麾下能臣猛將都忙做一團,張瑞亦沒閑著。


    親自主持全郡十八縣之科考一事。


    十一月中旬,張瑞下令各縣將科考之事昭示百姓。


    凡識文斷字者,不拘出身、不限職業,無論年紀皆可報名參與。


    甚至張瑞想過不限男女。


    但畢竟這個時代官員權力甚大,執掌百姓生死。


    張瑞真怕這些女性同胞們審問犯人時來一出:“台下犯人所犯何事?”


    犯人迴道:“大人,小人冤枉啊!”


    女官們直接捂上耳朵,蠻不講理的答複:“我不聽,我不聽,都是騙人的,渣男!”


    又考慮到輿論風俗,最終還是沒有讓廣大婦女出來頂上半邊天。


    十一月末,各縣迴執報名人數,累計全境三十六萬人,有識文斷字、參與應試者千二百人。


    每三百人之中有一人識字,概率0.00333,約為千分之三。


    其中僅祁縣王氏一族,報名者便超三百人。


    其餘出身豪強之家者總計五百餘人。


    而出身屠戶、商賈、縣吏、寒門之家者累計方得四百餘人。其中泰半僅是粗通文字。


    看完數據,張瑞隻感鬥爭世家大族之路任重而道遠。


    於是張瑞親自出考題。


    累計十道。前五題為填文,取自《春秋》、《孝經》。


    張瑞畢竟要選官任賢,最適合當下的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核心即為政治,其主要體現在《春秋》,而非眾人以為的《論語》。


    孔子曾親口言:吾誌在《春秋》,而行在《孝經》。


    無論取才取賢,都繞不開這兩部書。


    之後一連五題都是數算。


    這是在張瑞這裏第一行得通的道理。


    數學乃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若是不當軍閥,張瑞的第二大夢想就是同陸教授一般開掛人生。


    僅看張瑞麾下用人便可見一斑。


    最受重用的不是高順、張遼這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悍將,亦非王昶、裴潛這種青史留名的能臣。


    而是師從鄭玄,精通數算、天文的裴琚。一人身兼三職,權傾一郡十八縣。乃是張瑞之下權勢最重之人。


    事實上也正是張瑞這般重視科技,才有孟縣如今欣欣向榮之局麵。


    在裴琚主持下,科學院完善改進了漢末以來的灌鋼法。


    既有當初宿鐵刀之利,相助高順一戰正麵砍穿呂布麾下州兵精銳軍陣。


    亦有灌鋼法打造農具無數,不然僅以耒耜之類木製工具,即便王昶以各種嚴刑峻法亦無法讓百姓一冬之際開墾荒田十萬畝。


    更無法在這寒冬之中大興水利,灌溉全郡。


    所以說科技進步乃是第一生產力,實乃是金科玉律。


    甚至火槍、火藥之類的如果能研發出來,直接一統三國。


    當然,這個要劃掉。


    如果有人跟張瑞說公元二世紀能打造出燧發槍,張瑞一定派人去把他屁股踢爛。


    同為穿越者,君之秀,直令吾頭皮發麻!


    第一輪科舉張瑞打算在十二月初於各縣舉行,篩選出一批可用之才。


    十二月末再將人才聚集於晉陽,這次考卷當中就改了規則。


    前五題不變依舊為填文。但難度大幅提升,分別出自《春秋》、《孝經》、《韓非子》、《老子》、《商君書》


    後五題有關數算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少。


    考卷最後又新增了兩篇論述題。


    其一為政論,即若主政一方,當如何撫境安民。


    其二為策論,嚐述太原當如何立世,最終一統天下。


    這當中前五道填文題各占五分,總計二十五分。


    五道數算題各占十分,總計五十分。


    政論一題分數最高,為十五分。通過此題讓有才之士脫穎而出,這是張瑞真正看中的郡縣中流砥柱。


    策論占比十分,隻是張瑞抱著一試的心態。萬一有一個諸葛亮、毛玠、魯肅之類的經天緯地之才,給張瑞來一個科考版隆中對。那豈不是白得一大才?


    即便沒有亦能幫張瑞拓展思路。


    在最後,張瑞還留有一道選做題。而且日後每次科考都有此題。


    無分。但一旦答對,張瑞就會立刻下令大軍封鎖全境,挖地三尺也要這家夥揪出來。


    題目為“奇變偶不變。”


    這亂世有自己一隻蝴蝶就足夠了。張瑞得確保沒有什麽奇奇怪怪的家夥混進來。


    通過考題設定可見張瑞十分注重數算,實務。完全不注重當今流行的講經釋義。


    隻要經曆一次,相信全郡有誌出仕的文士們都會徹底改變苦學方向。


    至少亦要鑽研數算,熟讀法家、黃老家名著。


    徹底改變漢末以來清流們重清談,輕實務之文風。


    隨著張瑞定下章程,裴琚便率手下提學官們開始準備科考事宜。


    首先一十八縣要準備好一處可供數十名士子們匯聚一堂,揮灑筆墨之處。


    有些縣文風昌盛,例如祁縣,提學官們隻要去物色一處合適的大族學堂即可。


    有的縣則文風幾近消散,如廣武。全縣遍地是舞刀弄弓的豪傑,就沒幾個人能認清自己大名。


    為了給士子們提供一個場所,不得不由縣衙出資,改建了一處校場,添上了遮風擋雨之物,又擺上案桌。


    隻是士子們看起來一個個孔武有力,比猛將還像猛將。


    解決了場所,還要解決如何出卷之事。


    這個年代紙張雖已發明,但價格還稍顯昂貴。


    太原不可能出數千張紙僅供一次科考揮霍。


    於是張瑞一邊下令科學院抓緊時間改進造紙術。


    一邊下令各縣準備木牌。將考題謄寫於板上,由小吏舉牌從考場中間穿過。


    士子自行記錄。可銘記於心,亦可謄抄於竹簡上。


    答案寫於郡縣統一發放的竹簡之上,由提學官迴收。


    初試便是在這種簡陋、倉促的條件下緊鑼密鼓的完成。


    以六十分為準,全郡共篩選出可用之才二百七十一人。


    這些人最低亦可於郡縣之中擔任一胥吏。


    最高可擔任太守屬官或者縣令、縣丞等職。


    第二輪考核便是篩選出其中佼佼者委以重任。


    至於第三輪乃是張瑞當麵出題考較。


    這一輪沒有落榜,隻排名次。


    主要突出一個恩出於上的目的。


    讓這些賢才棟梁知道所效忠之人究竟為誰。


    畢竟唯器與名不可假於人。


    還有就是張瑞想趁機看看其中有沒有自己熟悉的曆史名人。


    雖然那些被埋沒的賢才未必就弱於青史留名的能臣。


    但畢竟他們已經在曆史上證明過自己了,用起來也更加放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