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的調令,最先接到的自然是近在咫尺的薊鎮。


    在軍令還在通過驛道快馬送往淮安的時候,戚繼光已經在三屯營總兵府看到了兵部的公文。


    公文內容很簡單,並沒有說明遼東的局勢,而是隻要求他盡快組建一支萬人規模的兵馬,等待兵部下一步的命令。


    萬人兵馬,這個字眼很是敏感,因為此前他在和魏廣德、譚綸討論時就已經提到過,是準備用在遼東戰場上的。


    隻不過,讓戚繼光驚訝的是,兵部的命令,貌似提前了小半年時間。


    按照當時的說法,應該要等到五、六月間才會進行準備,所以他這段時間還在按部就班訓練新編練的輜重營。


    雖然不知底細,但戚繼光還是敏感的發覺,應該是遼東那邊出了變故。


    不過這些貌似和他關係不大,他現在要做的,自然是考慮如何編製這支人馬。


    一個馬營和一個步營是一定要帶上的,這就占了約六千人,剩餘四千他打算全部帶上車營。


    隻不過按照之前的計劃,應該是一個車營加一個輜重營,兵力剛好四千多一些。


    但是輜重營剛剛組建完成,訓練並未結束,即便有從車營抽調的老兵為骨架,要訓練出來也需要小半年時間。


    所以,戚繼光在短暫考慮後,就決定此次北上的全部抽調車營和輜重營中的老兵,畢竟都是完成訓練的,隻是把偏廂車換成大車。


    大車不足的部份,才帶著偏廂車湊數。


    雖然兵部和薊遼總督那邊給了便利,可畢竟打造大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各處采買木料,召集工匠用心打造,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戚繼光手下的兵,可不會裝備製作粗糙的裝備上戰場。


    三屯營薊鎮大軍開始緊張的抽選和編練,而兵部的調令經過數日的奔波也到了淮安,到了王宗沐手中。


    原本打算讓俞大猷的水師攜帶此次三十萬石漕糧去天津,可是看到兵部文書,王宗沐就知道,此次還是得抽調漕船出海。


    俞大猷的水師船隊要運載戚繼光手下萬人規模的薊鎮軍北上遼東,那他就得好好計算下,需要抽調多少漕船跟隨。


    俞大猷的船隊本身的運載量加上漕船,原計劃通過海路運送三十萬石漕糧,現今卻要轉運蓋州,還有那支兵馬,所需的海船數量就極其龐大了。


    想到有萬人兵馬需要運輸,還有那麽多漕糧,王宗沐不免產生了更大膽的想法。


    現今大量漕船擁擠在淮安一帶,等待黃河上遊淩汛過境,從中選出上好的漕船出海不是大事兒,關鍵他還在考慮是不是增大海運漕糧的運量。


    是的,他打算一次湊足五十萬石漕糧運往天津,到港後卸下二十萬石漕糧,帶著三十萬石漕糧和薊鎮軍馬前往蓋州。


    二十萬石漕糧所需戰船當然是不夠運輸薊鎮的萬人軍團的,可先運送全部兵馬和部分漕糧過去。


    剩下的漕糧,就先卸在天津,船隊跑兩趟天津和蓋州的線路就是了。


    要知道,天津到蓋州行船,來迴也不過三五日,就算加上裝貨的時間,也就是多出一兩日而已。


    前後不過十日,王宗沐認為,戚繼光的兵馬應該是等得起的。


    是的,雖然他接到的公文裏也沒有遼東戰報的消息,可王宗沐還是多少猜的遼東那邊怕是有戰事發生,否則很難理解為何要從薊鎮調兵北上。


    自從隆慶年間,大同和議簽訂後,大明北方最大的威脅蒙古人已經基本消除,這兩年北部九邊戰事都已經稍緩。


    雖然去歲聽說曾有蒙古人進犯過薊鎮,但是被戚繼光率兵打的丟盔棄甲,落荒而逃,首領都被抓住了。


    之後,薊鎮外的蒙古人就徹底老實了,不敢再捋虎須。


    現在大明還有戰事的地方,除了西南土司時不時有暴亂外,也就隻剩下遼東。


    遼東東北有女真部族,西麵是蒙古土蠻部。


    土蠻部隻是名義上歸順俺答汗,但實際行事卻是我行我素,根本就不受俺答汗的命令。


    “遼東,難道朝廷是要對女真人動手了?”


    王宗沐嘴裏念叨一句。


    讀書人自然知道成化犁廷的典故,知道當時女真部族不服王化作亂,最後朝廷震怒,調集大軍進行剿滅,之後女真人就安穩了百年。


    想想也是,已經過去一百年了,當時被削弱的女真部族應該又重新壯大起來了,也難怪這兩年遼東折了好幾位總兵將官在那裏。


    想到這裏,王宗沐當即打算此次選船之事就不假手他人,他要親自去做這件事兒,還要對漕軍言明其中厲害。


    涉及到朝廷的軍國大事,任何人敢造次和謀反無異,必然要施以極刑。


    他也是擔心當初那事兒再次發生,先警告一番,免得說是不教而誅。


    想到這裏,王宗沐當即派人緊急通知漕運總兵到總督衙門來說話,曉以利害。


    戚繼光和王宗沐都開始做著準備,而還在海上漂著的俞大猷當然不知道,等他到達淮安後,原本的運糧任務會變得複雜起來,即將承擔起向遼東運兵的重任。


    遼東巡撫衙門,張學顏此時也收到京城兵部的文書,讓他盡快聯係女真諸部首領言明朝廷的態度。


    看完公文,張學顏就覺得手腳發涼。


    他知道,這份文書其實就是對他之前那份奏疏的一個反應。


    因為對李成梁不滿,所以他有心拖延邊牆之事。


    但是看到這份文書他就知道,朝廷不僅沒有因為這次戰敗打起退堂鼓,反而把發動的時間提前了。


    可見,朝中主戰派顯然是占著絕對上風。


    張學顏不免有些心悸,他以為朝中諸公未必有多少人支持對外用兵的。


    即便當初知道是首輔大人對於開疆拓土很有興趣,可以為看到此次幾千人的傷亡,大抵也心生懼意了。


    要知道,文官大多不喜歡麻煩,並不願意獲取所謂的軍功。


    他們還是更在意自己的清名,所以他才會上奏請求暫緩建寬甸六堡之事,就是想著得到朝中大人們的支持,最好放棄此事。


    自然,遼東就安穩了。


    放下手中公文,張學顏思索片刻便叫來師爺,讓他你自己的名義擬寫多份請柬,自然是要給女真諸部的首領送去,請他們到遼陽來一敘。


    “請柬發給棟鄂部王兀堂,海西女真哈達部王台,葉赫部清佳砮和楊吉砮”


    張學顏把王杲周邊的女真部族首領都清點了一遍,全部都安排人送去請柬,邀請他們到遼陽來說話。


    依舊是那麽迴事,心中怎麽想是一迴事兒,朝廷已經下了命令,自然就隻能執行,還要做好。


    “東翁,女真族中還有許多大小山寨的首領,要不要.”


    那師爺已經看了兵部下發的公文,於是小心問道。


    此時的女真,其實基本是按照城寨劃分勢力。


    一般來說,一個城寨就是由一個首領統領。


    比如王杲部將來力紅,他就有一座紅力寨,說起來也算女真部的一個首領。


    不過他是依附於王杲,所以勢力被並入王杲部中。


    而王杲之所以成為建州女真中實力最大的一股,就是因為他掌握的不止一座古勒城,其他還有紅力寨,沙濟城等大小城寨數座。


    而王兀堂的情況也是類似,隻不過掌管的城寨和人口不如王杲部。


    “那些首領就算了,都不知道有沒有投靠誰,而且數量那麽多。”


    張學顏聽了師爺的話,當即搖頭。


    好的山寨,大多都選擇依附在部族裏最強大的首領羽翼之下,否則早就被人攻打吞並了。


    剩下的,如果能夠算作獨立的勢力,往往要麽實力不強,要麽就是地勢偏遠,沒什麽發展壯大的機會。


    對於這樣的部族,張學顏自然不會去拉攏。


    當年大明接受女真部投誠,可是發出去不少官職令牌的。


    可以說,女真南下的部族首領,多多少少都受到大明朝廷的封賜。


    之後女真內部的吞並,許多小首領被人奪走了勢力。


    而他們逃出去的家人,隻要帶著大明當初賞賜的印信,拉攏一些流散的女真族人,就可以選個地方安居下來,重新形成新的女真城寨。


    這些流散的女真,也被成為野女真。


    實際上,當初女真部南下,還有數量不少的女真族人不願離開故鄉,繼續在北方生活。


    女真部族一盤散沙,其實還真沒說錯,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甚至比草原還要混亂。


    張學顏開始為圍剿王杲進行朝廷的外交準備,而李成梁見到兵部公文後,心裏卻多少有些不痛快。


    是的,本來要對王杲部動手,他還是很支持的,可看到朝廷居然要調薊鎮大軍前來助戰,心情能好才怪。


    本來他做為遼東總兵官,打仗的事兒他就做主了,功勞簿也是由他上報,可以說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現在要來個戚繼光,搶功勞不說,這功勞簿可就由不得他了。


    雖然心有不滿,可李成梁也知道,這或許就是朝廷的決定,他是沒辦法改變什麽的。


    “來人。”


    李成梁默默看完兵部公文,隨後放在書案上,叫來隨軍書吏書寫軍令。


    “調廣寧三衛進駐沈陽北造化、道義,歸屬副總兵楊騰節製。


    令遊擊王惟屏、參將曹簠率軍駐守馬根單、大衝,防備女真諸部東進,支援王杲部。


    定遼五衛抽調精銳,護送輜重進入孤山堡。”


    發完將令,讓隨軍書吏開始書寫軍令,他就在一邊默默思考該如何應對薊鎮軍的到來。


    其實,此時的李成梁荷包很幹癟。


    雖然朝廷現在優先撥付遼東軍餉,可畢竟經過層層漂沒,到他手裏本就不多。


    而他除了自己享用外,還要養著三千家丁隊伍,開銷可是很大的。


    興建寬甸六堡,對於李成梁來說可謂很重要的一件事兒,名義上為朝廷開疆拓土,贏得功績,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得利益。


    隻有戰爭,才能讓朝廷向遼東撥付更多的銀錢。


    錢多了,他養家丁也就不用那麽捉襟見肘。


    同時,有了寬甸六堡,定遼右衛的轄區就可高枕無憂,其背後的遼河平原也就穩如泰山了。


    這樣,他的主要視線就可以集中到沈陽,從這裏出兵,往東可以直接殺入建州女真地盤,向西則是直入遼西草原,可以直麵土蠻部,再不用被蒙古人和女真人來迴拉扯。


    打仗,耗的是朝廷的銀子,而收獲的不止是功勞,還有無數戰利品可以裝滿他的荷包。


    本來,在他的盤算中,打王杲沒必要一棍子打死,他手下那麽多城寨,一年掃兩三個最富裕的城寨即可。


    隻要朝廷下令讓他剿滅王杲,有的是法子慢慢磨死他,還能把王杲部所有的財富拿到手。


    可是薊鎮軍的到來,他之前的打算明顯就行不通了。


    今年,看樣子王杲都不一定能活過去,那麽就隻能開始逐漸針對王兀堂以及其他女真部族了。


    總之,在李成梁心中,當然是不能讓遼東安穩的,必須在消滅王杲部後,再從女真部族中尋找一個新的勢力集團,替代王杲的作用。


    這樣,遼東才能源源不斷從京師獲得錢糧。


    還得抽時間掃蕩草原了,滅掉女真王杲部,想來未來兩年女真部就算有心也是無力。


    有王杲前車之鑒,短期內應該不會有人效仿。


    這段時間,還就隻能西進草原,拿土蠻部刷功勞了。


    誰能想到,看似一場國戰,但在涉及到其中利益的將官心中,態度可謂迥然不同。


    魏廣德這邊,結束了三日休沐,早已經迴到內閣辦差。


    不過今日,他正對手裏一份奏疏皺眉。


    這是戶部、工部和兵部聯合上奏,擬撥銀二十六萬二千六百六十八餘兩修大同邊牆,分作五年支給,每年發五萬兩,最後一年發六萬二千六百六十八餘兩。


    如果這份奏疏是在幾年前出現,魏廣德或許會毫不猶豫的就批了,可是在大同和議執行以後,還在修邊牆,魏廣德就覺得是否有些浪費。


    他正在考慮讓兵部重新編練邊軍,提高邊軍戰力,這邊就把大筆銀子投到修邊牆中,這邊牆修來幹嘛?


    就為了將來子孫後代能看到巍峨壯麗的明長城嗎?


    為何明朝會用邊牆和長城稱唿後世人眼中的“萬裏長城”,其實是因為此時的所謂“明長城”和後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後世人看到的長城是經過包磚的城牆,而此時大部分長城卻是夯土,外麵並未包磚,隻有薊鎮等少數長城段這樣建造,其實就是一段土牆。(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