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這個時代,用威還是用德,哪種方式能安定一方,很難一言而斷之。
張瑞的主張是用威,胡虜蠻夷,不降即死,絕無其他出路。所以征西將軍府治下烽火四起,將士們日征夜戰,無一日安寧。
在關中,在京兆尹,在弘農,在征西將軍府與涼州、益州、荊州接壤之處,馬超、趙雲、徐榮等數十位將校,與羌族、氐族等征伐不斷。鮮血染紅了關中大地,一個個部落被焚燒,一批批抵抗胡虜被處死。
在並州,西河一戰,征西大軍主力盡出,動用近五萬大軍,征伐戮滅。在雁門、在定襄、在武都、在雲中,一隊隊的鐵騎四處征戰,覆滅、驅逐了一個又一個烏桓、鮮卑部落、
這無數的殺戮使胡虜聞張瑞之名而膽寒。據錦衣衛報告,四方蠻夷,皆畫張瑞畫像,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
但與此同時,來自羌人、氐人、烏桓、鮮卑的抵抗也從來沒有停過。
並州、關中至今未得消停,烽煙每日從四方飄起。
而作為並州友鄰,幽州牧劉虞則主張施行德政,務存寬政,布施恩惠。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
幽州河清海晏,民悅年登,成為人間淨土。
往來幽並之間的商隊,在並州還可能遇到犯邊劫掠的胡虜,但在幽州卻完全不必擔憂胡虜行兇。
張瑞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路線走錯了,但結果卻的確是並州離亂,幽州太平。
這導致張瑞看劉虞極度不順眼。
聯絡幽州時,直接繞過了劉虞,聯係了公孫瓚。
這位薊侯對胡虜的態度一向是除惡務盡,每聞有警,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這種態度十分對張瑞的脾氣。
於是張瑞派出了使節攜帶了十萬石糧草,兩千套鐵鎧,上萬套皮甲前往拜訪公孫瓚,
一旦張瑞與公孫瓚達成了盟約,處在二人勢力中間的劉虞,就會如坐針氈。
一左一右兩位將軍都是殺胡虜不眨眼的屠夫,主張施威鎮服異族。隻有中間的劉虞主張懷德,怕是劉虞自己都要審視是否要更改自己的政策。
如今征西將軍府日益龐大,文武群臣往來不斷,在使節東去的次日。
來自西方的武將則終於返迴長安。
徐榮、趙雲、龐德等人順利攻取了安定、北地兩郡,大軍凱旋而歸。
張瑞親自設宴,犒賞諸將。
涼州一戰,雖然不是征西將軍府規模最宏大的一戰,卻的確是行軍路線最長的一戰,鐵騎奔襲上千裏,極大的擴展了將士們的胸襟氣度。與那些在一郡範圍內小打小鬧的蠅營狗苟之輩,氣度有天地之別。
所謂國之重將,就是在一次次這種大型戰事中錘煉出來的。
這種將軍的視野與軍略,永遠是那些在一縣範圍內械鬥的軍閥所無法比擬的。
趙雲便是其中變化最大的一人。被提拔於微末之中,趙雲此前從未經曆過這種人數數萬,縱橫千裏的大戰。
之前雖然氣度溫潤,但難免有些拘束,如今大戰過後,其身上有著從容的大將之風,僅昂首擴胸坐在席上,便足以讓人側目關注,安靜聆聽其言。
作為凱旋之宴,必然談及涼州,趙雲說道:“今歲鐵騎馳騁涼州,奔行千裏,方知當初司徒崔烈提議放棄涼州之際,為何壯節侯傅燮慷慨奮烈,怒斥斬之。”
“上帝不寧,命漢作涼。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是故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關中不寧,此不可之甚者也。”
“主公若欲以關中為基業,涼州不可不占。且涼州不唯是軍事重地,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左諸國,商旅往來,占盡地利。”
張瑞點頭,問道:“若欲占穩涼州,君等以為需幾萬大軍?”
“兩萬足以。”
“兩萬可定。”
趙雲、徐榮同時開口。
“哦?作何解?”
徐榮久在涼州,更加清楚涼州民風,開口解釋道:“今西州邊鄙,土地瘠埆,鞍馬為居,射獵為業。兩萬大軍可為居中震懾之用,逢戰隻需號令四方臣民,即可共破逆賊。”
張瑞微微頷首,這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方法,逢戰號令四方胡虜隨軍一同討伐叛逆。
曆史上唐軍在安西都護府設立的精銳駐軍便是兩萬四千人。
涼州邊鄙,百姓百不存一,殘存的數萬百姓都無法充實涼州一個郡,更別提全州,而且大量的百姓還在向關中逃難。
在涼州駐紮太多軍隊,供給也是個大問題。
想到要靠兩萬大軍震懾整個涼州,統治境內星羅密布的胡族部落,張瑞不得不關切,問道:“如今關中諸將在西涼有何作為?”
趙雲皺眉,直接迴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胡虜的處境完全無法引起張瑞共情,這個亂世連諸夏百姓都身處離亂苦難,張瑞有限的同情心,一分也給不了異族。
因而張瑞說道:“且讓關中諸將盡情為虐,彼輩對涼州荼毒越深,吾等將來收複涼州之時便越得百姓擁護。徐中郎早作籌劃,取漢陽、武威兩郡,分散關中諸將實力。”
以關中諸將如今胡作非為的程度,激起民憤暴亂隻是早晚之事,軍隊分散在六郡範圍內廣闊的土地上劫掠,當征西將軍府大軍撤離,關中諸將恐怕就要陷入四麵楚歌的境遇當中了。
隨後張瑞對趙雲說道:“趙校尉此戰奔襲千裏,一戰盡戮敵軍,功勳卓著,升為錦衣衛都指揮使,為孤之親軍,為孤監察不法。”
曆史上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劉備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趙雲果然不負所望,成功整頓了東吳吏兵。
張瑞相信,趙雲升任錦衣衛都指揮使後,必然能整肅貪腐,而又公正廉明,使錦衣衛兼得官員尊崇與敬畏。
趙雲立即起身應諾,說道:“雲必不負主公所托。”
張瑞的主張是用威,胡虜蠻夷,不降即死,絕無其他出路。所以征西將軍府治下烽火四起,將士們日征夜戰,無一日安寧。
在關中,在京兆尹,在弘農,在征西將軍府與涼州、益州、荊州接壤之處,馬超、趙雲、徐榮等數十位將校,與羌族、氐族等征伐不斷。鮮血染紅了關中大地,一個個部落被焚燒,一批批抵抗胡虜被處死。
在並州,西河一戰,征西大軍主力盡出,動用近五萬大軍,征伐戮滅。在雁門、在定襄、在武都、在雲中,一隊隊的鐵騎四處征戰,覆滅、驅逐了一個又一個烏桓、鮮卑部落、
這無數的殺戮使胡虜聞張瑞之名而膽寒。據錦衣衛報告,四方蠻夷,皆畫張瑞畫像,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
但與此同時,來自羌人、氐人、烏桓、鮮卑的抵抗也從來沒有停過。
並州、關中至今未得消停,烽煙每日從四方飄起。
而作為並州友鄰,幽州牧劉虞則主張施行德政,務存寬政,布施恩惠。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
幽州河清海晏,民悅年登,成為人間淨土。
往來幽並之間的商隊,在並州還可能遇到犯邊劫掠的胡虜,但在幽州卻完全不必擔憂胡虜行兇。
張瑞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路線走錯了,但結果卻的確是並州離亂,幽州太平。
這導致張瑞看劉虞極度不順眼。
聯絡幽州時,直接繞過了劉虞,聯係了公孫瓚。
這位薊侯對胡虜的態度一向是除惡務盡,每聞有警,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這種態度十分對張瑞的脾氣。
於是張瑞派出了使節攜帶了十萬石糧草,兩千套鐵鎧,上萬套皮甲前往拜訪公孫瓚,
一旦張瑞與公孫瓚達成了盟約,處在二人勢力中間的劉虞,就會如坐針氈。
一左一右兩位將軍都是殺胡虜不眨眼的屠夫,主張施威鎮服異族。隻有中間的劉虞主張懷德,怕是劉虞自己都要審視是否要更改自己的政策。
如今征西將軍府日益龐大,文武群臣往來不斷,在使節東去的次日。
來自西方的武將則終於返迴長安。
徐榮、趙雲、龐德等人順利攻取了安定、北地兩郡,大軍凱旋而歸。
張瑞親自設宴,犒賞諸將。
涼州一戰,雖然不是征西將軍府規模最宏大的一戰,卻的確是行軍路線最長的一戰,鐵騎奔襲上千裏,極大的擴展了將士們的胸襟氣度。與那些在一郡範圍內小打小鬧的蠅營狗苟之輩,氣度有天地之別。
所謂國之重將,就是在一次次這種大型戰事中錘煉出來的。
這種將軍的視野與軍略,永遠是那些在一縣範圍內械鬥的軍閥所無法比擬的。
趙雲便是其中變化最大的一人。被提拔於微末之中,趙雲此前從未經曆過這種人數數萬,縱橫千裏的大戰。
之前雖然氣度溫潤,但難免有些拘束,如今大戰過後,其身上有著從容的大將之風,僅昂首擴胸坐在席上,便足以讓人側目關注,安靜聆聽其言。
作為凱旋之宴,必然談及涼州,趙雲說道:“今歲鐵騎馳騁涼州,奔行千裏,方知當初司徒崔烈提議放棄涼州之際,為何壯節侯傅燮慷慨奮烈,怒斥斬之。”
“上帝不寧,命漢作涼。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是故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關中不寧,此不可之甚者也。”
“主公若欲以關中為基業,涼州不可不占。且涼州不唯是軍事重地,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左諸國,商旅往來,占盡地利。”
張瑞點頭,問道:“若欲占穩涼州,君等以為需幾萬大軍?”
“兩萬足以。”
“兩萬可定。”
趙雲、徐榮同時開口。
“哦?作何解?”
徐榮久在涼州,更加清楚涼州民風,開口解釋道:“今西州邊鄙,土地瘠埆,鞍馬為居,射獵為業。兩萬大軍可為居中震懾之用,逢戰隻需號令四方臣民,即可共破逆賊。”
張瑞微微頷首,這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方法,逢戰號令四方胡虜隨軍一同討伐叛逆。
曆史上唐軍在安西都護府設立的精銳駐軍便是兩萬四千人。
涼州邊鄙,百姓百不存一,殘存的數萬百姓都無法充實涼州一個郡,更別提全州,而且大量的百姓還在向關中逃難。
在涼州駐紮太多軍隊,供給也是個大問題。
想到要靠兩萬大軍震懾整個涼州,統治境內星羅密布的胡族部落,張瑞不得不關切,問道:“如今關中諸將在西涼有何作為?”
趙雲皺眉,直接迴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胡虜的處境完全無法引起張瑞共情,這個亂世連諸夏百姓都身處離亂苦難,張瑞有限的同情心,一分也給不了異族。
因而張瑞說道:“且讓關中諸將盡情為虐,彼輩對涼州荼毒越深,吾等將來收複涼州之時便越得百姓擁護。徐中郎早作籌劃,取漢陽、武威兩郡,分散關中諸將實力。”
以關中諸將如今胡作非為的程度,激起民憤暴亂隻是早晚之事,軍隊分散在六郡範圍內廣闊的土地上劫掠,當征西將軍府大軍撤離,關中諸將恐怕就要陷入四麵楚歌的境遇當中了。
隨後張瑞對趙雲說道:“趙校尉此戰奔襲千裏,一戰盡戮敵軍,功勳卓著,升為錦衣衛都指揮使,為孤之親軍,為孤監察不法。”
曆史上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劉備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趙雲果然不負所望,成功整頓了東吳吏兵。
張瑞相信,趙雲升任錦衣衛都指揮使後,必然能整肅貪腐,而又公正廉明,使錦衣衛兼得官員尊崇與敬畏。
趙雲立即起身應諾,說道:“雲必不負主公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