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田豐的建議最終還是沒有被心高氣傲的袁紹所采納。
袁紹作為曾經作為聯軍的盟主,威加四海的天下英雄,如何肯懦弱的守在城牆之後,看著關西大軍在城下耀武揚威?
於是正月初一,舉國歡慶新年的時候,袁紹正式誓師出征。率領信都主力大軍六萬,向南抵達了巨鹿郡廣宗縣。
這裏為交通要衝,一隅之地,而鎖安平、巨鹿、清河三郡之鑰。
袁軍位於清河西側,據界橋而迎清河國境內關西大軍主力。
高順在探查到了袁紹軍動向之後,迅速收縮兵力,從巨鹿、清河、魏國、趙國等地將兵力集結於廣宗縣。
除了張遼率領的右驍衛大軍等近五萬人,從南向北一路打穿了冀州,攻入了中山國之外。
剩下的十五萬關西絕對主力,都在陸續向廣宗城附近開赴。
這一次與淮南之戰不同,關西大軍沒有任何以少擊眾的打算,就是要集結主力堂堂正正的碾壓過去。
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一戰,在正月十二日爆發。
關西大軍的行進速度遠超河北軍,幾乎是袁軍抵達廣宗的同時,關西大軍也迅速收攏了戰線。
除了距離太遠的部隊未能抵達戰場外,高順成功匯聚了十二萬大軍,跨過了界橋,主動攻向了袁軍。
廣宗城地形平坦,大軍列陣能排開數十裏。
當年掃平黃巾的決戰,廣宗之戰。皇甫嵩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人公將軍張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
袁紹與公孫瓚的首次決戰,界橋之戰也發生在這裏,雙方各出動大軍數萬人。
這就是一片最合適決定天下歸屬的天然戰場。
今日這裏再次旌旗密布,長矛如林,重甲如牆,厚重的軍陣無邊無岸。
這種平原大決戰,讓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蒙古西征,在多瑙河畔,蒙古鐵騎與匈牙利軍、日耳曼軍、波蘭軍、薩克森軍組成的十餘萬聯軍激戰一場,大敗歐洲聯軍。
在這種寬廣的平原上正是騎兵用武之際。公孫瓚在這裏的界橋戰場上,以騎兵騎射擾亂袁軍的戰術並沒有失誤。
之所以界橋之戰敗得那麽慘,完全是因為公孫瓚驕傲大意。改騎兵騎射戰術,讓騎兵正麵衝擊步兵的堂堂之陣。
當時公孫瓚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
袁紹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
公孫輕其兵少,縱騎騰之。麴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巧合射死騎兵指揮官嚴綱,並獲甲首千餘級。
自古以來,騎兵大敗於步兵,都少不了一個讓騎兵正麵衝擊步兵堂堂之陣的主帥。
高順作為關西將領,麾下強軍無數,對步兵的堅韌善戰,騎兵的機動驍勇,都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所以關西雖然有獨步天下之鐵騎,高順也沒有以騎兵為鋒銳,去衝破袁軍陣型缺口。
而是擺出了恢弘浩大的堂堂之陣,一隊隊精銳甲士列陣嚴整,旌旗蔽日,正麵徐徐如林的推進向袁軍。
騎兵盡數牽馬而行,跟在步兵方陣之後。打算在步兵交戰之後,從兩翼殺出,從左右兩側襲擾包圍袁軍陣列。
對麵的袁軍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布置,大陣層層疊疊。
隻是為了防止關西大軍鐵騎的包抄,袁軍陣型特意進行了前後延展,前軍三千餘人舉盾架弩。中軍三萬餘人列陣在三裏之外的一處矮坡上。左軍、右軍各萬人相距中軍數百步。
雙方大軍接近二十萬,占地方圓數十裏。
隨著戰鼓雷鳴,關西大軍率先向袁軍發起進攻。
浩蕩的鋼鐵方陣全線展開推進,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高順的中軍設在十幾裏外的一處山坡上,將台高築十餘丈。
將台下方是浩浩蕩蕩的的步兵大陣,這是駐隊將士,列陣防禦。全軍甲胄森嚴,列陣齊整,旌旗飄揚。
將台上除了高順還有十幾位參軍與數十位持令旗肅立的傳令官。
這裏的旌旗,將是指揮方圓數十裏戰場十餘萬大軍的核心之一。另一大核心則是將台下方,規模宏大的軍樂隊。
僅看將台周圍的陳設,就知道雙方在軍事素養方麵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識旌旗,聞金鼓,所以大軍調度順暢,進退森嚴。
高順放下眼前的遠望鏡,由衷的發出感慨,這真是戰場指揮的利器。
袁紹還對十幾裏外的軍情一無所知時,自己已經能對前方戰況了如指掌,並及時下達了作戰指令。
袁紹軍焉能不敗?
在觀察完戰場局勢後,高順對一旁的參軍法正、荀攸探討道:“袁軍以前軍三千人為支點,意圖以小搏大,待我大軍合圍猛攻其前軍三千人時,中軍殺出。與其前軍裏應外合,大敗我軍主力。”
法正麵露嘲諷,說道:“不自量力。其區區三千人就想拖住我關西強軍?正適合殺雞儆猴。”
高順點頭,說道:“某亦是此意。敵軍所有部署皆依托前軍為支點,意圖以中軍主力徹底擊潰我軍。故中軍厚重,而兩翼薄弱。某打算趁其前軍敗績,軍心驚恐之時,掩殺其兩翼。汝等有何建議?”
荀攸說道:“某以為大將軍之部署,必能擊破敵軍。宜令騎兵與步兵協調進攻,無需節省馬力。”
法正想了片刻,說道:“某附議。如今我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當有必勝之信心。宜盡早展開騎兵,在兩翼襲擾敵軍,及時展開追殺。力爭一戰覆滅河北主力。”
既然兩位關西最頂級的參軍都是如此建議,高順便從善如流。下令道:“樹旗,令兩翼改為進攻陣列,立即發起猛攻。”
“令中軍列箭陣,以全弓弩之陣,立即擊破敵前軍。”
隨著將台上令旗變換,漫長陣線上步伐整齊,徐徐如林的大軍,陣型猛然一變。
左右兩翼最前方的弓弩手整齊止步,側身而立。在弓弩手之間留出的甬道內,一隊隊舉著櫓盾、長矛的士卒迅速向前。隨後櫓盾長矛架起,密集的方陣迅速向前推進。
而中軍將士則站在了敵軍前鋒陣前百餘步的位置,麵對敵方架弩、持盾的密集陣列,無數士卒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袁紹作為曾經作為聯軍的盟主,威加四海的天下英雄,如何肯懦弱的守在城牆之後,看著關西大軍在城下耀武揚威?
於是正月初一,舉國歡慶新年的時候,袁紹正式誓師出征。率領信都主力大軍六萬,向南抵達了巨鹿郡廣宗縣。
這裏為交通要衝,一隅之地,而鎖安平、巨鹿、清河三郡之鑰。
袁軍位於清河西側,據界橋而迎清河國境內關西大軍主力。
高順在探查到了袁紹軍動向之後,迅速收縮兵力,從巨鹿、清河、魏國、趙國等地將兵力集結於廣宗縣。
除了張遼率領的右驍衛大軍等近五萬人,從南向北一路打穿了冀州,攻入了中山國之外。
剩下的十五萬關西絕對主力,都在陸續向廣宗城附近開赴。
這一次與淮南之戰不同,關西大軍沒有任何以少擊眾的打算,就是要集結主力堂堂正正的碾壓過去。
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一戰,在正月十二日爆發。
關西大軍的行進速度遠超河北軍,幾乎是袁軍抵達廣宗的同時,關西大軍也迅速收攏了戰線。
除了距離太遠的部隊未能抵達戰場外,高順成功匯聚了十二萬大軍,跨過了界橋,主動攻向了袁軍。
廣宗城地形平坦,大軍列陣能排開數十裏。
當年掃平黃巾的決戰,廣宗之戰。皇甫嵩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人公將軍張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
袁紹與公孫瓚的首次決戰,界橋之戰也發生在這裏,雙方各出動大軍數萬人。
這就是一片最合適決定天下歸屬的天然戰場。
今日這裏再次旌旗密布,長矛如林,重甲如牆,厚重的軍陣無邊無岸。
這種平原大決戰,讓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蒙古西征,在多瑙河畔,蒙古鐵騎與匈牙利軍、日耳曼軍、波蘭軍、薩克森軍組成的十餘萬聯軍激戰一場,大敗歐洲聯軍。
在這種寬廣的平原上正是騎兵用武之際。公孫瓚在這裏的界橋戰場上,以騎兵騎射擾亂袁軍的戰術並沒有失誤。
之所以界橋之戰敗得那麽慘,完全是因為公孫瓚驕傲大意。改騎兵騎射戰術,讓騎兵正麵衝擊步兵的堂堂之陣。
當時公孫瓚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
袁紹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
公孫輕其兵少,縱騎騰之。麴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巧合射死騎兵指揮官嚴綱,並獲甲首千餘級。
自古以來,騎兵大敗於步兵,都少不了一個讓騎兵正麵衝擊步兵堂堂之陣的主帥。
高順作為關西將領,麾下強軍無數,對步兵的堅韌善戰,騎兵的機動驍勇,都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所以關西雖然有獨步天下之鐵騎,高順也沒有以騎兵為鋒銳,去衝破袁軍陣型缺口。
而是擺出了恢弘浩大的堂堂之陣,一隊隊精銳甲士列陣嚴整,旌旗蔽日,正麵徐徐如林的推進向袁軍。
騎兵盡數牽馬而行,跟在步兵方陣之後。打算在步兵交戰之後,從兩翼殺出,從左右兩側襲擾包圍袁軍陣列。
對麵的袁軍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布置,大陣層層疊疊。
隻是為了防止關西大軍鐵騎的包抄,袁軍陣型特意進行了前後延展,前軍三千餘人舉盾架弩。中軍三萬餘人列陣在三裏之外的一處矮坡上。左軍、右軍各萬人相距中軍數百步。
雙方大軍接近二十萬,占地方圓數十裏。
隨著戰鼓雷鳴,關西大軍率先向袁軍發起進攻。
浩蕩的鋼鐵方陣全線展開推進,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高順的中軍設在十幾裏外的一處山坡上,將台高築十餘丈。
將台下方是浩浩蕩蕩的的步兵大陣,這是駐隊將士,列陣防禦。全軍甲胄森嚴,列陣齊整,旌旗飄揚。
將台上除了高順還有十幾位參軍與數十位持令旗肅立的傳令官。
這裏的旌旗,將是指揮方圓數十裏戰場十餘萬大軍的核心之一。另一大核心則是將台下方,規模宏大的軍樂隊。
僅看將台周圍的陳設,就知道雙方在軍事素養方麵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識旌旗,聞金鼓,所以大軍調度順暢,進退森嚴。
高順放下眼前的遠望鏡,由衷的發出感慨,這真是戰場指揮的利器。
袁紹還對十幾裏外的軍情一無所知時,自己已經能對前方戰況了如指掌,並及時下達了作戰指令。
袁紹軍焉能不敗?
在觀察完戰場局勢後,高順對一旁的參軍法正、荀攸探討道:“袁軍以前軍三千人為支點,意圖以小搏大,待我大軍合圍猛攻其前軍三千人時,中軍殺出。與其前軍裏應外合,大敗我軍主力。”
法正麵露嘲諷,說道:“不自量力。其區區三千人就想拖住我關西強軍?正適合殺雞儆猴。”
高順點頭,說道:“某亦是此意。敵軍所有部署皆依托前軍為支點,意圖以中軍主力徹底擊潰我軍。故中軍厚重,而兩翼薄弱。某打算趁其前軍敗績,軍心驚恐之時,掩殺其兩翼。汝等有何建議?”
荀攸說道:“某以為大將軍之部署,必能擊破敵軍。宜令騎兵與步兵協調進攻,無需節省馬力。”
法正想了片刻,說道:“某附議。如今我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當有必勝之信心。宜盡早展開騎兵,在兩翼襲擾敵軍,及時展開追殺。力爭一戰覆滅河北主力。”
既然兩位關西最頂級的參軍都是如此建議,高順便從善如流。下令道:“樹旗,令兩翼改為進攻陣列,立即發起猛攻。”
“令中軍列箭陣,以全弓弩之陣,立即擊破敵前軍。”
隨著將台上令旗變換,漫長陣線上步伐整齊,徐徐如林的大軍,陣型猛然一變。
左右兩翼最前方的弓弩手整齊止步,側身而立。在弓弩手之間留出的甬道內,一隊隊舉著櫓盾、長矛的士卒迅速向前。隨後櫓盾長矛架起,密集的方陣迅速向前推進。
而中軍將士則站在了敵軍前鋒陣前百餘步的位置,麵對敵方架弩、持盾的密集陣列,無數士卒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