陽城牆非常高大堅厚,可這個位麵的士卒也都很健壯,挖土的速度快的很,挖倒城牆還真不是妄想,可以試一試。
此外,軍陣也不是不能試一試。
經過駱天明的研究發現,軍陣產生軍氣的濃度,和布陣士卒的默契和氣血有關。
也就是說,陣法越整齊,軍氣越濃鬱;布陣士卒的氣血越充足,軍氣越濃鬱。
正因為如此,駱天明在訓練士卒時,不但注重陣法的整齊,還讓士卒有足夠的肉食增強體魄。
連普通士卒的體魄增強了,都能讓軍氣濃鬱起來,若是由頂級的大將來布陣,又會是何等場景?
為了實驗這個設想,駱天明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劉封、關平、魏延、文聘都招到一起,可還缺兩人,隻好將周倉和廖化也帶上,再加上駱天明自己,一共十一人,剛好能組成最小的鴛鴦陣。
陣法一成,果然是軍氣大增,陣法上空居然顯化出兩隻鴛鴦似的鳥兒,如同活物一般!
關羽等人見了都是大為驚喜,有此陣法,攻破南陽有望了。
但駱天明卻微微皺眉,按照他的設想,十一員大將組成陣法,不說讓他們增加三五倍的戰鬥力,至少也該有一倍以上吧?
可他感受了一下,估計也就增加了八成而已,和設想中差的有點遠。
當然了,就算僅增加八成,也相當可觀了,畢竟構成陣法的人都是超級猛將。
比如駱天明,他本就比呂布還高一線,再增加八成的戰鬥力,會是何等可怕?
不隻是他,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四人,也都有1.5個呂布的戰鬥力,劉封、關平、魏延、文聘,也都可以比肩關羽等人,就連周倉和廖化,都頂的上0.8個關羽。
這麽一群人組合在一起,世間還有什麽能阻擋他們?
即使是號稱最精銳的八百陷陣營重生,恐怕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既然陣法成了,攻打南陽城也就有了把握,於是在駱天明的指揮下,劉備軍士卒不急著攻破城牆,而是用箭雨壓製城牆上的守軍,然後讓步卒用草袋裝土,在城下堆出一個斜坡來。
數萬大軍輪流負土,很快就在南陽城牆下,堆起了一個寬達五丈的緩坡,攻城部隊可以沿著緩坡直接走上城頭。
鎮守南陽的是大將曹仁,他見劉備軍聚土攻城,早就在緩坡處集中了大量兵力,準備好了滾木礌石。
雖然緩坡能讓人直接走上來,可也讓滾木礌石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隻需從城頭扔下去,滾木礌石就可以順著緩坡滾下去,一砸一大片。
但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等劉備軍正式沿著緩坡攻上來時,卻是以駱天明為首的豪華超級猛將陣容,頓時讓曹仁傻了眼。
普通士卒不知道這些人的厲害,曹仁豈能不知?隻是一看對方的陣容,就什麽鬥誌都沒有了,趕緊安排一個校尉帶人在這裏死守,自己開始安排撤退事宜。
但駱天明等人來的太快了,曹仁轉身下城牆時,駱天明他們也剛開始起步,等曹仁下了城牆騎上馬,還沒等馳出百丈,駱天明等人已經站在城頭上了!
雖然還有曹軍拚命的圍攻駱天明等人,可隻看那噴泉般四處飛舞的殘肢斷臂,曹仁就知道上去再多人也白搭,隻能無奈的下令,讓曹軍各自突圍,到許都匯合。
這個時代的部隊,一旦沒有約束的散出去,能收攏迴來三成,都算是治軍有方了。
不是七成士卒都死了,而是士卒跑了就不迴來了。
要知道,這個時代當兵,是沒有軍餉的,大部分都是抓來的。
在有機會脫離軍隊時,誰還願意迴去給人賣命?就算鑽進深山老林裏,與野獸為伍,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變成野獸糞便,那也是為自己活著,總比為別人丟了命強。
曹仁不是不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也沒辦法了,要是他將部隊集結起來再撤退,就沒有撤退的機會了。
命令下達後,曹軍頓時亂了套,數萬人四散而逃,就算劉備軍將四門都圍住了,也沒能堵住多少。
駱天明此時也不著急拿下南陽城了,反正曹軍已經亂套,即使曹仁收迴命令,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曹軍重新組織起來,不如先抓捕逃散的曹軍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