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重禮儀,出使友邦斷然不會空手而至。
此前張瑞派使節出使幽州,整整攜帶了十萬石糧草,兩千套鐵鎧,上萬套皮甲。
兩千套鐵甲,上萬皮甲,有此為用,可以直接組建出一支建製完整的精銳大軍,絕不是黃巾軍那種烏合之眾。這上萬精銳大軍由名將指揮,可以輕鬆擊潰數萬起義的叛軍。
禮尚往來,公孫瓚亦不會使公孫越空手而來。
因而雙方見禮後,公孫越便說道:“此前君侯慷慨相贈,家兄不勝感激。故略備薄禮,以答謝君侯高義。聞君侯好長槊,家兄特從鮮卑處搜集長槊三千支,獲善製槊匠人百人,特令某轉贈與君侯。”
張瑞笑著迴道:“薊侯有心,孤不勝感激。”
雖然鮮卑人善製槊,但想搜集三千根長槊,上百名製槊匠人,也不是一件易事,畢竟這些物資不會聚集在一處,等著公孫瓚去拾取。
幾乎可以斷定,公孫瓚為此至少縱兵劫掠了十數個鮮卑部落。這也難怪其公孫越直到數月後才姍姍抵達長安答複。
在公孫瓚轄境的鮮卑是素利、彌加等東部鮮卑大人聯盟,勢力遠不如代郡的軻比能。麵對公孫瓚這位暴君,一群鬆散聯盟隻能選擇含淚忍耐,或者去找劉虞告狀。
想到劉虞及鮮卑,張瑞說道:“次月,孤將派遣鐵騎前往幽州剿滅代郡及上穀郡鮮卑,還望君能及時轉告薊侯,以免我雙方大軍意外兵戎相見。”
公孫越立即迴道:“君侯出兵,可需吾等相助?作為盟友,吾等義不容辭。”
張瑞思考了片刻,衡量其中利弊。
若是剛結盟就要求公孫瓚派遣大軍與頂頭上司作對,派兵遠赴數百裏之外,與並州大軍一同屠戮幽州百姓。這是否會顯得征西將軍府不仁不義?
鮮卑人在張瑞及公孫瓚眼中,都是夷狄禽獸,絕對算不得大漢臣民。
但劉虞不同,劉虞理政仁厚,素有恩德,所以民夷皆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所以在劉虞眼中,鮮卑絕對算得上是忠厚老實的幽州臣民。
軻比能也的確精明事理,為了維持劉虞在上穀郡開的互市,從不曾劫掠幽州,卻一直跑到並州來劫掠。
幽州所有胡虜的對策都是牢牢抱緊劉虞大腿,而向其他方向征伐,其根本認知都是斷定其他將領礙於劉虞威名,不敢對其征伐。
張瑞決定給這些胡虜一個深刻教訓,那就是即便有劉虞庇護,彼輩敢擅自劫掠諸夏,也要遭受雷霆懲戒。
於是張瑞說道:“那便請薊侯率兵屯於居庸關,以切斷鮮卑逃竄往幽州之路。再出鐵騎與我等一同剿滅鮮卑餘孽。”
居庸關是漢代防禦鮮卑的第二道防線,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將代郡與上穀分割於幽州西方。
這道雄關自秦代就開始修建,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公孫瓚派兵堵住這裏,就使鮮卑被圍困在了並州與幽州之間的一片封閉區域內。
西方是鋪天蓋地的五萬鐵騎,東方是重兵把守的雄關,而北方整個邊境都是連綿不絕的長城。
鮮卑一族將為擅自徒居關內付出慘烈的代價。
聽完張瑞部署,公孫越眼神一亮。但猶豫了許久,還是起身說道:“如此部署,吾等實在受之有愧,占盡便宜,實在無顏擔當盟友之名。還請君侯重新規劃,以示公允。”
張瑞擺了擺手,笑著說道:“無妨,若薊侯不出兵,鮮卑一心逃竄。吾等斷然不能盡誅其眾,與其讓彼輩逃往塞外,不如送與薊侯。”
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想指揮兩支分屬不同的大軍跨越上千裏精準聯合作戰,那簡直是在異想天開。
而鮮卑人又主要居住於靠近並州的代郡、上穀兩地。所以戰事必然是以並州鐵騎率先猛攻鮮卑為開端。
鮮卑戰敗後向東一路逃竄,橫跨兩郡,地廣數百裏,並州鐵騎不可能一路追擊到底。不僅浪費馬力,還要考慮政治影響。並州鐵騎在幽州境內橫行四野,劉虞就算是泥人捏的也要怒發衝冠了。
這批一路向東成功脫險的鮮卑精英及戰馬,最終都將成為公孫瓚大軍的戰利品。
雖然這些戰利品公孫瓚不參戰,張瑞也得不到。
但既然公孫瓚參戰了,卻輕而易舉便獲得這麽多戰利品,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公。
人心便是這麽古怪。
張瑞是考慮政治影響,所以借花獻佛,拿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贈與公孫瓚,補償其與頂頭上司劉虞作對的名譽損失,以激勵其為盟約盡力之心。
但公孫瓚曆史上曾經斬殺劉虞,顯然公孫一族對名節之事,並不看重。因而公孫越笑著迴道:“若君侯執意如此,那吾等隻得卻之不恭。然請允我等分其所獲半數分與君侯,請君侯務必接受,莫要推脫。”
“卻之不恭。”白給的好處張瑞沒理由拒絕。
在談妥了張瑞的政治訴求後,公孫越正式談及結盟的政治規劃。
雙方都是一方諸侯,結盟不可能全是因為意氣相投,作為一種政治行為,更多的還是出於利益考慮。
公孫越說道:“吾等當初定立盟約之時,曾相約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安撫四方諸侯,監督懲治壞人)。然冀州牧韓馥不敬天子,大逆不臣,屢次欲立大司馬劉虞為尊。”
“此舉實乃天下義士所不能忍,故家兄欲提燕、代之卒,銳鋒南下,誅滅逆賊。家兄特令某相邀君侯,一同出兵冀州。”
“誅滅逆賊之後,我雙方以漳水為界,漳水以北常山、中山、河間、渤海四郡歸我幽州。”
“漳水以南,趙國、魏郡、巨鹿、清河四郡歸並州。中間之安平國,我雙方南北均分之。”
聽聞公孫越提議,張瑞莞爾一笑,這是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的翻版?
隻是公孫瓚將事情想的也未免太過簡單了吧?
70
此前張瑞派使節出使幽州,整整攜帶了十萬石糧草,兩千套鐵鎧,上萬套皮甲。
兩千套鐵甲,上萬皮甲,有此為用,可以直接組建出一支建製完整的精銳大軍,絕不是黃巾軍那種烏合之眾。這上萬精銳大軍由名將指揮,可以輕鬆擊潰數萬起義的叛軍。
禮尚往來,公孫瓚亦不會使公孫越空手而來。
因而雙方見禮後,公孫越便說道:“此前君侯慷慨相贈,家兄不勝感激。故略備薄禮,以答謝君侯高義。聞君侯好長槊,家兄特從鮮卑處搜集長槊三千支,獲善製槊匠人百人,特令某轉贈與君侯。”
張瑞笑著迴道:“薊侯有心,孤不勝感激。”
雖然鮮卑人善製槊,但想搜集三千根長槊,上百名製槊匠人,也不是一件易事,畢竟這些物資不會聚集在一處,等著公孫瓚去拾取。
幾乎可以斷定,公孫瓚為此至少縱兵劫掠了十數個鮮卑部落。這也難怪其公孫越直到數月後才姍姍抵達長安答複。
在公孫瓚轄境的鮮卑是素利、彌加等東部鮮卑大人聯盟,勢力遠不如代郡的軻比能。麵對公孫瓚這位暴君,一群鬆散聯盟隻能選擇含淚忍耐,或者去找劉虞告狀。
想到劉虞及鮮卑,張瑞說道:“次月,孤將派遣鐵騎前往幽州剿滅代郡及上穀郡鮮卑,還望君能及時轉告薊侯,以免我雙方大軍意外兵戎相見。”
公孫越立即迴道:“君侯出兵,可需吾等相助?作為盟友,吾等義不容辭。”
張瑞思考了片刻,衡量其中利弊。
若是剛結盟就要求公孫瓚派遣大軍與頂頭上司作對,派兵遠赴數百裏之外,與並州大軍一同屠戮幽州百姓。這是否會顯得征西將軍府不仁不義?
鮮卑人在張瑞及公孫瓚眼中,都是夷狄禽獸,絕對算不得大漢臣民。
但劉虞不同,劉虞理政仁厚,素有恩德,所以民夷皆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所以在劉虞眼中,鮮卑絕對算得上是忠厚老實的幽州臣民。
軻比能也的確精明事理,為了維持劉虞在上穀郡開的互市,從不曾劫掠幽州,卻一直跑到並州來劫掠。
幽州所有胡虜的對策都是牢牢抱緊劉虞大腿,而向其他方向征伐,其根本認知都是斷定其他將領礙於劉虞威名,不敢對其征伐。
張瑞決定給這些胡虜一個深刻教訓,那就是即便有劉虞庇護,彼輩敢擅自劫掠諸夏,也要遭受雷霆懲戒。
於是張瑞說道:“那便請薊侯率兵屯於居庸關,以切斷鮮卑逃竄往幽州之路。再出鐵騎與我等一同剿滅鮮卑餘孽。”
居庸關是漢代防禦鮮卑的第二道防線,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將代郡與上穀分割於幽州西方。
這道雄關自秦代就開始修建,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公孫瓚派兵堵住這裏,就使鮮卑被圍困在了並州與幽州之間的一片封閉區域內。
西方是鋪天蓋地的五萬鐵騎,東方是重兵把守的雄關,而北方整個邊境都是連綿不絕的長城。
鮮卑一族將為擅自徒居關內付出慘烈的代價。
聽完張瑞部署,公孫越眼神一亮。但猶豫了許久,還是起身說道:“如此部署,吾等實在受之有愧,占盡便宜,實在無顏擔當盟友之名。還請君侯重新規劃,以示公允。”
張瑞擺了擺手,笑著說道:“無妨,若薊侯不出兵,鮮卑一心逃竄。吾等斷然不能盡誅其眾,與其讓彼輩逃往塞外,不如送與薊侯。”
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想指揮兩支分屬不同的大軍跨越上千裏精準聯合作戰,那簡直是在異想天開。
而鮮卑人又主要居住於靠近並州的代郡、上穀兩地。所以戰事必然是以並州鐵騎率先猛攻鮮卑為開端。
鮮卑戰敗後向東一路逃竄,橫跨兩郡,地廣數百裏,並州鐵騎不可能一路追擊到底。不僅浪費馬力,還要考慮政治影響。並州鐵騎在幽州境內橫行四野,劉虞就算是泥人捏的也要怒發衝冠了。
這批一路向東成功脫險的鮮卑精英及戰馬,最終都將成為公孫瓚大軍的戰利品。
雖然這些戰利品公孫瓚不參戰,張瑞也得不到。
但既然公孫瓚參戰了,卻輕而易舉便獲得這麽多戰利品,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公。
人心便是這麽古怪。
張瑞是考慮政治影響,所以借花獻佛,拿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贈與公孫瓚,補償其與頂頭上司劉虞作對的名譽損失,以激勵其為盟約盡力之心。
但公孫瓚曆史上曾經斬殺劉虞,顯然公孫一族對名節之事,並不看重。因而公孫越笑著迴道:“若君侯執意如此,那吾等隻得卻之不恭。然請允我等分其所獲半數分與君侯,請君侯務必接受,莫要推脫。”
“卻之不恭。”白給的好處張瑞沒理由拒絕。
在談妥了張瑞的政治訴求後,公孫越正式談及結盟的政治規劃。
雙方都是一方諸侯,結盟不可能全是因為意氣相投,作為一種政治行為,更多的還是出於利益考慮。
公孫越說道:“吾等當初定立盟約之時,曾相約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安撫四方諸侯,監督懲治壞人)。然冀州牧韓馥不敬天子,大逆不臣,屢次欲立大司馬劉虞為尊。”
“此舉實乃天下義士所不能忍,故家兄欲提燕、代之卒,銳鋒南下,誅滅逆賊。家兄特令某相邀君侯,一同出兵冀州。”
“誅滅逆賊之後,我雙方以漳水為界,漳水以北常山、中山、河間、渤海四郡歸我幽州。”
“漳水以南,趙國、魏郡、巨鹿、清河四郡歸並州。中間之安平國,我雙方南北均分之。”
聽聞公孫越提議,張瑞莞爾一笑,這是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的翻版?
隻是公孫瓚將事情想的也未免太過簡單了吧?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