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完神臂弓,科學院牽來了一匹全副武裝的戰馬,戰馬身上披覆有全套甲光明亮的馬鎧。
曹操感慨“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羨慕的便是這種軍國重器。
裴琚向張瑞介紹道:“此乃科學院依漢室馬鎧改進而成,依舊采用流水線生產。鐵官批量冶煉甲片,工匠以繩編連。“
“全套馬鎧包括麵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六部分。”
“其中麵簾保護馬臉,雞頸保護馬頸,當胸保護前胸,馬身甲保護軀幹,搭後保護馬臀,寄生豎在馬尾。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暴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
張瑞圍著戰馬轉了一圈,可以看到戰馬被庇護的的確十分嚴實。刀劍正麵劈砍也不一定能砍破,遠程弓箭更不可能射穿重甲。
強大的防護力背後,則是機動力降低的巨大代價。身披這種沉重鐵甲,戰馬不可能長途奔襲。
這種玄甲騎兵,真正的用途是在戰場上一擊決勝負。像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一樣,趁敵軍疲敝之時,三千玄甲騎兵發動突襲,一戰擊潰敵軍十萬,生擒敵軍主將。
這種精兵,三千就能影響十萬人規模的主力決戰,整個漢末也沒爆發幾次十萬人規模的決戰。
所以張瑞打算隻組建三千人的甲騎具裝部隊。在與關東諸侯對戰時隨步兵主力行動,參與野外決戰。
以右將軍府的戰馬充裕程度,即便六千匹戰馬全程陪伴步兵行動,依舊能組建上萬精銳鐵騎負責戰略機動,斷敵糧道。
甲騎具裝的情況,張瑞有所了解,進而問道:“馬鎧產量如何?”
裴琚答道:“甲片隻需要批量製作即可。有模具一名鐵官徒每日可產甲片數百枚。慢在工匠以繩編製,二十名工匠,一日產馬鎧僅有五套。”
這凡事隻要涉及手工製作,就會比較緩慢。二十名工匠編製馬鎧,日產五套,還是每人都隻負責一種甲具編製。這效率也就是說一人想編製一套馬鎧,至少要四天以上。
每日五套,一年一千八百套,兩年才能組建一支三千玄甲騎兵,算算時間也還來得及。張瑞便未催促。
爭霸這種事,怎麽也要有個時間積累,慢慢沉澱。
孫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內部殺的豪門膽寒,不敢反叛。外部沒有強敵外患,這樣用了七年還未徹底平定江東。
張瑞穿越到漢末,到今年才第四年,能有今日局麵已經很是不易。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積累了,無論是府庫糧草,還是高順的訓練新軍,都隻要坐等成果就好。
勞碌了這麽多年,張瑞終於可以體驗一迴無為而治,從容積蓄實力。
可張瑞不催促別人,別人卻不肯放過張瑞。
張瑞在科學院觀光了半日,又看到許多項目改進,雖然並不是什麽跨越時代的重大項目,但的確能看到在大量資金、人力的推動下,各項技術都在緩慢提升。
這代表著當今右將軍府治下的生產力正在緩慢卻堅實的步步提升,遠遠超過了漢末的生產水平,這是張瑞爭霸天下最根本的底蘊。
但就在下午,張瑞準備返迴長安時,卻收到了一封加急快信。
是來自的潼關的信件,潼關守將韓浩五百裏加急,上報了張瑞一個關鍵情報。
今日清晨,騎都尉沮授,收到韓馥軍令,要求沮授返迴鄴城,參與平定麹義之亂。
討董之戰,在名義上還沒結束。
盟主袁紹依舊駐兵在河北,董卓大軍也陳兵函穀關與潼關遙遙對峙。
曆史上這個時間,孫堅與董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因為張瑞的緣故,董卓沒有了孫堅東方的壓力,所以大軍堆砌於西方函穀關。
為了防備董卓再次偷襲,沮授作為客軍,一直在相助守衛潼關。
也正是因為沮授的相助,兵部才能從潼關抽調兩千鐵騎參與北疆戰事。
可是為了河南的難民,函穀關的戰事確實已經停止,關中陸續接受河南難民五十餘萬,至少還要在秋收前接受三十餘萬難民,河南百姓才能收獲今年糧食。
這種情形下,韓馥要調迴沮授,張瑞找不到任何借口反對。
可一旦放任沮授返迴冀州,這位頂級謀士便會落入袁紹手中。
那不僅右將軍府會錯失一位頂級人才,也會直接壯大敵人實力。
張瑞無論如何也不願發生這種事情,所以當即立斷,選擇了以拖待變。
隻要能拖到四月份,韓馥在沮授返迴之前便將冀州禪讓給袁紹,沮授投效右將軍府便沒有了任何障礙。
時下人看重忠義,故主猶在,絕不肯變節。如呂布一般名聲,張遼也是一路追隨到底,直到呂布被殺,才投降曹操。
沮授在曆史上被曹操俘虜都不肯投降,堅持返迴河北,效力袁紹。
如今韓馥猶在,張瑞拉攏過數次,其也未曾變節。
在選擇以拖待變後,張瑞將具體事宜交付給了賈詡。要與沮授這種頂級謀士對弈,還是需要賈詡這種同樣水準的謀士操盤。
賈詡臨危受命之後,立即派遣監察禦史與錦衣衛五百裏加急,當夜前往潼關與華陰,傳遞緊急政令。
中樞聽聞風聲,潼關前線存在糧草貪腐情況。
監察禦史本就有聞風奏事的權力,隻是這份權力平時被張瑞嚴格收束。不希望言官搞得朝堂烏煙瘴氣,官員心浮於事,沒有精力認真處理政務。
監察禦史鄭重其事的抵達潼關前線,所有官員都嚴正以待,不敢有任何大意。
所以各大府庫以及糧倉、賬簿全被封存,管糧官吏全被召集問詢。
這樣一來,徹底斷絕了所有兵馬調度的可能性。
任何情況下,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潼關守軍早在北疆戰事開始之時便收到軍令,隻守不攻,死守潼關,影響還不大。
但因為監察禦史的到來,沮授的規劃卻徹底被打亂。
因為沮授要返迴冀州,並不是孤身返迴即可,還要帶走三千冀州鐵騎。
70
曹操感慨“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羨慕的便是這種軍國重器。
裴琚向張瑞介紹道:“此乃科學院依漢室馬鎧改進而成,依舊采用流水線生產。鐵官批量冶煉甲片,工匠以繩編連。“
“全套馬鎧包括麵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六部分。”
“其中麵簾保護馬臉,雞頸保護馬頸,當胸保護前胸,馬身甲保護軀幹,搭後保護馬臀,寄生豎在馬尾。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暴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
張瑞圍著戰馬轉了一圈,可以看到戰馬被庇護的的確十分嚴實。刀劍正麵劈砍也不一定能砍破,遠程弓箭更不可能射穿重甲。
強大的防護力背後,則是機動力降低的巨大代價。身披這種沉重鐵甲,戰馬不可能長途奔襲。
這種玄甲騎兵,真正的用途是在戰場上一擊決勝負。像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一樣,趁敵軍疲敝之時,三千玄甲騎兵發動突襲,一戰擊潰敵軍十萬,生擒敵軍主將。
這種精兵,三千就能影響十萬人規模的主力決戰,整個漢末也沒爆發幾次十萬人規模的決戰。
所以張瑞打算隻組建三千人的甲騎具裝部隊。在與關東諸侯對戰時隨步兵主力行動,參與野外決戰。
以右將軍府的戰馬充裕程度,即便六千匹戰馬全程陪伴步兵行動,依舊能組建上萬精銳鐵騎負責戰略機動,斷敵糧道。
甲騎具裝的情況,張瑞有所了解,進而問道:“馬鎧產量如何?”
裴琚答道:“甲片隻需要批量製作即可。有模具一名鐵官徒每日可產甲片數百枚。慢在工匠以繩編製,二十名工匠,一日產馬鎧僅有五套。”
這凡事隻要涉及手工製作,就會比較緩慢。二十名工匠編製馬鎧,日產五套,還是每人都隻負責一種甲具編製。這效率也就是說一人想編製一套馬鎧,至少要四天以上。
每日五套,一年一千八百套,兩年才能組建一支三千玄甲騎兵,算算時間也還來得及。張瑞便未催促。
爭霸這種事,怎麽也要有個時間積累,慢慢沉澱。
孫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內部殺的豪門膽寒,不敢反叛。外部沒有強敵外患,這樣用了七年還未徹底平定江東。
張瑞穿越到漢末,到今年才第四年,能有今日局麵已經很是不易。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積累了,無論是府庫糧草,還是高順的訓練新軍,都隻要坐等成果就好。
勞碌了這麽多年,張瑞終於可以體驗一迴無為而治,從容積蓄實力。
可張瑞不催促別人,別人卻不肯放過張瑞。
張瑞在科學院觀光了半日,又看到許多項目改進,雖然並不是什麽跨越時代的重大項目,但的確能看到在大量資金、人力的推動下,各項技術都在緩慢提升。
這代表著當今右將軍府治下的生產力正在緩慢卻堅實的步步提升,遠遠超過了漢末的生產水平,這是張瑞爭霸天下最根本的底蘊。
但就在下午,張瑞準備返迴長安時,卻收到了一封加急快信。
是來自的潼關的信件,潼關守將韓浩五百裏加急,上報了張瑞一個關鍵情報。
今日清晨,騎都尉沮授,收到韓馥軍令,要求沮授返迴鄴城,參與平定麹義之亂。
討董之戰,在名義上還沒結束。
盟主袁紹依舊駐兵在河北,董卓大軍也陳兵函穀關與潼關遙遙對峙。
曆史上這個時間,孫堅與董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因為張瑞的緣故,董卓沒有了孫堅東方的壓力,所以大軍堆砌於西方函穀關。
為了防備董卓再次偷襲,沮授作為客軍,一直在相助守衛潼關。
也正是因為沮授的相助,兵部才能從潼關抽調兩千鐵騎參與北疆戰事。
可是為了河南的難民,函穀關的戰事確實已經停止,關中陸續接受河南難民五十餘萬,至少還要在秋收前接受三十餘萬難民,河南百姓才能收獲今年糧食。
這種情形下,韓馥要調迴沮授,張瑞找不到任何借口反對。
可一旦放任沮授返迴冀州,這位頂級謀士便會落入袁紹手中。
那不僅右將軍府會錯失一位頂級人才,也會直接壯大敵人實力。
張瑞無論如何也不願發生這種事情,所以當即立斷,選擇了以拖待變。
隻要能拖到四月份,韓馥在沮授返迴之前便將冀州禪讓給袁紹,沮授投效右將軍府便沒有了任何障礙。
時下人看重忠義,故主猶在,絕不肯變節。如呂布一般名聲,張遼也是一路追隨到底,直到呂布被殺,才投降曹操。
沮授在曆史上被曹操俘虜都不肯投降,堅持返迴河北,效力袁紹。
如今韓馥猶在,張瑞拉攏過數次,其也未曾變節。
在選擇以拖待變後,張瑞將具體事宜交付給了賈詡。要與沮授這種頂級謀士對弈,還是需要賈詡這種同樣水準的謀士操盤。
賈詡臨危受命之後,立即派遣監察禦史與錦衣衛五百裏加急,當夜前往潼關與華陰,傳遞緊急政令。
中樞聽聞風聲,潼關前線存在糧草貪腐情況。
監察禦史本就有聞風奏事的權力,隻是這份權力平時被張瑞嚴格收束。不希望言官搞得朝堂烏煙瘴氣,官員心浮於事,沒有精力認真處理政務。
監察禦史鄭重其事的抵達潼關前線,所有官員都嚴正以待,不敢有任何大意。
所以各大府庫以及糧倉、賬簿全被封存,管糧官吏全被召集問詢。
這樣一來,徹底斷絕了所有兵馬調度的可能性。
任何情況下,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潼關守軍早在北疆戰事開始之時便收到軍令,隻守不攻,死守潼關,影響還不大。
但因為監察禦史的到來,沮授的規劃卻徹底被打亂。
因為沮授要返迴冀州,並不是孤身返迴即可,還要帶走三千冀州鐵騎。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