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評價袁術為“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
這個評價無疑十分貼切,後世人可以說史官不懂軍事,一通亂寫。但沒有人會說史官不懂評人。
評定是非,總結功過,蓋棺定論,乃是史官最精熟的事情。
路中悍鬼袁長水,其性格平時還有所收斂,盛怒之下,驕橫、猖狂、暴虐等一切特點都同時爆發。
閻象的反對令袁術暴躁而又殺氣蔓延。
被袁術逼問的閻象深知自家主公何其跋扈,容不得忠言逆耳,隻得為其分析道:“將軍,據將士迴報,征西將軍府大軍已龜縮於武關之後,僅剩一支鐵騎縱橫於南陽境內。即便其一路攻城拔寨,然所獲城池如何能守?其意必不在攻城略地。”
閻象並沒有直言關西鐵騎意圖何在,卻簡單明了的分析了戰場局勢。
有這種謀士,即便主君是一名匹夫也能深刻的了解形勢。
數千鐵騎,即便圍了樊城也不會攻城。作為一支孤軍,更不會在任何城池中留守。
南陽大軍隻需緊守城池,層層防禦,這支鐵騎很難有所作為。最多在野外劫掠一番,卻連物資也帶不迴武關。
但袁術不是匹夫,相反其有俠氣,以氣高人,瞧不起天下任何人。絕不能接受大軍固守城池,看著敵騎在城外耀武揚威。
因而殺氣凜然的迴道:“不論敵騎意圖為何!立即派遣大軍,限期圍殺這支賊騎!以其首級,泄我心頭之恨!”
陳登在勸劉備領徐州牧時,曾經說:“鄙州殷富,戶口百萬,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徐州五郡六十二邑,人口為四十七萬戶二百八十萬人。
而南陽一郡就有五十二萬戶,二百四十三萬人,因而,袁術很輕易的便招募了一支八萬人的大軍。
除了武關下的四萬五千人,在樊城的五千人,以及在其他郡縣分布駐紮的一萬人,在郡治宛城,袁術還剩下兩萬人。
關西隻有鐵騎留在南陽境內,因而袁術完全不懼敵軍攻打郡治宛城。強硬的下令:“命宛城大軍分一萬五千人與各地駐軍匯集,即刻向樊城進軍,為某誅殺賊騎!”
以袁術的驕橫跋扈,顯然漏算了某些事情。
關西鐵騎誠然不會攻城,但不代表其他勢力也不覬覦南陽。
在漢江之旁,徐榮派遣軍中校尉閻柔渡過了江水,抵達劉表治所襄陽。
在襄陽城頭,荊州文武能清晰看到漢江北岸列隊嚴整、旌旗招展的威嚴鐵騎軍陣。
閻柔一葉扁舟渡江,卻受到了劉表極高規格的禮遇。
上千軍士高舉旌旗,列隊出城,夾道數裏歡迎。
治中從事鄧羲親自出城五裏,迎接閻柔入襄陽。
作為一方諸侯,劉表極有威儀,其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身軀比閻柔還要高大,像極了雄主模樣。
雙方見麵,閻柔讚歎一聲,躬身行禮,說道:“征西將軍府麾下破虜校尉閻柔,拜見劉使君。”
劉表很熱情的迴道:“閻校尉快快請起,不知閻校尉此來何意?”
閻柔意氣風發,說道:“後將軍袁術貪虐無道,擅起戰端。我主揮師討賊,鐵騎縱橫南陽,一路自武關南下,連克近十城,南陽防務一片糜爛。樊城守軍驚慌膽寒,不敢發一矢。”
“我軍主將徐中郎乃遣某渡江詢問劉使君可有取樊城之意?若欲取之,則我軍為荊州困之。若無意取之,則我軍即將撤圍東進,繼續攻略南陽東部郡縣。”
征西將軍府鐵騎已經出現在漢水沿岸,便是對閻柔所言最有力的佐證。
若非優勢極大,關西鐵騎絕不會如此從容淡定的圍困樊城。
滿堂荊州文武無不讚歎,蔡瑁感慨道:“征西將軍與後將軍交戰不過數月,便已貫穿南陽,誠可謂天下強軍!”
鄧羲亦感慨道:“於長安時,某曾聽聞孟侯言欲助我荊州取南陽,卻未曾想不過半年,我雙方大軍已能會盟於漢水之畔。黃漢升可在軍中?”
黃忠就是當初雙方會盟的見證。作為答謝征西將軍府相助荊州取南陽,荊州派遣黃忠到征西將軍府中效力。
隻是荊州文武,誰也沒想到,一名武夫而已,竟然這麽快便收到征西將軍府的迴饋。
談及黃忠,閻柔敬服讚歎,說道:“黃校尉亦在軍中,其豪勇堪稱當世無雙,孤身一人而威震樊城,使守軍數千無人敢發一矢。”
聞言,主簿蒯良立即起身,對劉表勸道:“使君,樊城守軍膽寒至此,實乃天賜之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蔡瑁亦讚同道:“袁術起勢,無非借助其家世盛名以撼天下。交戰數月而已,卻被貫穿南陽全境。可知其才淺薄,不足為懼。某願領兵兩萬北渡漢水,收複南陽郡縣。”
襄陽是防禦北方的軍事重鎮,城中駐軍多達三萬,無需匯聚各路大軍亦可立即出兵。
局勢如此明顯,劉表又圖謀南陽許久,立即做出決斷,吩咐道:“那便如德珪所言,即日出兵兩萬,渡漢水北上收取南陽郡縣。某在襄陽聚各路軍兵,以為後盾。”
荊州水軍強盛,首批大軍五千人當日便成功登陸漢水北岸。
如雲的旌旗飄揚於樊城城下,守軍無不驚駭,怎麽援軍未至,敵軍先到。
莫非樊城以北的南陽郡縣果真已經被征西將軍府所攻取?
為了撼動敵軍信念,襄陽水師當夜逆流而上,在遠離樊城的鄧縣登陸漢江北岸。
於是次日上午,一支人數上萬的大軍便旌旗招展、大張鑼鼓的在無數樊城守軍注視下,開赴圍城大營之中。
這次大張旗鼓的進軍,徹底使樊城守軍相信袁術已經敗亡,十萬征西大軍已經陸續從北方南下,合圍南陽最後一個仍在抵抗的樊城。
袁術劫掠百姓,不得人心,守城將士並不願為其效死。當夜守城士卒發生嘩變,將梁剛及其親衛捆綁送出城外,舉城請降。
這個評價無疑十分貼切,後世人可以說史官不懂軍事,一通亂寫。但沒有人會說史官不懂評人。
評定是非,總結功過,蓋棺定論,乃是史官最精熟的事情。
路中悍鬼袁長水,其性格平時還有所收斂,盛怒之下,驕橫、猖狂、暴虐等一切特點都同時爆發。
閻象的反對令袁術暴躁而又殺氣蔓延。
被袁術逼問的閻象深知自家主公何其跋扈,容不得忠言逆耳,隻得為其分析道:“將軍,據將士迴報,征西將軍府大軍已龜縮於武關之後,僅剩一支鐵騎縱橫於南陽境內。即便其一路攻城拔寨,然所獲城池如何能守?其意必不在攻城略地。”
閻象並沒有直言關西鐵騎意圖何在,卻簡單明了的分析了戰場局勢。
有這種謀士,即便主君是一名匹夫也能深刻的了解形勢。
數千鐵騎,即便圍了樊城也不會攻城。作為一支孤軍,更不會在任何城池中留守。
南陽大軍隻需緊守城池,層層防禦,這支鐵騎很難有所作為。最多在野外劫掠一番,卻連物資也帶不迴武關。
但袁術不是匹夫,相反其有俠氣,以氣高人,瞧不起天下任何人。絕不能接受大軍固守城池,看著敵騎在城外耀武揚威。
因而殺氣凜然的迴道:“不論敵騎意圖為何!立即派遣大軍,限期圍殺這支賊騎!以其首級,泄我心頭之恨!”
陳登在勸劉備領徐州牧時,曾經說:“鄙州殷富,戶口百萬,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徐州五郡六十二邑,人口為四十七萬戶二百八十萬人。
而南陽一郡就有五十二萬戶,二百四十三萬人,因而,袁術很輕易的便招募了一支八萬人的大軍。
除了武關下的四萬五千人,在樊城的五千人,以及在其他郡縣分布駐紮的一萬人,在郡治宛城,袁術還剩下兩萬人。
關西隻有鐵騎留在南陽境內,因而袁術完全不懼敵軍攻打郡治宛城。強硬的下令:“命宛城大軍分一萬五千人與各地駐軍匯集,即刻向樊城進軍,為某誅殺賊騎!”
以袁術的驕橫跋扈,顯然漏算了某些事情。
關西鐵騎誠然不會攻城,但不代表其他勢力也不覬覦南陽。
在漢江之旁,徐榮派遣軍中校尉閻柔渡過了江水,抵達劉表治所襄陽。
在襄陽城頭,荊州文武能清晰看到漢江北岸列隊嚴整、旌旗招展的威嚴鐵騎軍陣。
閻柔一葉扁舟渡江,卻受到了劉表極高規格的禮遇。
上千軍士高舉旌旗,列隊出城,夾道數裏歡迎。
治中從事鄧羲親自出城五裏,迎接閻柔入襄陽。
作為一方諸侯,劉表極有威儀,其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身軀比閻柔還要高大,像極了雄主模樣。
雙方見麵,閻柔讚歎一聲,躬身行禮,說道:“征西將軍府麾下破虜校尉閻柔,拜見劉使君。”
劉表很熱情的迴道:“閻校尉快快請起,不知閻校尉此來何意?”
閻柔意氣風發,說道:“後將軍袁術貪虐無道,擅起戰端。我主揮師討賊,鐵騎縱橫南陽,一路自武關南下,連克近十城,南陽防務一片糜爛。樊城守軍驚慌膽寒,不敢發一矢。”
“我軍主將徐中郎乃遣某渡江詢問劉使君可有取樊城之意?若欲取之,則我軍為荊州困之。若無意取之,則我軍即將撤圍東進,繼續攻略南陽東部郡縣。”
征西將軍府鐵騎已經出現在漢水沿岸,便是對閻柔所言最有力的佐證。
若非優勢極大,關西鐵騎絕不會如此從容淡定的圍困樊城。
滿堂荊州文武無不讚歎,蔡瑁感慨道:“征西將軍與後將軍交戰不過數月,便已貫穿南陽,誠可謂天下強軍!”
鄧羲亦感慨道:“於長安時,某曾聽聞孟侯言欲助我荊州取南陽,卻未曾想不過半年,我雙方大軍已能會盟於漢水之畔。黃漢升可在軍中?”
黃忠就是當初雙方會盟的見證。作為答謝征西將軍府相助荊州取南陽,荊州派遣黃忠到征西將軍府中效力。
隻是荊州文武,誰也沒想到,一名武夫而已,竟然這麽快便收到征西將軍府的迴饋。
談及黃忠,閻柔敬服讚歎,說道:“黃校尉亦在軍中,其豪勇堪稱當世無雙,孤身一人而威震樊城,使守軍數千無人敢發一矢。”
聞言,主簿蒯良立即起身,對劉表勸道:“使君,樊城守軍膽寒至此,實乃天賜之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蔡瑁亦讚同道:“袁術起勢,無非借助其家世盛名以撼天下。交戰數月而已,卻被貫穿南陽全境。可知其才淺薄,不足為懼。某願領兵兩萬北渡漢水,收複南陽郡縣。”
襄陽是防禦北方的軍事重鎮,城中駐軍多達三萬,無需匯聚各路大軍亦可立即出兵。
局勢如此明顯,劉表又圖謀南陽許久,立即做出決斷,吩咐道:“那便如德珪所言,即日出兵兩萬,渡漢水北上收取南陽郡縣。某在襄陽聚各路軍兵,以為後盾。”
荊州水軍強盛,首批大軍五千人當日便成功登陸漢水北岸。
如雲的旌旗飄揚於樊城城下,守軍無不驚駭,怎麽援軍未至,敵軍先到。
莫非樊城以北的南陽郡縣果真已經被征西將軍府所攻取?
為了撼動敵軍信念,襄陽水師當夜逆流而上,在遠離樊城的鄧縣登陸漢江北岸。
於是次日上午,一支人數上萬的大軍便旌旗招展、大張鑼鼓的在無數樊城守軍注視下,開赴圍城大營之中。
這次大張旗鼓的進軍,徹底使樊城守軍相信袁術已經敗亡,十萬征西大軍已經陸續從北方南下,合圍南陽最後一個仍在抵抗的樊城。
袁術劫掠百姓,不得人心,守城將士並不願為其效死。當夜守城士卒發生嘩變,將梁剛及其親衛捆綁送出城外,舉城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