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了萬宗華的記憶後,係統的任務也隨之而來。
第四次穿越任務:在逆境中崛起,讓華國功夫揚威世界。
駱天明看的歎了口氣,此時的華國,還真是逆境的不能再逆境了。
外有強敵入侵,內部四分五裂,民眾命如草芥,高層醉生夢死。
國家如此,僑居外國的華人也同樣不好過,國家積弱,國民就備受歧視。
如果讓駱天明選,他更想迴國去,將所有的殺性都釋放出來,好好修理一下小鬼子。
可是看看他現在才十二歲的小身板,他也隻能熄了這個心思。
不僅僅是現在,此後的幾十年裏,因為華國之前被欺壓的太狠,完全是一窮二白,想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難度絕對是地獄級的。
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後,華國才算強大起來,可僑居國外的華人,依然免不了被歧視。
白種人強大了幾百年,狂妄自大的本性已經刻在了骨子裏,想要讓他們正視別人的優秀,實在是太難太難。
當然,也有人讓“功夫”這個詞出現在英語裏,就是李小龍。
可惜李小龍隻是曇花一現,而且他在米國的影視圈混的也不是特別如意,否則他也不會迴香江拍電影了。
所以,要說讓功夫揚威世界,李小龍顯然做的還不夠。
現在係統讓駱天明來做這件事,駱天明該怎麽做呢?是否也走李小龍的路?
駱天明想的出神了,直到下課鈴聲響起,才迴過神來。
這讓他又感歎了一迴,他小時候上課時,一旦走神了,就會被老師叫起來迴答問題。
可是在米國的學校,走神什麽的老師根本不管。別說走神了,就算你看課外書、睡覺什麽的都沒事,隻要你別在課堂上蹦迪就行。
到了放學的時候,駱天明背起隻裝了幾本書的書包,快步走出校門。
萬宗華在學校裏結下了幾個仇家,放學後要是走的慢了,說不定就被幾十個人圍住。
他畢竟才十二歲,身體還太稚嫩,就算駱天明的武功再強,也根本發揮不出來。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先避一避吧。
順利迴到家裏,萬宗華的父親已經在等著了。
萬家有家傳的太極拳,萬宗華對練武很感興趣,萬父也對他抱以厚望,所以每天放學後,父子兩個都要練幾個小時再吃飯。
駱天明不是沒接觸過現代的功夫,但以前練的都是最實用的東西,要求一擊致命,或者一招擒敵。對於傳統的功夫,還真是第一次。
傳統的功夫,一般有練法、打法、演法、養法之分。
練法就是以鍛煉自身為目的,讓身體更強壯,力量更大,動作更敏捷,手法更精準;
打法則是實戰方法,以打倒、擊殺對手為目的,都是各門功夫的秘傳,非嫡傳弟子不得傳授;
演法就是表演了,也就是現代人調侃的“舞術”,是用來練著好看的,舊時代一般用來打把勢賣藝;
養法雖然沒有打法那麽謹慎的傳授,可也不是一般人能窺探的,這也是華國功夫與其他國家搏擊術的最大區別。
其他國家的搏擊術,就是單純的搏擊技能,頂多就是因為鍛煉的多,讓身體更強壯而已。甚至有些搏擊術還會非常傷身體,比如泰拳。
而華國的功夫則不同,尤其是那些內家拳,都有養生之法,讓練功夫的人不但不會傷身,反而延年益壽,這就是養法。
單論養法,就要首推太極拳了,從華國的廣場、公園裏,每天早晨隨處可見的練太極拳的老頭兒老太太就知道,這套拳法有多麽適合養生。
但除了養生之外,太極拳似乎不適合實戰,甚至還有不少醜聞,比如斥責年輕人不講武德的那位。
駱天明也學過太極拳,不過他學的是武俠版的太極拳,還是跟張三豐學的。
武俠版的太極拳,在沒有了內力輔助後,威力大大下降,還真和養生拳法差不多了。
偏偏駱天明這次穿越的位麵,就是沒有內力的位麵,他的武功也因此廢了大半。
不過在學了萬家的太極拳之後,駱天明才知道,太極拳之所以能成為三大內家拳之一,不是沒有道理的。若是真的不能實戰,有什麽資格名列三大內家拳?
太極拳的打法,看起來和它的練法、演法都大相徑庭。
他的練法、演法,看起來都相當柔和,別人演練起來,即使對功夫一竅不通的人,也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太極拳。
可打法就變了個樣子,看起來剛猛之極!如果不是真正懂功夫的人,根本看不出是太極拳。
但並非打法是另一套拳法了,而是其中蘊含的柔勁因為動作太快,讓一般人看不出來。
根據萬父的說法,徒手的功夫,大多是來自某種兵器用法的演化。
比如形意拳是化用的槍法,八卦掌是化用刀法,太極拳則是來自錘法。
錘法有多麽剛猛,就不用說了吧?聽起來就嚇人。
駱天明一開始還有些疑惑,太極拳怎麽會來自錘法?錘法又怎麽會有柔勁?
經過萬父的解釋他才明白,正是錘法才需要柔勁。
錘是重兵器,在變招的時候,如果依然用剛勁和錘子的慣性抗衡,需要耗費的力量太多,再好的體力也會很快支撐不住。
如果用柔勁,就能不和錘子的慣性抗衡,反而利用錘子的慣性加強威力,也能更節省體力,大大延長戰鬥的時間。
將錘子改成拳頭,拳頭的重量遠不如錘頭,當然就不用與慣性抗衡了。
但對手打來的拳頭力道很重,正可以用化解錘子慣性的技巧來化解,同時攻擊對手時卻要盡量剛猛,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殺傷力。
駱天明不知道這個說法正確與否,但認為萬父的解釋很有道理,對於他加深對太極拳的理解很有幫助。
駱天明畢竟是武功大宗師,盡管功夫和武功差別不小,但依然有很多相通之處。
更別說他最擅長的是外家功,更和近代的功夫相似性更高,學起來也就更加輕鬆。
萬父想不到自己的兒子居然換了個芯兒,隻以為兒子開竅了,學起功夫來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讓萬父老懷大慰。
第四次穿越任務:在逆境中崛起,讓華國功夫揚威世界。
駱天明看的歎了口氣,此時的華國,還真是逆境的不能再逆境了。
外有強敵入侵,內部四分五裂,民眾命如草芥,高層醉生夢死。
國家如此,僑居外國的華人也同樣不好過,國家積弱,國民就備受歧視。
如果讓駱天明選,他更想迴國去,將所有的殺性都釋放出來,好好修理一下小鬼子。
可是看看他現在才十二歲的小身板,他也隻能熄了這個心思。
不僅僅是現在,此後的幾十年裏,因為華國之前被欺壓的太狠,完全是一窮二白,想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難度絕對是地獄級的。
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後,華國才算強大起來,可僑居國外的華人,依然免不了被歧視。
白種人強大了幾百年,狂妄自大的本性已經刻在了骨子裏,想要讓他們正視別人的優秀,實在是太難太難。
當然,也有人讓“功夫”這個詞出現在英語裏,就是李小龍。
可惜李小龍隻是曇花一現,而且他在米國的影視圈混的也不是特別如意,否則他也不會迴香江拍電影了。
所以,要說讓功夫揚威世界,李小龍顯然做的還不夠。
現在係統讓駱天明來做這件事,駱天明該怎麽做呢?是否也走李小龍的路?
駱天明想的出神了,直到下課鈴聲響起,才迴過神來。
這讓他又感歎了一迴,他小時候上課時,一旦走神了,就會被老師叫起來迴答問題。
可是在米國的學校,走神什麽的老師根本不管。別說走神了,就算你看課外書、睡覺什麽的都沒事,隻要你別在課堂上蹦迪就行。
到了放學的時候,駱天明背起隻裝了幾本書的書包,快步走出校門。
萬宗華在學校裏結下了幾個仇家,放學後要是走的慢了,說不定就被幾十個人圍住。
他畢竟才十二歲,身體還太稚嫩,就算駱天明的武功再強,也根本發揮不出來。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先避一避吧。
順利迴到家裏,萬宗華的父親已經在等著了。
萬家有家傳的太極拳,萬宗華對練武很感興趣,萬父也對他抱以厚望,所以每天放學後,父子兩個都要練幾個小時再吃飯。
駱天明不是沒接觸過現代的功夫,但以前練的都是最實用的東西,要求一擊致命,或者一招擒敵。對於傳統的功夫,還真是第一次。
傳統的功夫,一般有練法、打法、演法、養法之分。
練法就是以鍛煉自身為目的,讓身體更強壯,力量更大,動作更敏捷,手法更精準;
打法則是實戰方法,以打倒、擊殺對手為目的,都是各門功夫的秘傳,非嫡傳弟子不得傳授;
演法就是表演了,也就是現代人調侃的“舞術”,是用來練著好看的,舊時代一般用來打把勢賣藝;
養法雖然沒有打法那麽謹慎的傳授,可也不是一般人能窺探的,這也是華國功夫與其他國家搏擊術的最大區別。
其他國家的搏擊術,就是單純的搏擊技能,頂多就是因為鍛煉的多,讓身體更強壯而已。甚至有些搏擊術還會非常傷身體,比如泰拳。
而華國的功夫則不同,尤其是那些內家拳,都有養生之法,讓練功夫的人不但不會傷身,反而延年益壽,這就是養法。
單論養法,就要首推太極拳了,從華國的廣場、公園裏,每天早晨隨處可見的練太極拳的老頭兒老太太就知道,這套拳法有多麽適合養生。
但除了養生之外,太極拳似乎不適合實戰,甚至還有不少醜聞,比如斥責年輕人不講武德的那位。
駱天明也學過太極拳,不過他學的是武俠版的太極拳,還是跟張三豐學的。
武俠版的太極拳,在沒有了內力輔助後,威力大大下降,還真和養生拳法差不多了。
偏偏駱天明這次穿越的位麵,就是沒有內力的位麵,他的武功也因此廢了大半。
不過在學了萬家的太極拳之後,駱天明才知道,太極拳之所以能成為三大內家拳之一,不是沒有道理的。若是真的不能實戰,有什麽資格名列三大內家拳?
太極拳的打法,看起來和它的練法、演法都大相徑庭。
他的練法、演法,看起來都相當柔和,別人演練起來,即使對功夫一竅不通的人,也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太極拳。
可打法就變了個樣子,看起來剛猛之極!如果不是真正懂功夫的人,根本看不出是太極拳。
但並非打法是另一套拳法了,而是其中蘊含的柔勁因為動作太快,讓一般人看不出來。
根據萬父的說法,徒手的功夫,大多是來自某種兵器用法的演化。
比如形意拳是化用的槍法,八卦掌是化用刀法,太極拳則是來自錘法。
錘法有多麽剛猛,就不用說了吧?聽起來就嚇人。
駱天明一開始還有些疑惑,太極拳怎麽會來自錘法?錘法又怎麽會有柔勁?
經過萬父的解釋他才明白,正是錘法才需要柔勁。
錘是重兵器,在變招的時候,如果依然用剛勁和錘子的慣性抗衡,需要耗費的力量太多,再好的體力也會很快支撐不住。
如果用柔勁,就能不和錘子的慣性抗衡,反而利用錘子的慣性加強威力,也能更節省體力,大大延長戰鬥的時間。
將錘子改成拳頭,拳頭的重量遠不如錘頭,當然就不用與慣性抗衡了。
但對手打來的拳頭力道很重,正可以用化解錘子慣性的技巧來化解,同時攻擊對手時卻要盡量剛猛,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殺傷力。
駱天明不知道這個說法正確與否,但認為萬父的解釋很有道理,對於他加深對太極拳的理解很有幫助。
駱天明畢竟是武功大宗師,盡管功夫和武功差別不小,但依然有很多相通之處。
更別說他最擅長的是外家功,更和近代的功夫相似性更高,學起來也就更加輕鬆。
萬父想不到自己的兒子居然換了個芯兒,隻以為兒子開竅了,學起功夫來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讓萬父老懷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