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吏部報上來的廣東官員考察情況,有三人建議降職任用”
首輔值房裏,張居正召集魏廣德和張四維商議吏部一份奏疏,關於廣東官員的。
魏廣德已經簡單看過吏部奏疏,知道這份奏疏其實就是針對施觀民的。
吏部本身就有直接調動五品官員的權利,隻是這個施觀民是因為考察被定為下等,所以要降級任用。
具體的處理意見就是,施觀民由惠州副使轉遷瓊州副使,兵備海南。
此時的海南沒有建省,自然沒有布政使,全島都由瓊州府管轄,領崖州、儋州、萬州三個州和十三個縣,隸屬廣東布政使司。
因為在宋朝時海貿發達,海南的最高行政機構瓊管安撫司就負責管轄“千裏長沙”、“萬裏石塘”等地,也就是現在的xsqd和nsqd。
元朝滅宋,設瓊州路安撫司,也稱乾寧軍民安撫司,繼續管轄“萬裏石塘”,並將其作為內海。
明朝取代元朝時,自然照搬元朝體製,所以瓊州府不僅管轄整個海南島,還負責對南麵的xsqd和nsqd負責管轄。
對於這份奏疏,魏廣德其實並不想摻和,他和施觀民不熟,本來就不打算保他得罪張居正。
張居正現在就是要先豎一個靶子,打個樣,讓地方上的官員知道利害。
實際上,現在地方上雖然正在執行禁書院的行動,但是張居正已經感覺到阻力重重。
就比如北直隸的書院,雖然在他強行幹預下,已經有多所書院被拆,但是更多的書院則是轉為社會學,但實際上卻是在地方官員眼皮子底下行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此外,一些書院名義上已經停辦,但是搖身一變成為詩社一類的名義再次死灰複燃。
這也是張居正堅持要把停辦的書院堅決拆除的根本原因,這樣的做法,簡直就是把他當做傻子在糊弄。
實際上,張居正理解地方官員在處理此事上的難度。
畢竟在民間,修路架橋、興辦書院都被認為是惠及鄉裏的善事。
但是現在讓官府拆毀書院,這些官員的官聲還要不要了。
下麵人敷衍,張居正就必須拿出一個典型來。
很倒黴的就是,施觀民就成了這隻被殺雞儆猴的雞。
張居正問起魏廣德和張四維的看法,兩個人其實都事先早已被告知,早就權衡利弊選擇縮頭,自然是在內閣會議上被通過了。
張居正親自票擬,然後讓人專門送到司禮監去,這就是特事特辦。
隻要不盡心辦差的,施觀民就是下場。
至於施觀民收到降職文書會做出什麽選擇,那就不是他張居正該管的了。
朝廷要禁書院,施觀民還在惠州打算建書院,這不就是頂風作案還是是什麽,完全沒把他這個首輔放在眼裏。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他施觀民為他胸中抱負要硬頂著朝廷製度,他張居正難道就不能為了自己的顏麵處理他。
即便各方麵反饋迴來的信息都說明,這個叫施觀民的官員其實還算不錯,最起碼不是真的利用辦書院巧立名目斂財的人。
但是,他就是在一個不適合他為官的年代成了官員。
半晌,魏廣德從首輔值房出來,顯得很輕鬆。
他不僅迴頭看了眼屋裏的張居正,雖然他依舊顯得從容,但魏廣德相信他現在麵臨的壓力是很大的。
魏廣德昨晚就收到消息,迴瓊州的海瑞都上奏,請求朝廷撤銷禁書院的政令。
不過今日,魏廣德並沒有看到這份奏疏,顯然不是在張四維那裏就是在張居正手裏,隻是被壓住了,沒有拿出來。
實際上,張居正手裏還有徐階給他寫的信,也是勸告他不要做得太過火。
徐階需要張居正幫助徐家,自然也不希望張居正倒台。
而現在張居正禁書院的舉動,實際上就是在玩火兒。
即便他現在能壓得住一時,難道還能壓得住一世?
不過張居正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他看到了書院興盛帶來的思想爆發。
書院,在大明不僅是個講學教書的地方,更是學術自由相互論證之所,在各種思想相互碰撞中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從而影響到朝廷的穩定。
但是學術自由官員不待見,特別是手握重權的高官們並不喜歡。
但是對於底層官吏來說,對他們則是無所謂,因為並不妨礙他們當官。
書院興起於唐,盛行於宋,即便宋金元更替之際,由於戰爭頻繁,全國的書院被戰爭毀壞的很多。
但在戰爭結束後,“元朝統治者對於書院采取保護、提倡和加強控製的政策”。
元朝鼓勵書院建設的同時,積極將書院轉為官學。
例如書院教師由官府任命,招生、考試等由官府主導,書院經費由官府提供。
也就是從元朝開始,程朱理學成為了國家正統思想,而各大書院的講學內容也基本就是程朱理學了,從此書院就開始失去了“百家爭鳴”的特征了。
所以元朝時期,書院是為朝廷服務,自然不存在太多問題。
而到了明朝情況變化很大,特別是兩大著名的心學講學者,分別是湛若水和王陽明。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推廣,致使私人講學之風興起,書院突然進入中興期,並很快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步入輝煌期。
陸王心學始終不是明朝官方的學問,湛若水、王陽明等大肆講學,宣傳心學,這必然會遭到程朱理學的攻擊,同時也會遭到官府的打壓。
明朝第一次毀滅書院是1537年,當時有禦史遊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於是嘉靖皇帝下令毀掉湛若水創辦的所有書院。
第二次是1538年,禮部尚書許讃認為官學頹廢,而書院則“聚生徒,供億科擾”,因此建議毀滅書院。
嘉靖帝聽聞後,“即命內外嚴加禁約,毀其書院”,“甲毀天下書院”。
不過此時執政的首輔嚴嵩雖然也惡書院,特別是裏麵盡是抨擊他們父子專權和貪腐之事,但也知道厲害,所以很大程度是把權利下放地方處置。
於是,地方上自然想方設法維護,把書院保護起來。
實際上,嘉靖晚期嚴嵩倒台後,徐階、張居正積極參與書院講學,未嚐沒有顯示和嚴黨政策對立的意思。
隻不過,畢竟講學的多是士林中人,書生意氣,根本就拿不出什麽治國安邦的好措施,多是空談誤國。
而張居正這次,則是在動真格的,還是真正要關閉,拆毀私人書院。
而此時山西金陽城裏,一群官兵和差役已經把城中晉陽書院團團圍住。
“衝進去,把裏麵所有人都驅逐出來,強行關閉書院。”
隨著領頭的青袍官員下令,大隊官兵直接闖入晉陽書院中,將書院裏的教授、士子全部強行拖拽出來。
隨即,書院大門被官府用封條封住,一隊隊官兵從側門進入其中,開始拆毀裏麵的屋舍。
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晉陽在曆史上曾一度為太原郡、並州治所。
晉陽書院建自明,嘉靖九年時,山西按察副使陳講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開辦了“晉陽書院”,召收城中學士、仕子講讀於此。
此時的晉陽書院,是山西最知名書院之一,但依舊在張居正禁令下被強行關閉。
士子在書院外哭鬧不止,不少人對著帶隊官員破口大罵,不過他們卻對此充耳不聞,隻是不斷下達各種命令,指揮軍卒進入書院進行毀壞。
而此時,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裏,山長、博士帶著一眾學子,向著書院正殿行跪拜大禮。
“山長,真要關閉書院嗎?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禮畢後起身,一個博士雙眼含淚對著山長詢問道。
而他得到的隻有山長的搖頭歎息,“無法,朝廷禁令在此,實在難以抗旨。
隻不過他們也答應了,雖然書院關閉,但他們不會來此拆毀書院,還會派人嚴加保護。
等日後允許重建書院,自會再開山門,招收弟子入內學習。”
“嗚嗚嗚”
在山長說完,身後就傳來博士和學子的低聲抽泣。
年老的山長沒有迴頭,而是忽然提高音量高聲說道:“書院關閉,可是諸位還可以迴家開私塾,朝廷禁止書院,又沒有禁止開私塾教導學生。
何況”
說到這裏,山長忽然遙指香爐峰繼續說道:“香爐峰下,飛瀑簾前,大家大可隨意探討,不是在書院,隻是好友結伴遊玩,難道官府還不準大家說話了嗎?”
老山長的話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子就讓所有人心思都活絡起來。
是的,書院的這些教授、博士,甚至是講習,雖然不能繼續在書院裏麵教授學生,但是他們可以在家,以私塾的形式繼續教學。
自然也可以在家裏煮茶討論,其實和在書院講學也沒什麽區別。
更何況山長還說了,就算不能在書院裏學習、討論,廬山如此之大,難道還不能在山野間隨意談論了。
翠影紅霞,渺漫平湖,哪裏不可以講學傳道?
“封山門。”
“是。”
官場上沒有秘密,在張居正欲調廣東官員考察信息時,其實京城裏就已經有人敏銳的察覺到他的真實用意。
畢竟,施觀民的事兒,知道的人不少,早年也有禦史曾奏劾他假借興建書院之名性斂財之事。
隻不過,隨著常州府孫繼皋高中狀元後,再討論的人就少了。
不管怎麽說,孫繼皋都是施觀民的學生,他所建書院直接培養出一位狀元,誰還好意思說他是斂財。
知道施觀民要倒黴,其他人這時候倒是沒人幸災樂禍,而是知道首輔那裏是要動真格的了。
於是,這段時間無數書信從京城飛出,傳遞到各地官員手裏,無一不是提醒他們的。
有了壓力,下麵的官員就算再不想動,以往陽奉陰違也不敢了。
稍微收斂的,大多是連夜拜訪書院山長,做出各種保證,或改為社學,或停學封閉書院,總之是不能和京城頂著幹。
而那些想要借此巴結張居正的,則是直接縱兵強拆書院,驅逐書院裏的學子。
過去,鄉野罵張居正的多是失勢官員,現在連民間士紳也加入其中,背地裏無不痛罵張居正禍國殃民。
要知道,一開始大部分人注意到禁講學,認為是針對心學,理學派自然不怎麽上心。
禁書院,以前也禁過,但多是走過場,除非是被人盯上的那幾處。
若真是要針對心學,把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姚江書院等。
但是現在,張居正幾乎要禁絕天下私人書院,那就是把理學派的書院也要禁了。
不過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懾於張居正權勢,已經沒人敢上奏再議論此事。
旨意下了,繼續反對那就是公然打臉皇帝。
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皇帝不管權,可管權的更惹不起。
老話不說也說了嗎,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
無錫梁溪一處破敗殘垣前,正有幾個書生打扮學子在此逗留。
“兄長,明日你就要啟程上京備考,今日何必來此地。”
一個二十來歲書生向一位年長些的書生說道。
“允成,還記得當時恩師說的話嗎?”
那年長書生開口說道:“這裏,曾經是龜山書院,雖已荒廢,但每當來此,似乎都能聽到前人依舊念經不止。
當時我也曾說過,若將來有財力,必將重建書院,廣播先賢聖道。”
說話的兩人是兄弟,一個叫顧憲成,是萬曆四年南直隸舉人,打算近期赴京會試。
而旁邊幾人,先前說話的叫顧允成,其他的則是錢一本、安希範。
如果後世來人,或許看到名字就會知道,這四位可是號稱“東林八君子”中的四位。
“叔時兄,朝廷已經禁止開辦書院。”
錢一本默然道。
“是啊,朝廷下旨禁書院禁講學,難道真以為就能斷了我們的根兒嗎?”
顧憲成不屑念道。
忽的,顧憲成灑然一笑,大聲道:“本來我打算再學幾年,爭取一次進京就金榜題名,可惜時不我待,明年會試我必須參加,隻希望早日為官,能夠在朝堂上狠狠罵那白龜小兒。”
“叔時兄不可啊,現下張江陵交結內廷宦官,權勢頗大,京中大人們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若叔時兄真有心扳倒他,千萬要謀定而動,萬不可逞一時口快誤了自身。”
安希範馬上提醒道。
首輔值房裏,張居正召集魏廣德和張四維商議吏部一份奏疏,關於廣東官員的。
魏廣德已經簡單看過吏部奏疏,知道這份奏疏其實就是針對施觀民的。
吏部本身就有直接調動五品官員的權利,隻是這個施觀民是因為考察被定為下等,所以要降級任用。
具體的處理意見就是,施觀民由惠州副使轉遷瓊州副使,兵備海南。
此時的海南沒有建省,自然沒有布政使,全島都由瓊州府管轄,領崖州、儋州、萬州三個州和十三個縣,隸屬廣東布政使司。
因為在宋朝時海貿發達,海南的最高行政機構瓊管安撫司就負責管轄“千裏長沙”、“萬裏石塘”等地,也就是現在的xsqd和nsqd。
元朝滅宋,設瓊州路安撫司,也稱乾寧軍民安撫司,繼續管轄“萬裏石塘”,並將其作為內海。
明朝取代元朝時,自然照搬元朝體製,所以瓊州府不僅管轄整個海南島,還負責對南麵的xsqd和nsqd負責管轄。
對於這份奏疏,魏廣德其實並不想摻和,他和施觀民不熟,本來就不打算保他得罪張居正。
張居正現在就是要先豎一個靶子,打個樣,讓地方上的官員知道利害。
實際上,現在地方上雖然正在執行禁書院的行動,但是張居正已經感覺到阻力重重。
就比如北直隸的書院,雖然在他強行幹預下,已經有多所書院被拆,但是更多的書院則是轉為社會學,但實際上卻是在地方官員眼皮子底下行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此外,一些書院名義上已經停辦,但是搖身一變成為詩社一類的名義再次死灰複燃。
這也是張居正堅持要把停辦的書院堅決拆除的根本原因,這樣的做法,簡直就是把他當做傻子在糊弄。
實際上,張居正理解地方官員在處理此事上的難度。
畢竟在民間,修路架橋、興辦書院都被認為是惠及鄉裏的善事。
但是現在讓官府拆毀書院,這些官員的官聲還要不要了。
下麵人敷衍,張居正就必須拿出一個典型來。
很倒黴的就是,施觀民就成了這隻被殺雞儆猴的雞。
張居正問起魏廣德和張四維的看法,兩個人其實都事先早已被告知,早就權衡利弊選擇縮頭,自然是在內閣會議上被通過了。
張居正親自票擬,然後讓人專門送到司禮監去,這就是特事特辦。
隻要不盡心辦差的,施觀民就是下場。
至於施觀民收到降職文書會做出什麽選擇,那就不是他張居正該管的了。
朝廷要禁書院,施觀民還在惠州打算建書院,這不就是頂風作案還是是什麽,完全沒把他這個首輔放在眼裏。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他施觀民為他胸中抱負要硬頂著朝廷製度,他張居正難道就不能為了自己的顏麵處理他。
即便各方麵反饋迴來的信息都說明,這個叫施觀民的官員其實還算不錯,最起碼不是真的利用辦書院巧立名目斂財的人。
但是,他就是在一個不適合他為官的年代成了官員。
半晌,魏廣德從首輔值房出來,顯得很輕鬆。
他不僅迴頭看了眼屋裏的張居正,雖然他依舊顯得從容,但魏廣德相信他現在麵臨的壓力是很大的。
魏廣德昨晚就收到消息,迴瓊州的海瑞都上奏,請求朝廷撤銷禁書院的政令。
不過今日,魏廣德並沒有看到這份奏疏,顯然不是在張四維那裏就是在張居正手裏,隻是被壓住了,沒有拿出來。
實際上,張居正手裏還有徐階給他寫的信,也是勸告他不要做得太過火。
徐階需要張居正幫助徐家,自然也不希望張居正倒台。
而現在張居正禁書院的舉動,實際上就是在玩火兒。
即便他現在能壓得住一時,難道還能壓得住一世?
不過張居正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他看到了書院興盛帶來的思想爆發。
書院,在大明不僅是個講學教書的地方,更是學術自由相互論證之所,在各種思想相互碰撞中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從而影響到朝廷的穩定。
但是學術自由官員不待見,特別是手握重權的高官們並不喜歡。
但是對於底層官吏來說,對他們則是無所謂,因為並不妨礙他們當官。
書院興起於唐,盛行於宋,即便宋金元更替之際,由於戰爭頻繁,全國的書院被戰爭毀壞的很多。
但在戰爭結束後,“元朝統治者對於書院采取保護、提倡和加強控製的政策”。
元朝鼓勵書院建設的同時,積極將書院轉為官學。
例如書院教師由官府任命,招生、考試等由官府主導,書院經費由官府提供。
也就是從元朝開始,程朱理學成為了國家正統思想,而各大書院的講學內容也基本就是程朱理學了,從此書院就開始失去了“百家爭鳴”的特征了。
所以元朝時期,書院是為朝廷服務,自然不存在太多問題。
而到了明朝情況變化很大,特別是兩大著名的心學講學者,分別是湛若水和王陽明。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推廣,致使私人講學之風興起,書院突然進入中興期,並很快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步入輝煌期。
陸王心學始終不是明朝官方的學問,湛若水、王陽明等大肆講學,宣傳心學,這必然會遭到程朱理學的攻擊,同時也會遭到官府的打壓。
明朝第一次毀滅書院是1537年,當時有禦史遊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於是嘉靖皇帝下令毀掉湛若水創辦的所有書院。
第二次是1538年,禮部尚書許讃認為官學頹廢,而書院則“聚生徒,供億科擾”,因此建議毀滅書院。
嘉靖帝聽聞後,“即命內外嚴加禁約,毀其書院”,“甲毀天下書院”。
不過此時執政的首輔嚴嵩雖然也惡書院,特別是裏麵盡是抨擊他們父子專權和貪腐之事,但也知道厲害,所以很大程度是把權利下放地方處置。
於是,地方上自然想方設法維護,把書院保護起來。
實際上,嘉靖晚期嚴嵩倒台後,徐階、張居正積極參與書院講學,未嚐沒有顯示和嚴黨政策對立的意思。
隻不過,畢竟講學的多是士林中人,書生意氣,根本就拿不出什麽治國安邦的好措施,多是空談誤國。
而張居正這次,則是在動真格的,還是真正要關閉,拆毀私人書院。
而此時山西金陽城裏,一群官兵和差役已經把城中晉陽書院團團圍住。
“衝進去,把裏麵所有人都驅逐出來,強行關閉書院。”
隨著領頭的青袍官員下令,大隊官兵直接闖入晉陽書院中,將書院裏的教授、士子全部強行拖拽出來。
隨即,書院大門被官府用封條封住,一隊隊官兵從側門進入其中,開始拆毀裏麵的屋舍。
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晉陽在曆史上曾一度為太原郡、並州治所。
晉陽書院建自明,嘉靖九年時,山西按察副使陳講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開辦了“晉陽書院”,召收城中學士、仕子講讀於此。
此時的晉陽書院,是山西最知名書院之一,但依舊在張居正禁令下被強行關閉。
士子在書院外哭鬧不止,不少人對著帶隊官員破口大罵,不過他們卻對此充耳不聞,隻是不斷下達各種命令,指揮軍卒進入書院進行毀壞。
而此時,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裏,山長、博士帶著一眾學子,向著書院正殿行跪拜大禮。
“山長,真要關閉書院嗎?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禮畢後起身,一個博士雙眼含淚對著山長詢問道。
而他得到的隻有山長的搖頭歎息,“無法,朝廷禁令在此,實在難以抗旨。
隻不過他們也答應了,雖然書院關閉,但他們不會來此拆毀書院,還會派人嚴加保護。
等日後允許重建書院,自會再開山門,招收弟子入內學習。”
“嗚嗚嗚”
在山長說完,身後就傳來博士和學子的低聲抽泣。
年老的山長沒有迴頭,而是忽然提高音量高聲說道:“書院關閉,可是諸位還可以迴家開私塾,朝廷禁止書院,又沒有禁止開私塾教導學生。
何況”
說到這裏,山長忽然遙指香爐峰繼續說道:“香爐峰下,飛瀑簾前,大家大可隨意探討,不是在書院,隻是好友結伴遊玩,難道官府還不準大家說話了嗎?”
老山長的話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子就讓所有人心思都活絡起來。
是的,書院的這些教授、博士,甚至是講習,雖然不能繼續在書院裏麵教授學生,但是他們可以在家,以私塾的形式繼續教學。
自然也可以在家裏煮茶討論,其實和在書院講學也沒什麽區別。
更何況山長還說了,就算不能在書院裏學習、討論,廬山如此之大,難道還不能在山野間隨意談論了。
翠影紅霞,渺漫平湖,哪裏不可以講學傳道?
“封山門。”
“是。”
官場上沒有秘密,在張居正欲調廣東官員考察信息時,其實京城裏就已經有人敏銳的察覺到他的真實用意。
畢竟,施觀民的事兒,知道的人不少,早年也有禦史曾奏劾他假借興建書院之名性斂財之事。
隻不過,隨著常州府孫繼皋高中狀元後,再討論的人就少了。
不管怎麽說,孫繼皋都是施觀民的學生,他所建書院直接培養出一位狀元,誰還好意思說他是斂財。
知道施觀民要倒黴,其他人這時候倒是沒人幸災樂禍,而是知道首輔那裏是要動真格的了。
於是,這段時間無數書信從京城飛出,傳遞到各地官員手裏,無一不是提醒他們的。
有了壓力,下麵的官員就算再不想動,以往陽奉陰違也不敢了。
稍微收斂的,大多是連夜拜訪書院山長,做出各種保證,或改為社學,或停學封閉書院,總之是不能和京城頂著幹。
而那些想要借此巴結張居正的,則是直接縱兵強拆書院,驅逐書院裏的學子。
過去,鄉野罵張居正的多是失勢官員,現在連民間士紳也加入其中,背地裏無不痛罵張居正禍國殃民。
要知道,一開始大部分人注意到禁講學,認為是針對心學,理學派自然不怎麽上心。
禁書院,以前也禁過,但多是走過場,除非是被人盯上的那幾處。
若真是要針對心學,把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姚江書院等。
但是現在,張居正幾乎要禁絕天下私人書院,那就是把理學派的書院也要禁了。
不過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懾於張居正權勢,已經沒人敢上奏再議論此事。
旨意下了,繼續反對那就是公然打臉皇帝。
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皇帝不管權,可管權的更惹不起。
老話不說也說了嗎,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
無錫梁溪一處破敗殘垣前,正有幾個書生打扮學子在此逗留。
“兄長,明日你就要啟程上京備考,今日何必來此地。”
一個二十來歲書生向一位年長些的書生說道。
“允成,還記得當時恩師說的話嗎?”
那年長書生開口說道:“這裏,曾經是龜山書院,雖已荒廢,但每當來此,似乎都能聽到前人依舊念經不止。
當時我也曾說過,若將來有財力,必將重建書院,廣播先賢聖道。”
說話的兩人是兄弟,一個叫顧憲成,是萬曆四年南直隸舉人,打算近期赴京會試。
而旁邊幾人,先前說話的叫顧允成,其他的則是錢一本、安希範。
如果後世來人,或許看到名字就會知道,這四位可是號稱“東林八君子”中的四位。
“叔時兄,朝廷已經禁止開辦書院。”
錢一本默然道。
“是啊,朝廷下旨禁書院禁講學,難道真以為就能斷了我們的根兒嗎?”
顧憲成不屑念道。
忽的,顧憲成灑然一笑,大聲道:“本來我打算再學幾年,爭取一次進京就金榜題名,可惜時不我待,明年會試我必須參加,隻希望早日為官,能夠在朝堂上狠狠罵那白龜小兒。”
“叔時兄不可啊,現下張江陵交結內廷宦官,權勢頗大,京中大人們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若叔時兄真有心扳倒他,千萬要謀定而動,萬不可逞一時口快誤了自身。”
安希範馬上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