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正是寒風淩冽的時候,張瑞率軍抵達了河內。
此時在河內的討董諸侯有五位,分別是鷹揚將軍張瑞、太原太守蓋勳、南匈奴單於於夫羅、黑山校尉楊鳳與河內太守王匡。
聯軍中還有兩位爰舉義旗的諸侯已經將部隊派遣過來,但其本人已經確定不會趕赴河內。分別是護匈奴中郎將王柔與雁門太守郭縕。
各諸侯的部隊由鷹揚將軍張瑞負責部署。
當然張瑞是不管這些瑣事的,真正負責部署的是鷹揚將軍府司馬賈詡。
這位智計無雙的頂級謀士,將防線布置的如鐵桶一般,滴水不漏。
張遼統率鷹揚將軍府精銳步騎萬人駐紮在孟津渡最前線,保證沿河防線穩固,護衛戰船水師安全。
王昶統率五千護匈奴中郎將鐵騎在城東紮營,距離河陽縣與孟津渡的距離都是十五裏。以鐵騎之迅捷,任何地方有事,一刻鍾便能進行支援。
張瑞對這五千漢室鐵騎非常優厚,完全是將其當做嫡係部隊供養。
首先五千人破爛的草鞋都被張瑞下令遺棄,從府庫裏調撥了整整一萬五千雙長靿靴分給所有將士。
漢代步兵的鞋子種類比較多,最簡單、最便宜的自然就是護匈奴中郎將所部士兵腳上穿的那種以麻繩手工編織的草鞋,名為麻履。大概劉備手下的軍人都比較習慣於穿這種鞋子。
稍微高級一點的就是高統靴。上麵縫有係束帶,可以係上行纏(就是綁腿)。這是漢軍最常見的打扮,絳紅色的軍裝,密集的綁腿,手裏拿著長戟或者刀盾。
至於張瑞調撥給這五千將士的長靿靴是漢末剛剛興起的製式戰靴,其款式基本與後世士兵的戰靴一模一樣。父子關係又弄反了。從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後,軍隊的製式戰靴就都是這種款式。這一點,哪怕一向糊弄人的國產古裝劇也從來沒弄錯過。其造型就是京劇人物中普遍穿的黑色長靴。
河東手工業的興盛,使這種戰靴產量極大。有官府批量采購作為動力,即便普通的家庭婦女也會製作這種靴子,一個母親加上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一個月能產出三四雙。那些專門從事紡織業的豪族更是能月產上千雙。
一萬五千雙靴子,對張瑞而言完全是九牛一毛。
但對窮苦的士卒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穿了幾十年的麻履、草鞋,結果剛剛在鷹揚將軍手下效力,就得到了三雙平時想都不敢想的戰靴。士卒們對鷹揚將軍的好感,直線陡然提升一截。
張瑞聽聞後,就感覺很是費解。為什麽不論古今,國人對鞋子都有種莫名的執著。
後世風華正茂的少女甚至可以僅僅為了一雙a錐,就奉送一血,讓鹹濕大叔打針。
那麽繁華富庶的社會對一雙鞋子還有一種奇異的執著,更何況這貧乏的時代。士卒們盡皆對鷹揚將軍感恩戴德。
除了戰靴,每個士卒都發了兩套綿袍。是綿袍而不是棉袍。
《禮記·玉藻》記載:“纊為繭,縕為袍。”
這主要的區分在於夾層中填充物。
如果夾層裏所填的是“纊”,即新的高級天然蠶絲絮,稱為“繭”;
如填充的是“縕”,即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
張瑞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繭”,手工比較精致,裏麵填了高級的天然蠶絲絮,質感甚至比張瑞後世穿過的低級羽絨服還要好。
至於士兵身上的就隻能是絮頭和一些絲麻了。
即便如此已經很令士卒感動了。
漢代戍卒貧寒,後世出土的信件中,大量戍卒訴苦求助。
甚至居延關一名戍卒的褲子破了,不得不向遠在家鄉的好朋友借一條褲子穿。並一再保證,隻要過段時間自己的褲子縫好了,便將其奉還。如果朋友不肯借,他恐怕會被凍死在那個冬天。
以太原紡織業之發達,這萬餘套棉衣、長靴對張瑞而言,並不值一提。但著實是改變了許多人被凍死在這個冬天的命運。
人心畢竟都是肉長的。
很多護匈奴中郎將所部的士卒如今都在疑惑。
究竟跟隨護匈奴中郎將是為了什麽。
苦戰數年,除了一身傷痕什麽都沒得到,所有人都愈發貧困,說一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不為過。
可跟隨鷹揚將軍僅僅幾個月,破爛的衣服就都被淘汰,全身換上整齊的征袍,人人盡穿黑袍玄甲,與鷹揚大軍完全無異。糧食更敞開了吃,除了不能浪費,絕對管飽。
有這種待遇,那大家為什麽要迴去忍饑受凍?忠心追隨護匈奴中郎將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除了這支疑惑的大軍外,另外還有一支人數兩千的雁門軍兵,統領這支軍隊的則是雁門太守之子郭淮。
這位曹魏名將,張瑞給予了充分的信任。讓他統率這支軍隊駐守在波縣,同中郎將段文所部精銳步騎萬人一同守衛大軍如山似海的糧秣輜重。
一同駐紮在波縣的還有楊鳳麾下兩萬黑山軍與一路投效的各路豪傑的部曲,共計上萬人。
段文正在以《武經總要》的草案訓練這批烏合之眾,既為了提高這支偏師的戰鬥力,也為了實踐理論,改進完善。
剩下的四千精銳則跟隨張瑞駐紮在了河陽縣縣城中。
河內太守王匡則駐兵在平皋縣。與平皋一河之隔的南方就是成皋,那裏將是酸棗聯軍勢在必得之地。
這位河內太守在楊鳳參與會盟後就已經察覺到了,當初攻略河內西部六縣的必然不是黑山軍,而是鷹揚將軍府的精銳軍兵。
所以對張瑞抱有了極大的成見,雖然參與會盟,但並不與張瑞合師,而是自行駐紮一地,等待冀州、幽州的聯軍。
不過這位河內郡太守之前一直從事武職,在治郡方麵一塌糊塗。
跟曆史上一樣,他為了樹立權威,穩固河內郡,便派幾名讀書人到郡縣中暗中觀察官民的行為。
隻要發現有人犯罪,就立即押入牢房,嚴刑拷問。這些嫌犯必須拿出錢財或物資才可以抵罪,否則就要與其宗族一同處刑。
這導致整個河內怨聲載道,許多世族甚至求助到了張瑞這裏。
此時在河內的討董諸侯有五位,分別是鷹揚將軍張瑞、太原太守蓋勳、南匈奴單於於夫羅、黑山校尉楊鳳與河內太守王匡。
聯軍中還有兩位爰舉義旗的諸侯已經將部隊派遣過來,但其本人已經確定不會趕赴河內。分別是護匈奴中郎將王柔與雁門太守郭縕。
各諸侯的部隊由鷹揚將軍張瑞負責部署。
當然張瑞是不管這些瑣事的,真正負責部署的是鷹揚將軍府司馬賈詡。
這位智計無雙的頂級謀士,將防線布置的如鐵桶一般,滴水不漏。
張遼統率鷹揚將軍府精銳步騎萬人駐紮在孟津渡最前線,保證沿河防線穩固,護衛戰船水師安全。
王昶統率五千護匈奴中郎將鐵騎在城東紮營,距離河陽縣與孟津渡的距離都是十五裏。以鐵騎之迅捷,任何地方有事,一刻鍾便能進行支援。
張瑞對這五千漢室鐵騎非常優厚,完全是將其當做嫡係部隊供養。
首先五千人破爛的草鞋都被張瑞下令遺棄,從府庫裏調撥了整整一萬五千雙長靿靴分給所有將士。
漢代步兵的鞋子種類比較多,最簡單、最便宜的自然就是護匈奴中郎將所部士兵腳上穿的那種以麻繩手工編織的草鞋,名為麻履。大概劉備手下的軍人都比較習慣於穿這種鞋子。
稍微高級一點的就是高統靴。上麵縫有係束帶,可以係上行纏(就是綁腿)。這是漢軍最常見的打扮,絳紅色的軍裝,密集的綁腿,手裏拿著長戟或者刀盾。
至於張瑞調撥給這五千將士的長靿靴是漢末剛剛興起的製式戰靴,其款式基本與後世士兵的戰靴一模一樣。父子關係又弄反了。從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後,軍隊的製式戰靴就都是這種款式。這一點,哪怕一向糊弄人的國產古裝劇也從來沒弄錯過。其造型就是京劇人物中普遍穿的黑色長靴。
河東手工業的興盛,使這種戰靴產量極大。有官府批量采購作為動力,即便普通的家庭婦女也會製作這種靴子,一個母親加上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一個月能產出三四雙。那些專門從事紡織業的豪族更是能月產上千雙。
一萬五千雙靴子,對張瑞而言完全是九牛一毛。
但對窮苦的士卒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穿了幾十年的麻履、草鞋,結果剛剛在鷹揚將軍手下效力,就得到了三雙平時想都不敢想的戰靴。士卒們對鷹揚將軍的好感,直線陡然提升一截。
張瑞聽聞後,就感覺很是費解。為什麽不論古今,國人對鞋子都有種莫名的執著。
後世風華正茂的少女甚至可以僅僅為了一雙a錐,就奉送一血,讓鹹濕大叔打針。
那麽繁華富庶的社會對一雙鞋子還有一種奇異的執著,更何況這貧乏的時代。士卒們盡皆對鷹揚將軍感恩戴德。
除了戰靴,每個士卒都發了兩套綿袍。是綿袍而不是棉袍。
《禮記·玉藻》記載:“纊為繭,縕為袍。”
這主要的區分在於夾層中填充物。
如果夾層裏所填的是“纊”,即新的高級天然蠶絲絮,稱為“繭”;
如填充的是“縕”,即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
張瑞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繭”,手工比較精致,裏麵填了高級的天然蠶絲絮,質感甚至比張瑞後世穿過的低級羽絨服還要好。
至於士兵身上的就隻能是絮頭和一些絲麻了。
即便如此已經很令士卒感動了。
漢代戍卒貧寒,後世出土的信件中,大量戍卒訴苦求助。
甚至居延關一名戍卒的褲子破了,不得不向遠在家鄉的好朋友借一條褲子穿。並一再保證,隻要過段時間自己的褲子縫好了,便將其奉還。如果朋友不肯借,他恐怕會被凍死在那個冬天。
以太原紡織業之發達,這萬餘套棉衣、長靴對張瑞而言,並不值一提。但著實是改變了許多人被凍死在這個冬天的命運。
人心畢竟都是肉長的。
很多護匈奴中郎將所部的士卒如今都在疑惑。
究竟跟隨護匈奴中郎將是為了什麽。
苦戰數年,除了一身傷痕什麽都沒得到,所有人都愈發貧困,說一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不為過。
可跟隨鷹揚將軍僅僅幾個月,破爛的衣服就都被淘汰,全身換上整齊的征袍,人人盡穿黑袍玄甲,與鷹揚大軍完全無異。糧食更敞開了吃,除了不能浪費,絕對管飽。
有這種待遇,那大家為什麽要迴去忍饑受凍?忠心追隨護匈奴中郎將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除了這支疑惑的大軍外,另外還有一支人數兩千的雁門軍兵,統領這支軍隊的則是雁門太守之子郭淮。
這位曹魏名將,張瑞給予了充分的信任。讓他統率這支軍隊駐守在波縣,同中郎將段文所部精銳步騎萬人一同守衛大軍如山似海的糧秣輜重。
一同駐紮在波縣的還有楊鳳麾下兩萬黑山軍與一路投效的各路豪傑的部曲,共計上萬人。
段文正在以《武經總要》的草案訓練這批烏合之眾,既為了提高這支偏師的戰鬥力,也為了實踐理論,改進完善。
剩下的四千精銳則跟隨張瑞駐紮在了河陽縣縣城中。
河內太守王匡則駐兵在平皋縣。與平皋一河之隔的南方就是成皋,那裏將是酸棗聯軍勢在必得之地。
這位河內太守在楊鳳參與會盟後就已經察覺到了,當初攻略河內西部六縣的必然不是黑山軍,而是鷹揚將軍府的精銳軍兵。
所以對張瑞抱有了極大的成見,雖然參與會盟,但並不與張瑞合師,而是自行駐紮一地,等待冀州、幽州的聯軍。
不過這位河內郡太守之前一直從事武職,在治郡方麵一塌糊塗。
跟曆史上一樣,他為了樹立權威,穩固河內郡,便派幾名讀書人到郡縣中暗中觀察官民的行為。
隻要發現有人犯罪,就立即押入牢房,嚴刑拷問。這些嫌犯必須拿出錢財或物資才可以抵罪,否則就要與其宗族一同處刑。
這導致整個河內怨聲載道,許多世族甚至求助到了張瑞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