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跪下過一次以後,就很容易再次跪地。
成宜當初為了活命,慌不擇路的抱著徐榮大腿,信誓旦旦保證唯張瑞馬首是瞻。
從那時開始,成宜就已不將自己視作與張瑞平等的諸侯了。畢竟活命都要賴張瑞庇護,又怎麽有底氣與張瑞再兵戎相見。
如今整個涼州、關中亂成一團。叛軍聲勢浩大,胡虜四麵叢生。
成宜所占據的武威、北地、左馮翊三郡十餘縣,僅在叛亂爆發的當月,便大部分失去了掌控。
洶洶叛軍四麵合圍,而成宜手中大軍分布在各郡各縣,近在身旁的軍隊隻有三千餘人。
三千人,還是紀律渙散,縱情酒色的三千弱旅,要麵對四麵八方數十萬的胡虜,十餘萬的叛軍。
成宜率先潰逃的缺點再次爆發,不與其他諸將商量,便十分果斷地率眾返迴了左馮翊。
至此,成宜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管控三個郡國。就連自己治下有多少壯丁,有多少胡虜,自己都弄不清楚。
叛亂一起,成宜感覺手下似乎一個支持自己的百姓也沒有,全是要置自己於死地的叛賊。
總有刁民想害孤!
自己不就搶了他們所有的財富,霸占了他們最美麗的妻女,又殺光了他們的父母嗎?
“這麽點小事”,也值得他們跟自己拚命?
成宜一邊暗罵這些泥腿子,一邊想方設法處置叛亂。畢竟自己的命還是很珍貴的,不能跟這群泥腿子輕易交換。
經過漫長的思考,最終在四月,成宜選擇率眾向右將軍府投降。以前向右將軍跪下過一次,已經將麵子丟下了。這次的投降,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軍營之中,張瑞說道:“成宜率眾五千餘戶向在左馮翊屯田的典農校尉袁渙投降。故大軍需迅速渡過渭河,在左馮翊境內布防,將叛亂擋在涼州。”
賈詡點頭,說道:“成宜之後,必然還有其他關中將領會在敗於叛軍之後,向吾等投降。吾等隻需妥善安置其將領,吸納關中諸部並非難事。”
高順問道:“關中諸將敗亡在即,是否會與叛軍同流合汙?畢竟馬騰此前已有過此類行為,身為官軍卻領兵叛徒,與韓遂共同為禍一方。”
賈詡笑著說道:“有此擔憂乃是正常,但此次絕不能如此。事實上,馬騰是繼成宜之後,最有可能投降之人。”
“以往西涼叛亂,皆是針對漢室貪官汙吏,所以馬騰才能與彼輩同流合汙。但此次叛亂,禍起涼州境內。完全是馬騰等人與治下豪強、胡虜之矛盾衝突。”
“馬騰作為關中諸將之首,乃是叛軍欲誅殺之首要人選。其他人尚有可能與叛軍合流,馬騰絕無可能。”
聞言,眾將皆眼前一亮。
關中諸將也是有實力之分的。馬騰就是關中諸將眾實力最強盛的。早在並州大軍進入關中以前,關中諸將便以馬騰為首,與以韓遂為首的涼州係將領互相征伐。
等賈詡提出弱敵之策後,其他關中諸將合占三郡。馬騰卻是一人獨占右扶風、安定、漢陽三郡。
所以馬騰所麵臨的壓力也是最大的。叛軍主力的一支,隴西人李進一路已經殺穿了漢陽郡,正向安定境內的涇水進發。
而馬騰治下南方為氐人聚集地,西方為羌人聚集地。胡虜叛軍的主力就在馬騰治下。
如今惡劣的局麵,便是馬騰當初貪心所種下的惡果。
張瑞望著地圖,心懷激蕩,說道:“若馬騰投降,則關中三輔一朝之間盡為吾等所有。八百裏廣袤秦川,可安置數百萬難民,開墾良田數十萬頃。三年之後,關中便將成為天府之國。”
賈詡斷言道:“馬騰必然會率眾投降。孤身麵對涼州叛軍有死無生,而向長安投降,卻依舊能保持其作為討虜將軍的榮華富貴。馬騰會如何抉擇一目了然。”
張瑞覺得賈詡對形勢的判斷十分精準,便說道:“與其等馬騰來投降,不如主動對其招降。派使節拜訪馬騰,若其願意歸附,孤表其為衛尉。馬騰為關中諸將之首,若其率眾投降吾等,將促使其餘關中諸將效仿,紛紛率眾歸附。”
為了吸引馬騰投降,張瑞也是下足了成本。
衛尉,這是漢室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宮門和宮內,與掌管宮外的執金吾相為表裏。
在長安沒有皇宮,也沒有皇帝。所以馬騰擔任這個衛尉,完全沒有任何工作。沒有工作就不需要擔責,而不需要擔責就絕不會有性命風險。
這種任命就是向馬騰表明一個態度,隻要你率部歸附,就可以在長安城安枕無憂的享受榮華富貴。
盡享九卿尊容與富貴,還可以確保一輩子都平平安安。這種待遇,足以抹殺大部分人的雄心壯誌。
尤其曆史上曹操還遠在中原,馬騰就扛不住壓力,拖家帶口的去鄴城當了衛尉。
如今馬騰麵臨生死壓力,長安又近在眼前,張瑞的名聲更遠比曹操好上百倍。
張瑞相信麵對招降,馬騰會做出明智的抉擇。
各種事情布置妥當之後,大軍便開始渡河。
左馮翊與京兆尹之間隻有一條渭河算是阻礙,其他地方都是一馬平川。
所以大軍渡河之後,隻用了兩天時間便推進到了涼州邊境。
為了保證大軍糧草的供給,長安甚至調來了數百艘船隻,就停泊在渭水、涇水當中。
涼州叛軍不可能有水師,所以右將軍府大軍的糧草供應幾乎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戰爭,從來都不是一群莽夫拿著刀劍打打殺殺,而是兩個勢力綜合實力的全方麵比拚。這方麵,右將軍府顯然占盡了優勢。
後勤糧草供給穩定,軍隊訓練有素,隻要將領不犯巨大錯誤,必然能夠獲得戰爭勝利。
因而張瑞對西涼戰事稍稍放心,隻需安心等待結果,不用多久首個捷報就會傳來。
如今張瑞所轄之地也算是非常廣袤,各種消息紛至遝來。
張瑞等待期間,西方的捷報還未傳來,東方先傳來了喜訊。
70
成宜當初為了活命,慌不擇路的抱著徐榮大腿,信誓旦旦保證唯張瑞馬首是瞻。
從那時開始,成宜就已不將自己視作與張瑞平等的諸侯了。畢竟活命都要賴張瑞庇護,又怎麽有底氣與張瑞再兵戎相見。
如今整個涼州、關中亂成一團。叛軍聲勢浩大,胡虜四麵叢生。
成宜所占據的武威、北地、左馮翊三郡十餘縣,僅在叛亂爆發的當月,便大部分失去了掌控。
洶洶叛軍四麵合圍,而成宜手中大軍分布在各郡各縣,近在身旁的軍隊隻有三千餘人。
三千人,還是紀律渙散,縱情酒色的三千弱旅,要麵對四麵八方數十萬的胡虜,十餘萬的叛軍。
成宜率先潰逃的缺點再次爆發,不與其他諸將商量,便十分果斷地率眾返迴了左馮翊。
至此,成宜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管控三個郡國。就連自己治下有多少壯丁,有多少胡虜,自己都弄不清楚。
叛亂一起,成宜感覺手下似乎一個支持自己的百姓也沒有,全是要置自己於死地的叛賊。
總有刁民想害孤!
自己不就搶了他們所有的財富,霸占了他們最美麗的妻女,又殺光了他們的父母嗎?
“這麽點小事”,也值得他們跟自己拚命?
成宜一邊暗罵這些泥腿子,一邊想方設法處置叛亂。畢竟自己的命還是很珍貴的,不能跟這群泥腿子輕易交換。
經過漫長的思考,最終在四月,成宜選擇率眾向右將軍府投降。以前向右將軍跪下過一次,已經將麵子丟下了。這次的投降,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軍營之中,張瑞說道:“成宜率眾五千餘戶向在左馮翊屯田的典農校尉袁渙投降。故大軍需迅速渡過渭河,在左馮翊境內布防,將叛亂擋在涼州。”
賈詡點頭,說道:“成宜之後,必然還有其他關中將領會在敗於叛軍之後,向吾等投降。吾等隻需妥善安置其將領,吸納關中諸部並非難事。”
高順問道:“關中諸將敗亡在即,是否會與叛軍同流合汙?畢竟馬騰此前已有過此類行為,身為官軍卻領兵叛徒,與韓遂共同為禍一方。”
賈詡笑著說道:“有此擔憂乃是正常,但此次絕不能如此。事實上,馬騰是繼成宜之後,最有可能投降之人。”
“以往西涼叛亂,皆是針對漢室貪官汙吏,所以馬騰才能與彼輩同流合汙。但此次叛亂,禍起涼州境內。完全是馬騰等人與治下豪強、胡虜之矛盾衝突。”
“馬騰作為關中諸將之首,乃是叛軍欲誅殺之首要人選。其他人尚有可能與叛軍合流,馬騰絕無可能。”
聞言,眾將皆眼前一亮。
關中諸將也是有實力之分的。馬騰就是關中諸將眾實力最強盛的。早在並州大軍進入關中以前,關中諸將便以馬騰為首,與以韓遂為首的涼州係將領互相征伐。
等賈詡提出弱敵之策後,其他關中諸將合占三郡。馬騰卻是一人獨占右扶風、安定、漢陽三郡。
所以馬騰所麵臨的壓力也是最大的。叛軍主力的一支,隴西人李進一路已經殺穿了漢陽郡,正向安定境內的涇水進發。
而馬騰治下南方為氐人聚集地,西方為羌人聚集地。胡虜叛軍的主力就在馬騰治下。
如今惡劣的局麵,便是馬騰當初貪心所種下的惡果。
張瑞望著地圖,心懷激蕩,說道:“若馬騰投降,則關中三輔一朝之間盡為吾等所有。八百裏廣袤秦川,可安置數百萬難民,開墾良田數十萬頃。三年之後,關中便將成為天府之國。”
賈詡斷言道:“馬騰必然會率眾投降。孤身麵對涼州叛軍有死無生,而向長安投降,卻依舊能保持其作為討虜將軍的榮華富貴。馬騰會如何抉擇一目了然。”
張瑞覺得賈詡對形勢的判斷十分精準,便說道:“與其等馬騰來投降,不如主動對其招降。派使節拜訪馬騰,若其願意歸附,孤表其為衛尉。馬騰為關中諸將之首,若其率眾投降吾等,將促使其餘關中諸將效仿,紛紛率眾歸附。”
為了吸引馬騰投降,張瑞也是下足了成本。
衛尉,這是漢室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宮門和宮內,與掌管宮外的執金吾相為表裏。
在長安沒有皇宮,也沒有皇帝。所以馬騰擔任這個衛尉,完全沒有任何工作。沒有工作就不需要擔責,而不需要擔責就絕不會有性命風險。
這種任命就是向馬騰表明一個態度,隻要你率部歸附,就可以在長安城安枕無憂的享受榮華富貴。
盡享九卿尊容與富貴,還可以確保一輩子都平平安安。這種待遇,足以抹殺大部分人的雄心壯誌。
尤其曆史上曹操還遠在中原,馬騰就扛不住壓力,拖家帶口的去鄴城當了衛尉。
如今馬騰麵臨生死壓力,長安又近在眼前,張瑞的名聲更遠比曹操好上百倍。
張瑞相信麵對招降,馬騰會做出明智的抉擇。
各種事情布置妥當之後,大軍便開始渡河。
左馮翊與京兆尹之間隻有一條渭河算是阻礙,其他地方都是一馬平川。
所以大軍渡河之後,隻用了兩天時間便推進到了涼州邊境。
為了保證大軍糧草的供給,長安甚至調來了數百艘船隻,就停泊在渭水、涇水當中。
涼州叛軍不可能有水師,所以右將軍府大軍的糧草供應幾乎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戰爭,從來都不是一群莽夫拿著刀劍打打殺殺,而是兩個勢力綜合實力的全方麵比拚。這方麵,右將軍府顯然占盡了優勢。
後勤糧草供給穩定,軍隊訓練有素,隻要將領不犯巨大錯誤,必然能夠獲得戰爭勝利。
因而張瑞對西涼戰事稍稍放心,隻需安心等待結果,不用多久首個捷報就會傳來。
如今張瑞所轄之地也算是非常廣袤,各種消息紛至遝來。
張瑞等待期間,西方的捷報還未傳來,東方先傳來了喜訊。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