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港宣慰司,為明朝行政建置,治所位於後世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首任舊港宣慰使為施進卿。


    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海外華商施進卿協助鄭和艦隊航行,期間也參與平定陳祖義的海盜軍團,之後施進卿派遣女婿前往大明朝見成祖。


    為了嘉獎施進卿的“忠義之舉”,成祖賜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


    舊港宣慰司的成立,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朝廷對漢人穆斯林直接賜封爵位,也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在海外的“飛地”管轄。


    明朝水師在馬六甲海峽的滿刺加建立城柵、倉庫,以之作為經營西洋的中轉站,是鄭和下西洋的一次重大成果。


    舊港宣慰司所在的蘇門答臘島是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麵積47萬平方公裏,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


    蘇門答臘島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中國南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麵為安達曼群島。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由兩個部份組成,包括西部巴裏散山脈和東部的低地平原。


    選擇舊港駐地,應該說是鄭和一次非常明智的選擇,此地扼守馬六甲海峽,可以有效控製東西兩洋的交通。


    隻可惜,隨著明朝國力衰弱,特別是鄭和在返航途中去世,大明的官方遠洋船隊從此消失。


    明朝終止下西洋活動的原因,傳統看法是糜費國庫,加重了國家和百姓的負擔,但也有專家認為,鄭和船隊壟斷了海外貿易,遭到一部分官員和商人的聯合封殺有關。


    但不管怎麽說,鄭和下西洋打下的舊港宣慰司在失去明朝這個靠山,生存變得艱難起來,滿者伯夷王國的野心愈發暴露。


    又經過十數年的鬥爭,麵對咄咄逼人的滿者伯夷王國,第二任舊港宣慰使施二姐不得不順應現實,接受滿者伯夷的完全統治,意味著舊港宣慰司走到了終點。


    自舊港宣慰司建立到消失,前後不過三十三年。


    在這裏,還不得不提一下舊港宣慰司的由來。


    “宣尉司”是金朝開始出現的,大規模普及則要到元朝。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行政結構與唐宋有很大不同,在地方行政設置上,“行省”與“州”之間多了一個“宣慰司”。


    元朝一共設立了六十個宣慰司,每個宣慰司下轄幾個州,主要起到聯結、溝通上下兩級行政單位的作用,似乎有點像“傳聲筒”,本身並不具備完整的行政職能,而且名字大多比較冗長,比如“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廣西西兩江道宣慰司”。


    明朝取代元朝後,地方行政設置又一次發生大變更,“行省”變成“布政司”、“州”變成“府”,內地的宣慰司全部撤銷,隻在西南邊陲予以保留,朱元璋和朱棣都設立過多個宣慰司。


    其實宣慰司並不是一個固定稱謂,明朝史書也有“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等名稱,它們的實際職能基本相同。


    從“宣慰”兩字可以看出,宣慰司的職責是代表皇帝及朝廷傳達政令、撫慰百姓。


    明朝後來將這些宣慰司整合為“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幹崖、隴川,三個宣撫司,“六慰”指是車裏、緬甸、木邦、八百大甸、孟養、老撾,六個宣慰司。


    “三宣六慰”全部位於明朝西南陸地邊疆,對鞏固邊陲安全及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而遠在南洋之濱的舊港宣慰司,體現出來的則是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經略海外的巔峰時刻。


    以爪哇島為核心的滿者伯夷王國打敗了元朝後信心大振,不斷攻擊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王國殘餘勢力,最終在1397年將其徹底滅亡。


    不過,滿者伯夷王國沒有在蘇門答臘島建立起穩固統治,島上陷入一片混亂,當地華人紛紛湧向舊港避難。


    元末明初的戰亂使更多華人下南洋,使舊港等地的華人數量大增,一些華人武裝力量趁勢而起。


    他們亦商亦盜,擁有不弱的海上武力,實際控製著舊港,與滿者伯夷王國時和時戰,與獨立王國無異,最多表麵稱一下臣。


    隨著大批阿拉伯商人和移民來到印尼群島,伊斯蘭教開始傳播開來,以商業為主的舊港華人受到了影響,舊港一支華人武裝力量的首領施進卿就是穆斯林。


    在永樂皇帝朱棣的治理下,明朝的國力進入鼎盛期。


    永樂三年,為了向海外萬邦宣示大明已經取代蒙元成為中華正朔,以及弘揚大明的繁榮昌盛,朱棣派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這裏的“西洋”是指“南洋”以西,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洋。


    鄭和的船隊有二百多艘船隻,不僅配備了兩萬餘名水手和士兵,還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用來賞賜和貿易,從南洋、西洋帶迴來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銀等貴重物品,同樣充實了明朝國庫,獲利頗豐。


    龐大的財富,也吸引了無數雙貪婪的眼睛。


    盤踞舊港的陳祖義,得知鄭和船隊載有大量從西洋帶迴的奇珍異寶,決定在船隊返航途中予以截奪。


    他的計劃是先向鄭和詐降,然後趁明軍放鬆戒備之際發動突襲。


    陳祖義的陰謀被另一支華人武裝首領施進卿發現,施進卿是生於海外的二代華人,信仰伊斯蘭教,而鄭和算也是穆斯林,宗教信仰的一致讓兩人關係頗好。


    於是,一心向著大明的施進卿,悄悄把陳祖義的偷襲計劃告訴了鄭和。


    鄭和曾經追隨朱棣征戰沙場,見慣了陰謀和廝殺,很早就洞察到陳祖義的伎倆,現在又有施進卿作為內應,輕鬆消滅陳祖義這股海盜,將其生擒押迴京師處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脅。


    消滅陳祖義勢力,施進卿成為舊港的實際統治者後,派人入京覲見,向永樂皇帝朱棣表明忠心。


    於是在永樂五年,朱棣下旨設立舊港宣慰司,任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賜予金印和官服,舊港宣慰司歸入明朝版圖。


    舊港宣慰司周圍群狼環伺,也就是有明朝這個靠山才獲得在南洋安穩的安穩日子。


    舊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領土,這一點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明朝沒有向舊港派遣官員和駐軍,也不收稅,比元朝對滿者伯夷王國的短暫統治還要薄弱,元朝至少向爪窪島上派駐過官吏和軍隊。


    而且舊港宣慰司與明朝之間的聯係,僅限於幾次進貢,地位與藩屬國差不多。


    此外,施進卿同時也向滿者伯夷王國稱臣進貢,以維持和平關係。


    在魏廣德眼中,舊港宣慰司算不算大明領土其實不重要,隻要大明的皇帝和內閣認為是,那就一定是,不是也是。


    以往魏廣德沒敢對海外土地打主意,那是因為他深知此時大明軍力孱弱,對外發動戰爭很難獲得勝利。


    即便取勝,也會是慘勝,實在得不償失。


    可是看到戚繼光訓練的薊鎮軍以後,魏廣德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變化。


    等幾年遼東攻略成功實施,讓戚繼光接任李成梁遼東總兵官一職後,就讓他在遼東重建這麽一支軍隊。


    三萬人規模的軍團,屆時大明就有出兵的底氣。


    一個軍團向海外出擊,一個軍團留在薊鎮拱衛京畿,貌似就穩妥了。


    而這幾年的時間,還得抓緊找工部解決艦船問題,需要大船,可以一次性搭載更多的軍隊。


    別的地方暫且不提,一路先去舊港,恢複朝廷對舊港的統治,然後就是搞清楚歐洲人在南洋的勢力範圍,再徐徐圖之。


    至於張居正會不會答應,還有宮裏的態度,魏廣德其實心中已經有底。


    雖然舊港宣慰司早就不存在了,可是朝廷從未下達過撤銷宣慰司的旨意。


    換句話說,雖然朝廷一直沒有對舊港宣慰使進行過封賜,可是這個衙門,這個官職依舊存在。


    正好,船隊南下就以舊港宣慰司久不見進京覲見的理由,不管現在那裏誰說了算,都是個發兵的依據。


    因為朝廷從未向舊港派出過官員和駐軍,而是由當地華人自治,所以朝廷放棄舊港時也沒有行文,否則就要派出艦船南下接人。


    也是虧得他記憶超好,還記得自己確實沒有看到過朝廷撤銷舊港宣慰司的文書。


    不過魏廣德還是打定主意,迴去查一查。


    隻要確認此事,也是可以拿出來的理由,想來隻要說服張居正,宮裏的態度就不重要了。


    不過最麻煩的還是銀子。


    再次籌集銀兩建造大船下南洋,戶部怕是不會願意提供財政支持,一切隻能是工部出力。


    還好的就是之前已備倭的名義行文江南沿海各省為水師船隊造船提供一部分資金,到時候也可以直接把這批銀子轉過來,可以分擔一部分工部的壓力。


    另外在這裏,不是還有兵部尚書譚綸嗎?


    組建下南洋的水師,兵部難道就一毛不拔。


    想到這裏,魏廣德不由得看向譚綸。


    “善貸,你看我幹嘛?”


    被魏廣德這麽盯了一眼,譚綸本能覺得情況有些不對勁。


    剛才魏廣德提到舊港宣慰司,譚綸也在腦海中迴憶看到過的記載。


    不過他還真不熟悉,畢竟大明已經多少年沒有人提到這個衙門了,隻是在兵部一些文獻中偶有提及。


    但是譚綸也知道,這個舊港宣慰司在南洋,距粵省數千裏之遙,之後因為鄭和船隊不再南下,也就斷了和他們的聯係。


    魏廣德提及這裏,譚綸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打著舊港宣慰司的名義派船南下,張居正還真很難拒絕。


    都斷絕聯係這麽多年了,難道不該派人去看看,不管怎麽說都是永樂皇帝頒賜過金印、官服的。


    隻是,對普通人來說,魏廣德可以這麽說,可是朝廷處事,要一板一眼,做事務求穩妥。


    魏廣德的理由看似合理,但畢竟大明很長一段時間裏,早已把這個舊港宣慰司遺忘。


    就在剛才,譚綸已經想到他在兵部看到過的《皇明輿地之圖》,就沒有舊港宣慰司的標注,甚至老撾、緬甸等六個宣慰司都沒有提及,最西就隻到滇西一帶。


    《皇明輿地之圖》也是明朝的官方地圖,是嘉靖年間所繪製的疆域全圖。


    該地圖上雖然沒有留下分省地圖,不過在地圖的下方標記明朝的管轄範圍,包括“兩京十三省”以及每個省管轄的府州、宣慰司等土司等下級行政區。


    “我在想,工部出部分銀子,沿海行省也出一部分,你兵部是不是也該資助一些。”


    魏廣德開口說道。


    “善貸,還是先把朝廷上的人說服再說吧,你看過《皇明輿地之圖》嗎?”


    譚綸開口說道。


    先前是沒有想到,現在想到了,就得早點告訴魏廣德,免得被人指出了,打他個措手不及。


    “皇明輿地之圖?”


    聽到譚綸提到地圖,魏廣德思索片刻,隨即就搖搖頭。


    “那是嘉靖年間繪製我大明疆域圖,雖不詳細,卻把朝廷管轄的省、府、州及各宣慰司列出,其中並沒有舊港宣慰司。”


    譚綸開口說道。


    “這是哪個衙門所繪製?”


    魏廣德又想了想,確認自己沒見過這個地圖,於是開口問道。


    “這得迴去查查,或許是兵部,亦或者是內廷所繪製,宮裏和兵部倒是有留存。”


    譚綸說道。


    “我把翰林院和禮部所藏文獻大多看過,確實沒見過這份地圖。”


    魏廣德開口解釋道。


    “這也說得通,這類輿圖一般隻會在宮裏和兵部留存,其他衙門是不會有的,你沒見過也屬實正常。


    不過這份輿圖上沒有記載舊港宣慰司,就說明在嘉靖朝已經沒有把舊港納入大明。”


    譚綸提醒一句。


    “不管他,隻要找不到撤銷舊港宣慰司的旨意,那它就一直存在。”


    魏廣德不想考慮這些細枝末節,向南洋擴張地盤,為大明之後的小冰河期做準備,儲備獲得糧食的地方,誰他媽還管有沒有道理。


    魏廣德之前已經迴憶起“明末小冰河”的詞語,知道明末因為天災導致民變。


    要從根本上解決國內糧食問題,也隻有向南洋出手,從熱帶地區獲得食物。


    其實這也是魏廣德曆史知識不足,因為明朝的糧荒其實是在北方,南方影響較小。(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