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關“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
其重要地位就是如此直接顯白,為兵家所必爭。
關中占據武關,則南陽、荊襄不穩。
荊襄占據武關,則八百裏秦川,可長驅直入。
袁術、孫堅當初忙於爭奪南陽、豫州,無暇顧及武關。
而關中長安被張瑞占據,武關守軍並沒有選擇頑抗,在被趙雲三千鐵甲圍困後,孤軍一支的守軍很果決的選擇了了投降。
所以當高順率領大軍抵達武關時,武關依舊是往日裏沉默雄偉模樣,沒有一絲戰爭硝煙氣息。
袁術雖然狂妄,囂張跋扈的踩著征西將軍府顏麵踐踏。
但他手下的將領頭腦還十分清晰,在紮營、防禦方麵,保持了絕對的理智。
沒有將數萬大軍全部圍在武關前,不然一旦遭遇關西鐵騎突擊,數萬人將盡皆覆滅於此。
圍困武關的是袁術麾下悍將紀靈,領兵五千於武關前試圖設立鹿角、溝塹。
從八月以來,武關守軍與紀靈所部無日不戰,屍骸堆滿溝塹。以黃忠之驍勇,征西大軍之剽悍,紀靈所部雖然數次設伏卻也並未占到太大便宜。
而南陽軍主將張勳則統帥主力駐紮在後方的南鄉縣。
南鄉縣就在丹水與均水的交匯處,境內水網密集。很顯然,選擇此處做為駐紮地,就是為了限製關西鐵騎的縱橫馳騁。
征西將軍府每逢大戰,動輒出動上萬鐵騎,這種巨大的騎兵優勢,導致任何對手都不得不謹慎應對,稍有不慎,這上萬鐵騎就能抓住戰機,一舉鎖定勝勢。
畢竟不是每個諸侯手下都有麴義這種擅長應付騎兵的悍將。征西將軍府的騎兵主將也不會冒然用上萬鐵騎去衝擊步兵堂堂之陣。
而隻要騎兵不盲目自大的衝擊步兵方陣,擁有騎兵優勢的一方實在是具有太大的戰略優勢。
為了克製征西將軍府的騎兵優勢,張勳又派了副將橋蕤領兵一萬駐紮在均水旁的析縣。
如此布局將借助丹水與均水交叉的三角地帶,實現困阻征西大軍於丹水、均水之間的戰略目的。
一旦征西將軍府的上萬鐵騎突破封鎖,在南陽境內縱橫馳騁,那南陽數萬大軍就隻能疲於圍堵,很快便會陷入被動,最終被鐵騎盡皆碾為塵埃。
南陽之富庶,有人口兩百餘萬,冠絕天下,這種情況下鐵騎連補給都不需要帶,隻要就地劫掠便已足夠支撐鐵騎征戰數十日。
張勳能看到的戰略布局,征西將軍府無數謀臣名將自然也分析的淋漓盡致。
可有時候能看清局勢,不代表就能解決困境。
上萬騎兵的優勢實在太大,大到紀靈連求救的信使都派不出去,就堂而皇之的被圍困在了武關之下。
高順的戰法依舊是那麽簡單直接,簡單到敵人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卻依舊毫無還手之力。
征西將軍府的戰鬥風格就是這樣堂堂正正,比拚的便是兵精與糧足。
紀靈大軍被困在武關下,一困便是半個多月。
三萬大軍,半個月耗糧不過三萬石,這點損耗對長安府庫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對紀靈而言這半個月卻是度日如年,不單單是糧草即將見底,更麻煩的是天氣。
雙方從八月便開始兵戎相見,當時還能算作秋高氣爽。
可九月中旬圍營一起,轉眼便已進入冬季。
在小冰河時期,十月份究竟有多冷?
史書記載,曹丕欲南征東吳,入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有渡江之誌。吳人嚴兵固守。時大寒,冰,舟不得入江。曹丕見波濤洶湧,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甚至濤濤淮河都能在十月份結上一層厚厚堅冰,戰船不能入水。
在維度更高的南陽,氣溫更低,紀靈營中冬衣不足,糧草斷絕,士卒又冷又餓,已有上千人還未接戰便已死於寒冬。
作為南陽軍主將,張勳身上壓力極大。
此時究竟要不要派遣主力前往救援紀靈,成了事關全軍生死的一個決斷。
若是見死不救,必然全軍士氣大泄。而且坐視五千大軍被困死在武關城下,張勳也無法向後將軍交代。
但若是要救,就要冒著隨時可能被騎兵偷襲的危險,在野外與征西將軍府主力大軍打一場堂堂正正之戰。
若這都能打贏,後將軍還會害怕董卓,不敢進兵?
張勳要是有這才能,袁術也不至於在匡亭一戰被曹操打的“流離迸走,幾至滅亡”,一路被追殺六百餘裏,逃到壽春才算安穩。
而且顯而易見,征西將軍府大軍對紀靈圍而不攻,就是有圍點打援的意圖。
這場戰事,從開始之時便極為不公平。關中占盡了天時、地利。武關守軍的嚴防死守,導致紀靈對征西將軍府援軍的抵達一無所知,近五千人的前鋒部隊,一夜之間便陷入重重包圍當中。
戰爭的錯綜複雜,導致南陽軍一處受製於人,則全軍處處被動。
張勳還算有大將之風,連夜趕赴宛城,向袁術詳述戰場情況。
但袁術擅長陰謀、聯合,對戰場之事並不精通。
反倒是怒不可遏的向張勳質問道:“某任命爾為大將,以敵張瑞。如今張瑞未至,僅一偏將而已,爾便畏敵如虎!如今戰場之事,爾究竟能否決之?如若不能,便退位讓賢!”
畏敵如虎?
張勳心中苦澀。
當前局勢隻不過遙相對峙而已,談何畏懼。
征西將軍府大軍亦穩紮穩打,停留在武關之前,難道也能算畏敵如虎?
麵對袁術的驕橫跋扈,張勳嚐試著勸說道:“征西將軍府鐵騎縱橫於野,南鄉、析縣援軍數次嚐試接近皆被鐵騎所擊退,彼輩騎射無雙,步兵主力甚至來不及布陣便損失慘重。至今尚未試探出敵軍鐵騎具體數量,每次接戰,敵軍鐵騎都遊刃有餘,以此推斷,征西將軍府至少出動鐵騎萬餘。”
“明公自度兩萬南陽軍能勝一萬關西突騎否?”
其重要地位就是如此直接顯白,為兵家所必爭。
關中占據武關,則南陽、荊襄不穩。
荊襄占據武關,則八百裏秦川,可長驅直入。
袁術、孫堅當初忙於爭奪南陽、豫州,無暇顧及武關。
而關中長安被張瑞占據,武關守軍並沒有選擇頑抗,在被趙雲三千鐵甲圍困後,孤軍一支的守軍很果決的選擇了了投降。
所以當高順率領大軍抵達武關時,武關依舊是往日裏沉默雄偉模樣,沒有一絲戰爭硝煙氣息。
袁術雖然狂妄,囂張跋扈的踩著征西將軍府顏麵踐踏。
但他手下的將領頭腦還十分清晰,在紮營、防禦方麵,保持了絕對的理智。
沒有將數萬大軍全部圍在武關前,不然一旦遭遇關西鐵騎突擊,數萬人將盡皆覆滅於此。
圍困武關的是袁術麾下悍將紀靈,領兵五千於武關前試圖設立鹿角、溝塹。
從八月以來,武關守軍與紀靈所部無日不戰,屍骸堆滿溝塹。以黃忠之驍勇,征西大軍之剽悍,紀靈所部雖然數次設伏卻也並未占到太大便宜。
而南陽軍主將張勳則統帥主力駐紮在後方的南鄉縣。
南鄉縣就在丹水與均水的交匯處,境內水網密集。很顯然,選擇此處做為駐紮地,就是為了限製關西鐵騎的縱橫馳騁。
征西將軍府每逢大戰,動輒出動上萬鐵騎,這種巨大的騎兵優勢,導致任何對手都不得不謹慎應對,稍有不慎,這上萬鐵騎就能抓住戰機,一舉鎖定勝勢。
畢竟不是每個諸侯手下都有麴義這種擅長應付騎兵的悍將。征西將軍府的騎兵主將也不會冒然用上萬鐵騎去衝擊步兵堂堂之陣。
而隻要騎兵不盲目自大的衝擊步兵方陣,擁有騎兵優勢的一方實在是具有太大的戰略優勢。
為了克製征西將軍府的騎兵優勢,張勳又派了副將橋蕤領兵一萬駐紮在均水旁的析縣。
如此布局將借助丹水與均水交叉的三角地帶,實現困阻征西大軍於丹水、均水之間的戰略目的。
一旦征西將軍府的上萬鐵騎突破封鎖,在南陽境內縱橫馳騁,那南陽數萬大軍就隻能疲於圍堵,很快便會陷入被動,最終被鐵騎盡皆碾為塵埃。
南陽之富庶,有人口兩百餘萬,冠絕天下,這種情況下鐵騎連補給都不需要帶,隻要就地劫掠便已足夠支撐鐵騎征戰數十日。
張勳能看到的戰略布局,征西將軍府無數謀臣名將自然也分析的淋漓盡致。
可有時候能看清局勢,不代表就能解決困境。
上萬騎兵的優勢實在太大,大到紀靈連求救的信使都派不出去,就堂而皇之的被圍困在了武關之下。
高順的戰法依舊是那麽簡單直接,簡單到敵人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卻依舊毫無還手之力。
征西將軍府的戰鬥風格就是這樣堂堂正正,比拚的便是兵精與糧足。
紀靈大軍被困在武關下,一困便是半個多月。
三萬大軍,半個月耗糧不過三萬石,這點損耗對長安府庫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對紀靈而言這半個月卻是度日如年,不單單是糧草即將見底,更麻煩的是天氣。
雙方從八月便開始兵戎相見,當時還能算作秋高氣爽。
可九月中旬圍營一起,轉眼便已進入冬季。
在小冰河時期,十月份究竟有多冷?
史書記載,曹丕欲南征東吳,入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有渡江之誌。吳人嚴兵固守。時大寒,冰,舟不得入江。曹丕見波濤洶湧,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甚至濤濤淮河都能在十月份結上一層厚厚堅冰,戰船不能入水。
在維度更高的南陽,氣溫更低,紀靈營中冬衣不足,糧草斷絕,士卒又冷又餓,已有上千人還未接戰便已死於寒冬。
作為南陽軍主將,張勳身上壓力極大。
此時究竟要不要派遣主力前往救援紀靈,成了事關全軍生死的一個決斷。
若是見死不救,必然全軍士氣大泄。而且坐視五千大軍被困死在武關城下,張勳也無法向後將軍交代。
但若是要救,就要冒著隨時可能被騎兵偷襲的危險,在野外與征西將軍府主力大軍打一場堂堂正正之戰。
若這都能打贏,後將軍還會害怕董卓,不敢進兵?
張勳要是有這才能,袁術也不至於在匡亭一戰被曹操打的“流離迸走,幾至滅亡”,一路被追殺六百餘裏,逃到壽春才算安穩。
而且顯而易見,征西將軍府大軍對紀靈圍而不攻,就是有圍點打援的意圖。
這場戰事,從開始之時便極為不公平。關中占盡了天時、地利。武關守軍的嚴防死守,導致紀靈對征西將軍府援軍的抵達一無所知,近五千人的前鋒部隊,一夜之間便陷入重重包圍當中。
戰爭的錯綜複雜,導致南陽軍一處受製於人,則全軍處處被動。
張勳還算有大將之風,連夜趕赴宛城,向袁術詳述戰場情況。
但袁術擅長陰謀、聯合,對戰場之事並不精通。
反倒是怒不可遏的向張勳質問道:“某任命爾為大將,以敵張瑞。如今張瑞未至,僅一偏將而已,爾便畏敵如虎!如今戰場之事,爾究竟能否決之?如若不能,便退位讓賢!”
畏敵如虎?
張勳心中苦澀。
當前局勢隻不過遙相對峙而已,談何畏懼。
征西將軍府大軍亦穩紮穩打,停留在武關之前,難道也能算畏敵如虎?
麵對袁術的驕橫跋扈,張勳嚐試著勸說道:“征西將軍府鐵騎縱橫於野,南鄉、析縣援軍數次嚐試接近皆被鐵騎所擊退,彼輩騎射無雙,步兵主力甚至來不及布陣便損失慘重。至今尚未試探出敵軍鐵騎具體數量,每次接戰,敵軍鐵騎都遊刃有餘,以此推斷,征西將軍府至少出動鐵騎萬餘。”
“明公自度兩萬南陽軍能勝一萬關西突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