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島作戰,我們也沒玩過啊。”


    坐在宿舍裏麵,特種兵們看著掛在牆上的地圖說道。


    “這就是那個小島的全圖,大家有什麽看法?”戈聖潔說道,“這個島,我們分成兩部分,北島和南島。”


    “兩個島啊?任務具體是什麽?”葉仁問道。


    “根據演習預設,敵軍的主力將會集中在北島的軍用機場,南島部署有防空力量。”戈聖潔說道。


    在掛著的地形圖上,演習區域圍繞的是兩個小島。這兩個小島被戈聖潔用水筆提前標注了,靠右上方的是北島,左下方的是南島。


    按照演習的設定,進攻部隊的主攻方向是南側。


    南島是一個地勢相對平緩、起伏不大的島嶼,不利於防守,但是也不利於進攻,環島都是暗礁,衝鋒舟都不太能靠得上來。


    島上的製高點隻要安排一個環形陣地,就可以隻控製住全島的視野範圍。


    在南島的北麵安排了防空導彈陣地。


    這個防空導彈陣地可以控製住敵軍主攻方向的空中力量,為作為主島的北島作掩護。


    而北島是一個石頭島,在島的南側是一座石頭山,背麵是一處峭壁峭壁後麵是一整塊平地直接延伸到岸邊。


    在這塊平地上,建設了一座軍用機場,敵軍的主力就集中在這裏。敵人的目標是要守住這座機場,通過這座機場來作為一個跳板進行進攻。


    在北島的南側石頭山上敵軍建立了堅固的明碉暗堡來阻止進攻部隊的登陸。


    而這個地形上石頭山很好得做了軍用機場的屏障,能夠擋住海軍直射和曲射火力的攻擊,這就是一個天然的反斜麵,是展開反斜麵戰術的絕佳地帶。


    所謂斜麵,就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部分。斜麵的正反是相對於敵人來說。就拿敵對雙方控製的高地來說,朝向對方的斜麵叫正斜麵,背向對方的斜麵為反斜麵。


    所謂反斜麵的運用,那一般是指利用反斜麵敵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對於反斜麵是個擺設,曲射炮打到反斜麵的炮彈死角很多,如:在反斜麵大岩石下麵構築挖掘出的射擊工事、屯兵洞、戴頂蓋的壕溝,人員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按照二戰中日軍的說法這叫洞窟陣地。這一來敵機,敵炮火的殺傷就減少的多得多了。 ?反斜麵陣地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能夠防止敵方抄後路包圍,舉個例子,如兩座山一前一後,以往敵人用炮火壓製住前山讓你動彈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沒辦法支援後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後山一占把你後路一斷,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條,陣地守不住,人也基本完了。


    你想來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飛機也好根本壓製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陣地就是麵對著後山,你攻後山,行,把你的後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槍口下吧。這叫倒打火。 當然反斜麵陣地不是無懈可擊的,要害在於對棱線的控製,誰占領棱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如果敵人占領了棱線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擊炮一個點一個點的把你的火力點敲掉,你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他還可以調上來幾門直瞄火炮,大口徑機槍把你封死在掩體裏掩護他的噴火兵,爆破手上來幹掉你。


    以山頂為定點兩麵都能看到的山頂輪廓就叫棱線。


    上甘嶺之戰,誌願軍在上甘嶺上的坑道防禦其實就是經典的反斜麵防禦,還有通過在設在棱線上的幾個觀察哨進行反斜麵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軍也有成功的攻擊反斜麵陣地的戰鬥,當我軍棱線丟失的時候,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全力撲上,使誌願軍來不及預警來不及展開兵力占領陣地,直接被堵在坑道裏,因為坑道口窄兵力無法展開,兩支槍就能把你整連整排封死在坑道裏了,就算坑道有拐彎多幾個口他一時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還有就是最經典的持續好幾天的棱線攻防戰,這個包括美軍穩紮穩打利用炮火優勢逐步控製棱線,而誌願軍就死守反斜麵陣地拖時間,到夜間新部隊(也就是預備隊)運動上去重新控製棱線(這個戰術在中國對上甘嶺戰役的宣傳中被反複提到,就是白天美軍占領陣地,而誌願軍晚上反擊重新占領陣地,這個陣地就是指棱線),還有就是在棱線攻防戰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的簡易工事緊急修築辦法,進攻的時候幾個人推著一個空汽油桶匍匐前進裏麵裝些不容易打壞的什麽鍬啊鏟的還有建築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麽的,擋子彈,擋彈片挺管用,到了棱線附近桶一立起來,原來一麵已經鑿開了個小口另一麵也作成了活動的一打開這一下就成了射擊工事,十幾個這樣的工事突然立起來,在對方一不留意的時候就加固棱線陣地,大量增加對方的反擊難度,據說這招是韓國部隊先發明的。


    總之,上甘嶺之戰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反斜麵陣地攻防戰,後來在對越戰爭當中的對山地防禦反斜麵陣地的攻防在這場戰役麵前簡直就是小兒科了,其實上甘嶺之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在山地防禦戰中構築反斜麵陣地是多麽重要。


    當然,這座山實際上隻有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個峭壁,沒有辦法構築反斜麵陣地,根本就沒有地方去構築。但是反斜麵的意義還在啊。


    這要直瞄火炮打山後麵的東西,你得把炮架到山頂上去。


    要那迫擊炮打,那也得劃非常大的弧線,幾乎就要直上直下了,否則根本打不著。


    所以,對於這種島嶼,常規武器其實不太好使,用彈道導彈打效費比又不高。


    這次演習,特種部隊的偵查分隊說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直奇襲的偵察部隊,需要他們攻上島,想辦法摧毀紅軍的機場。


    “南島作為北島的屏障,就隻有一些防空力量?”葉仁問道。


    “沒錯,敵人的防守重心就在北島的機場這裏。這次的演習目的很明確,就是防守這個機場。”


    “用戰鬥機繞到背後就可以進攻嘛。”石楠峰說道。


    “不行,敵軍在機場周圍部署了大量的防空導彈,繞過去的飛機很難接近目標。而且這麽簡單就不會調我們去當磨刀石了。”戈聖潔說道。


    “所以啊,敵人防備的是什麽?”葉仁對特種兵們說道,“防備的是我們滲透,炸毀機場。”


    “葉仁,你有想法嗎?”戈聖潔問道。


    “你不如問問任亮,我覺得他肯定有想法。”葉仁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任亮。


    特種兵們一看任亮,任亮正在啃手指頭呢。


    “有什麽想法?”戈聖潔問道。


    “沒有,我想起英軍突襲佩布爾島機場的戰例。”任亮說道。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隊以突然行動占領了與英國存在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則稱為福克蘭群島)。英國隨即作出迅速而堅決的反應,派出特混艦隊前往馬島意圖一舉將其奪迴。英軍sas隨同特混艦隊前往戰區。


    經過一番先期作戰後,英軍奪取了南喬治亞島作為登陸作戰的立足點,並且在遭受到很大損失後頑強抗住了阿根廷空軍的猛烈攻擊,基本控製了馬島周圍的製海權和製空權,為下一步的登陸作戰奠定了基礎。這樣一來,英軍馬上就開始著手研究在馬島進行登陸的相關事宜。經過sas和特別舟艇中隊(sbs)的周密偵察,英軍決定在東西馬島之間的福克蘭海峽東岸的聖卡洛斯港登陸。這一地區是阿軍防禦的薄弱點,且三麵環山,可以對阿根廷空軍的攻擊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尤其是可以避免再遭受其發射的“飛魚”空艦導彈的低空攻擊。最重要的是,聖卡洛斯港距離阿軍主力所在地——斯坦利港160km,距離較遠,而且島上道路狀況極差,阿軍增援部隊難以及時趕到這裏進行抗登陸作戰。從以上條件來說,聖卡洛斯港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登陸地點。


    然而,聖卡洛斯港雖然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登陸地點,卻也有令英軍感到非常頭痛之處。如果選擇在聖卡洛斯港登陸,那麽英軍艦隊必須經過福克蘭海峽的北端入口,而這個入口處的西側就是佩布爾島。佩布爾島位於福克蘭海峽北端入口西側,距離馬島的西島(馬島分為東西兩個主島)約800m距離,扼守著海峽入口和附近海域,是這一地區的咽喉要道。更要命的是,英軍經過偵察發現,佩布爾島上修築有一處阿軍的簡易機場,上麵部署了一批攻擊機和勤務保障飛機。此外,島上還部署有一部雷達和警衛部隊。阿軍部署在佩布爾島的攻擊機是阿根廷國產的“普卡拉”攻擊機。“普卡拉”攻擊機是一種阿根廷於1970年代中期投入生產的螺旋槳式雙座攻擊機,該機雖然隻是一種執行低速低空對地攻擊任務的螺旋槳飛機,而且其上配備的武器對於英軍艦船來說威脅並不大,但該機卻可以對在聖卡洛斯港登陸的英軍地麵部隊構成嚴重威脅。更為重要的是,阿軍部署在佩布爾島上的雷達站可以監視海峽入口和通往聖卡洛斯港的航道,很有可能提前發現英軍的登陸企圖。也就是說,英軍要想在聖卡洛斯港順利登陸,那麽,佩布爾島機場就必須被摧毀。


    當時,要想摧毀佩布爾島機場,英軍可以有4種選擇:空軍轟炸、海軍炮擊、強攻佩布爾島和特種部隊突襲。然而,這4種選擇都有其缺陷:利用空軍轟炸,因為島上的阿軍飛機位置非常分散而難以一次將其全部摧毀,而且簡易機場的土質跑道也很容易被修複;海軍炮擊則因為夜間觀察目標困難而難以實施,同時也難以將分散的阿軍飛機全部摧毀;強攻佩布爾島雖然可以將機場和飛機徹底摧毀,但可能暴露出英軍將要在聖卡洛斯港登陸的企圖;特種部隊突襲雖然可以將分散的阿軍飛機全部摧毀,但是英軍特種部隊卻難以在將阿軍雷達站、彈藥庫和飛機一起摧毀的同時,應付阿軍警衛部隊的反擊。但特種部隊突襲卻有著其他三種方式所不具備的優點:可以讓阿軍誤認為這隻不過是一次打了就跑的襲擊而已,使其難以判斷英軍真實的登陸地點。


    有鑒於此,英軍決定派sas突襲佩布爾島機場,為了彌補其兵力火力的不足,以一艘驅逐艦進行艦炮火力支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鋒利的刺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JooHero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JooHero並收藏鋒利的刺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