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本卷章目調寄“青門飲”) 第二十章 書信寄托哀情,歸家萬事清淨(4)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0 本章字數:1857
徽宗攜黃裳之手,來到禦善閣,徽宗對左右道:“請諾衣娘娘前來,陪朕與黃愛卿飲酒。”左右忙道:“是!”不多時,諾衣來到殿中,但見那諾衣神情黯淡、嚲袖垂髫,秀目低垂,片刻之後,諾衣神色變得欣喜,此時那諾衣俊眼修眉,文彩精華,別有一種風流秀曼。諾衣俯身對徽宗施禮道:“臣妾拜見陛下!”徽宗道:“諾衣娘娘平身,去見過黃大人。”諾衣麵露笑容,輕步來到黃裳麵前,躬身道:“諾衣見過黃大人。”黃裳俯身還禮道:“在下不敢,黃裳拜見娘娘!”
徽宗喜道:“娘娘入宮已三年多了,近兩年來,娘娘一直寡言少語,鮮有笑容,為何今日如此高興?”諾衣道:“這兩年來,臣妾時常感覺心口疼痛,前些時日臣妾去道觀求了兩副藥,服用後,感覺好多了,所以心情也就好了。”徽宗驚道:“娘娘染此疾病,為何不告訴於朕?”諾衣道:“陛下為國操勞,日理萬機,臣妾不想再拖累陛下,所以未稟報陛下,還請陛下贖罪。”徽宗憐惜道:“娘娘一片孝心,朕實為感動。但以後娘娘不可再這樣了。”諾衣道:“是,陛下。”
徽宗高聲道:“黃愛卿乃是朕在朝中最寵愛之臣子,諾衣乃是朕在宮中最寵愛之皇妃,有你們二人在,朕朝中宮中將永得安心!”黃裳離座拜道:“多謝陛下厚愛!”諾衣淡淡一笑,道:“陛下,臣妾願彈唱一曲,為陛下和黃大人飲酒助興。”徽宗喜道:“好,我已許久未聽娘娘的歌聲了。這彈唱曲目朕要親點,就唱那首《解佩令》。”諾衣輕言道:“是,陛下。”
侍從取來琵琶,諾衣輕撥琴弦,開口唱道:“臉兒端正。心兒峭俊。眉兒長,眼兒入鬢。鼻兒隆隆,口兒小、舌兒香軟。耳朵兒、就中紅潤。項如瓊玉,發如雲鬢,眉如削、手如春筍。姐兒甘甜,腰兒細、腳兒去緊。那些兒、更休要問。”
一曲唱畢,徽宗麵色欣喜,道:“朕聽這曲子,隻覺得這曲子是專為諾衣娘娘所作,諾衣自入宮以來,為朕消解了許多憂愁呀!”諾衣道:“臣妾隻是侍奉陛下後宮飲居,而黃大人卻是侍奉陛下江山,究起根來,臣妾隻是為陛下消解小憂小愁,而黃大人才能為陛下消解大憂大愁呢。”徽宗哈哈笑道:“娘娘人美話甜,甚合朕意,今日娘娘疾病又愈,朕更是高興。黃愛卿文武雙全,忠義為國,有你二人在,朕還何愁之有?”諾衣道:“陛下,黃大人出使歸來,一路辛勞,臣妾想敬黃大人一杯,為黃大人洗塵。”徽宗喜道:“不要敬一杯,要敬三杯!”諾衣道:“是,陛下。”
諾衣來到黃裳麵前,為黃裳斟滿一杯酒,自己又斟滿一杯。諾衣臉頰低垂,眼望黃裳,輕言道:“這第一杯酒,願黃大人侍奉陛下江山,萬代千秋,牢不可破!”諾衣說完一飲而盡。黃裳忙飲完杯中酒,道:“臣無德無能,蒙陛下厚愛,臣願為陛下江山粉身碎骨,萬死不辭!”諾衣將酒杯斟滿,道:“這第二杯酒,黃大人為陛下大業,出使北國,路途遙遠,黃大人一路辛苦了,臣妾這杯酒為黃大人接風洗塵。”諾衣說著再飲一杯。黃裳飲完杯中酒,道:“多謝陛下,多謝娘娘對黃裳厚愛,黃裳感激不盡。”諾衣又斟滿酒杯,道:“這第三杯酒,願……”諾衣停了一下,呢喃道:“陛下,臣妾今日不知為何如此不勝酒力,剛飲兩杯,臣妾已不知所雲了。”
徽宗笑道:“娘娘盡管敬酒便是,不必說祝辭了。”諾衣道:“是,陛下。”諾衣舉杯對黃裳道:“我敬黃大人第三杯酒。”黃裳俯首道:“多謝娘娘!”徽宗大笑道:“難得娘娘今日如此高興,來,咱們君臣三人共飲三杯。”
三杯完畢,徽宗道:“黃愛卿,諾衣娘娘歌聲若何?”黃裳道:“娘娘歌喉婉轉和悅,琴聲嫋繞悠揚,臣曾聽說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今日聽娘娘彈唱,方知世上真有如此美妙之音樂!”徽宗笑道:“朕初聞諾衣歌聲,與愛卿感覺相同。”諾衣道:“既然黃大人如此誇讚,那臣妾再談唱一曲,獻於陛下與黃大人。”徽宗嘻笑道:“謝過娘娘!”
諾衣彈奏琵琶,唱道:“落花浮水樹臨池。年前心眼期。見來無事去還思。而今花飛起。淺螺黛,淡燕脂。閑妝取次宜。臨簾風雨閉門時。此情風月知。去年今日落花時。依前又見伊。淡勻雙臉淺勻眉。青衫透香肌。才會麵,便相思。想思無盡期。這迴相見好相知。相知已是遲。玉肌花臉柳腰肢。紅妝淺黛眉。翠鬟斜嚲語聲低。嬌羞雲雨時。伊憐我,我憐伊。心兒與眼兒。繡屏深處說深期。幽情誰得知?”
第二卷(本卷章目調寄“青門飲”) 第二十章 書信寄托哀情,歸家萬事清淨(5)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數:2386
諾衣唱完,徽宗欣然道:“今日諾衣奏樂,朕為你們高歌一曲。”諾衣道:“陛下是不是唱哪首《紅芍藥》?”徽宗笑道:“娘娘許久未與朕相聚,朕的心思還是被你猜透,朕在你麵前已沒有秘密了。”諾衣輕笑道:“臣妾猜透陛下心思,臣妾才能更好地服侍陛下。”徽宗道:“好,就彈奏哪首《紅芍藥》!”諾衣道:“是,陛下。”
諾衣輕彈琵琶,隻聽徽宗唱道:“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仔細思量,好追歡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礬樓、有酒如澠,結千秋歡笑。”
徽宗唱畢,諾衣道:“臣妾不知他人怎想,陛下歌聲猶如天籟之音,臣妾聞陛下歌聲,才是‘三月不知肉味’!”徽宗喜道:“朕所唱終不及娘娘,黃愛卿有何見解?”黃裳道:“娘娘所言極是,陛下多才多藝,陛下的畫、書、詩、詞、樂理造詣之深,世上無人能及。”徽宗欣喜而笑,道:“臣也聞黃愛卿深通樂理,今日黃愛卿也彈唱一曲。”黃裳道:“是,陛下。”諾衣忙道:“黃大人唱何曲子,小女子為黃大人伴奏。”黃裳道:“不勞娘娘了。”黃裳向侍從要得一把鐵箏,撥動箏弦,高聲唱道:“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裏餘。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黃裳唱畢,徽宗奇道:“愛卿所唱與眾不同,朕聞所未聞。愛卿所唱雖清曠雄放,不過是否欠缺些柔美?”黃裳道:“陛下,萬民受禮樂教化,能知書達理,遵從王道,但禮樂亦能消磨意誌,頹廢心神,我大宋年年向契丹、西夏進貢歲幣,這與漢家公主嫁於單於有何異別?當前我大宋雖然繁華富裕,但仍有眾多百姓生活疾苦,臣奏請陛下,切不可沉浸於靡靡之音!”
徽宗此時已顯醉意,徽宗雙眼看著黃裳,慢慢道:“愛卿所言,朕當思之。”諾衣道:“陛下,黃大人所言皆關係我大宋民生,黃大人為陛下江山殫精竭慮,陛下有黃大人這樣的良臣,我大宋江山興盛繁榮實屬必然!”徽宗大喜,對黃裳道:“黃愛卿真是辛苦了,有黃愛卿在,朕無憂矣!來,朕與你痛飲幾杯。”黃裳躬身道:“謝陛下,謝娘娘!”
幾杯酒水下肚,徽宗已是昏昏欲醉,諾衣上前道:“陛下,今日時日已晚,不如陛下迴內寢歇息,明日在飲若何?”徽宗滿臉醉意,說話已是語無倫次,徽宗道:“今日就先到此,黃愛卿……諾衣娘娘……陪朕入寢。”諾衣道:“陛下,黃大人一路辛苦,臣妾想送送黃大人。”徽宗道:“好……你去送送黃愛卿……”諾衣道:“是,陛下。”
侍從扶徽宗歇息而去。諾衣走到黃裳麵前,柔聲道:“方才叔叔飲酒是否盡興?小女子願陪叔叔再飲幾杯。”黃裳忙道:“娘娘乃是陛下內室,在下隻是一普通差官,娘娘如此稱唿,在下怎敢承受?”諾衣道:“叔叔不必客氣,陛下喜歡叔叔,那小女子豈敢怠慢了叔叔。”黃裳道:“多謝娘娘厚愛,若娘娘無甚吩咐,在下告退。”諾衣斟滿兩杯酒,道:“叔叔何必焦急,咱們再幾杯,叔叔再走不遲。”黃裳低頭道:“在下不敢,在下自行告退便是,不必娘娘相送。”諾衣怒道:“我奉陛下之命,與你送行,難道你想違背聖命嗎?”黃裳忙道:“在下不敢!”諾衣轉言笑道:“自從小女子在大殿看到叔叔與童貫比武,小女子便開始仰慕叔叔,叔叔不喜歡小女子所唱曲子,但那曲子所言‘才會麵,便相思,想思無盡期’,小女子卻是深有感觸。”黃裳道:“娘娘乃一國之母,陛下聖明仁慈,望娘娘保重,微臣告辭。”說著起身就要離去。諾衣急道:“叔叔且慢。”黃裳道:“娘娘有何吩咐?”諾衣道:“陛下聖命,臣妾怎敢違背,臣妾送黃大人出宮。”黃裳道:“謝娘娘。”
諾衣輕啟腳步,出了禦善閣,向後宮大門走去,黃裳跟在後麵,侍從挑著燈籠跟於左右。到了後宮宮門,諾衣停住腳步,對黃裳道:“小女子仰慕叔叔,望叔叔莫要怪罪。”黃裳俯首道:“微臣不敢,微臣幸得陛下、娘娘厚愛,微臣感激不盡。”諾衣輕言道:“小女子自認才貌雙全,這世間女子無人能及,黃大人乃當世之真英雄,真豪傑,還望叔叔體諒小女子之心。”黃裳道:“微臣事娘娘如事陛下,娘娘有何吩咐,在下定萬死不辭。”諾衣眼望黃裳,歎聲道:“叔叔走好,小女子不送了。”黃裳道:“多謝娘娘,在下告辭。”黃裳說完,大步出宮而去。
黃裳出了皇宮,與阿虎、王一葉迴府而去。黃裳到了府中,院內隻有自己臥室仍有微微燈光。黃裳輕推屋門,妻子王淑均正在燭光下靜靜等候,見丈夫歸來,淑均站起身來,接過黃裳外衣。黃裳想到自己修訂《萬壽道藏》的六年時間裏,每次迴家都是很晚,而妻子都是這樣默默等候。自己出行這三個月來,遇事甚多,心境倍感疲憊,但是任由外麵事務如何繁倦勞累,每次迴到家中,心情頓時溫馨輕快。
黃裳看到淑均困意滿麵,仍等著自己歸來,愛憐之情油然而生,黃裳自責道:“我又迴來晚了!”淑均麵露微笑,輕聲道:“爹娘和我都知道你忙,信兒和任兒跟爹娘睡了,你也快快歇息吧。”黃信和黃任是黃裳的兩個孩子,黃信是女孩,今年四歲,黃任是男孩,剛滿三歲。黃裳想到這些年來,一直在宮中忙於修訂《萬壽道藏》,對父母孩子的照顧實在太少,這一切就都落在了淑均肩上。黃裳不禁道:“這些年來,辛苦你了。”淑均輕輕道:“今日你怎麽這麽見外了。”黃裳輕挽淑均雙手,久久相視。
窗外,一輪明月掛於半空,院內樹木籠罩在月光之中,清風吹過,樹葉嘩嘩作響。須臾,屋內燈光熄滅,窗外月光顯得更加皎潔。
第三卷(本卷章目調寄“柳梢春”) 第二十一章 光明頂上(1)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數:3353
宋朝皇宮文德殿,群臣早朝。隻聽蔡京奏道:“陛下,臣奉旨招募民間女子,但有人竟橫加阻止,致使五十名女子已到了京城,卻被迫返迴。”
徽宗驚道:“誰如此大膽,竟敢違抗聖旨。”
蔡京道:“陛下,此人位高權重,在下不敢直說。”
徽宗道:“愛卿身為我朝丞相,豈有你不敢說之人?”
黃裳上前道:“陛下,林南縣令強行招募明間女子,這五十名女子均非自願而來,故臣讓林南縣令將這些女子釋放迴家。”
徽宗低聲道:“原來是黃愛卿。”
蔡京高聲道:“陛下,正是黃大人違抗聖命,阻止林南縣招募女子來京。”
徽宗尋思片刻,道:“丞相,這些招募女子是否都屬自願?”
蔡京道:“迴陛下,招募女子皆是自願來京,服侍陛下。”
徽宗道:“當前已招募了多少女子?”
蔡京道:“已招募了八千名女子。”
徽宗道:“朕後宮還有三千嬪妃,靈素道長仙方說需要一萬名女子,已經足矣。其它女子丞相就不用再招募了。”
蔡京道:“是,陛下。但黃大人違抗聖命,臣雖身為丞相,也不知如何才好。”
徽宗道:“黃愛卿阻止招募女子進京,朕想黃愛卿自有自己道理,這件事情就到此為止吧。
蔡京低頭緩道:“是,陛下。”
徽宗道:“童愛卿,你負責征集花石綱,民間百姓可屬自願?”
童貫道:“各地百姓都是自願向陛下進貢奇花異石,自征集花石綱以來,各地百姓捐獻之踴躍,臣從未見過。”
徽宗道:“好,各地百姓一定要自願捐獻,切不可強行征集。”
童貫道:“是,陛下。”童貫接著道:“陛下,臣所派之人已到達金國,並與金國簽署了聯合伐遼之盟約,臣願意率軍攻打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
徽宗道:“這征遼之事,朕就交給童愛卿了。”
童貫道:“臣一定馬到成功,凱歌而還。”
徽宗欣喜道:“朕等愛卿好消息。”
黃裳上前道:“陛下,那燕京城由耶律大石把守,耶律大石治軍嚴謹,絕非魚腩之輩。臣奏請率軍征遼,臣誓死收複燕雲十六州,不效則治臣之罪,望陛下恩準。”
徽宗道:“遠征遼國,路途艱辛,黃愛卿剛剛出使歸來,已很辛苦,這征遼之事,還是由童愛卿負責吧。”
童貫高聲道:“遵旨。”童貫迴身對黃裳道:“黃大人,童貫不才,卻也有過平方臘、討梁山賊寇之功,黃大人有何戰功,如此輕視童某?
黃裳道:“童大人誤解了,遼主雖昏庸無道,遼軍卻未必好欺,童大人切不可輕敵,黃裳盼童大人凱旋而歸。”
童貫道:“這就不用黃大人費心了。”
徽宗忙道:“兩位愛卿皆是我大宋重臣,卻不可傷了和氣。”
黃裳俯首道:“是,陛下。”
蔡京上前道:“陛下,臣有要事請奏。”
徽宗道:“丞相請講。”
蔡京道:“自我朝剿滅方臘及其教匪後,臣一直以為魔教已被清除,沒想到當前魔教已經死灰複燃,在江浙一代,現又聚集了七百多名教眾。方臘魔匪已禍害非淺,切不可再任由魔教滋生。臣奏請陛下徹底殲滅魔教,以除後患。”
徽宗驚道:“這還了得,丞相速速派兵,剿滅魔匪。”
黃裳上前道:“陛下,那魔教本為明教,源於波斯國,方臘任明教教主之時,確實有危害百姓,禍亂朝廷之行為。但當前明教教徒行善去惡,救濟貧眾,對我大宋不但無有無危害,反而有益於我大宋子民。望陛下明察。”
蔡京道:“黃大人此言是何用意?魔教教徒不拜太上老君,隻崇拜魔尊,如此淫亂綱常之行為,我大宋豈能容忍?”
黃裳道:“教派不同,所崇拜聖人亦不相同,但隻要秉持正義,行善去惡,便並非魔教。我朝若強行滅之,恐有失人心。”
徽宗道:“黃愛卿此言差異,上天已冊封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我大宋境內豈能有異教存在?明教不拜太上老君,卻拜魔尊,已是大大的罪孽。”
蔡京道:“陛下,那魔教眾匪雖僅有七百餘眾,但個個身懷異術,想要剿滅,卻也並非易事。”
徽宗慌道:“這可如何是好?”
蔡京道:“臣保舉一人,若此人統兵滅匪,全殲魔匪隻是舉手之勞。”
徽宗急道:“丞相快講,此人是誰?”
蔡京道:“此人便是一品侍郎黃裳黃大人,黃大人武功高強,才智過人,若黃大人肯統兵滅匪,臣以項上人頭保證,魔匪一定被全部殲滅。不過,臣所擔憂者,是黃大人不肯統兵剿匪。”
徽宗道:“黃愛卿,你可願統兵剿匪?”
黃裳道:“臣謹遵陛下聖旨,若陛下令黃裳剿匪,黃裳在所不辭,但明教並非為非作歹的匪徒,望陛下三思。”
徽宗沉思道:“朕既為教主道君皇帝,怎能容忍明教崇拜魔尊,朕決意除掉明教。”徽宗又道:“不過黃愛卿出使金、遼兩國,已很辛苦,朕亦不想再讓黃愛卿離開朕。丞相,可否還有其他人選?”
蔡京道:“剿滅魔匪,黃大人乃是最佳人選。”
黃裳上前道:“陛下,臣願率兵滅匪,請陛下降旨。”
徽宗道:“黃愛卿滅匪,幾日可還?”
黃裳道:“多則三月,少則兩月,臣便可剿滅明匪,凱還京師。”
徽宗道:“既然若此,朕命你為剿匪大元帥,剿滅明教眾匪。”
黃裳俯首道:“是,陛下。”
徽宗道:“黃愛卿此次滅匪需要多少人馬?”
黃裳道:“五百人馬足矣。”
徽宗搖頭道:“五百人馬太少,魔匪兇戾,朕給你一萬人馬。此次滅匪你要速去速迴,且要多加小心。”
黃裳道:“是,陛下。”
徽宗歎道:“朕本以為天下太平,不想還有這許多事情,眾位愛卿還有何事奏?”
殿下李邦彥突然放聲大哭,徽宗疑道:“李愛卿,你為何啼哭?”
李邦彥跪倒在地,泣聲道:“陛下為國操勞,一刻都不能歇息,臣看在眼裏,心裏卻疼如刀割,所以禁不住啼哭,望陛下贖罪。”
徽宗麵色變喜,道:“可憐李愛卿一片孝心,朕雖勞累一些,但為天下操勞,朕亦沒有怨言。李愛卿快快平身。”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0 本章字數:1857
徽宗攜黃裳之手,來到禦善閣,徽宗對左右道:“請諾衣娘娘前來,陪朕與黃愛卿飲酒。”左右忙道:“是!”不多時,諾衣來到殿中,但見那諾衣神情黯淡、嚲袖垂髫,秀目低垂,片刻之後,諾衣神色變得欣喜,此時那諾衣俊眼修眉,文彩精華,別有一種風流秀曼。諾衣俯身對徽宗施禮道:“臣妾拜見陛下!”徽宗道:“諾衣娘娘平身,去見過黃大人。”諾衣麵露笑容,輕步來到黃裳麵前,躬身道:“諾衣見過黃大人。”黃裳俯身還禮道:“在下不敢,黃裳拜見娘娘!”
徽宗喜道:“娘娘入宮已三年多了,近兩年來,娘娘一直寡言少語,鮮有笑容,為何今日如此高興?”諾衣道:“這兩年來,臣妾時常感覺心口疼痛,前些時日臣妾去道觀求了兩副藥,服用後,感覺好多了,所以心情也就好了。”徽宗驚道:“娘娘染此疾病,為何不告訴於朕?”諾衣道:“陛下為國操勞,日理萬機,臣妾不想再拖累陛下,所以未稟報陛下,還請陛下贖罪。”徽宗憐惜道:“娘娘一片孝心,朕實為感動。但以後娘娘不可再這樣了。”諾衣道:“是,陛下。”
徽宗高聲道:“黃愛卿乃是朕在朝中最寵愛之臣子,諾衣乃是朕在宮中最寵愛之皇妃,有你們二人在,朕朝中宮中將永得安心!”黃裳離座拜道:“多謝陛下厚愛!”諾衣淡淡一笑,道:“陛下,臣妾願彈唱一曲,為陛下和黃大人飲酒助興。”徽宗喜道:“好,我已許久未聽娘娘的歌聲了。這彈唱曲目朕要親點,就唱那首《解佩令》。”諾衣輕言道:“是,陛下。”
侍從取來琵琶,諾衣輕撥琴弦,開口唱道:“臉兒端正。心兒峭俊。眉兒長,眼兒入鬢。鼻兒隆隆,口兒小、舌兒香軟。耳朵兒、就中紅潤。項如瓊玉,發如雲鬢,眉如削、手如春筍。姐兒甘甜,腰兒細、腳兒去緊。那些兒、更休要問。”
一曲唱畢,徽宗麵色欣喜,道:“朕聽這曲子,隻覺得這曲子是專為諾衣娘娘所作,諾衣自入宮以來,為朕消解了許多憂愁呀!”諾衣道:“臣妾隻是侍奉陛下後宮飲居,而黃大人卻是侍奉陛下江山,究起根來,臣妾隻是為陛下消解小憂小愁,而黃大人才能為陛下消解大憂大愁呢。”徽宗哈哈笑道:“娘娘人美話甜,甚合朕意,今日娘娘疾病又愈,朕更是高興。黃愛卿文武雙全,忠義為國,有你二人在,朕還何愁之有?”諾衣道:“陛下,黃大人出使歸來,一路辛勞,臣妾想敬黃大人一杯,為黃大人洗塵。”徽宗喜道:“不要敬一杯,要敬三杯!”諾衣道:“是,陛下。”
諾衣來到黃裳麵前,為黃裳斟滿一杯酒,自己又斟滿一杯。諾衣臉頰低垂,眼望黃裳,輕言道:“這第一杯酒,願黃大人侍奉陛下江山,萬代千秋,牢不可破!”諾衣說完一飲而盡。黃裳忙飲完杯中酒,道:“臣無德無能,蒙陛下厚愛,臣願為陛下江山粉身碎骨,萬死不辭!”諾衣將酒杯斟滿,道:“這第二杯酒,黃大人為陛下大業,出使北國,路途遙遠,黃大人一路辛苦了,臣妾這杯酒為黃大人接風洗塵。”諾衣說著再飲一杯。黃裳飲完杯中酒,道:“多謝陛下,多謝娘娘對黃裳厚愛,黃裳感激不盡。”諾衣又斟滿酒杯,道:“這第三杯酒,願……”諾衣停了一下,呢喃道:“陛下,臣妾今日不知為何如此不勝酒力,剛飲兩杯,臣妾已不知所雲了。”
徽宗笑道:“娘娘盡管敬酒便是,不必說祝辭了。”諾衣道:“是,陛下。”諾衣舉杯對黃裳道:“我敬黃大人第三杯酒。”黃裳俯首道:“多謝娘娘!”徽宗大笑道:“難得娘娘今日如此高興,來,咱們君臣三人共飲三杯。”
三杯完畢,徽宗道:“黃愛卿,諾衣娘娘歌聲若何?”黃裳道:“娘娘歌喉婉轉和悅,琴聲嫋繞悠揚,臣曾聽說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今日聽娘娘彈唱,方知世上真有如此美妙之音樂!”徽宗笑道:“朕初聞諾衣歌聲,與愛卿感覺相同。”諾衣道:“既然黃大人如此誇讚,那臣妾再談唱一曲,獻於陛下與黃大人。”徽宗嘻笑道:“謝過娘娘!”
諾衣彈奏琵琶,唱道:“落花浮水樹臨池。年前心眼期。見來無事去還思。而今花飛起。淺螺黛,淡燕脂。閑妝取次宜。臨簾風雨閉門時。此情風月知。去年今日落花時。依前又見伊。淡勻雙臉淺勻眉。青衫透香肌。才會麵,便相思。想思無盡期。這迴相見好相知。相知已是遲。玉肌花臉柳腰肢。紅妝淺黛眉。翠鬟斜嚲語聲低。嬌羞雲雨時。伊憐我,我憐伊。心兒與眼兒。繡屏深處說深期。幽情誰得知?”
第二卷(本卷章目調寄“青門飲”) 第二十章 書信寄托哀情,歸家萬事清淨(5)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數:2386
諾衣唱完,徽宗欣然道:“今日諾衣奏樂,朕為你們高歌一曲。”諾衣道:“陛下是不是唱哪首《紅芍藥》?”徽宗笑道:“娘娘許久未與朕相聚,朕的心思還是被你猜透,朕在你麵前已沒有秘密了。”諾衣輕笑道:“臣妾猜透陛下心思,臣妾才能更好地服侍陛下。”徽宗道:“好,就彈奏哪首《紅芍藥》!”諾衣道:“是,陛下。”
諾衣輕彈琵琶,隻聽徽宗唱道:“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仔細思量,好追歡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礬樓、有酒如澠,結千秋歡笑。”
徽宗唱畢,諾衣道:“臣妾不知他人怎想,陛下歌聲猶如天籟之音,臣妾聞陛下歌聲,才是‘三月不知肉味’!”徽宗喜道:“朕所唱終不及娘娘,黃愛卿有何見解?”黃裳道:“娘娘所言極是,陛下多才多藝,陛下的畫、書、詩、詞、樂理造詣之深,世上無人能及。”徽宗欣喜而笑,道:“臣也聞黃愛卿深通樂理,今日黃愛卿也彈唱一曲。”黃裳道:“是,陛下。”諾衣忙道:“黃大人唱何曲子,小女子為黃大人伴奏。”黃裳道:“不勞娘娘了。”黃裳向侍從要得一把鐵箏,撥動箏弦,高聲唱道:“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裏餘。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黃裳唱畢,徽宗奇道:“愛卿所唱與眾不同,朕聞所未聞。愛卿所唱雖清曠雄放,不過是否欠缺些柔美?”黃裳道:“陛下,萬民受禮樂教化,能知書達理,遵從王道,但禮樂亦能消磨意誌,頹廢心神,我大宋年年向契丹、西夏進貢歲幣,這與漢家公主嫁於單於有何異別?當前我大宋雖然繁華富裕,但仍有眾多百姓生活疾苦,臣奏請陛下,切不可沉浸於靡靡之音!”
徽宗此時已顯醉意,徽宗雙眼看著黃裳,慢慢道:“愛卿所言,朕當思之。”諾衣道:“陛下,黃大人所言皆關係我大宋民生,黃大人為陛下江山殫精竭慮,陛下有黃大人這樣的良臣,我大宋江山興盛繁榮實屬必然!”徽宗大喜,對黃裳道:“黃愛卿真是辛苦了,有黃愛卿在,朕無憂矣!來,朕與你痛飲幾杯。”黃裳躬身道:“謝陛下,謝娘娘!”
幾杯酒水下肚,徽宗已是昏昏欲醉,諾衣上前道:“陛下,今日時日已晚,不如陛下迴內寢歇息,明日在飲若何?”徽宗滿臉醉意,說話已是語無倫次,徽宗道:“今日就先到此,黃愛卿……諾衣娘娘……陪朕入寢。”諾衣道:“陛下,黃大人一路辛苦,臣妾想送送黃大人。”徽宗道:“好……你去送送黃愛卿……”諾衣道:“是,陛下。”
侍從扶徽宗歇息而去。諾衣走到黃裳麵前,柔聲道:“方才叔叔飲酒是否盡興?小女子願陪叔叔再飲幾杯。”黃裳忙道:“娘娘乃是陛下內室,在下隻是一普通差官,娘娘如此稱唿,在下怎敢承受?”諾衣道:“叔叔不必客氣,陛下喜歡叔叔,那小女子豈敢怠慢了叔叔。”黃裳道:“多謝娘娘厚愛,若娘娘無甚吩咐,在下告退。”諾衣斟滿兩杯酒,道:“叔叔何必焦急,咱們再幾杯,叔叔再走不遲。”黃裳低頭道:“在下不敢,在下自行告退便是,不必娘娘相送。”諾衣怒道:“我奉陛下之命,與你送行,難道你想違背聖命嗎?”黃裳忙道:“在下不敢!”諾衣轉言笑道:“自從小女子在大殿看到叔叔與童貫比武,小女子便開始仰慕叔叔,叔叔不喜歡小女子所唱曲子,但那曲子所言‘才會麵,便相思,想思無盡期’,小女子卻是深有感觸。”黃裳道:“娘娘乃一國之母,陛下聖明仁慈,望娘娘保重,微臣告辭。”說著起身就要離去。諾衣急道:“叔叔且慢。”黃裳道:“娘娘有何吩咐?”諾衣道:“陛下聖命,臣妾怎敢違背,臣妾送黃大人出宮。”黃裳道:“謝娘娘。”
諾衣輕啟腳步,出了禦善閣,向後宮大門走去,黃裳跟在後麵,侍從挑著燈籠跟於左右。到了後宮宮門,諾衣停住腳步,對黃裳道:“小女子仰慕叔叔,望叔叔莫要怪罪。”黃裳俯首道:“微臣不敢,微臣幸得陛下、娘娘厚愛,微臣感激不盡。”諾衣輕言道:“小女子自認才貌雙全,這世間女子無人能及,黃大人乃當世之真英雄,真豪傑,還望叔叔體諒小女子之心。”黃裳道:“微臣事娘娘如事陛下,娘娘有何吩咐,在下定萬死不辭。”諾衣眼望黃裳,歎聲道:“叔叔走好,小女子不送了。”黃裳道:“多謝娘娘,在下告辭。”黃裳說完,大步出宮而去。
黃裳出了皇宮,與阿虎、王一葉迴府而去。黃裳到了府中,院內隻有自己臥室仍有微微燈光。黃裳輕推屋門,妻子王淑均正在燭光下靜靜等候,見丈夫歸來,淑均站起身來,接過黃裳外衣。黃裳想到自己修訂《萬壽道藏》的六年時間裏,每次迴家都是很晚,而妻子都是這樣默默等候。自己出行這三個月來,遇事甚多,心境倍感疲憊,但是任由外麵事務如何繁倦勞累,每次迴到家中,心情頓時溫馨輕快。
黃裳看到淑均困意滿麵,仍等著自己歸來,愛憐之情油然而生,黃裳自責道:“我又迴來晚了!”淑均麵露微笑,輕聲道:“爹娘和我都知道你忙,信兒和任兒跟爹娘睡了,你也快快歇息吧。”黃信和黃任是黃裳的兩個孩子,黃信是女孩,今年四歲,黃任是男孩,剛滿三歲。黃裳想到這些年來,一直在宮中忙於修訂《萬壽道藏》,對父母孩子的照顧實在太少,這一切就都落在了淑均肩上。黃裳不禁道:“這些年來,辛苦你了。”淑均輕輕道:“今日你怎麽這麽見外了。”黃裳輕挽淑均雙手,久久相視。
窗外,一輪明月掛於半空,院內樹木籠罩在月光之中,清風吹過,樹葉嘩嘩作響。須臾,屋內燈光熄滅,窗外月光顯得更加皎潔。
第三卷(本卷章目調寄“柳梢春”) 第二十一章 光明頂上(1)
更新時間:2012-1-9 16:21:41 本章字數:3353
宋朝皇宮文德殿,群臣早朝。隻聽蔡京奏道:“陛下,臣奉旨招募民間女子,但有人竟橫加阻止,致使五十名女子已到了京城,卻被迫返迴。”
徽宗驚道:“誰如此大膽,竟敢違抗聖旨。”
蔡京道:“陛下,此人位高權重,在下不敢直說。”
徽宗道:“愛卿身為我朝丞相,豈有你不敢說之人?”
黃裳上前道:“陛下,林南縣令強行招募明間女子,這五十名女子均非自願而來,故臣讓林南縣令將這些女子釋放迴家。”
徽宗低聲道:“原來是黃愛卿。”
蔡京高聲道:“陛下,正是黃大人違抗聖命,阻止林南縣招募女子來京。”
徽宗尋思片刻,道:“丞相,這些招募女子是否都屬自願?”
蔡京道:“迴陛下,招募女子皆是自願來京,服侍陛下。”
徽宗道:“當前已招募了多少女子?”
蔡京道:“已招募了八千名女子。”
徽宗道:“朕後宮還有三千嬪妃,靈素道長仙方說需要一萬名女子,已經足矣。其它女子丞相就不用再招募了。”
蔡京道:“是,陛下。但黃大人違抗聖命,臣雖身為丞相,也不知如何才好。”
徽宗道:“黃愛卿阻止招募女子進京,朕想黃愛卿自有自己道理,這件事情就到此為止吧。
蔡京低頭緩道:“是,陛下。”
徽宗道:“童愛卿,你負責征集花石綱,民間百姓可屬自願?”
童貫道:“各地百姓都是自願向陛下進貢奇花異石,自征集花石綱以來,各地百姓捐獻之踴躍,臣從未見過。”
徽宗道:“好,各地百姓一定要自願捐獻,切不可強行征集。”
童貫道:“是,陛下。”童貫接著道:“陛下,臣所派之人已到達金國,並與金國簽署了聯合伐遼之盟約,臣願意率軍攻打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
徽宗道:“這征遼之事,朕就交給童愛卿了。”
童貫道:“臣一定馬到成功,凱歌而還。”
徽宗欣喜道:“朕等愛卿好消息。”
黃裳上前道:“陛下,那燕京城由耶律大石把守,耶律大石治軍嚴謹,絕非魚腩之輩。臣奏請率軍征遼,臣誓死收複燕雲十六州,不效則治臣之罪,望陛下恩準。”
徽宗道:“遠征遼國,路途艱辛,黃愛卿剛剛出使歸來,已很辛苦,這征遼之事,還是由童愛卿負責吧。”
童貫高聲道:“遵旨。”童貫迴身對黃裳道:“黃大人,童貫不才,卻也有過平方臘、討梁山賊寇之功,黃大人有何戰功,如此輕視童某?
黃裳道:“童大人誤解了,遼主雖昏庸無道,遼軍卻未必好欺,童大人切不可輕敵,黃裳盼童大人凱旋而歸。”
童貫道:“這就不用黃大人費心了。”
徽宗忙道:“兩位愛卿皆是我大宋重臣,卻不可傷了和氣。”
黃裳俯首道:“是,陛下。”
蔡京上前道:“陛下,臣有要事請奏。”
徽宗道:“丞相請講。”
蔡京道:“自我朝剿滅方臘及其教匪後,臣一直以為魔教已被清除,沒想到當前魔教已經死灰複燃,在江浙一代,現又聚集了七百多名教眾。方臘魔匪已禍害非淺,切不可再任由魔教滋生。臣奏請陛下徹底殲滅魔教,以除後患。”
徽宗驚道:“這還了得,丞相速速派兵,剿滅魔匪。”
黃裳上前道:“陛下,那魔教本為明教,源於波斯國,方臘任明教教主之時,確實有危害百姓,禍亂朝廷之行為。但當前明教教徒行善去惡,救濟貧眾,對我大宋不但無有無危害,反而有益於我大宋子民。望陛下明察。”
蔡京道:“黃大人此言是何用意?魔教教徒不拜太上老君,隻崇拜魔尊,如此淫亂綱常之行為,我大宋豈能容忍?”
黃裳道:“教派不同,所崇拜聖人亦不相同,但隻要秉持正義,行善去惡,便並非魔教。我朝若強行滅之,恐有失人心。”
徽宗道:“黃愛卿此言差異,上天已冊封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我大宋境內豈能有異教存在?明教不拜太上老君,卻拜魔尊,已是大大的罪孽。”
蔡京道:“陛下,那魔教眾匪雖僅有七百餘眾,但個個身懷異術,想要剿滅,卻也並非易事。”
徽宗慌道:“這可如何是好?”
蔡京道:“臣保舉一人,若此人統兵滅匪,全殲魔匪隻是舉手之勞。”
徽宗急道:“丞相快講,此人是誰?”
蔡京道:“此人便是一品侍郎黃裳黃大人,黃大人武功高強,才智過人,若黃大人肯統兵滅匪,臣以項上人頭保證,魔匪一定被全部殲滅。不過,臣所擔憂者,是黃大人不肯統兵剿匪。”
徽宗道:“黃愛卿,你可願統兵剿匪?”
黃裳道:“臣謹遵陛下聖旨,若陛下令黃裳剿匪,黃裳在所不辭,但明教並非為非作歹的匪徒,望陛下三思。”
徽宗沉思道:“朕既為教主道君皇帝,怎能容忍明教崇拜魔尊,朕決意除掉明教。”徽宗又道:“不過黃愛卿出使金、遼兩國,已很辛苦,朕亦不想再讓黃愛卿離開朕。丞相,可否還有其他人選?”
蔡京道:“剿滅魔匪,黃大人乃是最佳人選。”
黃裳上前道:“陛下,臣願率兵滅匪,請陛下降旨。”
徽宗道:“黃愛卿滅匪,幾日可還?”
黃裳道:“多則三月,少則兩月,臣便可剿滅明匪,凱還京師。”
徽宗道:“既然若此,朕命你為剿匪大元帥,剿滅明教眾匪。”
黃裳俯首道:“是,陛下。”
徽宗道:“黃愛卿此次滅匪需要多少人馬?”
黃裳道:“五百人馬足矣。”
徽宗搖頭道:“五百人馬太少,魔匪兇戾,朕給你一萬人馬。此次滅匪你要速去速迴,且要多加小心。”
黃裳道:“是,陛下。”
徽宗歎道:“朕本以為天下太平,不想還有這許多事情,眾位愛卿還有何事奏?”
殿下李邦彥突然放聲大哭,徽宗疑道:“李愛卿,你為何啼哭?”
李邦彥跪倒在地,泣聲道:“陛下為國操勞,一刻都不能歇息,臣看在眼裏,心裏卻疼如刀割,所以禁不住啼哭,望陛下贖罪。”
徽宗麵色變喜,道:“可憐李愛卿一片孝心,朕雖勞累一些,但為天下操勞,朕亦沒有怨言。李愛卿快快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