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所圖究竟為何?


    張瑞深感自己缺乏一個謀主。


    如果身邊有個荀彧、諸葛亮這種人才,還需要自己親自動腦嗎?


    沒有他倆,他們兄弟荀諶、諸葛瑾也行啊。


    荀家、諸葛家分散押注那麽多諸侯,怎麽不押注一下自己?


    驀然,張瑞明白郭氏這番舉動是為何意了。


    這不就是在押注投資自己嗎?


    派遣十名族人投效,而且正好半文半武。


    文士投身縣政體係,即便將來漢室收複陽曲,他們郭氏仍為陽曲豪強。


    武將投身張瑞麾下,張瑞勢力壯大,他們亦能分得一杯羹。


    即便孟縣軍固步自封,他們也已混入孟縣內部,僅衝這五人的情麵,張瑞也不會無故大肆屠戮郭氏族人。


    最關鍵的一點在於郭氏嫡長子郭淮並未參與其中。無論將來政局如何,郭氏都能置身事外。一切不過是十名族人的自作主張。


    這手陽謀,真是算盡了一切。


    雖然被算計了,張瑞心情卻是大好。


    這亂世被人算計也是對自己實力的一種肯定。


    最怕別人理都懶得理你,根本無視。那才是真正的糟心。


    說明別人根本不看好你,其勢必不能久,隻等其自生自滅。


    隨後張瑞便在郭淮的陪同下接見了郭氏十名族人。


    算不得什麽出色人才。


    但以孟縣軍的底蘊,也確實沒什麽挑剔的資格。


    如今兩縣丈量土地、刻錄戶籍,已經快要把一眾文吏胳膊累斷了。


    現如今,隻要是個識文斷字的人,都能被兩縣搶破頭。


    麵對突然出現的五名文士,兩縣官吏差點在縣衙內火拚,生拉硬拽著將五人搶走。


    作為主公張瑞都不知道這五人究竟被怎麽劃分了。


    至於那五位習武的族人就比較簡單了。


    交給高順略一考校便打散進各屯當中。其中才華最高者在預備役裏做了個隊率。最平庸者隻做了一個伍長。


    妥當安置了郭氏五名族人後,郭淮便主動告辭離去。


    張瑞亦未多作挽留。


    雖然這位乃是青史留名的名將,但眼下無論怎麽看都不可能將對方納入麾下。


    對方宗族家祠都在這裏,不可能丟下列祖列宗的墳塚祭祀就溜了。


    隻要陽曲縣還在控製之中,有的是機會慢慢招募。


    當然,還有個原因是這家夥是個將軍。


    張瑞麾下其實不缺將軍。


    這他要是荀彧、張既這種能臣,綁都給他綁到縣衙裏處理事務。


    夫可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勢力的發展除了要規劃好行政方針外,總要有一批能臣幹吏去落實。


    而張瑞麾下最缺的便是這般人才。


    奈何並州苦寒,能左右開弓、斬將奪旗的猛將,遍布郡縣。但能撫境安民的文臣真是鳳毛麟角。


    關鍵這種人才,十個還有八個屬於世家豪族。跟自己相性不合。


    思來想去,張瑞還是沒什麽好辦法招徠那些人才。


    被逼無奈隻好祭出遊戲三國誌中的作弊利器——自創人才!


    既然武將中有謝玄這種猛將被埋沒。沒道理文臣中沒有。


    實在沒有也可以慢慢培養。


    不求他們像諸葛亮一樣經天緯地,隻要能識文斷字、懂是非道理就可以了。


    隨後張瑞便找到裴紹商議此事。


    直言道:“某欲廣推教化。凡某治下子民,下至八歲上至十六,無論男女,皆需入縣學,習文字,練軍列。”


    裴縣君忙的腳不沾地,步履如飛,左手卻依舊平穩的端著一份案牘,皺眉思索。右手還拿著一分幹糧,半晌也沒咬一口。


    說完許久,他也沒任何反應。


    張瑞懷疑他有沒有聽進耳朵裏,正猶豫要不要再大聲說一遍時。


    裴縣君忽然抽出隨身攜帶的刻刀,在案牘上迅速做出批複。


    然後又換了一份竹簡看起來,抽空迴道:“無人、無錢、無糧。別幻想些天馬行空之事。實在清閑,去幫忙丈量土地亦好。”


    這怎麽能是幻想呢?這是教育興國!


    先容我歇歇。


    這沒發現,裴縣令作為一個文人,居然體力這麽好。他一路疾走,張瑞要小跑才能跟上。隻一段距離就累得氣喘籲籲。


    很快謝玄體貼的拉過一匹紅色小馬駒讓張瑞騎上,這才跟上裴縣君的步伐。


    裴縣君瞥了一眼身邊這位身材孱弱,提不動刀,騎不得烈馬的賊子。


    實在是沒想過他會如此厚顏無恥,居然真的能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抱著一匹小馬駒的脖子,四處亂轉。


    他就不怕被麾下那群驕兵悍將看到,心生鄙夷?


    張瑞就沒想那麽多。隻感覺這小馬駒即便被謝玄牽著,坐起來也不舒服。顛簸的屁股生疼。


    不過總算能讓張瑞順暢的把話說完:“有位德皇陛下曾說過,還未聽說過一個國家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吾等雖然現在艱難,但縣學辦起,數年後,吾等再不必麵臨如此困境。而百姓將來可期!”


    裴縣君腳步不停,道:“此事隻是爾一廂情願。本就錯過了春耕,各家正在搶耕補種,怎會讓家中勞力放下活計,去縣衙學習?”


    “凡家中適齡未去縣學點卯者,父母鞭二十!凡去縣學學習者,縣學供餐兩頓!”


    這個迴答可真是匪氣十足,十分符合這個匪首的身份!


    裴縣君白了他一眼,搪塞道:“無糧!”


    這怎麽就無糧了?


    張瑞立即反駁道:“本來便是縣中貸糧給百姓。隻不過將孩童所貸之糧轉移到縣學而已!未多一粒粟米之需!”


    裴縣君無奈的停下腳步,知道不給他個答複。他今天能在自己身邊嘮叨一天。


    便說道:“汝治孟縣、陽曲。百姓固然隻能任你擺布。可這學堂如何而來?教書先生又從何處聘?總不能讓吏員放下手中人命關天的政務,放任流民死難,而去教書育人吧?”


    張瑞一時被問住。


    你以為我為什麽來找你商量?


    要是我都能解決,我還要你們這群手下幹嘛?


    但跟裴縣君說話當然不能如此直白。


    隻好委婉的提醒道:“郭氏今日派出十名族人投入某麾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