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聞言,吃了一驚,若是沒了火器,已經調走大部分精兵的太原勢必難以抵擋金兵,不覺立刻低聲道:“宗大人,不可,火器乃是太原抗金的利器,若是沒有了火器,又沒了兩萬精兵,太原……”
臉色一沉,宗澤竟然不顧李成的好意,冷喝道:“這李大人不要再爭執了,雖然你是太原的軍務主官,可是眼下的情況,老夫隻能無禮了。這個決定,本官是不會改變的!”
第三十二章 各懷心思
1127年,靖康二年,十二月,歲尾的寒風將路邊的塵土吹得四散飛揚,身穿紅色戰袍的兩萬宋軍在李成的帶領下,保護著趙構南渡黃河,前往南京應天府,這裏並不是後世那個南京,而是後世時河南省的商丘一代。
李成早年在河南中部一帶,當過一年兵,這時來到一千多年前的“舊地”,還真是說不出的複雜感覺。
度過黃河之後,金兵漸漸知道了趙構的行蹤,一路追來。李成隻能盡量撿一些偏僻的山間小路行軍,加上時值冬天,山中更是寒風刺骨。隻是唯一讓李成稍微放心一點的,是趙構雖然從小沒吃過苦頭,卻很是能夠忍耐,一路上並沒有聽他抱怨半個字,隻是臉色一直沒有出現過笑容,讓隨行的嶽飛等人都小心翼翼地應付著。
眼看距離應天府已經不到一百多裏路程,李成便想加快速度,早點趕到,趁著天黑前找到落腳的地方。一路上遇到不少被金兵打散的亂兵,李成都暫時收攏了起來,他身上攜帶的黃金總算可以保證這些亂兵安心留下。一路走來,不到一個月,在李成銅板的誘惑下,竟然被他陸陸續續地收攏了兩萬多亂兵,加上先前的兩萬精兵,這時趙構身邊竟然已經有了五萬軍隊,這對於李成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好一點的消息。
正要催馬急趕,身後忽然傳來一陣馬蹄聲,李成迴頭望去,卻看到趙構身邊的一名內侍騎馬而來,看到李成也沒下馬,隻是拱手道:“李大人,殿下請大人過去商議。”
這時,身邊的人,除了趙構的心腹,就是李成自己的親衛,所以他也就十分放心,聞言點頭道:“王爺難道有事?”
那內侍沉吟了一下,衝著李成為難地搖了搖頭,李成見狀就知道是趙構又有了什麽主意,這一路走來,趙構雖然表麵還算謙遜,但是卻總是試圖暗示讓李成有關稱帝的事情、,這讓李成十分擔心。對於趙構,李成鑒於曆史的記載,相對還是存了三分戒備,所以隻是耐心安慰趙構,對於趙構的急切,隻能裝作不知。
趕到趙構的馬車前,便聽趙構低聲道:“大人上車內談吧,孤王心情有些沉悶。”
李成看了一眼身後跟來的嶽飛和張憲,點了點頭,示意他們小心防範,這才登上馬車。甫入車內,就看到趙構圍著黑色錦緞貂裘,抱著暖手爐,旁邊一名內侍看他上來,立刻退了出去。
看到李成,趙構笑著拿起茶壺,親自給李成倒了一杯熱茶,這才笑道:“師傅,這幾日真是辛苦了,這次孤王能平安逃離京師,全是師傅的妙計,孤王真是佩服萬分,想不到師傅除了文武雙全之外,還這樣智計百出,孤王能遇到師傅,真是天意!”
李成微微一笑,他這些哪有什麽計策,都是照著史書照搬的,不過看到趙構眼裏,的確是十分精妙絕倫了。能夠接口前去和金人議和而借機逃脫,這樣一來,宋朝皇室身份最高的,就非趙構莫屬了。
想到這裏,忍不住歎了一口氣,真是感歎天意造化,如果自己不來,那趙構又是什麽樣子呢?究竟是自己在創造曆史,還是曆史在創造自己?這真是糾纏不清的問題,也是李成派遣不掉的念頭。
看到李成神色並不輕鬆,趙構這才幹笑一聲,沉吟了一下,低聲道:“師傅,趙構剛接到消息,汪伯彥已經帶了兩萬精兵前來接應,有了他這兩萬精兵,咱們手中便將近八萬餘人,若是自保應該夠了吧。”
李成暗自歎了一口氣,勉強笑道:“王爺不要著急,眼下王爺身份尊貴,再多等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歸順,那時再嚐試心中所想,就更容易成事,而且還能得到眾多響應,對王爺更加有利。”
趙構笑了笑,點頭歎道:“這幾日,汪伯彥的人也差不多就要到了,這幾日真是辛苦師傅了,趙構心中實在萬分慚愧。”
李成聞言,心中暗自一緊,急忙淡淡笑道:“王爺能平安脫困,乃是上天注定之事,曆程不過是順應天意罷了。”
趙構的話,已經隱隱地再提醒李成,除了李成,還有眾多的大臣正在趕來保護和擁戴他,李成的功勞他不會忘記,但是也不會容許李成心裏有其他的想法。
其實,李成本身已經厭倦了這種官場生活,心中所期望的隻是和家人一起,無拘無束地去平靜地生活。這時聞言,也不覺故意歎氣道:“王爺乃是皇子,自然上應天命,李成不敢居功。而且,李成身上舊傷屢屢發作,時常病痛纏身。如今隻希望保護王爺順利地得到百官擁護,便可功成身退了!”
趙構聞言,微微有些吃驚,打量著李成的臉色,他驚訝地道:“師傅為何這樣消沉?師傅乃是少年英雄,正該有所作為,難道……”
李成心中微微歎了一口氣,苦笑道:“這幾年是非經曆,已經讓李成有些深感疲倦,待王爺平安實現心中所想,李成便想辭官歸隱,從此常伴家人,暢遊天下。”
趙構怔怔地望著李成,沉默許久,這才苦笑道:“師傅若是果真厭倦了官場,退下來,安享王爵倒也不錯,隻是如此未免浪費了師傅的才華,而且大宋如今亂象初現,正是用人的時候。”
其實,當趙構說出汪伯彥的事情時,李成就知道趙構已經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了,他這樣做的目的也是想擺脫對自己的依賴,鞏固自己的權勢。這些動作,雖然叫人有些心寒,可是也是身為統治者一個必然的舉動。李成既然早已做了退隱的打算,也就對這些行為沒有太多地放在心上。
聞言,雖然知道趙構的話,多少不是肺腑之言,卻還是盡力安慰他:“李成在政事上,沒有什麽經驗,也不能幫助王爺開創局麵,所以心中十分慚愧,而且朝中人才眾多,李成離開,也正可讓新人有所表現。”
趙構幹咳一聲,急忙笑道:“師傅不要胡思亂想,師傅的才學,趙構十分欽佩,將來還要依靠師傅輔佐。而且,眼下趙構也不知地方這些官員的態度,若是貿然提出,恐怕更加壞事。”
李成微微一笑,點頭道:“既然汪伯彥派人前來迎接殿下,那不妨讓他提議,看看下麵眾人的反應。如今,人望最高的莫過宗澤和李綱,宗澤已經表示擁戴,而李綱的態度還要看殿下怎麽爭取了。”
趙構聞言,想了想,笑道:“師傅這一說,孤王茅塞頓開。看來,孤王不如親筆書信一封,派人送去若李綱接受,必定依照他的想法抗擊金兵。”
說到這裏,他眉頭微皺地搖頭道:“金兵果然厲害,這次若非師傅未雨綢繆,孤王恐怕也早已死於亂兵之中,難有今日啊!”
聽他話中對金兵充滿了畏懼,而且沒有一點奇恥大辱的感覺,心裏隻有對僥幸活命想慶幸,全然沒有關心父親和哥哥安危的意思。李成便忍不住歎了一口氣,看來趙構這種不想打仗的想法,完全就是自己很早形成的,畢竟他受徽宗享樂生活的影響,對於戰爭這種事,從心底深處就是厭倦的。再加上,徽宗和欽宗被金人擄走,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自然是不肯積極抗金了,這種私心發自最基本的人性,卻沒有政治家的遠見,趙構無論如何,在曆史上都是一個灰色的形象。
第三十三章 心生退意
靖康三年的正月,天氣依然寒氣逼人,北風嘶吼著肆虐而過,正月初一,畢竟是中國傳統的元旦佳節,無論古今,對這一天的重視,都是一樣的。這天,李成特地提前選好了紮營的地點,大軍早早安營紮寨,準備好好休息一下。作為對新年的祝賀,也隻能讓大家好好休息一下,免去每天必須的趕路。
李成本來是想趕到應天府再過年的,但是看到大家已經在山中連續急行的一個月,也就於心不忍了。
檢查了一下營地四處的警戒,剛迴到大帳內,就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喧鬧,正要詢問,卻看到趙構的一名內侍拉著嶽飛怒氣衝衝地走了進來。
看到李成這才氣狠狠地將事情說了出來,原來,因為過年,兩名服侍趙構的內侍,想借機討好,便找了火器營的士兵拿了火藥裝在長的竹竿裏做爆竿,準備晚上熱鬧一下。嶽飛擔心爆竹響起來會暴露了大軍的行跡,被金兵發現,堅決上前製止。那內侍自恃保護趙構逃出金營,護駕有功,哪裏將這時隻是中層將領的嶽飛放在眼裏,便糾纏到李成這裏了。
看那內侍,李成自然知道輕易不能得罪,但是軍中的規矩也不能被破壞,想要平息,就不能按照規矩來辦。想了想,打量了一眼正氣淩然的嶽飛,不覺笑道:“這點小事,你們還這樣生氣,難道不怕吵鬧了殿下?”
那內侍臉色一變,冷哼道:“衛王殿下,奴婢也是為了讓康王殿下和王爺開心一點,況且不遠處便是應天府了。金兵就算追來,那也不用擔心了,難道王爺連個開心一下都不行嗎?”
李成示意嶽飛不要說話,這才笑道:“高公公不知,金兵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外麵,但是嶽將軍已經發現金兵的小股部隊距離我們隻有百裏之遙,這其中,雖然不算太近,可是若一旦被禁並發現,大軍追來,就算躲進應天府,也恐怕難以抵擋。倒不如忍耐一天,明日到了應天府,再好好慶祝。若是因為我們一時疏忽,好心反而連累的康王殿下,這樣的損失,那可真是毀了大宋的國運,誰都擔待不起啊。”
高林這時,也不敢不把李成放在眼裏,又聽李成說得這樣嚇人,先前的氣勢便登時消失的五音無蹤了。聞言,臉色也是一變,失聲道:“多虧王爺提醒,奴婢差點壞了大事,若是連累了康王殿下,那時真是百死莫贖了!”
李成看果然嚇住了他,不覺笑道:“嶽飛隻是武將,言辭未眠欠妥,高公公就不要放在心上了,待明日到了應天府,自然是要好好慶祝一下的。”
高林聞言,這才點頭道:“奴婢,還要迴去服侍我家王爺,先行告退,王爺今日之情,必定不敢忘記。”
李成微微一笑,看著高林離開,這才向嶽飛無奈地搖頭道:“賢弟,這些內侍雖然身份低微,可是卻還是不要輕易得罪為好。”
嶽飛望著李成,皺眉道:“兄長如此處事,嶽飛明白,隻是嶽飛自問難以做到!”
李成歎了一口氣,搖頭道:“嶽賢弟前途無限,隻是,應該明白,有些時候需要變通的時候自然是要變通的。就比如那高林,不過一個區區內侍,竟敢如此猖狂,所依仗的不過是康王而已,若是一刀殺了,也不難。隻是因為反而會和康王結怨,對今後來說十分不利啊!”
嶽飛看著李成,拱手道:“難道兄長認為,小人得罪不得?竟然要為前途而委曲求全?”
李成苦笑一聲,喟然長歎道:“前途?李成早已準備,待康王退守江南之後,便攜全家退隱山林,不再過問朝中之事。前途,對李成來說真是很遙遠的事情。今天這麽做,也不過是想全身而退罷了。”
嶽飛顯然沒想到李成竟然準備退隱,聞言失聲道:“兄長難道是擔心……”
李成示意帳內的親衛退出去,這才笑了笑,搖頭道:“康王目前雖然還是對李成十分倚重,但是,若是將來康王登基稱帝,那便是另外一種形勢了,李成也不敢托大,隻能遠避,最好是帶著家人避開這是非之地。隻是留下賢弟,李成實在放心不下,所以……”
嶽飛忙拱手道:“兄長不貪戀富貴,嶽飛實在佩服。隻是兄長不必擔心,嶽飛乃是軍人,自然是殺敵立功,作出一番事業來。”
說到這裏,他猶豫了一下,拱手道:“小弟時常看到兄長領兵諸多不同於其他人之處,其中高深之處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想請兄長在兵法上指點一二,將來若能有所成就自然不會忘記兄長教誨之恩!”
李成其實也有這種想法,希望能把自己這些後世先進的戰法留給嶽飛,幫助嶽飛成為一代名將。隻是想到嶽飛後來的遭遇,加上曆史上嶽飛的威名,他多少還是有些不好意思開口。這時看他主動提出,高興還來不及呢。不禁立刻點頭道:“好,隻要是你想學,我一定全部教給你,隻是希望你能學會隨機應變,盡量保全自己!”
嶽飛聞言,驚喜地拱手道:“兄長放心,嶽飛必定盡忠報國,不負兄長期望!”
聽到“盡忠報國”四個字,李成心裏就是一陣狂跳。望著嶽飛滿臉正色,心中不覺感歎,看來各自的看法和想法也是很難改變的。既然無法改變,自己還能不能挽迴嶽飛的悲劇呢?看來隻能另想辦法了,或許,張明義他們可以幫忙。
想到這裏,忽然看到嶽飛眼中疑惑的目光,隻好把心裏紛雜的年頭拋開,神色一整,鄭重地道:“那從今日起,每日巡視迴來之後,我便將自己所知的兵法都寫下來,希望早點寫完,諸事平定之後,我便可歸隱山林了。”
說到這裏,忽然想到自己走後,這抗金的重擔,恐怕就要落在嶽飛的肩上了,自己這樣終究是有些自私了。可是,若是自己不走,知道趙構的秘密又那麽多,趙構坐穩了龍椅,必定會第一個向自己動手,到那時,再想全身而退,恐怕就是奢望了。而且全家上下,素娥和寶兒,都恐怕難以保全。即便自己拚死保下素娥她們,家散人亡之苦,卻還是要素娥來承受,自己又於心何忍?
與其為了短暫的眼前富貴,倒不如帶著家人暢遊天涯。那時一家其樂融融,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想到這裏,不覺望著嶽飛,大有深意地笑道:“三十而立,嶽賢弟,三十歲時若能放下功名,退隱山林,我才算真正放心。隻是,你將來要做名垂千古的大英雄,恐怕到時早已忘記了我今日所說的話。罷了,一切也許都是天意,每個人有權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隻是希望你能記得,今日我說的話。”
嶽飛一臉感激地望著李成,躬身下拜道:“兄長教誨,嶽飛必定終身不敢忘記,兄長所言,都是肺腑良言,嶽飛自當盡力去做到!”
李成笑了笑,用力將他扶起,卻還是搖頭道:“你先去巡視營地,雖然已經將近應天府,但是金兵還是不能不防,而且,亦要小心軍中士氣,多些查看總是不會錯的。”
嶽飛聞言,忙躬身道:“兄長放心,嶽飛這就前去查看!”
說畢,鄭重地向李成行了禮,這才向帳外走去。
李成雖然心事重重,卻還是拋開雜念,認真地將自己在軍隊幾年學到的戰爭理論和二戰以後,世界各國的戰爭理念仔細地整理了一下,開始將自己這些所學的知識和想法寫下來,準備將來交給嶽飛。也算是,自己逃避責任的一種補償。
第三十四章 早作打算
靖康二年,四月,李成看著院子裏的幾株在風中舒展著枝條的杏樹,心情複雜沉悶。應天府的這處院子,暫時由趙構撥給自己暫住,算是王府別院,府中也沒有什麽仆役,也就是李成找了幾個信得過的親衛過來收拾了一下。
唯一讓李成欣慰一點的是,張明義聽說自己在應天府,竟然帶著一路上收攏起來的亂兵一萬多人,趕到了應天府與李成相見。
這時,因為趙構自立為河東兵馬大元帥,一些朝中的官員也紛紛趕來投靠,小小的應天府一時聚集了眾多官員。龍圖閣大學士,相州知府汪伯彥適時提出擁立趙構為帝的提議。意見一出,隨即得到了眾多擁護,而宗澤的響應,最為關鍵。雖然他不能親自趕來,卻還是派人送來親筆書寫的奏章,明確了要擁立趙構為帝的立場。
這樣一來,朝中逃過大難的不少官員在權衡之後,也都紛紛同意擁立趙構為帝。事情順利的有些出乎趙構的意料。竟然一連數日整日召見前來擁立的百官。反而將李成冷落在一邊,絲毫沒有什麽親熱的意思。
李成雖然一路保護著趙構前來應天,但是一些隨行的官員和應天的地方官員,還是認為李成最為前朝官員,這時並沒有得到新君的賞識,但是又畏懼李成從前的權勢,不敢過分,所以對李成的態度也就不冷不熱起來。
這一切,李成雖然早已料到,但是事情臨頭,那種感覺終究還是十分不是滋味。看到趙構沒有召見,也就每日在不大的院子裏看看眾人練習拳腳,不然就是去叫幾名歌妓前來唱唱曲子。隻是,聽慣了師師的歌喉,這時再聽這些民間歌妓的表演,也就沒什麽興趣了。古代又沒有什麽娛樂,身邊也沒有什麽解悶的東西,除了每天寫幾篇送給嶽飛的兵法之外,還真沒有其他可以消磨時間的東西,這真是讓李成有種鬱悶要死的感覺。
這天,剛接到趙構要重新修整府衙,準備做登基之用,李成卻還是安心在寫手裏的兵書,這時代的書法,他幾年來雖然下過不少功夫,但是還是難以和同時代的人相比,也就隻好做罷,這時寫東西還是盡量使用鵝毛筆,這樣才能寫得快一點。
寫完了一個有關閃電戰的問題,剛放下手裏的筆,就聽外麵傳來一陣腳步聲,舉目望去,卻是張明義大步走了進來,看到李成,他立刻躬身道:“王爺,這些天,竟然連日常所用之物,都要反複催討,太欺人了,不如由小人前去府衙探探消息!”
李成笑了笑,看著張明義,他這時已經是四品的武將,這次帶兵來投,又被趙構記了一功,眼看也是獨擋一麵的將領了,不覺笑道:“不用在意,若是生活上有什麽短缺,我這裏還有些黃金,你盡可拿去使用。”
看李成還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張明義無奈地歎了一口氣,著急地道:“王爺,您一番辛苦將殿下保護著前來應天,怎麽說也不該這樣冷落啊!小人實在是忍不住!”
李成微微一笑,知道他是替自己著急,隻是這裏麵的原因,他不想說,也不能隨便說出來。隻能點頭道:“你也一路十分辛苦,想那些無聊的事情,難免生氣,還是好好休息幾天吧,過幾天,就怕你想休息也沒有機會了。”
張明義驚喜地望著李成,低聲道:“難道金兵會追到應天府不成?”
李成苦笑一聲,搖頭道:“眼下,也隻有長江天險能夠抵擋金兵,其他兵馬再多,一時也難以挽迴渙散的軍心。就算是有宗澤這樣的名將,也難以讓心無鬥誌的士兵恢複勇氣。而且金兵擄走了大宋皇帝,自然是士氣高漲,一舉南下自然也是一定的了。宋軍若想反擊,也隻能等著完顏宗望去世的消息,或者有些希望……”
說到這裏,看到張明義眼中的震驚,這才想起自己說話沒留意,忘記完顏宗望還沒死,這時說出來,自然會讓人吃驚了。急忙搖頭道:“我是假設,假設完顏宗望忽然去世,宋軍才能有機會,接著金國內部人心不太穩定的時候展開反擊,隻是這種機會太渺茫了。”
張明義這時剛剛開始單獨帶領軍隊迎戰金兵,聞言便覺李成的話大有深意,便想再聊幾句,卻不料李成忽然岔開了話題,笑道:“不說這些了,你軍中現在情況如何?可以用得上的精兵能有多少?”
張明義看了一眼李成,皺眉道:“若是按照王爺親衛那般,算算最多隻有五十人。若是按照普通精兵那般,大約有四千人,還有一些,戰力一般的,大約五千人,其餘多是被打散的老弱殘兵,”
李成點了點頭,心中還算滿意,不覺低聲道:“那些火炮的製造方法,你切忌不要被人輕易知道,過幾日,我準備再多多鑄造幾門火炮,也好湧來抵擋金兵。隻是,那些火藥的製造方法和新弄出來的火器,你要盡量多地生產,讓這些技術早點被所有的火器營掌握,以備將來抗金所需。“
張明義心中有些疑惑,不知道李成為什麽要自己珍藏火炮的製造方法。要知道一門火炮的威力實在歎為觀止,若是多多鑄造,金兵必定不會那麽容易得逞。轉念想到火炮鑄造的艱難,也有些認同李成的說法。
不覺拱手道:“王爺放心,若是需要,火炮隨時可以鑄造,隻是人手方麵,恐怕還要耽擱一些時候。其餘火器和那些新式的火藥,小人已經命人加大了製作量,若是各處火器營能夠及時將火器和火藥送到軍中,抗擊金兵所需,應該足夠。”
李成點了點頭,這才放心不少,想起嶽飛將來抗金的需要,不覺點頭道:“將來,那些最新式的火器和火藥,你都盡量先送一部分前往嶽飛的軍中,所有最新式的火器,也都先給嶽飛送去,他將來會非常需要這些東西的!”
張明義驚訝地看了一眼李成,有些奇怪李成說這些事情時,那種似乎無限感慨的語氣。隻是,他也不敢貿然詢問,隻能小心地道:“王爺難道不擔心,康王殿下,對王爺有些誤會?”
李成迴頭望了一眼,窗外的那株杏樹,眼前忽然閃過素娥溫柔的笑容和寶兒兄妹那純真的叫人心疼的笑臉,心中沒來由地一暖。不禁搖了搖頭,低聲笑道:“沒什麽,都是些小事,不用放在心上。”
張明義張了張口,沉吟了一下,才皺眉道:“小人聽說,康王將要登基稱帝,而其中,所有有功之臣中,卻並沒有提及王爺,這未免太不公平了!”
臉色一沉,宗澤竟然不顧李成的好意,冷喝道:“這李大人不要再爭執了,雖然你是太原的軍務主官,可是眼下的情況,老夫隻能無禮了。這個決定,本官是不會改變的!”
第三十二章 各懷心思
1127年,靖康二年,十二月,歲尾的寒風將路邊的塵土吹得四散飛揚,身穿紅色戰袍的兩萬宋軍在李成的帶領下,保護著趙構南渡黃河,前往南京應天府,這裏並不是後世那個南京,而是後世時河南省的商丘一代。
李成早年在河南中部一帶,當過一年兵,這時來到一千多年前的“舊地”,還真是說不出的複雜感覺。
度過黃河之後,金兵漸漸知道了趙構的行蹤,一路追來。李成隻能盡量撿一些偏僻的山間小路行軍,加上時值冬天,山中更是寒風刺骨。隻是唯一讓李成稍微放心一點的,是趙構雖然從小沒吃過苦頭,卻很是能夠忍耐,一路上並沒有聽他抱怨半個字,隻是臉色一直沒有出現過笑容,讓隨行的嶽飛等人都小心翼翼地應付著。
眼看距離應天府已經不到一百多裏路程,李成便想加快速度,早點趕到,趁著天黑前找到落腳的地方。一路上遇到不少被金兵打散的亂兵,李成都暫時收攏了起來,他身上攜帶的黃金總算可以保證這些亂兵安心留下。一路走來,不到一個月,在李成銅板的誘惑下,竟然被他陸陸續續地收攏了兩萬多亂兵,加上先前的兩萬精兵,這時趙構身邊竟然已經有了五萬軍隊,這對於李成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好一點的消息。
正要催馬急趕,身後忽然傳來一陣馬蹄聲,李成迴頭望去,卻看到趙構身邊的一名內侍騎馬而來,看到李成也沒下馬,隻是拱手道:“李大人,殿下請大人過去商議。”
這時,身邊的人,除了趙構的心腹,就是李成自己的親衛,所以他也就十分放心,聞言點頭道:“王爺難道有事?”
那內侍沉吟了一下,衝著李成為難地搖了搖頭,李成見狀就知道是趙構又有了什麽主意,這一路走來,趙構雖然表麵還算謙遜,但是卻總是試圖暗示讓李成有關稱帝的事情、,這讓李成十分擔心。對於趙構,李成鑒於曆史的記載,相對還是存了三分戒備,所以隻是耐心安慰趙構,對於趙構的急切,隻能裝作不知。
趕到趙構的馬車前,便聽趙構低聲道:“大人上車內談吧,孤王心情有些沉悶。”
李成看了一眼身後跟來的嶽飛和張憲,點了點頭,示意他們小心防範,這才登上馬車。甫入車內,就看到趙構圍著黑色錦緞貂裘,抱著暖手爐,旁邊一名內侍看他上來,立刻退了出去。
看到李成,趙構笑著拿起茶壺,親自給李成倒了一杯熱茶,這才笑道:“師傅,這幾日真是辛苦了,這次孤王能平安逃離京師,全是師傅的妙計,孤王真是佩服萬分,想不到師傅除了文武雙全之外,還這樣智計百出,孤王能遇到師傅,真是天意!”
李成微微一笑,他這些哪有什麽計策,都是照著史書照搬的,不過看到趙構眼裏,的確是十分精妙絕倫了。能夠接口前去和金人議和而借機逃脫,這樣一來,宋朝皇室身份最高的,就非趙構莫屬了。
想到這裏,忍不住歎了一口氣,真是感歎天意造化,如果自己不來,那趙構又是什麽樣子呢?究竟是自己在創造曆史,還是曆史在創造自己?這真是糾纏不清的問題,也是李成派遣不掉的念頭。
看到李成神色並不輕鬆,趙構這才幹笑一聲,沉吟了一下,低聲道:“師傅,趙構剛接到消息,汪伯彥已經帶了兩萬精兵前來接應,有了他這兩萬精兵,咱們手中便將近八萬餘人,若是自保應該夠了吧。”
李成暗自歎了一口氣,勉強笑道:“王爺不要著急,眼下王爺身份尊貴,再多等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歸順,那時再嚐試心中所想,就更容易成事,而且還能得到眾多響應,對王爺更加有利。”
趙構笑了笑,點頭歎道:“這幾日,汪伯彥的人也差不多就要到了,這幾日真是辛苦師傅了,趙構心中實在萬分慚愧。”
李成聞言,心中暗自一緊,急忙淡淡笑道:“王爺能平安脫困,乃是上天注定之事,曆程不過是順應天意罷了。”
趙構的話,已經隱隱地再提醒李成,除了李成,還有眾多的大臣正在趕來保護和擁戴他,李成的功勞他不會忘記,但是也不會容許李成心裏有其他的想法。
其實,李成本身已經厭倦了這種官場生活,心中所期望的隻是和家人一起,無拘無束地去平靜地生活。這時聞言,也不覺故意歎氣道:“王爺乃是皇子,自然上應天命,李成不敢居功。而且,李成身上舊傷屢屢發作,時常病痛纏身。如今隻希望保護王爺順利地得到百官擁護,便可功成身退了!”
趙構聞言,微微有些吃驚,打量著李成的臉色,他驚訝地道:“師傅為何這樣消沉?師傅乃是少年英雄,正該有所作為,難道……”
李成心中微微歎了一口氣,苦笑道:“這幾年是非經曆,已經讓李成有些深感疲倦,待王爺平安實現心中所想,李成便想辭官歸隱,從此常伴家人,暢遊天下。”
趙構怔怔地望著李成,沉默許久,這才苦笑道:“師傅若是果真厭倦了官場,退下來,安享王爵倒也不錯,隻是如此未免浪費了師傅的才華,而且大宋如今亂象初現,正是用人的時候。”
其實,當趙構說出汪伯彥的事情時,李成就知道趙構已經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了,他這樣做的目的也是想擺脫對自己的依賴,鞏固自己的權勢。這些動作,雖然叫人有些心寒,可是也是身為統治者一個必然的舉動。李成既然早已做了退隱的打算,也就對這些行為沒有太多地放在心上。
聞言,雖然知道趙構的話,多少不是肺腑之言,卻還是盡力安慰他:“李成在政事上,沒有什麽經驗,也不能幫助王爺開創局麵,所以心中十分慚愧,而且朝中人才眾多,李成離開,也正可讓新人有所表現。”
趙構幹咳一聲,急忙笑道:“師傅不要胡思亂想,師傅的才學,趙構十分欽佩,將來還要依靠師傅輔佐。而且,眼下趙構也不知地方這些官員的態度,若是貿然提出,恐怕更加壞事。”
李成微微一笑,點頭道:“既然汪伯彥派人前來迎接殿下,那不妨讓他提議,看看下麵眾人的反應。如今,人望最高的莫過宗澤和李綱,宗澤已經表示擁戴,而李綱的態度還要看殿下怎麽爭取了。”
趙構聞言,想了想,笑道:“師傅這一說,孤王茅塞頓開。看來,孤王不如親筆書信一封,派人送去若李綱接受,必定依照他的想法抗擊金兵。”
說到這裏,他眉頭微皺地搖頭道:“金兵果然厲害,這次若非師傅未雨綢繆,孤王恐怕也早已死於亂兵之中,難有今日啊!”
聽他話中對金兵充滿了畏懼,而且沒有一點奇恥大辱的感覺,心裏隻有對僥幸活命想慶幸,全然沒有關心父親和哥哥安危的意思。李成便忍不住歎了一口氣,看來趙構這種不想打仗的想法,完全就是自己很早形成的,畢竟他受徽宗享樂生活的影響,對於戰爭這種事,從心底深處就是厭倦的。再加上,徽宗和欽宗被金人擄走,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自然是不肯積極抗金了,這種私心發自最基本的人性,卻沒有政治家的遠見,趙構無論如何,在曆史上都是一個灰色的形象。
第三十三章 心生退意
靖康三年的正月,天氣依然寒氣逼人,北風嘶吼著肆虐而過,正月初一,畢竟是中國傳統的元旦佳節,無論古今,對這一天的重視,都是一樣的。這天,李成特地提前選好了紮營的地點,大軍早早安營紮寨,準備好好休息一下。作為對新年的祝賀,也隻能讓大家好好休息一下,免去每天必須的趕路。
李成本來是想趕到應天府再過年的,但是看到大家已經在山中連續急行的一個月,也就於心不忍了。
檢查了一下營地四處的警戒,剛迴到大帳內,就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喧鬧,正要詢問,卻看到趙構的一名內侍拉著嶽飛怒氣衝衝地走了進來。
看到李成這才氣狠狠地將事情說了出來,原來,因為過年,兩名服侍趙構的內侍,想借機討好,便找了火器營的士兵拿了火藥裝在長的竹竿裏做爆竿,準備晚上熱鬧一下。嶽飛擔心爆竹響起來會暴露了大軍的行跡,被金兵發現,堅決上前製止。那內侍自恃保護趙構逃出金營,護駕有功,哪裏將這時隻是中層將領的嶽飛放在眼裏,便糾纏到李成這裏了。
看那內侍,李成自然知道輕易不能得罪,但是軍中的規矩也不能被破壞,想要平息,就不能按照規矩來辦。想了想,打量了一眼正氣淩然的嶽飛,不覺笑道:“這點小事,你們還這樣生氣,難道不怕吵鬧了殿下?”
那內侍臉色一變,冷哼道:“衛王殿下,奴婢也是為了讓康王殿下和王爺開心一點,況且不遠處便是應天府了。金兵就算追來,那也不用擔心了,難道王爺連個開心一下都不行嗎?”
李成示意嶽飛不要說話,這才笑道:“高公公不知,金兵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外麵,但是嶽將軍已經發現金兵的小股部隊距離我們隻有百裏之遙,這其中,雖然不算太近,可是若一旦被禁並發現,大軍追來,就算躲進應天府,也恐怕難以抵擋。倒不如忍耐一天,明日到了應天府,再好好慶祝。若是因為我們一時疏忽,好心反而連累的康王殿下,這樣的損失,那可真是毀了大宋的國運,誰都擔待不起啊。”
高林這時,也不敢不把李成放在眼裏,又聽李成說得這樣嚇人,先前的氣勢便登時消失的五音無蹤了。聞言,臉色也是一變,失聲道:“多虧王爺提醒,奴婢差點壞了大事,若是連累了康王殿下,那時真是百死莫贖了!”
李成看果然嚇住了他,不覺笑道:“嶽飛隻是武將,言辭未眠欠妥,高公公就不要放在心上了,待明日到了應天府,自然是要好好慶祝一下的。”
高林聞言,這才點頭道:“奴婢,還要迴去服侍我家王爺,先行告退,王爺今日之情,必定不敢忘記。”
李成微微一笑,看著高林離開,這才向嶽飛無奈地搖頭道:“賢弟,這些內侍雖然身份低微,可是卻還是不要輕易得罪為好。”
嶽飛望著李成,皺眉道:“兄長如此處事,嶽飛明白,隻是嶽飛自問難以做到!”
李成歎了一口氣,搖頭道:“嶽賢弟前途無限,隻是,應該明白,有些時候需要變通的時候自然是要變通的。就比如那高林,不過一個區區內侍,竟敢如此猖狂,所依仗的不過是康王而已,若是一刀殺了,也不難。隻是因為反而會和康王結怨,對今後來說十分不利啊!”
嶽飛看著李成,拱手道:“難道兄長認為,小人得罪不得?竟然要為前途而委曲求全?”
李成苦笑一聲,喟然長歎道:“前途?李成早已準備,待康王退守江南之後,便攜全家退隱山林,不再過問朝中之事。前途,對李成來說真是很遙遠的事情。今天這麽做,也不過是想全身而退罷了。”
嶽飛顯然沒想到李成竟然準備退隱,聞言失聲道:“兄長難道是擔心……”
李成示意帳內的親衛退出去,這才笑了笑,搖頭道:“康王目前雖然還是對李成十分倚重,但是,若是將來康王登基稱帝,那便是另外一種形勢了,李成也不敢托大,隻能遠避,最好是帶著家人避開這是非之地。隻是留下賢弟,李成實在放心不下,所以……”
嶽飛忙拱手道:“兄長不貪戀富貴,嶽飛實在佩服。隻是兄長不必擔心,嶽飛乃是軍人,自然是殺敵立功,作出一番事業來。”
說到這裏,他猶豫了一下,拱手道:“小弟時常看到兄長領兵諸多不同於其他人之處,其中高深之處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想請兄長在兵法上指點一二,將來若能有所成就自然不會忘記兄長教誨之恩!”
李成其實也有這種想法,希望能把自己這些後世先進的戰法留給嶽飛,幫助嶽飛成為一代名將。隻是想到嶽飛後來的遭遇,加上曆史上嶽飛的威名,他多少還是有些不好意思開口。這時看他主動提出,高興還來不及呢。不禁立刻點頭道:“好,隻要是你想學,我一定全部教給你,隻是希望你能學會隨機應變,盡量保全自己!”
嶽飛聞言,驚喜地拱手道:“兄長放心,嶽飛必定盡忠報國,不負兄長期望!”
聽到“盡忠報國”四個字,李成心裏就是一陣狂跳。望著嶽飛滿臉正色,心中不覺感歎,看來各自的看法和想法也是很難改變的。既然無法改變,自己還能不能挽迴嶽飛的悲劇呢?看來隻能另想辦法了,或許,張明義他們可以幫忙。
想到這裏,忽然看到嶽飛眼中疑惑的目光,隻好把心裏紛雜的年頭拋開,神色一整,鄭重地道:“那從今日起,每日巡視迴來之後,我便將自己所知的兵法都寫下來,希望早點寫完,諸事平定之後,我便可歸隱山林了。”
說到這裏,忽然想到自己走後,這抗金的重擔,恐怕就要落在嶽飛的肩上了,自己這樣終究是有些自私了。可是,若是自己不走,知道趙構的秘密又那麽多,趙構坐穩了龍椅,必定會第一個向自己動手,到那時,再想全身而退,恐怕就是奢望了。而且全家上下,素娥和寶兒,都恐怕難以保全。即便自己拚死保下素娥她們,家散人亡之苦,卻還是要素娥來承受,自己又於心何忍?
與其為了短暫的眼前富貴,倒不如帶著家人暢遊天涯。那時一家其樂融融,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想到這裏,不覺望著嶽飛,大有深意地笑道:“三十而立,嶽賢弟,三十歲時若能放下功名,退隱山林,我才算真正放心。隻是,你將來要做名垂千古的大英雄,恐怕到時早已忘記了我今日所說的話。罷了,一切也許都是天意,每個人有權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隻是希望你能記得,今日我說的話。”
嶽飛一臉感激地望著李成,躬身下拜道:“兄長教誨,嶽飛必定終身不敢忘記,兄長所言,都是肺腑良言,嶽飛自當盡力去做到!”
李成笑了笑,用力將他扶起,卻還是搖頭道:“你先去巡視營地,雖然已經將近應天府,但是金兵還是不能不防,而且,亦要小心軍中士氣,多些查看總是不會錯的。”
嶽飛聞言,忙躬身道:“兄長放心,嶽飛這就前去查看!”
說畢,鄭重地向李成行了禮,這才向帳外走去。
李成雖然心事重重,卻還是拋開雜念,認真地將自己在軍隊幾年學到的戰爭理論和二戰以後,世界各國的戰爭理念仔細地整理了一下,開始將自己這些所學的知識和想法寫下來,準備將來交給嶽飛。也算是,自己逃避責任的一種補償。
第三十四章 早作打算
靖康二年,四月,李成看著院子裏的幾株在風中舒展著枝條的杏樹,心情複雜沉悶。應天府的這處院子,暫時由趙構撥給自己暫住,算是王府別院,府中也沒有什麽仆役,也就是李成找了幾個信得過的親衛過來收拾了一下。
唯一讓李成欣慰一點的是,張明義聽說自己在應天府,竟然帶著一路上收攏起來的亂兵一萬多人,趕到了應天府與李成相見。
這時,因為趙構自立為河東兵馬大元帥,一些朝中的官員也紛紛趕來投靠,小小的應天府一時聚集了眾多官員。龍圖閣大學士,相州知府汪伯彥適時提出擁立趙構為帝的提議。意見一出,隨即得到了眾多擁護,而宗澤的響應,最為關鍵。雖然他不能親自趕來,卻還是派人送來親筆書寫的奏章,明確了要擁立趙構為帝的立場。
這樣一來,朝中逃過大難的不少官員在權衡之後,也都紛紛同意擁立趙構為帝。事情順利的有些出乎趙構的意料。竟然一連數日整日召見前來擁立的百官。反而將李成冷落在一邊,絲毫沒有什麽親熱的意思。
李成雖然一路保護著趙構前來應天,但是一些隨行的官員和應天的地方官員,還是認為李成最為前朝官員,這時並沒有得到新君的賞識,但是又畏懼李成從前的權勢,不敢過分,所以對李成的態度也就不冷不熱起來。
這一切,李成雖然早已料到,但是事情臨頭,那種感覺終究還是十分不是滋味。看到趙構沒有召見,也就每日在不大的院子裏看看眾人練習拳腳,不然就是去叫幾名歌妓前來唱唱曲子。隻是,聽慣了師師的歌喉,這時再聽這些民間歌妓的表演,也就沒什麽興趣了。古代又沒有什麽娛樂,身邊也沒有什麽解悶的東西,除了每天寫幾篇送給嶽飛的兵法之外,還真沒有其他可以消磨時間的東西,這真是讓李成有種鬱悶要死的感覺。
這天,剛接到趙構要重新修整府衙,準備做登基之用,李成卻還是安心在寫手裏的兵書,這時代的書法,他幾年來雖然下過不少功夫,但是還是難以和同時代的人相比,也就隻好做罷,這時寫東西還是盡量使用鵝毛筆,這樣才能寫得快一點。
寫完了一個有關閃電戰的問題,剛放下手裏的筆,就聽外麵傳來一陣腳步聲,舉目望去,卻是張明義大步走了進來,看到李成,他立刻躬身道:“王爺,這些天,竟然連日常所用之物,都要反複催討,太欺人了,不如由小人前去府衙探探消息!”
李成笑了笑,看著張明義,他這時已經是四品的武將,這次帶兵來投,又被趙構記了一功,眼看也是獨擋一麵的將領了,不覺笑道:“不用在意,若是生活上有什麽短缺,我這裏還有些黃金,你盡可拿去使用。”
看李成還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張明義無奈地歎了一口氣,著急地道:“王爺,您一番辛苦將殿下保護著前來應天,怎麽說也不該這樣冷落啊!小人實在是忍不住!”
李成微微一笑,知道他是替自己著急,隻是這裏麵的原因,他不想說,也不能隨便說出來。隻能點頭道:“你也一路十分辛苦,想那些無聊的事情,難免生氣,還是好好休息幾天吧,過幾天,就怕你想休息也沒有機會了。”
張明義驚喜地望著李成,低聲道:“難道金兵會追到應天府不成?”
李成苦笑一聲,搖頭道:“眼下,也隻有長江天險能夠抵擋金兵,其他兵馬再多,一時也難以挽迴渙散的軍心。就算是有宗澤這樣的名將,也難以讓心無鬥誌的士兵恢複勇氣。而且金兵擄走了大宋皇帝,自然是士氣高漲,一舉南下自然也是一定的了。宋軍若想反擊,也隻能等著完顏宗望去世的消息,或者有些希望……”
說到這裏,看到張明義眼中的震驚,這才想起自己說話沒留意,忘記完顏宗望還沒死,這時說出來,自然會讓人吃驚了。急忙搖頭道:“我是假設,假設完顏宗望忽然去世,宋軍才能有機會,接著金國內部人心不太穩定的時候展開反擊,隻是這種機會太渺茫了。”
張明義這時剛剛開始單獨帶領軍隊迎戰金兵,聞言便覺李成的話大有深意,便想再聊幾句,卻不料李成忽然岔開了話題,笑道:“不說這些了,你軍中現在情況如何?可以用得上的精兵能有多少?”
張明義看了一眼李成,皺眉道:“若是按照王爺親衛那般,算算最多隻有五十人。若是按照普通精兵那般,大約有四千人,還有一些,戰力一般的,大約五千人,其餘多是被打散的老弱殘兵,”
李成點了點頭,心中還算滿意,不覺低聲道:“那些火炮的製造方法,你切忌不要被人輕易知道,過幾日,我準備再多多鑄造幾門火炮,也好湧來抵擋金兵。隻是,那些火藥的製造方法和新弄出來的火器,你要盡量多地生產,讓這些技術早點被所有的火器營掌握,以備將來抗金所需。“
張明義心中有些疑惑,不知道李成為什麽要自己珍藏火炮的製造方法。要知道一門火炮的威力實在歎為觀止,若是多多鑄造,金兵必定不會那麽容易得逞。轉念想到火炮鑄造的艱難,也有些認同李成的說法。
不覺拱手道:“王爺放心,若是需要,火炮隨時可以鑄造,隻是人手方麵,恐怕還要耽擱一些時候。其餘火器和那些新式的火藥,小人已經命人加大了製作量,若是各處火器營能夠及時將火器和火藥送到軍中,抗擊金兵所需,應該足夠。”
李成點了點頭,這才放心不少,想起嶽飛將來抗金的需要,不覺點頭道:“將來,那些最新式的火器和火藥,你都盡量先送一部分前往嶽飛的軍中,所有最新式的火器,也都先給嶽飛送去,他將來會非常需要這些東西的!”
張明義驚訝地看了一眼李成,有些奇怪李成說這些事情時,那種似乎無限感慨的語氣。隻是,他也不敢貿然詢問,隻能小心地道:“王爺難道不擔心,康王殿下,對王爺有些誤會?”
李成迴頭望了一眼,窗外的那株杏樹,眼前忽然閃過素娥溫柔的笑容和寶兒兄妹那純真的叫人心疼的笑臉,心中沒來由地一暖。不禁搖了搖頭,低聲笑道:“沒什麽,都是些小事,不用放在心上。”
張明義張了張口,沉吟了一下,才皺眉道:“小人聽說,康王將要登基稱帝,而其中,所有有功之臣中,卻並沒有提及王爺,這未免太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