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王是羋姓熊氏的熊心,也就是戰國時楚懷王熊槐之孫,楚亡後,隱匿民間為人牧羊。


    項梁起事,采納範增的建議,自稱武信君並立熊心為楚懷王,以便號召楚國隱匿在民間的貴戚勢力。


    因為上一代楚懷王在楚國很得人心,就是輕信同樣出身邊邑的秦國,認為秦人和楚人一樣淳樸,不會和中原人那麽多花花腸子,結果被騙死。他的死,讓楚人憤怒,這是秦楚不能共存的最大根由之一。


    所以項梁立上代懷王的孫子為新懷王,很能凝聚楚國人心。


    項梁在定陶敗死,新任楚懷王熊心借機奪了項氏軍權,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又令劉邦西向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


    項羽殺宋義,奪取軍權後,懷王無奈隻能以項羽為上將軍。後來劉邦先入關中,項羽使人還報懷王,詢問懷王怎麽封賞劉邦。


    懷王答覆照原約辦,項羽因此怨恨懷王,於是佯尊懷王為義帝,徙長沙郴縣,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弑懷王於長江中。


    為什麽項羽要恨懷王?因為懷王之約!


    這懷王之約就是楚懷王與六國王室後裔以及各自部屬一起訂立的盟約,以楚國為盟主,推翻秦國,再建七國政局的盟約。


    六國皆由王室後裔來繼承,贏秦必須被終結,新秦國該由誰來繼承?於是才有先入關中者稱王的約定,這個約定中的王,默認是秦王的位置。


    懷王之約對於六國王室後裔而言,好處大大的。對於項羽這樣的將軍而言,沒有一點好處,按照約定,推翻秦國後,天下局麵是七國分治,而他項氏隻能迴楚國為將!


    他不僅功高震主,可以說是震天下。他就算願意卸甲歸田,懷王也不會安心,所以他詢問懷王怎麽冊封劉邦,就是想知道懷王怎麽看待懷王之約。


    很明顯,懷王選擇站在項羽的對立麵。所以項羽故意曲解‘先入關中者王’這句話,默認的王是秦王,因為沒有明說,所以項羽將秦國一分為三,以章邯、司馬欣、劉邦各自分領,相互牽製。


    在他眼中,秦國始終是心腹大患,所以必須要牽製,要內耗。但他曲解盟約的行為,徹底將劉邦推倒了他的對立麵。


    劉邦的出身限定了他隻想爬上去,爬多高?肯定不會太高,隻是能擺脫泥腿子這個階層就足夠了。


    如果封劉邦為秦王,他五十左右的人,剩下沒幾年可活的情況下,肯定要好好享樂什麽的,要遠離兵戈這種危險活動。


    而安置在劉邦身邊的章邯和司馬欣也不是安分的主,項羽冊封他們這樣的秦國降將,就是為了打壓親近懷王的劉邦。


    為了自保,劉邦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擊敗章邯、司馬欣。


    動了刀子,徹頭徹尾站在了項羽對麵,恰逢項羽遣英布做掉懷王,劉邦當即起兵,以項羽殺懷王,推翻懷王之約為由,召集諸侯同討項羽。


    因為懷王之約的存在,一開始劉邦就和六國後裔有著一樣的利益。


    天下諸侯維持懷王之約,就是維持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於是聯軍五十六萬,兵發彭城,卻被項羽擊破,追殺劉邦一路到西,差點結果了他。


    因為懷王之約,才有三年楚漢爭霸。


    此時的楚王熊心,西和巴蜀劉漢,南攻江南五嶺地區,北麵隻占據了一個夏口,放棄了與武周爭奪北荊州的雄心,以南荊州建立湘州。


    桓謙說起自己桓氏,可以說是榮光不複,隻有三縣之地,勢力微薄。


    就連三縣之地懷王都不能容忍,派他帶忠於桓氏的北府軍魂出征西域,為的還不是削弱桓氏嫡係軍力!


    苻宏見桓謙言辭間很是羨慕苻氏,能在傾國占據一郡之地,還在邊地,可謂軍事重地。


    其後他說起了公孫策上次西征,帶迴不下百萬斤金銀,這次收獲了高昌一郡之地,又在山口擊敗了塞琉古軍隊,又派軍隊運了整整八十口大箱迴魏國,可想而知,這箱子裏會是什麽!


    苻宏並沒有什麽露骨的言辭,隻是純粹的感歎公孫策好運。聯軍至西域,隻有公孫策獲得了一塊大大的基地,而他們還要吃老本,公孫策完全就是不勞而獲。


    苻宏走後,桓謙在和部屬說起了這件事,很是感慨。


    於是趙雲押運八十口裝滿金銀大箱返迴魏國的消息不脛而走,在甜瓜郡這個聯軍大基地內流傳。


    “幹了!有了這些金子,弟兄們哪裏去不得!”這是齊軍大寨內的某個大帳。


    “有趙雲這樣的無雙神將押運,是塊硬骨頭,讓弟兄們忍忍,總有先跳起來撞到槍口上的!”這是漢軍大寨。


    “我覺得其中必有陰謀,大家應該從長計議。”


    “中!”


    這是周軍營寨,他們比其他各國更知道公孫策的威風,他們惹不起。


    剛剛抵達這裏的聯軍總統帥齊王韓信得知了軍中流傳的信息,隻是輕輕說了聲:“有意思,不去管他。”


    第三十三章 皆殺無赦!


    苻宏的計劃堪稱完美,他隻是在言辭間將趙雲押運的八十口大箱和金銀扯上了關係,並沒有說別的什麽話。


    這件事情在人雲亦雲,相互傳遞時不斷人為腦補,使得每個聽說這個消息的人,好像真的看到了堆積如山的黃金白銀。


    有人質疑,認為高昌郡不會有這麽多金銀,而公孫策隻是在前線打了一仗,雖然大勝,卻沒有攻破關塞,怎麽會有那麽多金銀。


    在海量金銀的誘惑下,很多人認為這是公孫策亂世初臨時,在西行路上繳獲的,因為數額太大,藏了起來。


    又根據公孫策這一戰搶著做聯軍先鋒,推斷出公孫策是為了這筆金銀的安全性才會爭當先鋒。


    他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不想知道這是假消息。所以他們找各種能解釋通的理由,安慰自己,又告訴別人。


    所以一條流言,不斷傳播中,越來越完整,以至於苻宏再次聽說後,都有些難以置信,因為身為流言的始作俑者,他都不確認箱子中到底是什麽!


    按照常理推斷,金銀的可能性很大。在這個常理下,所以他的流言才會迅速傳播,擴延。


    造成巨大恐慌的流言,一般都披著合理的外殼。


    苻宏也覺得箱中會是金銀,不過他不認為聯軍之中的那些烏合之眾能有得手的機會。


    聯軍之中有精銳,很多的精銳,比如桓謙的北府軍魂就是天級部曲。對於金銀,就算部眾眼饞,可是能統率如此精銳的神將,哪個不是意誌堅定,不為外物所動的存在?


    所以真正動手的,隻能是傳承者勢力。


    他們對於金銀的渴望是深入骨子裏的,他們眼中沒有金銀辦不成的事情。隻要有足夠的金銀,他們甚至相信,可以找神靈換來永生!


    二十三號夜晚,數十支小隊從夜色中開出營地,一路向東,直追趙雲所部。


    苻宏帶著自己五百親兵也追在隊伍後麵,他是去給公孫策賣人情的。


    他相信真正動手的不到十支隊伍,餘下都是吊在後麵,等那幫蠢貨動手後,出手解救趙雲的部隊!


    因為真正動手的部隊連旗幟都沒帶,爭先恐後朝東殺去,生怕去的晚了,連口湯都喝不上。


    而救援趙雲的部隊,則慢慢行動,正常行軍,用最正常的態度趕赴戰場。


    苻宏的舉動讓部曲督苻雅不解,他第一不理解苻宏在針對公孫策之後為什麽還要伸出援手,第二不理解撈公孫策人情的時候,為什麽還不輕裝趕赴,萬一落於人後,這一夜不就白忙活了。


    “公孫策不經受大敗,沒有人願意和他敵對。我們現在這麽做,為的就是削弱他的潛力,讓他站在更多傳承者勢力的對立麵!”


    苻宏的聲音在黑夜中傳蕩,周圍苻氏子弟組建的親騎四處散開。


    “參加西征的傳承者,哪個不是拖家帶口?打了小的,來了老的!隻要趙雲陣斬四五個各國傳承者勢力核心人物,公孫策就徹底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麵!”


    “至於人情,豈不聞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從公孫策掌兵至今,可謂百戰百勝。在他沒有失敗前,各國都不想自己去招惹他。等他百戰百勝的光環破滅,也就是各國朝他下手的時候!”


    苻雅皺眉,詢問自己的族叔:“百戰百勝是他,失敗一次還是他,沒什麽變化,為什麽前後各國要改變對他的態度呢?”


    “因為氣數,我們複活以來,公孫策爭到了這個時代民眾的祈望之力,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會逢兇化吉,有驚無險,百戰百勝!”


    “這股力量在沒有消耗完畢之前,擋在公孫策麵前的人,都會被這股力量摧毀!沒人願意去賭,賭公孫策下一戰會將這種力量消耗完畢!”


    “再者,百戰百勝是一股銳氣,這股銳氣的加持下,公孫策與麾下部隊堪稱無物不破!”


    說道這裏,苻宏隻是一歎,用壓低了聲音對苻雅說道:“任何針對公孫策的軍事舉動,在他完成四國聯盟之後,都是收效甚微,損失巨大的賠本買賣。現在想對付他,成功率高,成本低的隻有計謀!”


    “計謀,就是陰謀!”


    他們談價,後麵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近千騎一溜煙超過他們,打著的旗號是東魏。


    “東西兩魏果然有結盟傾向,否則東魏軍絕不會如此緊急的去救援趙雲!”


    苻宏有些羨慕的說道,指揮親兵加快行軍速度,如苻雅所考慮的那樣,去的晚太多,能賣哪門子人情?


    “公孫氏盜用魏國國號,魏國不興兵報複已經難得,怎麽還會這麽積極的去救援西魏趙雲?”


    問話的是一個少年,眉清目秀,一身小號尋常鐵鎧。軍中越華麗的戰甲,越顯目,越增加威望,但是,死的也越快。


    他是桓玄之子桓升,隨堂叔桓謙西征,增加自己屢曆和見識。


    他們走在苻宏前麵,剛剛被千騎東魏騎士超越,於是桓升才有如此一問。


    這一點很多人不解,甚至公孫策從秦國脫離,都是拿魏國開刀,打下魏國蒲地及其周邊地區。


    使得魏國脫離晉國統治,投奔入武周,魏無忌由魏侯升級為魏王。雖然如此,可公孫策斬殺了魏國大臣西門豹和名將龍賈。


    “原因可能隻有一個,魏無忌知道公孫氏也是姬姓後裔!他不僅想著魏國能夠光大,還希望能恢複姬姓天下!恢複黃帝正統!”


    桓謙語氣輕柔中漫著雄烈,對於桓升這個侄子,他很喜歡。就像他父親桓衝曾經很喜歡桓玄一樣。


    “幾千年的變更,可能公孫氏也是誤傳,自抬身份罷了,魏無忌是怎麽確認的呢?”


    “鬼界,詢問公孫氏曆代先人,一代代追溯,總能找到公孫氏初代開宗之人!”


    他們這一支桓氏出自薑姓,是春秋齊國王室後裔。祖先是齊桓公的子孫以周王室賜予齊桓公的諡號‘桓’為氏。


    譙國龍亢縣,桓氏紮根六代後,出了一個叫桓榮的經學大師,被光武帝劉秀征聘為帝師,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


    此後桓氏曆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


    東晉桓榮十世孫桓溫為大將軍、大司馬,三次北伐為東晉名將。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


    隨著桓玄兵敗而死,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幸活命者,更名換姓遠逃他鄉。


    以至於桓氏這個顯赫的家族,在宋代做姓氏排名考錄的時候,隻排在了四百出頭。


    桓謙的語氣很堅定,他的迴答讓他侄兒桓升豁然開朗。


    夜裏,趙雲臨時的營壘中,他正在以雙掌控風禦槍,衍化槍術。


    自從能操控風靈之力後,趙雲槍術大進,以往很多能想到,卻做不得的姿勢現在都可以做出來。


    這樣出其不意,突破人體極限的槍勢,必能造成巨大的殺傷能力。


    “將軍,夜梟來報,有聯軍從西追趕!”


    郭榮在帳外稟報,營寨很簡陋,隻是由柵欄圍圈,防禦野獸的作用大於防範敵人。營寨內密密麻麻的帳篷,一旦遭遇火攻,不堪設想其結局。


    趙雲也是沒辦法,一來要加速行軍,早日趕到西魏。所以全軍力量都在行軍上,對於紮營這種耗費體力又浪費時間的事情,自然說不上多麽勤快。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趙雲所部傷員近兩千人,他們需要照顧還來不及,怎麽可能還有力氣去修建營寨?


    “怎麽迴事?”


    趙雲一襲白袍出帳,他姿顏雄偉,豐神俊秀。獲得風靈之力後,更是多了一種空靈。


    “甜瓜郡內聯軍大營,紛紛流傳,說是我軍押護送的是八十箱金銀!一些混蛋見財眼開,見小利而忘神州大義,準備夜襲我軍,劫掠金銀!”


    郭榮說的很是憤怒,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聲音格外的大,很是激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家大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塔zZ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塔zZ並收藏兵家大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