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境內設卡防止百姓逃離,是亂世每個諸侯都有的權力。
當然袁術設置關卡的權力,張瑞自然也有看不順眼,將其搗毀的權利。
這亂世,終歸到底還是憑實力決定處世之道。
張瑞聽聞袁術敵意後,淡定的迴道:“黃漢升乃是南陽人,調其入武關,掃清袁術所設鹿角、關卡。”
袁術既然敢封鎖關中,自然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武關在手,張瑞可以從容進退,當然不怕挑起事端。最差結局也不過是雙方繼續大打出手,袁術接著封鎖武關而已。
提及武關,張瑞想起當初曾令傅幹為商縣令,與閻柔、王忠在武關招徠關中流民與中原名士。
轉而對楊修問道:“孤曾派人於武關招徠流民士人,可有成效?”
漢末中原大亂,尤其董卓長期淩虐豫州,潁川、汝南皆被亂兵屠為焦土。
來不及逃走的皆成為刀下亡魂,成功逃脫到冀州、荊州、揚州的則成為了青史留名的名士。
如今孫堅令董卓深為忌憚的赫赫聲威還未形成,諸侯中僅有張瑞曾將董卓的顏麵踩在腳下蹂躪。
是故關中與荊州、遼東並為如今士人百姓避難之地。
經過長期積累,應見幾分成效。
楊修答道:“經武關而入長安之賢才士子不絕於路。自昭示科考分級應試之後,各郡縣提學官為顯教化之功,競相爭奪士子戶籍,有學識者皆被登錄在冊。”
張瑞滿意的點了點頭,看來今歲科考自己能見到許多青史留名的能臣了。隨後問道:“其中可有若個德高望重、名揚四海者?”
楊修麵露笑容,說道:“確有兩位海內名士,其一與主公尚為近鄰。”
“近鄰?”難怪楊修麵露笑意,張瑞亦不禁笑問道:“這莊園附近竟有此雅士?若有閑暇,孤卻要拜訪一番。是何人?”
“主公曾聞《五經章句》否?”
《四書章句集注》、《五經章句》,都是文史經典,張瑞雖沒看過,但大名卻有所耳聞。
楊修乃說道:“《五經章句》即名士宋忠,宋仲子所作,如今宋忠居於終南山下,以竹築屋,開設學院,講經釋義,弟子多達百餘人。”
宋忠這個名字可太是令人印象深刻了。通讀《三國演義》大概沒有哪個人名比這個更加晦氣了。想讓人不印象深刻都難。劉表死後,劉琮與大將蔡瑁等人遣宋忠向曹操上降表,在返迴途中,路過新野,為關羽所獲,劉備方得知劉琮已降曹操一事。劉備在斥責宋忠後,將其釋放。
演義中一筆帶過的角色,在真實曆史上卻是一位名揚天下的大儒。其弟子尹默、王肅、李撰、潘濬無不是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高官名將。尤其潘濬更是東吳重臣,與丞相顧雍,大將軍陸遜齊名並列。
這些名士能教書育人,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幫助。
張瑞原地踱步許久,說道:“孤治下之名士亦頗具規模,孤欲設一學院,使彼輩專心教書育人,著書立傳,爾以為如何?”
“製如太學?”
張瑞緩緩搖頭,關於太學、國子監一類機構在曆史上雖不乏其中有祖衝之這類名士,但大多數時間一直同死氣沉沉、貪汙腐敗等惡劣形象相伴。
究其根本無非兩點,其一生源質量差,各種官員後代可以蔭功入學,富商可以通過納銀入讀。其二學子結業可以直接出仕,卻又不能出任高位,受科舉出身的官員歧視。
張瑞不反對國家學府學員直接出仕,畢竟是匯聚了舉國的精英才俊。但厭惡毫無緣由的就封官就任。
況且也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出仕,適合出仕。
張瑞乃說道:“不同於太學,孤所立學院,其迴歸教育初心,隻負責教書育人。學員需飽讀詩書才可考入其中。精研四年,有所建樹,方可結業,授予博士之位。若有意出仕者,可直接參與科考州試。能過科考則授予高位,若不能過,則徹查其師長,是否腐敗。”
“且學院之中,不僅設五經博士,更設其他學派博士,兵家、法家、農家、墨家及孤最重視之數算,無一例外。學員需涉獵其中多數,精通數門。具體名數由祭酒、博士自行核算。”
這種形式其實已經比較像後世的國家頂級大學,張瑞對教育一向十分關注,便說道:“事關長安學院,孤將親自選址建設學院,擔任山長,設立典章。爾可替孤搜尋幾位大儒,與孤齊辦學院。”
楊修拱手應諾,說道:“主公所思博學多識之大儒,正是某欲談及之人。乃是避難關中之名士其二,與宋忠並列。”
“哦?是何人?”
“乃潁川名士人,司馬德操。”
“司馬德操?”
談及司馬德操,即便恃才傲物的楊修亦麵露尊崇之色,說道:“司馬公名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其人德行清雅,學究天人,能知人論世,可鑒才引賢,得世人之敬重。其博學之廣令人驚歎,非但通諸經史,又專精於左氏春秋,更兼知奇門、兵法。”
潁川陽翟人,出名的並非隻有郭嘉。
這位司馬徽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以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而廣為人知。
整個潁川在董卓暴虐下化為一片焦土,司馬徽避難於他州並不讓人意外。
隻是這位大儒竟然避難於自己治下,而未去荊州,著實令張瑞頗感驚訝。
立即關切的問道:“司馬公如今在做何事?”
“司馬公如今居於華陰縣,太華山下,畜牧墾殖,種桑養蠶。”
“做何事?”張瑞驚訝的張大了嘴巴,問道:“畜牧墾殖,種桑養蠶?”
這位名士未免也太接地氣了。作為一位享譽天下的大儒,你不去著書立傳也就罷了,至少教書育人吧?怎麽搞起農業生產這類事情了?
楊修鄭重點頭,說道:“的確如此,司馬公之所以未去荊州,便是因為主公治下桑樹成林,養桑便利。”
這……
張瑞分析過能吸引這位名士的原因,首先是己治下平寧,乃是避難桃園。其次是因為自己治下重視文教,廣辦學院,文風昌盛。
但怎麽也沒想到,最終壓倒荊州,吸引到司馬徽的竟然是文教之外的重視農桑。
當然袁術設置關卡的權力,張瑞自然也有看不順眼,將其搗毀的權利。
這亂世,終歸到底還是憑實力決定處世之道。
張瑞聽聞袁術敵意後,淡定的迴道:“黃漢升乃是南陽人,調其入武關,掃清袁術所設鹿角、關卡。”
袁術既然敢封鎖關中,自然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武關在手,張瑞可以從容進退,當然不怕挑起事端。最差結局也不過是雙方繼續大打出手,袁術接著封鎖武關而已。
提及武關,張瑞想起當初曾令傅幹為商縣令,與閻柔、王忠在武關招徠關中流民與中原名士。
轉而對楊修問道:“孤曾派人於武關招徠流民士人,可有成效?”
漢末中原大亂,尤其董卓長期淩虐豫州,潁川、汝南皆被亂兵屠為焦土。
來不及逃走的皆成為刀下亡魂,成功逃脫到冀州、荊州、揚州的則成為了青史留名的名士。
如今孫堅令董卓深為忌憚的赫赫聲威還未形成,諸侯中僅有張瑞曾將董卓的顏麵踩在腳下蹂躪。
是故關中與荊州、遼東並為如今士人百姓避難之地。
經過長期積累,應見幾分成效。
楊修答道:“經武關而入長安之賢才士子不絕於路。自昭示科考分級應試之後,各郡縣提學官為顯教化之功,競相爭奪士子戶籍,有學識者皆被登錄在冊。”
張瑞滿意的點了點頭,看來今歲科考自己能見到許多青史留名的能臣了。隨後問道:“其中可有若個德高望重、名揚四海者?”
楊修麵露笑容,說道:“確有兩位海內名士,其一與主公尚為近鄰。”
“近鄰?”難怪楊修麵露笑意,張瑞亦不禁笑問道:“這莊園附近竟有此雅士?若有閑暇,孤卻要拜訪一番。是何人?”
“主公曾聞《五經章句》否?”
《四書章句集注》、《五經章句》,都是文史經典,張瑞雖沒看過,但大名卻有所耳聞。
楊修乃說道:“《五經章句》即名士宋忠,宋仲子所作,如今宋忠居於終南山下,以竹築屋,開設學院,講經釋義,弟子多達百餘人。”
宋忠這個名字可太是令人印象深刻了。通讀《三國演義》大概沒有哪個人名比這個更加晦氣了。想讓人不印象深刻都難。劉表死後,劉琮與大將蔡瑁等人遣宋忠向曹操上降表,在返迴途中,路過新野,為關羽所獲,劉備方得知劉琮已降曹操一事。劉備在斥責宋忠後,將其釋放。
演義中一筆帶過的角色,在真實曆史上卻是一位名揚天下的大儒。其弟子尹默、王肅、李撰、潘濬無不是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高官名將。尤其潘濬更是東吳重臣,與丞相顧雍,大將軍陸遜齊名並列。
這些名士能教書育人,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幫助。
張瑞原地踱步許久,說道:“孤治下之名士亦頗具規模,孤欲設一學院,使彼輩專心教書育人,著書立傳,爾以為如何?”
“製如太學?”
張瑞緩緩搖頭,關於太學、國子監一類機構在曆史上雖不乏其中有祖衝之這類名士,但大多數時間一直同死氣沉沉、貪汙腐敗等惡劣形象相伴。
究其根本無非兩點,其一生源質量差,各種官員後代可以蔭功入學,富商可以通過納銀入讀。其二學子結業可以直接出仕,卻又不能出任高位,受科舉出身的官員歧視。
張瑞不反對國家學府學員直接出仕,畢竟是匯聚了舉國的精英才俊。但厭惡毫無緣由的就封官就任。
況且也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出仕,適合出仕。
張瑞乃說道:“不同於太學,孤所立學院,其迴歸教育初心,隻負責教書育人。學員需飽讀詩書才可考入其中。精研四年,有所建樹,方可結業,授予博士之位。若有意出仕者,可直接參與科考州試。能過科考則授予高位,若不能過,則徹查其師長,是否腐敗。”
“且學院之中,不僅設五經博士,更設其他學派博士,兵家、法家、農家、墨家及孤最重視之數算,無一例外。學員需涉獵其中多數,精通數門。具體名數由祭酒、博士自行核算。”
這種形式其實已經比較像後世的國家頂級大學,張瑞對教育一向十分關注,便說道:“事關長安學院,孤將親自選址建設學院,擔任山長,設立典章。爾可替孤搜尋幾位大儒,與孤齊辦學院。”
楊修拱手應諾,說道:“主公所思博學多識之大儒,正是某欲談及之人。乃是避難關中之名士其二,與宋忠並列。”
“哦?是何人?”
“乃潁川名士人,司馬德操。”
“司馬德操?”
談及司馬德操,即便恃才傲物的楊修亦麵露尊崇之色,說道:“司馬公名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其人德行清雅,學究天人,能知人論世,可鑒才引賢,得世人之敬重。其博學之廣令人驚歎,非但通諸經史,又專精於左氏春秋,更兼知奇門、兵法。”
潁川陽翟人,出名的並非隻有郭嘉。
這位司馬徽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以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而廣為人知。
整個潁川在董卓暴虐下化為一片焦土,司馬徽避難於他州並不讓人意外。
隻是這位大儒竟然避難於自己治下,而未去荊州,著實令張瑞頗感驚訝。
立即關切的問道:“司馬公如今在做何事?”
“司馬公如今居於華陰縣,太華山下,畜牧墾殖,種桑養蠶。”
“做何事?”張瑞驚訝的張大了嘴巴,問道:“畜牧墾殖,種桑養蠶?”
這位名士未免也太接地氣了。作為一位享譽天下的大儒,你不去著書立傳也就罷了,至少教書育人吧?怎麽搞起農業生產這類事情了?
楊修鄭重點頭,說道:“的確如此,司馬公之所以未去荊州,便是因為主公治下桑樹成林,養桑便利。”
這……
張瑞分析過能吸引這位名士的原因,首先是己治下平寧,乃是避難桃園。其次是因為自己治下重視文教,廣辦學院,文風昌盛。
但怎麽也沒想到,最終壓倒荊州,吸引到司馬徽的竟然是文教之外的重視農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