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袁紹能被推舉為盟主,除了長得帥、名氣大與出身名門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聯軍諸侯中沒人能與他爭這個盟主之位。
把盟主的位置送給酸棗會盟的各位諸侯,都沒人敢接受。
酸棗會盟的諸侯,在歃血盟誓時,互相推讓,誰都不肯上壇領誓。
最終是義士臧洪上台,慷慨激揚,聲情並茂、涕淚交流,念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一群諸侯會盟,結果領誓的是一位曹掾。可想而知,這群諸侯哪有什麽染指盟主之位的想法。
袁術倒是有那份膽氣,隻是聲望卻不如袁紹,沒有競爭的能力。
所以如今聯軍內,有聲望、有膽氣,能領盟主之位的就隻有四人。
分別是大司馬劉虞、後將軍袁術、鷹揚將軍張瑞與渤海太守袁紹。
論官職,袁紹排在最後一位。
袁紹想贏得盟主之位,必須有一個強硬無比的助力,讓天下對他當盟主無話可說。
袁紹精明無比,在注意到張瑞借口留下時,便知道其欲與自己達成一筆交易。
便笑著問道:“鷹揚將軍可是願助我出任盟主?”
張瑞當即搖頭,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某隻助能有利於我的盟主!”
至於張瑞為什麽不當盟主。
想想就覺得這事不靠譜。酸棗會盟的諸侯,張瑞一個都不認識。
一紙調令過去,哪個諸侯腦袋抽了,會認可這種命令?
但凡有一絲可能,張瑞都不會錯過。立馬競選盟主,讓曹操、夏侯淵、曹仁到自己手下效力,讓豫州刺史孔伷把荀彧、荀攸、戲誌才、郭嘉、鍾繇、徐庶這些人全送到河內出謀劃策。
所以對張瑞而言最佳選擇是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盟主。
鷹揚將軍一係人多勢眾,無論支持袁紹還是劉虞,都能使其增加極大的勝率。
袁紹當即問道:“鷹揚將軍所求者何?”
張瑞笑著一指腳下,說道:“河內!”
袁紹求名,張瑞務實,想要同時滿足二人的利益,那必然有人要有所犧牲。
密室中,兩支手掌重重的握在了一起。
新年過後,國家再改年號為初平元年。
關東義師紛紛匯聚,在等候諸侯會盟的這段時間,來自黑山張燕的物資卻先一步抵達。
戰馬一千匹絲毫未差,糧草十萬石張燕卻拿不出來,隻送了五萬石,剩下的以黃金作為補償。沒用五銖錢,就說明張燕對太原政務有所了解,顯然其麾下也有人曾到太原做過交易。
至於張牛角的部眾,如今隻剩下了兩萬多人。而且不全是青壯,其中老弱占了約有三成。
這些人雖然是先父的部眾,但張瑞並沒有打算將其全部納入軍中。
直接沙汰了絕大部分,就地安置在河內西部郡縣。
留下了三千人在段文麾下接受整編、訓練。
當張瑞忙著安頓這些部曲時,來自幽州的聯軍曆經一個多月,終於抵達了河內。
果然如袁紹所料,率兵趕來的是奮武將軍公孫瓚。
幽州軍共出動徒卒兩萬,鐵騎六千。
這位白馬將軍嫉惡如仇,對異族更是深惡痛絕,在這方麵,與張瑞深有共鳴,所以自駐軍河內以來,張瑞與這位白馬將軍甚為交情密切。
而且與曆史上的反目成仇不同,公孫瓚與袁紹亦頗有共同話題。
二人都十分瞧不起自己頭頂上的州牧。
公孫瓚覺得劉虞婦人之仁,袁紹覺得韓馥素性恇怯。
所以袁紹很快便將公孫瓚拉入同盟,導致河內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上表其為車騎將軍。
酸棗諸侯那邊卻發生了混亂,有人欲推薦大司馬劉虞為盟主,有人欲推薦後將軍袁術為盟主。
但曹操、張邈、張超、陶謙都力薦袁紹,最後算上河內諸侯,支持袁紹的各州守相多達數十人。
於是袁紹算是名正言順的合幽、並、徐、兗、豫等數十郡守相,歃血為盟,正式誓師。
此時在河內已雲集了十餘萬大軍。
分別是袁紹所部三萬人,張瑞所部三萬一千人,韓馥所部三萬三千人,公孫瓚所部兩萬六千人,王匡所部一萬五千人,楊鳳所部兩萬人。
以及各路諸侯一路收納的投軍豪傑三萬餘人。
有這種規模的部隊在河內,必然不能裹足不前,否則糧草供應都是一個巨大負擔。
在袁紹登壇盟誓的當天,一眾諸侯便坐在一起部署作戰方案,這方麵作為盟主的袁紹顯示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在排兵布陣方麵安排的無人能質疑。
諸侯各部要輪流出戰,每日都征戰不息。
孟津關與小平津關下血流成河。就張瑞所見,交戰初期,聯軍士氣正盛,並無消極怠站的態度。
在河內開戰之後,酸棗聯軍亦開始向西開拔。
先鋒是河南尹朱儁,這位漢末名將帶領上萬部眾、家丁一路征伐,連克數縣,一路攻至滎陽,才被中郎將呂布擋住了鋒芒,雙方大戰於滎陽境內,生民死傷無數。
鏖戰期間,張瑞所部軍兵亦曾猛攻孟津關兩次,死傷上千名精銳軍人。
河內聯軍展現出的強大攻勢著實驚到了守關的都尉,那種日夜不息的猛攻,像是下定決心,全軍必克兩關。
兩名都尉不約而同的派出信使前往洛陽請求援兵。
董卓收到信後,詳細比對,發現二人描述的情景相似,河內聯軍的確在猛攻兩關。
便將手中不多的機動兵力抽調出了一部分增援到兩處雄關。
這種雄關,在冷兵器時代想要靠人力強行攻破,消耗的人力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完全在一支軍隊可承受傷亡範圍之外。
猛攻數日後,袁紹便召集眾諸侯,議事,說道:“如今兩關又得援軍,短期內難以攻破。諸位皆當世英傑,可有何良策?”
兩關之戰,確實是打疼了所有諸侯。最精華、最嫡係的部隊就那樣白白折損在毫無希望的攻城之戰中,誰都不想再繼續下去了。
這時候哪怕隨便換一個稍微可行的方案,眾人也會讚同,實在不想在兩座雄關下繼續血肉消磨。
於是張瑞抓住時機,說道:“關於渡河,某麾下參謀有一提案。雖必然導致折損慘重,但卻必能見效,使大軍渡過黃河。”
把盟主的位置送給酸棗會盟的各位諸侯,都沒人敢接受。
酸棗會盟的諸侯,在歃血盟誓時,互相推讓,誰都不肯上壇領誓。
最終是義士臧洪上台,慷慨激揚,聲情並茂、涕淚交流,念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一群諸侯會盟,結果領誓的是一位曹掾。可想而知,這群諸侯哪有什麽染指盟主之位的想法。
袁術倒是有那份膽氣,隻是聲望卻不如袁紹,沒有競爭的能力。
所以如今聯軍內,有聲望、有膽氣,能領盟主之位的就隻有四人。
分別是大司馬劉虞、後將軍袁術、鷹揚將軍張瑞與渤海太守袁紹。
論官職,袁紹排在最後一位。
袁紹想贏得盟主之位,必須有一個強硬無比的助力,讓天下對他當盟主無話可說。
袁紹精明無比,在注意到張瑞借口留下時,便知道其欲與自己達成一筆交易。
便笑著問道:“鷹揚將軍可是願助我出任盟主?”
張瑞當即搖頭,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某隻助能有利於我的盟主!”
至於張瑞為什麽不當盟主。
想想就覺得這事不靠譜。酸棗會盟的諸侯,張瑞一個都不認識。
一紙調令過去,哪個諸侯腦袋抽了,會認可這種命令?
但凡有一絲可能,張瑞都不會錯過。立馬競選盟主,讓曹操、夏侯淵、曹仁到自己手下效力,讓豫州刺史孔伷把荀彧、荀攸、戲誌才、郭嘉、鍾繇、徐庶這些人全送到河內出謀劃策。
所以對張瑞而言最佳選擇是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盟主。
鷹揚將軍一係人多勢眾,無論支持袁紹還是劉虞,都能使其增加極大的勝率。
袁紹當即問道:“鷹揚將軍所求者何?”
張瑞笑著一指腳下,說道:“河內!”
袁紹求名,張瑞務實,想要同時滿足二人的利益,那必然有人要有所犧牲。
密室中,兩支手掌重重的握在了一起。
新年過後,國家再改年號為初平元年。
關東義師紛紛匯聚,在等候諸侯會盟的這段時間,來自黑山張燕的物資卻先一步抵達。
戰馬一千匹絲毫未差,糧草十萬石張燕卻拿不出來,隻送了五萬石,剩下的以黃金作為補償。沒用五銖錢,就說明張燕對太原政務有所了解,顯然其麾下也有人曾到太原做過交易。
至於張牛角的部眾,如今隻剩下了兩萬多人。而且不全是青壯,其中老弱占了約有三成。
這些人雖然是先父的部眾,但張瑞並沒有打算將其全部納入軍中。
直接沙汰了絕大部分,就地安置在河內西部郡縣。
留下了三千人在段文麾下接受整編、訓練。
當張瑞忙著安頓這些部曲時,來自幽州的聯軍曆經一個多月,終於抵達了河內。
果然如袁紹所料,率兵趕來的是奮武將軍公孫瓚。
幽州軍共出動徒卒兩萬,鐵騎六千。
這位白馬將軍嫉惡如仇,對異族更是深惡痛絕,在這方麵,與張瑞深有共鳴,所以自駐軍河內以來,張瑞與這位白馬將軍甚為交情密切。
而且與曆史上的反目成仇不同,公孫瓚與袁紹亦頗有共同話題。
二人都十分瞧不起自己頭頂上的州牧。
公孫瓚覺得劉虞婦人之仁,袁紹覺得韓馥素性恇怯。
所以袁紹很快便將公孫瓚拉入同盟,導致河內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上表其為車騎將軍。
酸棗諸侯那邊卻發生了混亂,有人欲推薦大司馬劉虞為盟主,有人欲推薦後將軍袁術為盟主。
但曹操、張邈、張超、陶謙都力薦袁紹,最後算上河內諸侯,支持袁紹的各州守相多達數十人。
於是袁紹算是名正言順的合幽、並、徐、兗、豫等數十郡守相,歃血為盟,正式誓師。
此時在河內已雲集了十餘萬大軍。
分別是袁紹所部三萬人,張瑞所部三萬一千人,韓馥所部三萬三千人,公孫瓚所部兩萬六千人,王匡所部一萬五千人,楊鳳所部兩萬人。
以及各路諸侯一路收納的投軍豪傑三萬餘人。
有這種規模的部隊在河內,必然不能裹足不前,否則糧草供應都是一個巨大負擔。
在袁紹登壇盟誓的當天,一眾諸侯便坐在一起部署作戰方案,這方麵作為盟主的袁紹顯示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在排兵布陣方麵安排的無人能質疑。
諸侯各部要輪流出戰,每日都征戰不息。
孟津關與小平津關下血流成河。就張瑞所見,交戰初期,聯軍士氣正盛,並無消極怠站的態度。
在河內開戰之後,酸棗聯軍亦開始向西開拔。
先鋒是河南尹朱儁,這位漢末名將帶領上萬部眾、家丁一路征伐,連克數縣,一路攻至滎陽,才被中郎將呂布擋住了鋒芒,雙方大戰於滎陽境內,生民死傷無數。
鏖戰期間,張瑞所部軍兵亦曾猛攻孟津關兩次,死傷上千名精銳軍人。
河內聯軍展現出的強大攻勢著實驚到了守關的都尉,那種日夜不息的猛攻,像是下定決心,全軍必克兩關。
兩名都尉不約而同的派出信使前往洛陽請求援兵。
董卓收到信後,詳細比對,發現二人描述的情景相似,河內聯軍的確在猛攻兩關。
便將手中不多的機動兵力抽調出了一部分增援到兩處雄關。
這種雄關,在冷兵器時代想要靠人力強行攻破,消耗的人力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完全在一支軍隊可承受傷亡範圍之外。
猛攻數日後,袁紹便召集眾諸侯,議事,說道:“如今兩關又得援軍,短期內難以攻破。諸位皆當世英傑,可有何良策?”
兩關之戰,確實是打疼了所有諸侯。最精華、最嫡係的部隊就那樣白白折損在毫無希望的攻城之戰中,誰都不想再繼續下去了。
這時候哪怕隨便換一個稍微可行的方案,眾人也會讚同,實在不想在兩座雄關下繼續血肉消磨。
於是張瑞抓住時機,說道:“關於渡河,某麾下參謀有一提案。雖必然導致折損慘重,但卻必能見效,使大軍渡過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