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濟一堂的士子都在恭謹等候張瑞問策,張瑞不可能對三個詫異的青年有什麽特殊的反應。
依舊從容的望向所有人,說道:“如今三月,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蓬勃氣象,正如我鷹揚將軍府壯大之勢。便請諸君試言之,孤克長安之後,當憑農、工、商何以為重,方能成就偉業。”
如今天下兵災不斷,亂象叢生,已是天下大亂的模樣。
值此背景,張瑞對自己的野心已不加掩飾,就是要昭示學子們,不世之功就在前方!
隨後眾人開始動筆,鷹揚將軍府對工商之事十分看重已廣為人知。沒有人會頑固的寫重本抑末,但想寫好如何發展工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絕大部分士子自幼接觸到的理念一直是士人高貴,農為根本,工商皆賤業。
如今要寫農、工、商之重,除了要文思敏捷、才幹斐然以外,必須還要對工商之事有所了解。
這種科考的題目,勢必會引導學子不能死讀書,多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殿試的考試時長隻有一個時辰,也就兩杯熱茶的功夫,士子們便已經開始紛紛交卷。
六十人的卷子,又都是文采斐然的文字,張瑞已經無法一人審閱了。早在殿試開始前,便已組建了人數五人的審閱團隊,都是鷹揚將軍府身居高位的重臣,分別是審配、國淵、裴潛、衛覬、荀興,皆對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重要意義清楚無比。
閱卷不久,荀興就一臉興奮的拿著一份試卷走到張瑞麵前,激動的說道:“恭喜主公,今朝得一大才矣!雖未閱卷完成,但我等五人皆以為此人當為今科狀元!”
“哦?是何人,竟得君等一致認可?”張瑞笑著問道。
“河東襄陵人賈逵,字梁道,年方十七,家境貧寒,去年十六歲符合學館結業條件,便積極參與科考。”
賈逵?
張瑞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人可是個文武全才。與賈詡、張既、程昱、顧雍等人並稱為魏晉八君子。
與揚州刺史劉馥、並州刺史梁習、涼州刺史張既等人一同被陳壽評價為“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裏。”
“跟某詳述一下賈逵之策文。”
“賈逵以為農業為一切之根本。若農田產出不足為用,縱有金銀滿倉亦會民心不穩,匪寇叢生。”
“然其並未重彈重本抑末之陳詞濫調,而是強調,應當努力提升農田產出。並舉例若五萬人種田所產糧食能抵從前十萬人,則富餘的五萬人可投入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以此來增加百姓財富。”
張瑞笑著撫掌,激動的讚歎道:“此方為解決問題之能臣!絕非庸吏!”
儒家文化的開拓進取精神的確是一大短板。幾千年來一直繞著重本抑末在修修補補。
仿佛這就是千古不變的至理。
沒錯,通過大量百姓投入農業生產的確能收獲更多的糧食。
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稍有個天災人禍就會餓殍遍野。
隻有提高農田畝產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手段。
設想五萬人所產糧食就抵曾經十萬人曾經的勞碌與消耗,那此時投入六萬人參與農業生產,多出的一萬人所產糧食不就是社會積累的財富嗎?
“關於提高農田產出,賈逵有何提議?”
“其主張有三,第一大力興修水利灌溉,重新修繕鄭國渠。”
張瑞不禁莞爾一笑,這可真是對得起賈逵曆史上“賈侯渠”的稱號。曆史上賈逵擔任豫州刺史期間,興修水利,鑿通運河二百餘裏,便利民生,方被冠以“賈侯渠”之稱。
如今他不在豫州搞基礎建設了,卻跑到關中打起了鄭國渠的主意。
“他對鄭國渠有何想法?”
事關鄭國渠,荀興也得對著卷宗仔細比對,迴道:“戰國末年,秦國以鄭國渠灌溉田畝四萬頃,先秦以來一頃皆為五十畝,即鄭國渠灌溉之田多達兩百萬畝。史書中言,此渠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意為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以增加土地肥力。畝皆收糧一鍾。一鍾即六石四鬥。然涇水一石,其泥數鬥。朝廷曆經羌族戡亂,無力疏通,使鄭國渠大麵積堵塞,能用者隻有其中一段。”
聞言張瑞端茶的手臂都顫抖了幾下,連忙放下茶杯,關切的問道:“畝產多少?”
“據《史記》、《漢書》記載,鄭國渠灌溉之田,收皆畝一鍾。即畝產六石四鬥。”
張瑞深吸了口氣,轉身看向身後的參謀,問道:“河東、太原之田畝產是多少?若孤沒有記錯,為畝產一石至一石半?”
趙豐立即躬身迴答道:“主公明察秋毫,的確如此。尋常田地按精耕程度,產量從一石至一石半不等。水利灌溉發達之地,或能接近兩石。及主公大力推廣曲轅犁、鋼鐵農具,郡縣大興水利,今年畝產必能超過兩石。”
尋常田地產量才一石半,頃遭禍亂,畝產就跌到一石以下了,即便自己大力提高生產力,畝產也不過兩石左右。這跟畝產六石四鬥,足有三到六倍之差!
要知道畝產六石四鬥還是以前的產量,隻因為鄭國渠引涇水灌溉,增加了土地肥力,並未改變耕作方式。一旦使用上曲轅犁和鋼鐵農具,產量還能繼續提升。
按畝產量七石算,兩百萬畝良田就能收獲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合太原、河東兩郡府庫也隻有一百六十萬石糧食。這還是有鹽引開中法收割天下財富的原因。
而照料這兩百萬畝良田卻隻需要兩萬戶人家。
也就是說長安一個縣,兩萬戶人家的產出能抵太原、河東兩個郡十四萬戶人家。
然而整個太原的戶籍都沒有十四萬戶。
太原征兵一萬八千人,以七戶出一兵算,才有十二萬戶人家。
一城抵一國,毫不誇張。
張瑞深吸了口氣,鄭國渠的修繕勢在必行!
“賈逵對整修鄭國渠有何提議?”
依舊從容的望向所有人,說道:“如今三月,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蓬勃氣象,正如我鷹揚將軍府壯大之勢。便請諸君試言之,孤克長安之後,當憑農、工、商何以為重,方能成就偉業。”
如今天下兵災不斷,亂象叢生,已是天下大亂的模樣。
值此背景,張瑞對自己的野心已不加掩飾,就是要昭示學子們,不世之功就在前方!
隨後眾人開始動筆,鷹揚將軍府對工商之事十分看重已廣為人知。沒有人會頑固的寫重本抑末,但想寫好如何發展工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絕大部分士子自幼接觸到的理念一直是士人高貴,農為根本,工商皆賤業。
如今要寫農、工、商之重,除了要文思敏捷、才幹斐然以外,必須還要對工商之事有所了解。
這種科考的題目,勢必會引導學子不能死讀書,多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殿試的考試時長隻有一個時辰,也就兩杯熱茶的功夫,士子們便已經開始紛紛交卷。
六十人的卷子,又都是文采斐然的文字,張瑞已經無法一人審閱了。早在殿試開始前,便已組建了人數五人的審閱團隊,都是鷹揚將軍府身居高位的重臣,分別是審配、國淵、裴潛、衛覬、荀興,皆對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重要意義清楚無比。
閱卷不久,荀興就一臉興奮的拿著一份試卷走到張瑞麵前,激動的說道:“恭喜主公,今朝得一大才矣!雖未閱卷完成,但我等五人皆以為此人當為今科狀元!”
“哦?是何人,竟得君等一致認可?”張瑞笑著問道。
“河東襄陵人賈逵,字梁道,年方十七,家境貧寒,去年十六歲符合學館結業條件,便積極參與科考。”
賈逵?
張瑞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人可是個文武全才。與賈詡、張既、程昱、顧雍等人並稱為魏晉八君子。
與揚州刺史劉馥、並州刺史梁習、涼州刺史張既等人一同被陳壽評價為“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裏。”
“跟某詳述一下賈逵之策文。”
“賈逵以為農業為一切之根本。若農田產出不足為用,縱有金銀滿倉亦會民心不穩,匪寇叢生。”
“然其並未重彈重本抑末之陳詞濫調,而是強調,應當努力提升農田產出。並舉例若五萬人種田所產糧食能抵從前十萬人,則富餘的五萬人可投入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以此來增加百姓財富。”
張瑞笑著撫掌,激動的讚歎道:“此方為解決問題之能臣!絕非庸吏!”
儒家文化的開拓進取精神的確是一大短板。幾千年來一直繞著重本抑末在修修補補。
仿佛這就是千古不變的至理。
沒錯,通過大量百姓投入農業生產的確能收獲更多的糧食。
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稍有個天災人禍就會餓殍遍野。
隻有提高農田畝產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手段。
設想五萬人所產糧食就抵曾經十萬人曾經的勞碌與消耗,那此時投入六萬人參與農業生產,多出的一萬人所產糧食不就是社會積累的財富嗎?
“關於提高農田產出,賈逵有何提議?”
“其主張有三,第一大力興修水利灌溉,重新修繕鄭國渠。”
張瑞不禁莞爾一笑,這可真是對得起賈逵曆史上“賈侯渠”的稱號。曆史上賈逵擔任豫州刺史期間,興修水利,鑿通運河二百餘裏,便利民生,方被冠以“賈侯渠”之稱。
如今他不在豫州搞基礎建設了,卻跑到關中打起了鄭國渠的主意。
“他對鄭國渠有何想法?”
事關鄭國渠,荀興也得對著卷宗仔細比對,迴道:“戰國末年,秦國以鄭國渠灌溉田畝四萬頃,先秦以來一頃皆為五十畝,即鄭國渠灌溉之田多達兩百萬畝。史書中言,此渠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意為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以增加土地肥力。畝皆收糧一鍾。一鍾即六石四鬥。然涇水一石,其泥數鬥。朝廷曆經羌族戡亂,無力疏通,使鄭國渠大麵積堵塞,能用者隻有其中一段。”
聞言張瑞端茶的手臂都顫抖了幾下,連忙放下茶杯,關切的問道:“畝產多少?”
“據《史記》、《漢書》記載,鄭國渠灌溉之田,收皆畝一鍾。即畝產六石四鬥。”
張瑞深吸了口氣,轉身看向身後的參謀,問道:“河東、太原之田畝產是多少?若孤沒有記錯,為畝產一石至一石半?”
趙豐立即躬身迴答道:“主公明察秋毫,的確如此。尋常田地按精耕程度,產量從一石至一石半不等。水利灌溉發達之地,或能接近兩石。及主公大力推廣曲轅犁、鋼鐵農具,郡縣大興水利,今年畝產必能超過兩石。”
尋常田地產量才一石半,頃遭禍亂,畝產就跌到一石以下了,即便自己大力提高生產力,畝產也不過兩石左右。這跟畝產六石四鬥,足有三到六倍之差!
要知道畝產六石四鬥還是以前的產量,隻因為鄭國渠引涇水灌溉,增加了土地肥力,並未改變耕作方式。一旦使用上曲轅犁和鋼鐵農具,產量還能繼續提升。
按畝產量七石算,兩百萬畝良田就能收獲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合太原、河東兩郡府庫也隻有一百六十萬石糧食。這還是有鹽引開中法收割天下財富的原因。
而照料這兩百萬畝良田卻隻需要兩萬戶人家。
也就是說長安一個縣,兩萬戶人家的產出能抵太原、河東兩個郡十四萬戶人家。
然而整個太原的戶籍都沒有十四萬戶。
太原征兵一萬八千人,以七戶出一兵算,才有十二萬戶人家。
一城抵一國,毫不誇張。
張瑞深吸了口氣,鄭國渠的修繕勢在必行!
“賈逵對整修鄭國渠有何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