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何選擇離石而非美稷,崔州平詳細解釋道:“離石縣戰國時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二十一縣之一。及漢立,置離石縣,屬西河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年,郡縣俱廢。”


    “以離石為治,西為濤濤大河(黃河),東為太原大湖,與大陵縣緊密相連。交通便利,可得太原之助。尤其大陵縣鐵官眾多,官市發達。西河郡可販賣牛羊、奶酪、奶酒於大陵,換取各種器皿。”


    “自西河之戰至今,某已安頓百姓千餘戶,皆授予良田。又組織百姓萬餘人,沿河東郡北境開始向北屯田,廣種秋豆。”


    “此外在西河,畜牧官營。某留有千餘戶人家不事農業生產,專司為官府牧牛放羊。收集奶品、羊毛。多達上百萬之羊,足以使兩萬百姓無饑患之憂。”


    張瑞微微頷首,西河郡與曆史上的劉馥、顏斐情況還略有不同。西河郡留有上百萬牛羊的基礎,非但不用官府調撥糧食前往賑濟,反倒會留有結餘。


    久在西河,對農耕、畜牧皆有所了解,崔州平的確是最適合實現西河郡由遊牧向農耕過度的官員。


    針對移風易俗,改變生產方式,崔州平繼續說道:“西河郡為南匈奴所影響,多有胡虜之風。某以為僅憑學校、名士難以速改民風。故某於民屯之中設有百名教習,百姓以百人為一屯,白日耕作屯田,夜間習我諸夏文字,聞我諸夏先賢故事。”


    崔州平的這個舉措令張瑞大感意外。


    民屯與軍屯其實差距不大,皆是將百姓聚集到一處開荒屯田。隻是軍屯在屯田之外會利用閑暇時間練習軍陣,演練武藝。


    百姓可以在屯田之餘演武,便未嚐不可以習文。


    自古習文演武並列,崔州平這一番靈性轉換,令張瑞腦洞大開。


    後世的掃盲運動,也是在集體製下成功普及了教育。


    在一棵大樹下,掛一個簡陋黑板,一群農民圍在樹旁學習,成為了一代人經典的印象。


    張瑞乃問道:“事關文教,成效如何?”


    崔州平慎重的說道:“百姓對文教一事並不熱心,然對教習所講先賢故事卻頗感興趣。其中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後羿射日,西門豹治鄴,愚公移山,尊王攘夷及冠軍侯故事,最是受歡迎,有無數百姓甚至能加以複述。”


    張瑞莞爾一笑,這其中不是神話故事就是皇圖霸業,可真是符合諸夏五千年以來的審美愛好。


    能寓教於樂,增加百姓對諸夏的認同感,張瑞並不反對。隻是卻不能耽誤了文教大業,問道:“百姓於文教並不熱心,識字情況如何?”


    崔州平麵色凝重,說道:“不容樂觀,如今已月餘,仍有無數百姓無法書寫自己姓名。”


    張瑞認真思索許久,集體製下的學習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若對此而設立嚴刑酷法,會顯得極其突兀。


    集體的事情,還是要迴歸於集體去解決。沒有什麽是一場考試不能解決的。


    張瑞乃說道:“教習所傳文字,每月一考。一屯百人,若有一成不識文字,全屯受罰,取消一切娛樂活動,罰其為所有屯田百姓漿洗褲襪。若全屯皆能識文斷字,則予以獎勵,賞羊一隻。無論教習、百姓能有大功於文教者,孤親自獎賞之。”


    人是最明顯不過的社會性動物。當一件事情與集體榮譽掛鉤,就十分容易引起人心底的熱情。


    法西(和諧)斯集體主義便是其中極端,甚至使民眾產生了狂熱情緒。


    當然,在這個百姓目不識丁、民間生產力極端落後,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張瑞想搞極端集體主義也沒有物質基礎。


    能調度百姓學習文字的熱情便已足夠,想來沒有任何一屯人會想為其他屯漿洗臭襪子,爛底褲。


    隨後張瑞對一旁的賈詡吩咐道:“西河郡之所為,孤以為甚善。可推行於軍中。使每屯士卒皆習文字,明大義,學習《武經總要》之中卷《部伍營陣》,將三軍通典銘記於心。”


    賈詡麵露思索之色,說道:“屯長中恐不盡能識文斷字。”


    張瑞擺擺手,語氣堅定的說道:“全軍八萬餘人,豈能連八百識文斷字之人尚湊不齊全?選軍中士卒能粗通大義、教習文字者,分配各屯,拜為軍教長,位比隊率,專司軍中文教之事。再設軍教司,以軍教丞為督,總管軍中教務事宜,設立法度、章程、激勵與精研學習事宜。歸兵部管轄。”


    府兵招募一向以能識文斷字者為優先錄取,軍中豪強子弟,學院學子,將門豪傑,多有能識文斷字者,想湊齊八百識文斷字的軍官並不是難事。


    賈詡立即應諾,道:“某這便前往設置軍教事宜。”


    崔州平的舉措令張瑞眼前一亮,進而繼續說道:“賴君之奇才,西河已得穩固。按孤所籌劃,盡誅南匈奴之後,官府將遷十萬戶災民安頓於西河,君可有所準備?”


    “然也!”崔州平自信滿滿的答道:“此正是某自南向北,沿河東郡邊境開墾屯田之緣由。”


    “哦?作何解?”


    崔州平詳細解答道:“十萬戶災民,自各縣遷往西河,隊伍綿延數百上千裏,即便安頓亦非一日可竟全功,遷延或達數月近年。”


    “分批安置,欲不誤農耕,必有所區別行事。最南方最先得安寧,故種秋豆。”


    “百姓自南向北安置,在秋豆之北,百姓可於十月種冬麥。”


    “後續安置之百姓錯過冬麥,則可參與春耕,種粟米。”


    “自南向北分種秋豆、冬麥、春粟,可盡得農時。”


    張瑞滿意的撫掌而起,對崔州平說道:“孤得崔君相助,足以盡善西河政務,災民可定矣!”


    崔州平連忙拱手,說道:“誠賴主公恩德,災民乃得渡過災年。鈞不過略盡人事而已,不足為道。”


    張瑞一笑,說道:“然盡心仁政者,孤怎忍辜負?賜絲、錦各百匹,玉器、銅器、漆器各十套,以茲嘉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