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西也早已被孫可望買通,他指著體態肥胖的任伯統罵道:“大將軍、孫將軍請看,這狗官平素大魚大肉,吃得是腦滿腸肥,這一身的肥肉都是歸德的民脂民膏啊。”
和哭哭啼啼的楊將一不同,自從被抓來見許平後任伯統始終一言不發、閉目待死,但聽到史文西這句話後,任伯統猛地睜開了眼,抗言道:“賊子,休要汙蔑本官清白,本官食素已久,”任伯統家境富裕,自幼有人伺候,兼讀書數十年不好運動,在歸德的時候也總是懶得出門,最好躺在床上看看書:“本官便是喝水都長肉,此事日月可鑒!”
說完任伯統就又把眼睛閉上了,很快許平就發現,若是大家痛罵任知府昏聵無能、或是威脅要把他滿門抄斬,這個人都表現如老僧入定一般。可若是衙門的帳房、衙役來揭露知府有貪汙公帑的行為時,任伯統必張目抗辯;後來又一個文書向許平舉報任伯統其實不學無術,連公文都要衙門的下人代寫代看,並進而推論出任伯統的進士都是行賄得來的時候,任伯統表現得最為激動,嚷嚷得脖子都紅了。
此次攻破歸德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官兵方麵隻有楊將一父子被視為任伯統的死黨而盡數抓了起來,其餘的不是自行解散迴家,就是響應唐大俠的號召投降了許平。
讓把俘虜都帶下去後,廳裏隻剩下了唐守忠,孫可望沒有事先通知他歸德城內另有陳哲這支人馬的存在,這既是為了安全起見,也是為了鍛煉隊伍。直到此刻唐守忠對此仍無察覺,許平很是滿意,孫可望心中也暗暗佩服。
“唐大俠保存地方,居功至偉。”孫可望和唐守忠聯係時就交代過不許放其他人進城,他親熱地把唐守忠拉到許平麵前:“大將軍一路上反複說,該好好獎賞你才是,都沒想好到底該給你些什麽?”
“小人不敢當,”唐守忠喜不自禁,向許平連連叩頭:“能為大將軍效力,真不知是小人幾世修來的福氣啊。”
“好了,你先迴去和家人報個平安吧,晚上再偷偷過來一趟,大將軍還有些話要和你密談。”
把唐守忠打發走後,歸德衙門前廳裏隻剩下許平和孫可望二人。
“這人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許平有些不滿,本來說好要從長計議,可是剛才孫可望不由分說就把處理的調子定下來了:“孫兄又不是不知道,城外好多義軍都恨不得活剮了此人。”
“許兄弟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所謂義軍的家夥也都不是好東西,和唐守忠乃是一路貨色,唐守忠打的也都是他的老冤家,對真正的抗糧百姓一直是手下留情的。”
“孫兄說的沒錯,不過……”許平對唐守忠全無絲毫好感:“這惡霸實在信不過,若朝廷大軍打來,他下一個出賣的就是我們的人。”
“如果朝廷大軍圍困歸德,他定會如此,可是許兄弟會讓這種事情發生麽?”孫可望笑道:“再說若真有那麽一天,我還會留著他不成?”
“孫兄打算留在歸德?”許平聽出了孫可望的話中含意,不禁有些吃驚。
“是啊。”孫可望點點頭:“我看這歸德市麵繁華,是個不錯的地方可怕被不懂事的人糟蹋了,我親自坐鎮這裏比較放心。”
“那開封府怎麽辦?”
“開封府我已經定下了規矩,大將軍隻要老老實實按我的規矩辦便是了,若有不懂的可以來問我。”歸德府北麵有開封府保護,不會受到從京師來的官兵的直接威脅,府內也沒有戰事拉鋸,孫可望打算把這裏建設為重要的根據地:“等我們拿下了永城,歸德府就盡數握在我軍手中,這裏雖然不大,但是而且西接荊楚,東通淮揚,隻要善加經營便是我們的王霸之基。”
見許平不再反對,孫可望便進一步勸說道:“這個唐守忠對我在歸德的大計是很重要的,暫且留著他吧。”
許平的眉毛又微微皺起來,在山東的所見所聞讓他對地方的大俠有了成見,對他們經營的買賣更是不滿。因為張傑夫臨行時的那句話,許平對河南的大俠們並沒有趕盡殺絕,但如果真有不法的事情落在他手裏,許平也絕不會法外施恩。孫可望到了河南後,很快就修正了許平的這些政策,如同之前的明廷官府一樣開始與江湖人士勾結。
孫可望注意到了許平臉上的表情變化:“大將軍以為賭場、娼妓、走私可以禁絕麽?”
“當然不可能。”不但不可能,有些走私甚至還是闖營需要的。
“既然如此,那就得讓我們闖營能從中受益!”孫可望把鏢局買賣基本都收歸闖營所有,妓院、賭場一律嚴格登記,闖營定期派人去查賬抽水:“而且有我們在看著,才能杜絕逼良為娼的惡行,才能不讓高利貸把人害得家破人亡。”
在這種問題上的交鋒中,許平一次也沒有贏過,現在他已經沒有多少鬥誌和取勝的信心。
隻聽孫可望笑著補充道:“以刑止刑,重刑可也。大將軍你說是不是啊?”
“這話是商君的話吧?”
“商君又如何?秦由此而兼並六國啊。”
“終歸是唯力是視。”許平念過一段儒學,無法全然讚同,但政務方麵爭是肯定爭不過孫可望的:“那城外那些殺唐守忠而後快的人,我們又該如何處理?”
“許兄弟本打算如何處置?”
“無論如何唐守忠都有完城之功,我本打算責備他一番,讓他道歉並歸還那些人的妻女家產,若是有人仍繼續報複,我會替唐大俠追究。”
“如此處置甚是妥當。”孫可望附和道:“隻是他們不宜在歸德呆著,免得和唐大俠起衝突。”
“留著他們製衡一下唐守忠又有什麽不好?”許平想起孫可望對陸昱凡的態度:“孫兄不是說不能把命脈讓一個人掐住麽?”
“唐守忠,就他一個大俠還能和陸老板比?”孫可望哼了一聲,反問道:“儒以文亂法,可為何朝廷會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呢?”
每當孫可望這麽說話的時候,許平知道他就是要推銷他那一套理政理念了,不過許平並不討厭聽,因為除了效果一般都不錯外,孫可望的歪理邪說也挺有意思:“孫兄請講。”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士農工商,士人當然是頭一等放心的了。”孫可望伸出一根指頭:“可是商人,前有弦高之流,存亡續絕,言辭折蘇張;後有呂氏之輩,霸王真龍之位,彼氏眼中不過一奇貨爾。這種人若不竭力打壓,天子晚上如何能睡得著覺?工匠,製兵修革,王師賴以攻伐奪取,築城修壘,天子得以穩固社稷,豈有不牢牢握在掌心之理?而農人,自古亦有水舟之說,僭越之徒不必說,縱有天命在身,無德仍二世而滅,有德亦不過三百載,當然也要提防。”
“原來孫兄的意思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因為天子不敢與別人共治,尤其是商人。”
“哈哈,正是。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孫可望重複一遍這對聯,帶著一絲不屑說道:“他們也就這點本事,真作亂便似乳狗撲人,人人得而製之。”
“唯力是視啊。”許平忍不住又是一通搖頭。在開封體察民情的時候,許平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百姓們雖然對不用繳納皇糧感到很高興,但真的有一段時間不繳納後,他們又會心裏不安。因為千百年來種地繳糧乃是天經地義,以前太多固然是繳不起所以要盼著闖營來,但現在一點不繳又常常心虛覺得欠了債一般。
與這種對大明天子的隱隱歉意相反,百姓對繳納孫可望那些關卡稅金很有抵觸情緒,雖然他們感激闖營轟走了破家滅門的地方官,但心中仍視闖營為賊,覺得給賊交銀子是不沒有道理的。那些許平訓練的地方民團不用說,就是近衛營中的官兵,也有不少人盼著朝廷早日招安,隻要大明天子許諾既往不咎、不收繳無論如何也交不出的糧稅,他們還是指望有一天能迴去當老實良民。許平對此有些擔憂,不過他估計唯力是視的孫可望對此不屑一顧。
果然。
孫可望聽到許平說起這些事後,滿不在乎地笑道:“他們也就是嘴裏上抱怨、抱怨罷了,我還真不信誰敢不交,或是誰敢私通官府作亂。”
其實許平心裏有一個想法:“國民書局,剛出了夏批社會合約述第二卷。”
“哦,那個夏生,那本著名的反書,又有什麽有意思的說法麽?”
“夏生在第二卷一開頭,講了一個故事,是講一些遠涉重洋到我們中華來的泰西人,他們對我們中華的風物都感慨不已。”
“那當然。”孫可望不假思索地說道:“我們中華幅員遼闊,應有盡有,這些海外蠻夷估計是大開眼界。”
“孫兄所言固然,但最讓這些泰西人感動的是……”許平對孫可望轉述道,很多西方人看到在大明治下,很多老者受到官府的優待,甚至有專門為他們預備的上好大米供這些老人食用,而不是像西方那些老邁的領民,被領主當作沒有壓榨潛力的廢物而棄若鄙履:“……我中華富有四海,外邦自是不如,但更有儒家的仁愛,讓我們中華像是黑夜中的明月,風雨中的銅標,令萬邦敬仰。”
“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孫可望似乎也有點感慨,不過:“不過,當今聖天子在位,好像這些都沒了吧?”
“是的,都取消了。夏生的書裏跟著就說到了這個,我中華自古敬老愛人,唐時便是死囚,亦曾有過冬添被褥、夏給紗帳之事。非為利也,為仁也——此華夏所以有別於蠻夷。可是夏生說這從來都是屬於恩賜,予者自謂積德行善,而受者也感恩戴德。既然是恩賜,那麽拿走百姓也無話可說。”
許平又引述夏完淳的一些論述:這些災民世世代代都是大明的子民,他們的前輩繳納皇糧,維持大明朝廷的運轉,如果說得更遠一些,他們當年貢獻子弟跟著明太祖打天下,就是因為明太祖許諾要驅逐韃虜,給天下萬民一個幹淨的乾坤。
“……不管怎麽說,太祖高皇帝許諾的仁政絕不會是奪走百姓的口中的活命糧,更不會是拉走農民的妻女。恰恰相反,太祖高皇帝保證每個良民都能活下去,隻要勤勞耕作便能免於饑寒,如果大明天子做不到這一點,那他就是違背了太祖高皇帝的許諾,撕毀了百姓擁戴他為天子的合約。此刻,他是賊而不再是天子了。”
“夏生、儒家……也就是儒生會去研究為什麽要造反,不但要造反,還要造得堂堂正正。怪不得祖龍要把他們都坑了。”孫可望搖搖頭:“嗯,我承認我犯了一個錯,儒、俠,還不是一迴事。大將軍打算在歸德推廣夏學麽?”
“是的,我們要讓向百姓教諭夏學,讓他們明白大明天子違背了三百年前與萬名訂下的合約,而我們願意和他們訂下新的約定,隻要他們支持闖營,我們就保證他們安全,保證他們不會忍饑挨餓。”
爭取民心很重要,孫可望覺得有利可圖所以不反對:“剛柔並濟,儒法兼重,我覺得許兄弟的意思很好。”
“不但要對百姓講,我們自己的地方官也要信奉夏學,提供給饑民食物,贍養孤老是我們闖營不容推辭的責任。”
如果能成功的話,孫可望相信對掃清明廷在河南的殘餘號召力大有好處:“我覺得可以,我會安排發這樣的告示的。”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能說這本書是夏批社會合約述。”許平擔心這樣會給夏完淳惹來麻煩,雖然狂生到處都是,但是著作成為叛軍服膺的學說,估計還是太過聳人聽聞:“就說是我許平批的社會合約述好了,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有算夏生的名氣;此外,給官府一個借口,他們估計也懶得搭理一個狂生。”
自古以來,雖然儒學一直強調仁愛是應該的,是統治者必須擁有的品德,不過對百姓的迴報,仍始終被視為意外的恩賜。無論是明君、還是清官,無論是申冤、還是賑災,都會被視為超出義務範疇的善行,而受益者,也往往會對朝廷的給予感激涕零。
在黃石來到的這個時空,孔子誕生兩千兩百年整,歸德府闖營政權首次承認賑濟災民、贍養孤老是政權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政府相對於治下百姓納糧、納銀義務的對等義務。在穿越者影響的這個時空裏,所有以歸德闖營這個宣示為誕生標誌,有關國民社會福利的法律,以及它們的衍生法、修正案,被統稱為“歸德法”;這個宣示被稱為歸德宣示或孫可望宣示。
從歸德宣示開始,夏學——由穿越者帶來這個世界的舶來品、由夏完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新儒學分支,在近衛營——同樣由穿越者帶來、由許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軍隊的刺刀保護下,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進行治國實踐。
……
為什麽忤逆是堪比叛國的大罪?為什麽我們可以自稱禮儀之邦、仁愛之鄉?為什麽我們會有歸德法?因為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是聖人的故鄉!
今天在座的諸君,要決定懸壺修改案的命運。如果懸壺案不能通過,那歸德法就不會完整,這同樣是關乎百姓的性命。這個修改案的邏輯和本質,和令人敬仰的陝王殿下幾十年前的歸德宣示如出一轍。活命、不僅僅需要吃飯、也需要治病。
我承認這會花去一大筆銀子,但會拯救無數的性命,我們可以和中國的百姓交代:你們的銀子沒有被浪費,它們被用來拯救了成千上萬的性命,是我們的鄰人、我們的兄弟姐妹的性命,如果有一天你不幸遭遇貧寒,它還可能會救你的命,如果你的子孫遇到這樣的不幸,它還會救你的子子孫孫。隻要我們的國家還存在,懸壺修改案就會一如既往地保佑我們的子孫。
見死不救,對我們中華的男人來說,這是比浪蕩敗家子還要令人厭惡;對女子來說,這比放x蕩不貞還要遭人唾棄。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啊,無論是泰西列國、還是南洋盟邦,當他們聽說一個人是來自中華時,就會肅然起敬:啊,這一定是位善良君子,因為他來自一個充滿仁愛的國度。今天,我們站在這裏,可以評判暴秦的劣跡,可總有一天,我們這些人也要成為古人,去交給我們的後人評判。如果懸壺修改案今天不能通過,那千秋萬世之後,我們的後人又該如何評價齊王朝,如何評價今天在座的諸君?難道齊王朝是見死不救的王朝,在座的諸位國卿都是見死不救的禽獸嗎?我們還敢自稱是聖人的同鄉嗎?海外的諸邦又會如何看待一個見死不救卻自稱仁愛的國家?這尊敬並不是我們贏得的,但難道我們就可以因此毫不珍惜嗎?
——摘自李大夫在國卿院為決定是否應該向窮人提供醫療福利而舉行的辯論中的發言。
辯論前,因為巨額的開支預算,二百位國卿中有一百六十人公開表示反對,其中半數表示即使大大縮減開支也絕不會同意由國家出錢給人付醫藥費——這前所未有的想法實在太荒唐了。
第十八節 新政
歸德府,永城
官道上升騰著滾滾的煙塵,一支軍隊正向東漸漸遠離永城而去,領頭的一名旗手打著麵寫著“鬱”字的大旗,這個士兵滿麵愁容,頻頻迴頭望顧,因為分心所以手中的旗幟也打著歪歪斜斜的。不過並沒有人因此責怪他,這整支軍隊有愁眉苦臉,隊伍中一片死氣沉沉。
看著已經逃散大半的軍隊,想到因為匆忙離開而丟棄的輜重,一個軍官咬咬牙,策馬趕到鬱董身邊,小聲道:“大帥,要不我們去向永城借點銀子吧?”
默默趕路的鬱董緩緩搖頭。
那個軍官發急道:“大帥,我們便是不要,也便宜了許賊!”
“許平是直隸人,我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在河南有些事他能做,我不能做。”鬱董綁架、欺騙老鄉從軍,貪汙軍餉,欺騙上官,出賣友軍,諸如魯軍朱元宏之流做過的壞事他鬱董也幾乎一樣沒有落下過。但是鬱董有一個底線,就是不洗河南的城市:“再說,許平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他手下也多是河南人,不會禍害百姓的。”
又走了一段路,排頭的士兵趕來報告,已經看見了立在河南和南直隸交界線上的石碑,再往前便是南京屬地了。
鬱董停下馬,身邊隻剩下千多死心塌地的老弟兄了,不少人仍迴首西望,有幾個眼中還帶著淚花。
“以前,我一直安慰自己,歸德府也是河南,我離家鄉不遠。”鬱董跳下馬,走到路邊彎下腰,脫下頭盔放在地上。鬱董雙手用力地從路邊田地裏挖起大團、大團的泥土,塞到自己的頭盔裏,然後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將頭盔小心地包裹起來。做完這一切後,鬱董把盛滿鄉土的頭盔抱在懷裏,走迴親衛身邊跳上戰馬,率領部下們越過石碑,踏入南京地界。
……
占領歸德後,許平命令部將追擊逃向永城的汴軍餘部,同時向全府界的百姓宣布從此免征糧賦。
汴軍在祀縣一戰元氣大傷固然是闖軍進展順利的一大因素,可是河南文武官員的誤判卻是更嚴重的錯誤,他們認為闖軍至少需要休整兩個月,即使發動進攻也要等到來年開春後。許平之所以急於發動對歸德府的進攻,也是因為他覺得時間緊迫,不能虛度一個冬季等官兵恢複元氣。同時他認為,闖軍固然虛弱,但汴軍更加虛弱。河南百姓對官府的敵視也是闖軍輕易獲勝的重要原因,闖軍進入歸德府後百姓根本不向官府通報,還自發地給闖軍帶路。
不數日,永城方麵傳來捷報,鬱董竄向南直隸,永城守軍投降。追擊之前,許平就嚴令手下各部不得進入南直隸轄區一步,他們嚴格遵守這一禁令,望邊界而止。
歸德府的地方官非死即逃,那些僥幸從闖軍手下逃脫的官員命運已定,就算他們能不因棄土之罪入獄,也肯定會丟掉頭上的烏紗帽。河南布政司因為守土有責,一直督促屬下的官員進剿闖軍,歸德府的地方官自然也不例外,不斷向朝廷請兵請餉。等他們丟官以後,河南布政司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加微弱,也不會有那麽多人天天惦著進攻開封闖軍。
至於南直隸方麵,雖然對接壤的闖軍非常警惕,但收複河南失土與他們無關,更不會有他們的功勞。之所以許平嚴禁部下越界,就是為了避免刺激南京方麵的官府。如果闖軍進入他們的轄地,哪怕隻有一個縣,守土有責的南京官府也會來嚐試收複失地。眼下許平的精力集中在解決開封問題上,他不希望被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南直隸戰事。
根據許平的情報,聽到歸德失守的消息後,中都鳳陽已經戒嚴,南京派出的大軍正進駐毫州、蒙城、宿州、豐縣等地,形成一個對闖軍的弧形防禦圈。南京官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的同時,還緊急撥給江北各鎮巨款,發下欠餉,並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從南京武庫搬出武器送到前線。
“昔日起義軍革左五營進攻中都時,鳳陽留守司固然全力迎戰,而南直隸也發狂一般地征集丁壯、糧草供給前線。”許平給手下將領分析戰略形勢,對自己的禁令作出解釋:“南京傾巢而出,為的就是把革左五營逼出南直隸境界,轟到其它省流竄,而當義軍離開後,江北各鎮也沒有越過邊境一步。”
許平判斷,南京不但不會主動進攻,更會嚴格約束手下避免挑釁闖軍,因此他打算把主力移迴開封,隻留數百士兵鎮守歸德城。對此許平手下諸將還是有些擔心,他們問道:“那逃入南直隸的汴軍怎麽辦?”
“我想他們會對我們心存感激,比如那個鬱董,說不定會給我們立長生碑呢。”許平對汴軍的殘餘毫無顧忌,他大笑著道:“在南直隸一樣有的吃、有的玩,他何必來我們這裏找不痛快。以前還有河南布政司成天催促他出兵,現在他們頭上的這座大山也被我們搬開了。”
“可是,南京肯定不願意有客軍在自己的境內。”
“那是自然,可南京管不到汴軍頭上,無論汴軍怎麽禍害地方,那都是南京和汴軍之間的事,與我們再無絲毫關係。什麽時候聽說朝廷任命督師節製汴軍,我再派兵來歸德好了。”
……
許平離開歸德的當天,孫可望就又召來唐守忠研究籌措軍餉的問題,由於唐守忠這條地頭蛇的密切配合,孫可望的各項政策實施得很順利:“今天,唐大俠陪我見見闖營的將領吧,我給你們往日的恩怨化解一番,省得心裏有疙瘩。”
“全憑孫將軍做主。”唐守忠恭恭敬敬地說道。
“那好。”孫可望笑道:“唐大俠不妨直說,那些恩怨是你想化解的,那些是你不願化解的?”
唐守忠臉色微變,之前許平和他講的解決辦法與孫可望現在暗示的完全不同。
孫可望見狀又是一笑:“大將軍已經迴開封府去了,現在歸德府我說了算。”
……
張獻寶等抗糧起家的義軍首領被孫可望喚來吃飯,等他們入席後,唐守忠也出來陪坐,見到這個曾在城頭百般辱罵自己的人後,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張獻寶重重地哼了一聲,站起身來怒道:“姓唐的,大將軍要我不和你這廝計較,我就不和你計較了,可你怎麽有麵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孫可望咳嗽一聲,伸手示意張獻寶坐下,等氣鼓鼓的張獻寶等人重新坐好後,孫可望端起一杯酒向張獻寶等人遙祝:“諸位兄弟,歸德一戰,孫某多有得罪了,還望諸位兄弟海涵……”
接著孫可望就向這些歸德闖營將領解釋說,唐守忠早就在為許平和他效力,之前還多次在暗中保護他們。而那些和唐守忠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雖然也打著義軍的旗號,但其實一個個手上滿是過往旅客、商賈的血債,以前勾結官府,禍害百姓的事情也沒有少幹,隻不過他們是被唐守忠堵住了和官府勾結的路。
這次進攻歸德,唐守忠就奉孫可望的命一定要保證這些人不能入城,孫可望問張獻寶道:“若是讓這些惡賊進了歸德,他們難免洗劫百姓,到時候張兄弟到底又該是好?”
和哭哭啼啼的楊將一不同,自從被抓來見許平後任伯統始終一言不發、閉目待死,但聽到史文西這句話後,任伯統猛地睜開了眼,抗言道:“賊子,休要汙蔑本官清白,本官食素已久,”任伯統家境富裕,自幼有人伺候,兼讀書數十年不好運動,在歸德的時候也總是懶得出門,最好躺在床上看看書:“本官便是喝水都長肉,此事日月可鑒!”
說完任伯統就又把眼睛閉上了,很快許平就發現,若是大家痛罵任知府昏聵無能、或是威脅要把他滿門抄斬,這個人都表現如老僧入定一般。可若是衙門的帳房、衙役來揭露知府有貪汙公帑的行為時,任伯統必張目抗辯;後來又一個文書向許平舉報任伯統其實不學無術,連公文都要衙門的下人代寫代看,並進而推論出任伯統的進士都是行賄得來的時候,任伯統表現得最為激動,嚷嚷得脖子都紅了。
此次攻破歸德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官兵方麵隻有楊將一父子被視為任伯統的死黨而盡數抓了起來,其餘的不是自行解散迴家,就是響應唐大俠的號召投降了許平。
讓把俘虜都帶下去後,廳裏隻剩下了唐守忠,孫可望沒有事先通知他歸德城內另有陳哲這支人馬的存在,這既是為了安全起見,也是為了鍛煉隊伍。直到此刻唐守忠對此仍無察覺,許平很是滿意,孫可望心中也暗暗佩服。
“唐大俠保存地方,居功至偉。”孫可望和唐守忠聯係時就交代過不許放其他人進城,他親熱地把唐守忠拉到許平麵前:“大將軍一路上反複說,該好好獎賞你才是,都沒想好到底該給你些什麽?”
“小人不敢當,”唐守忠喜不自禁,向許平連連叩頭:“能為大將軍效力,真不知是小人幾世修來的福氣啊。”
“好了,你先迴去和家人報個平安吧,晚上再偷偷過來一趟,大將軍還有些話要和你密談。”
把唐守忠打發走後,歸德衙門前廳裏隻剩下許平和孫可望二人。
“這人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許平有些不滿,本來說好要從長計議,可是剛才孫可望不由分說就把處理的調子定下來了:“孫兄又不是不知道,城外好多義軍都恨不得活剮了此人。”
“許兄弟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所謂義軍的家夥也都不是好東西,和唐守忠乃是一路貨色,唐守忠打的也都是他的老冤家,對真正的抗糧百姓一直是手下留情的。”
“孫兄說的沒錯,不過……”許平對唐守忠全無絲毫好感:“這惡霸實在信不過,若朝廷大軍打來,他下一個出賣的就是我們的人。”
“如果朝廷大軍圍困歸德,他定會如此,可是許兄弟會讓這種事情發生麽?”孫可望笑道:“再說若真有那麽一天,我還會留著他不成?”
“孫兄打算留在歸德?”許平聽出了孫可望的話中含意,不禁有些吃驚。
“是啊。”孫可望點點頭:“我看這歸德市麵繁華,是個不錯的地方可怕被不懂事的人糟蹋了,我親自坐鎮這裏比較放心。”
“那開封府怎麽辦?”
“開封府我已經定下了規矩,大將軍隻要老老實實按我的規矩辦便是了,若有不懂的可以來問我。”歸德府北麵有開封府保護,不會受到從京師來的官兵的直接威脅,府內也沒有戰事拉鋸,孫可望打算把這裏建設為重要的根據地:“等我們拿下了永城,歸德府就盡數握在我軍手中,這裏雖然不大,但是而且西接荊楚,東通淮揚,隻要善加經營便是我們的王霸之基。”
見許平不再反對,孫可望便進一步勸說道:“這個唐守忠對我在歸德的大計是很重要的,暫且留著他吧。”
許平的眉毛又微微皺起來,在山東的所見所聞讓他對地方的大俠有了成見,對他們經營的買賣更是不滿。因為張傑夫臨行時的那句話,許平對河南的大俠們並沒有趕盡殺絕,但如果真有不法的事情落在他手裏,許平也絕不會法外施恩。孫可望到了河南後,很快就修正了許平的這些政策,如同之前的明廷官府一樣開始與江湖人士勾結。
孫可望注意到了許平臉上的表情變化:“大將軍以為賭場、娼妓、走私可以禁絕麽?”
“當然不可能。”不但不可能,有些走私甚至還是闖營需要的。
“既然如此,那就得讓我們闖營能從中受益!”孫可望把鏢局買賣基本都收歸闖營所有,妓院、賭場一律嚴格登記,闖營定期派人去查賬抽水:“而且有我們在看著,才能杜絕逼良為娼的惡行,才能不讓高利貸把人害得家破人亡。”
在這種問題上的交鋒中,許平一次也沒有贏過,現在他已經沒有多少鬥誌和取勝的信心。
隻聽孫可望笑著補充道:“以刑止刑,重刑可也。大將軍你說是不是啊?”
“這話是商君的話吧?”
“商君又如何?秦由此而兼並六國啊。”
“終歸是唯力是視。”許平念過一段儒學,無法全然讚同,但政務方麵爭是肯定爭不過孫可望的:“那城外那些殺唐守忠而後快的人,我們又該如何處理?”
“許兄弟本打算如何處置?”
“無論如何唐守忠都有完城之功,我本打算責備他一番,讓他道歉並歸還那些人的妻女家產,若是有人仍繼續報複,我會替唐大俠追究。”
“如此處置甚是妥當。”孫可望附和道:“隻是他們不宜在歸德呆著,免得和唐大俠起衝突。”
“留著他們製衡一下唐守忠又有什麽不好?”許平想起孫可望對陸昱凡的態度:“孫兄不是說不能把命脈讓一個人掐住麽?”
“唐守忠,就他一個大俠還能和陸老板比?”孫可望哼了一聲,反問道:“儒以文亂法,可為何朝廷會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呢?”
每當孫可望這麽說話的時候,許平知道他就是要推銷他那一套理政理念了,不過許平並不討厭聽,因為除了效果一般都不錯外,孫可望的歪理邪說也挺有意思:“孫兄請講。”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士農工商,士人當然是頭一等放心的了。”孫可望伸出一根指頭:“可是商人,前有弦高之流,存亡續絕,言辭折蘇張;後有呂氏之輩,霸王真龍之位,彼氏眼中不過一奇貨爾。這種人若不竭力打壓,天子晚上如何能睡得著覺?工匠,製兵修革,王師賴以攻伐奪取,築城修壘,天子得以穩固社稷,豈有不牢牢握在掌心之理?而農人,自古亦有水舟之說,僭越之徒不必說,縱有天命在身,無德仍二世而滅,有德亦不過三百載,當然也要提防。”
“原來孫兄的意思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因為天子不敢與別人共治,尤其是商人。”
“哈哈,正是。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孫可望重複一遍這對聯,帶著一絲不屑說道:“他們也就這點本事,真作亂便似乳狗撲人,人人得而製之。”
“唯力是視啊。”許平忍不住又是一通搖頭。在開封體察民情的時候,許平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百姓們雖然對不用繳納皇糧感到很高興,但真的有一段時間不繳納後,他們又會心裏不安。因為千百年來種地繳糧乃是天經地義,以前太多固然是繳不起所以要盼著闖營來,但現在一點不繳又常常心虛覺得欠了債一般。
與這種對大明天子的隱隱歉意相反,百姓對繳納孫可望那些關卡稅金很有抵觸情緒,雖然他們感激闖營轟走了破家滅門的地方官,但心中仍視闖營為賊,覺得給賊交銀子是不沒有道理的。那些許平訓練的地方民團不用說,就是近衛營中的官兵,也有不少人盼著朝廷早日招安,隻要大明天子許諾既往不咎、不收繳無論如何也交不出的糧稅,他們還是指望有一天能迴去當老實良民。許平對此有些擔憂,不過他估計唯力是視的孫可望對此不屑一顧。
果然。
孫可望聽到許平說起這些事後,滿不在乎地笑道:“他們也就是嘴裏上抱怨、抱怨罷了,我還真不信誰敢不交,或是誰敢私通官府作亂。”
其實許平心裏有一個想法:“國民書局,剛出了夏批社會合約述第二卷。”
“哦,那個夏生,那本著名的反書,又有什麽有意思的說法麽?”
“夏生在第二卷一開頭,講了一個故事,是講一些遠涉重洋到我們中華來的泰西人,他們對我們中華的風物都感慨不已。”
“那當然。”孫可望不假思索地說道:“我們中華幅員遼闊,應有盡有,這些海外蠻夷估計是大開眼界。”
“孫兄所言固然,但最讓這些泰西人感動的是……”許平對孫可望轉述道,很多西方人看到在大明治下,很多老者受到官府的優待,甚至有專門為他們預備的上好大米供這些老人食用,而不是像西方那些老邁的領民,被領主當作沒有壓榨潛力的廢物而棄若鄙履:“……我中華富有四海,外邦自是不如,但更有儒家的仁愛,讓我們中華像是黑夜中的明月,風雨中的銅標,令萬邦敬仰。”
“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孫可望似乎也有點感慨,不過:“不過,當今聖天子在位,好像這些都沒了吧?”
“是的,都取消了。夏生的書裏跟著就說到了這個,我中華自古敬老愛人,唐時便是死囚,亦曾有過冬添被褥、夏給紗帳之事。非為利也,為仁也——此華夏所以有別於蠻夷。可是夏生說這從來都是屬於恩賜,予者自謂積德行善,而受者也感恩戴德。既然是恩賜,那麽拿走百姓也無話可說。”
許平又引述夏完淳的一些論述:這些災民世世代代都是大明的子民,他們的前輩繳納皇糧,維持大明朝廷的運轉,如果說得更遠一些,他們當年貢獻子弟跟著明太祖打天下,就是因為明太祖許諾要驅逐韃虜,給天下萬民一個幹淨的乾坤。
“……不管怎麽說,太祖高皇帝許諾的仁政絕不會是奪走百姓的口中的活命糧,更不會是拉走農民的妻女。恰恰相反,太祖高皇帝保證每個良民都能活下去,隻要勤勞耕作便能免於饑寒,如果大明天子做不到這一點,那他就是違背了太祖高皇帝的許諾,撕毀了百姓擁戴他為天子的合約。此刻,他是賊而不再是天子了。”
“夏生、儒家……也就是儒生會去研究為什麽要造反,不但要造反,還要造得堂堂正正。怪不得祖龍要把他們都坑了。”孫可望搖搖頭:“嗯,我承認我犯了一個錯,儒、俠,還不是一迴事。大將軍打算在歸德推廣夏學麽?”
“是的,我們要讓向百姓教諭夏學,讓他們明白大明天子違背了三百年前與萬名訂下的合約,而我們願意和他們訂下新的約定,隻要他們支持闖營,我們就保證他們安全,保證他們不會忍饑挨餓。”
爭取民心很重要,孫可望覺得有利可圖所以不反對:“剛柔並濟,儒法兼重,我覺得許兄弟的意思很好。”
“不但要對百姓講,我們自己的地方官也要信奉夏學,提供給饑民食物,贍養孤老是我們闖營不容推辭的責任。”
如果能成功的話,孫可望相信對掃清明廷在河南的殘餘號召力大有好處:“我覺得可以,我會安排發這樣的告示的。”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能說這本書是夏批社會合約述。”許平擔心這樣會給夏完淳惹來麻煩,雖然狂生到處都是,但是著作成為叛軍服膺的學說,估計還是太過聳人聽聞:“就說是我許平批的社會合約述好了,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有算夏生的名氣;此外,給官府一個借口,他們估計也懶得搭理一個狂生。”
自古以來,雖然儒學一直強調仁愛是應該的,是統治者必須擁有的品德,不過對百姓的迴報,仍始終被視為意外的恩賜。無論是明君、還是清官,無論是申冤、還是賑災,都會被視為超出義務範疇的善行,而受益者,也往往會對朝廷的給予感激涕零。
在黃石來到的這個時空,孔子誕生兩千兩百年整,歸德府闖營政權首次承認賑濟災民、贍養孤老是政權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政府相對於治下百姓納糧、納銀義務的對等義務。在穿越者影響的這個時空裏,所有以歸德闖營這個宣示為誕生標誌,有關國民社會福利的法律,以及它們的衍生法、修正案,被統稱為“歸德法”;這個宣示被稱為歸德宣示或孫可望宣示。
從歸德宣示開始,夏學——由穿越者帶來這個世界的舶來品、由夏完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新儒學分支,在近衛營——同樣由穿越者帶來、由許平經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軍隊的刺刀保護下,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進行治國實踐。
……
為什麽忤逆是堪比叛國的大罪?為什麽我們可以自稱禮儀之邦、仁愛之鄉?為什麽我們會有歸德法?因為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是聖人的故鄉!
今天在座的諸君,要決定懸壺修改案的命運。如果懸壺案不能通過,那歸德法就不會完整,這同樣是關乎百姓的性命。這個修改案的邏輯和本質,和令人敬仰的陝王殿下幾十年前的歸德宣示如出一轍。活命、不僅僅需要吃飯、也需要治病。
我承認這會花去一大筆銀子,但會拯救無數的性命,我們可以和中國的百姓交代:你們的銀子沒有被浪費,它們被用來拯救了成千上萬的性命,是我們的鄰人、我們的兄弟姐妹的性命,如果有一天你不幸遭遇貧寒,它還可能會救你的命,如果你的子孫遇到這樣的不幸,它還會救你的子子孫孫。隻要我們的國家還存在,懸壺修改案就會一如既往地保佑我們的子孫。
見死不救,對我們中華的男人來說,這是比浪蕩敗家子還要令人厭惡;對女子來說,這比放x蕩不貞還要遭人唾棄。我們是儒學統治的國家啊,無論是泰西列國、還是南洋盟邦,當他們聽說一個人是來自中華時,就會肅然起敬:啊,這一定是位善良君子,因為他來自一個充滿仁愛的國度。今天,我們站在這裏,可以評判暴秦的劣跡,可總有一天,我們這些人也要成為古人,去交給我們的後人評判。如果懸壺修改案今天不能通過,那千秋萬世之後,我們的後人又該如何評價齊王朝,如何評價今天在座的諸君?難道齊王朝是見死不救的王朝,在座的諸位國卿都是見死不救的禽獸嗎?我們還敢自稱是聖人的同鄉嗎?海外的諸邦又會如何看待一個見死不救卻自稱仁愛的國家?這尊敬並不是我們贏得的,但難道我們就可以因此毫不珍惜嗎?
——摘自李大夫在國卿院為決定是否應該向窮人提供醫療福利而舉行的辯論中的發言。
辯論前,因為巨額的開支預算,二百位國卿中有一百六十人公開表示反對,其中半數表示即使大大縮減開支也絕不會同意由國家出錢給人付醫藥費——這前所未有的想法實在太荒唐了。
第十八節 新政
歸德府,永城
官道上升騰著滾滾的煙塵,一支軍隊正向東漸漸遠離永城而去,領頭的一名旗手打著麵寫著“鬱”字的大旗,這個士兵滿麵愁容,頻頻迴頭望顧,因為分心所以手中的旗幟也打著歪歪斜斜的。不過並沒有人因此責怪他,這整支軍隊有愁眉苦臉,隊伍中一片死氣沉沉。
看著已經逃散大半的軍隊,想到因為匆忙離開而丟棄的輜重,一個軍官咬咬牙,策馬趕到鬱董身邊,小聲道:“大帥,要不我們去向永城借點銀子吧?”
默默趕路的鬱董緩緩搖頭。
那個軍官發急道:“大帥,我們便是不要,也便宜了許賊!”
“許平是直隸人,我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在河南有些事他能做,我不能做。”鬱董綁架、欺騙老鄉從軍,貪汙軍餉,欺騙上官,出賣友軍,諸如魯軍朱元宏之流做過的壞事他鬱董也幾乎一樣沒有落下過。但是鬱董有一個底線,就是不洗河南的城市:“再說,許平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他手下也多是河南人,不會禍害百姓的。”
又走了一段路,排頭的士兵趕來報告,已經看見了立在河南和南直隸交界線上的石碑,再往前便是南京屬地了。
鬱董停下馬,身邊隻剩下千多死心塌地的老弟兄了,不少人仍迴首西望,有幾個眼中還帶著淚花。
“以前,我一直安慰自己,歸德府也是河南,我離家鄉不遠。”鬱董跳下馬,走到路邊彎下腰,脫下頭盔放在地上。鬱董雙手用力地從路邊田地裏挖起大團、大團的泥土,塞到自己的頭盔裏,然後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將頭盔小心地包裹起來。做完這一切後,鬱董把盛滿鄉土的頭盔抱在懷裏,走迴親衛身邊跳上戰馬,率領部下們越過石碑,踏入南京地界。
……
占領歸德後,許平命令部將追擊逃向永城的汴軍餘部,同時向全府界的百姓宣布從此免征糧賦。
汴軍在祀縣一戰元氣大傷固然是闖軍進展順利的一大因素,可是河南文武官員的誤判卻是更嚴重的錯誤,他們認為闖軍至少需要休整兩個月,即使發動進攻也要等到來年開春後。許平之所以急於發動對歸德府的進攻,也是因為他覺得時間緊迫,不能虛度一個冬季等官兵恢複元氣。同時他認為,闖軍固然虛弱,但汴軍更加虛弱。河南百姓對官府的敵視也是闖軍輕易獲勝的重要原因,闖軍進入歸德府後百姓根本不向官府通報,還自發地給闖軍帶路。
不數日,永城方麵傳來捷報,鬱董竄向南直隸,永城守軍投降。追擊之前,許平就嚴令手下各部不得進入南直隸轄區一步,他們嚴格遵守這一禁令,望邊界而止。
歸德府的地方官非死即逃,那些僥幸從闖軍手下逃脫的官員命運已定,就算他們能不因棄土之罪入獄,也肯定會丟掉頭上的烏紗帽。河南布政司因為守土有責,一直督促屬下的官員進剿闖軍,歸德府的地方官自然也不例外,不斷向朝廷請兵請餉。等他們丟官以後,河南布政司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加微弱,也不會有那麽多人天天惦著進攻開封闖軍。
至於南直隸方麵,雖然對接壤的闖軍非常警惕,但收複河南失土與他們無關,更不會有他們的功勞。之所以許平嚴禁部下越界,就是為了避免刺激南京方麵的官府。如果闖軍進入他們的轄地,哪怕隻有一個縣,守土有責的南京官府也會來嚐試收複失地。眼下許平的精力集中在解決開封問題上,他不希望被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南直隸戰事。
根據許平的情報,聽到歸德失守的消息後,中都鳳陽已經戒嚴,南京派出的大軍正進駐毫州、蒙城、宿州、豐縣等地,形成一個對闖軍的弧形防禦圈。南京官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的同時,還緊急撥給江北各鎮巨款,發下欠餉,並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從南京武庫搬出武器送到前線。
“昔日起義軍革左五營進攻中都時,鳳陽留守司固然全力迎戰,而南直隸也發狂一般地征集丁壯、糧草供給前線。”許平給手下將領分析戰略形勢,對自己的禁令作出解釋:“南京傾巢而出,為的就是把革左五營逼出南直隸境界,轟到其它省流竄,而當義軍離開後,江北各鎮也沒有越過邊境一步。”
許平判斷,南京不但不會主動進攻,更會嚴格約束手下避免挑釁闖軍,因此他打算把主力移迴開封,隻留數百士兵鎮守歸德城。對此許平手下諸將還是有些擔心,他們問道:“那逃入南直隸的汴軍怎麽辦?”
“我想他們會對我們心存感激,比如那個鬱董,說不定會給我們立長生碑呢。”許平對汴軍的殘餘毫無顧忌,他大笑著道:“在南直隸一樣有的吃、有的玩,他何必來我們這裏找不痛快。以前還有河南布政司成天催促他出兵,現在他們頭上的這座大山也被我們搬開了。”
“可是,南京肯定不願意有客軍在自己的境內。”
“那是自然,可南京管不到汴軍頭上,無論汴軍怎麽禍害地方,那都是南京和汴軍之間的事,與我們再無絲毫關係。什麽時候聽說朝廷任命督師節製汴軍,我再派兵來歸德好了。”
……
許平離開歸德的當天,孫可望就又召來唐守忠研究籌措軍餉的問題,由於唐守忠這條地頭蛇的密切配合,孫可望的各項政策實施得很順利:“今天,唐大俠陪我見見闖營的將領吧,我給你們往日的恩怨化解一番,省得心裏有疙瘩。”
“全憑孫將軍做主。”唐守忠恭恭敬敬地說道。
“那好。”孫可望笑道:“唐大俠不妨直說,那些恩怨是你想化解的,那些是你不願化解的?”
唐守忠臉色微變,之前許平和他講的解決辦法與孫可望現在暗示的完全不同。
孫可望見狀又是一笑:“大將軍已經迴開封府去了,現在歸德府我說了算。”
……
張獻寶等抗糧起家的義軍首領被孫可望喚來吃飯,等他們入席後,唐守忠也出來陪坐,見到這個曾在城頭百般辱罵自己的人後,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張獻寶重重地哼了一聲,站起身來怒道:“姓唐的,大將軍要我不和你這廝計較,我就不和你計較了,可你怎麽有麵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孫可望咳嗽一聲,伸手示意張獻寶坐下,等氣鼓鼓的張獻寶等人重新坐好後,孫可望端起一杯酒向張獻寶等人遙祝:“諸位兄弟,歸德一戰,孫某多有得罪了,還望諸位兄弟海涵……”
接著孫可望就向這些歸德闖營將領解釋說,唐守忠早就在為許平和他效力,之前還多次在暗中保護他們。而那些和唐守忠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雖然也打著義軍的旗號,但其實一個個手上滿是過往旅客、商賈的血債,以前勾結官府,禍害百姓的事情也沒有少幹,隻不過他們是被唐守忠堵住了和官府勾結的路。
這次進攻歸德,唐守忠就奉孫可望的命一定要保證這些人不能入城,孫可望問張獻寶道:“若是讓這些惡賊進了歸德,他們難免洗劫百姓,到時候張兄弟到底又該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