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遼派信使一路狂奔抵達長安時。
張瑞正在府中愁容滿麵,盯著地圖搜刮每一處可用之兵。
右扶風境內的步兵主力剛剛開拔至長陵縣,抵達渭水沿岸,將會沿渭水一路東進,開赴華陰戰場。
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長街的寧靜。
京兆尹府中所有文武都緊張的盯著大門外滾鞍下馬的信使。
若張遼所部亦在華陰有所折損,局勢就糜爛至難以挽迴了。
信使一路疾跑到張瑞麵前,拱手說道:“稟主公,張討逆已解華陰之圍。圍困敵軍上萬人於華陰城下,請求主公速度發兵奪迴潼關險隘。”
張瑞不禁一笑,問道:“莫不是傳達有誤?張遼所部五千人,卻圍困了敵軍上萬人?”
這不由讓張瑞想起了一個笑話。
一名印軍士兵對他的長官一名英國上尉報告說:“長官,我抓住了五名德軍俘虜,包括一名少尉排長,四名士兵。”
這名英國上尉立即迴複說:“幹的漂亮,我的士兵。他們在哪裏呢?快帶過來給我看看。”
印度士兵連忙迴複:“不行啊,長官。他們正要把我帶走呢!”
士卒不懂張瑞的苦中作樂,連忙解釋道:“主公,千真萬確。張討逆已斬首數千級,將敵軍團團圍困於營中,前往潼關險隘之路已暢通無阻。”
這次眾人確認軍情無誤了,屋內頓時傳來一陣歡唿。
賈詡立即建議道:“主公可下令風陵渡守軍立即渡河南下,猛攻潼關險隘,打通道路,迎迴中郎將高順所部。”
張瑞點微微頷首,雖然不清楚前線究竟發生了什麽,但想到張遼這種人帶八百人就能在十萬大軍中圍困敵軍主將孫權,帶五千鐵騎就能陣斬烏桓單於,俘虜二十餘萬。
現在他帶五千戰力冠絕當世的並州突騎,圍困萬餘敵軍。雖然聽起來依舊不可思議,但相比他那些奇幻事跡,已經算很稀疏平常了。
於是便說道:“令風陵渡守軍即刻南下搶奪險隘,令華陰守軍予以配合。令徐榮星夜兼程,到華陰修整。”
如今華陰縣的敵軍已被張遼圍困,徐榮就可以大膽進軍了,沒必要步步為營。
華陰縣與長陵縣僅隔了一個京兆尹,星夜兼程,一天疾行百餘裏,次日傍晚便能抵達。一旦戰局有變,其略事休整便可參戰。若戰事平穩,其可為中軍砥柱,在華陰一直修整。
隨後張瑞亦帶領親衛趕赴華陰縣,就在張瑞抵達華陰縣的當天,風陵渡守軍得到軍令亦順利渡過黃河,北方威脅潼關側翼。
戰場態勢此刻錯綜複雜,彼此互相包夾。
呂布圍困了高順,張遼圍困了魏續。
而尚未建成的潼關則成了兩軍決定勝負的關鍵。
哪方占據潼關便可以徹底斷絕敵方的支援,阻絕對方糧道,從而不戰而勝。
以高順、魏續軍營裏的存糧而言必然都堅持不了許久。
這一點不用參軍分析,張瑞亦能看得清楚,呂布亦然。
所以雙方不約而同的將目光盯緊了地圖上的潼關險隘。
張瑞抬臂,重重揮拳砸到了地圖上鮮紅標記的潼關處,語氣肅殺,鮮明扼要的說道:“為孤打通潼關!”
呂布亦拔出利劍,盯著麾下諸將嗬斥道:“敢臨陣潰逃者,立斬不赦!”
交戰首日,賈詡便調派了裴儉、龐德、郝昭、成廉、樊稠、張濟六名校尉、軍侯發起狂暴攻勢,每名校尉領三百甲士猛攻兩個時辰,晝夜不息。
僅一天時間,山間土地就徹底被鮮血染紅,遠遠望去,山腰中間像是綻開了一片妖豔的紅花。
密集的火把將黑夜映如白晝,雙方將士卻奮命廝殺打的昏天暗地。
一連三天,張瑞就站在山腳下,麵覆寒霜,看著一隊隊忠誠無畏的將士衝上山腰。然後一批批冰冷的屍骸被抬下山腳。
戰局沒有任何改變,除了山間的土地愈發猩紅,覆蓋的麵積愈來愈廣。
敵我雙方都能看到山腰上激烈的戰事。
張瑞臉色一天比一天鐵青,魏續營中將士則一天比一天慘白。
已經如此慘烈了,鷹揚將軍還在派士卒上去血肉消磨,鷹揚將士還能忠誠奮命。
就算最終沒能奪迴潼關,眾人也覺得自己逃不迴潼關以東了。
彼時積攢了一腔怨憤的鷹揚大軍必然會將所有怒火都發泄到守營士卒身上。三軍士卒捫心自問,絕對扛不住山上那種慘烈的戰事,一旦被攻破大營,積攢了一腔怒火的鷹揚將軍真的還能保持不濫殺、不屠戮的美德嗎?
事實也正如魏續等人所料,張瑞如今已經眼睛一片血紅,像極了擇人而噬的猛獸。
負責匯報傷亡的趙豐,每次報告過後都會出一身冷汗,流遍全身的汗水就像淋了一場大雨。無比慶幸自己又在死亡的邊緣活了下來。
又到了匯報的時刻,趙豐感覺像是被命運掐住了咽喉,深深吸了幾口氣,走到張瑞身後,輕聲說道:“主公,及今日將士已陣亡一千三百一十七人,重傷兩千六百人,消耗弩箭十六萬三千,折損鐵甲七百八十套……”
張瑞背負雙手,望著遠方山腰上依舊慘烈的戰事,身形一動未動,仿佛充耳未聞。
良久才緩緩張口,聲音嘶啞,問道:“將士軍心如何?”
趙豐猶豫了瞬間,還是如實答道:“士卒已有畏懼之心,談攻山而色變。然軍心依舊穩定,絕無非議。對此,諸部軍正皆願以性命擔保,絕無士卒誹軍、謗軍。”
說話間,記室參軍王昶快步趕了過來,臉上帶有喜意,說道:“主公,河內來使,袁車騎聞華陰戰局吃緊,派遣大將顏良將兵五千前來支援,公孫奮武亦派遣大將嚴綱率軍兩千同行。”
張瑞終於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這天下諸侯並非皆是魚目寸光之徒。
七千將士的加入,會極大改善張瑞如今兵力吃緊的情況。
“段文如今身在何處?”
“該部如今正沿大河西進,尚未抵達風陵渡。然,科學院首席執教馬先生卻在風陵渡口,連派兩批信使,請求覲見。”
張瑞正在府中愁容滿麵,盯著地圖搜刮每一處可用之兵。
右扶風境內的步兵主力剛剛開拔至長陵縣,抵達渭水沿岸,將會沿渭水一路東進,開赴華陰戰場。
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長街的寧靜。
京兆尹府中所有文武都緊張的盯著大門外滾鞍下馬的信使。
若張遼所部亦在華陰有所折損,局勢就糜爛至難以挽迴了。
信使一路疾跑到張瑞麵前,拱手說道:“稟主公,張討逆已解華陰之圍。圍困敵軍上萬人於華陰城下,請求主公速度發兵奪迴潼關險隘。”
張瑞不禁一笑,問道:“莫不是傳達有誤?張遼所部五千人,卻圍困了敵軍上萬人?”
這不由讓張瑞想起了一個笑話。
一名印軍士兵對他的長官一名英國上尉報告說:“長官,我抓住了五名德軍俘虜,包括一名少尉排長,四名士兵。”
這名英國上尉立即迴複說:“幹的漂亮,我的士兵。他們在哪裏呢?快帶過來給我看看。”
印度士兵連忙迴複:“不行啊,長官。他們正要把我帶走呢!”
士卒不懂張瑞的苦中作樂,連忙解釋道:“主公,千真萬確。張討逆已斬首數千級,將敵軍團團圍困於營中,前往潼關險隘之路已暢通無阻。”
這次眾人確認軍情無誤了,屋內頓時傳來一陣歡唿。
賈詡立即建議道:“主公可下令風陵渡守軍立即渡河南下,猛攻潼關險隘,打通道路,迎迴中郎將高順所部。”
張瑞點微微頷首,雖然不清楚前線究竟發生了什麽,但想到張遼這種人帶八百人就能在十萬大軍中圍困敵軍主將孫權,帶五千鐵騎就能陣斬烏桓單於,俘虜二十餘萬。
現在他帶五千戰力冠絕當世的並州突騎,圍困萬餘敵軍。雖然聽起來依舊不可思議,但相比他那些奇幻事跡,已經算很稀疏平常了。
於是便說道:“令風陵渡守軍即刻南下搶奪險隘,令華陰守軍予以配合。令徐榮星夜兼程,到華陰修整。”
如今華陰縣的敵軍已被張遼圍困,徐榮就可以大膽進軍了,沒必要步步為營。
華陰縣與長陵縣僅隔了一個京兆尹,星夜兼程,一天疾行百餘裏,次日傍晚便能抵達。一旦戰局有變,其略事休整便可參戰。若戰事平穩,其可為中軍砥柱,在華陰一直修整。
隨後張瑞亦帶領親衛趕赴華陰縣,就在張瑞抵達華陰縣的當天,風陵渡守軍得到軍令亦順利渡過黃河,北方威脅潼關側翼。
戰場態勢此刻錯綜複雜,彼此互相包夾。
呂布圍困了高順,張遼圍困了魏續。
而尚未建成的潼關則成了兩軍決定勝負的關鍵。
哪方占據潼關便可以徹底斷絕敵方的支援,阻絕對方糧道,從而不戰而勝。
以高順、魏續軍營裏的存糧而言必然都堅持不了許久。
這一點不用參軍分析,張瑞亦能看得清楚,呂布亦然。
所以雙方不約而同的將目光盯緊了地圖上的潼關險隘。
張瑞抬臂,重重揮拳砸到了地圖上鮮紅標記的潼關處,語氣肅殺,鮮明扼要的說道:“為孤打通潼關!”
呂布亦拔出利劍,盯著麾下諸將嗬斥道:“敢臨陣潰逃者,立斬不赦!”
交戰首日,賈詡便調派了裴儉、龐德、郝昭、成廉、樊稠、張濟六名校尉、軍侯發起狂暴攻勢,每名校尉領三百甲士猛攻兩個時辰,晝夜不息。
僅一天時間,山間土地就徹底被鮮血染紅,遠遠望去,山腰中間像是綻開了一片妖豔的紅花。
密集的火把將黑夜映如白晝,雙方將士卻奮命廝殺打的昏天暗地。
一連三天,張瑞就站在山腳下,麵覆寒霜,看著一隊隊忠誠無畏的將士衝上山腰。然後一批批冰冷的屍骸被抬下山腳。
戰局沒有任何改變,除了山間的土地愈發猩紅,覆蓋的麵積愈來愈廣。
敵我雙方都能看到山腰上激烈的戰事。
張瑞臉色一天比一天鐵青,魏續營中將士則一天比一天慘白。
已經如此慘烈了,鷹揚將軍還在派士卒上去血肉消磨,鷹揚將士還能忠誠奮命。
就算最終沒能奪迴潼關,眾人也覺得自己逃不迴潼關以東了。
彼時積攢了一腔怨憤的鷹揚大軍必然會將所有怒火都發泄到守營士卒身上。三軍士卒捫心自問,絕對扛不住山上那種慘烈的戰事,一旦被攻破大營,積攢了一腔怒火的鷹揚將軍真的還能保持不濫殺、不屠戮的美德嗎?
事實也正如魏續等人所料,張瑞如今已經眼睛一片血紅,像極了擇人而噬的猛獸。
負責匯報傷亡的趙豐,每次報告過後都會出一身冷汗,流遍全身的汗水就像淋了一場大雨。無比慶幸自己又在死亡的邊緣活了下來。
又到了匯報的時刻,趙豐感覺像是被命運掐住了咽喉,深深吸了幾口氣,走到張瑞身後,輕聲說道:“主公,及今日將士已陣亡一千三百一十七人,重傷兩千六百人,消耗弩箭十六萬三千,折損鐵甲七百八十套……”
張瑞背負雙手,望著遠方山腰上依舊慘烈的戰事,身形一動未動,仿佛充耳未聞。
良久才緩緩張口,聲音嘶啞,問道:“將士軍心如何?”
趙豐猶豫了瞬間,還是如實答道:“士卒已有畏懼之心,談攻山而色變。然軍心依舊穩定,絕無非議。對此,諸部軍正皆願以性命擔保,絕無士卒誹軍、謗軍。”
說話間,記室參軍王昶快步趕了過來,臉上帶有喜意,說道:“主公,河內來使,袁車騎聞華陰戰局吃緊,派遣大將顏良將兵五千前來支援,公孫奮武亦派遣大將嚴綱率軍兩千同行。”
張瑞終於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這天下諸侯並非皆是魚目寸光之徒。
七千將士的加入,會極大改善張瑞如今兵力吃緊的情況。
“段文如今身在何處?”
“該部如今正沿大河西進,尚未抵達風陵渡。然,科學院首席執教馬先生卻在風陵渡口,連派兩批信使,請求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