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作為戰國最初的第一霸主,在魏惠王時期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時戰敗,丟失了十多萬精銳魏武卒,在西麵又被秦國奪得了河西之地,從此導致魏國就此一蹶不振……
不過魏國當時輸的不冤,東麵的齊國是齊威王執掌,西麵的秦國又是六世餘烈之首的秦孝公繼位,這兩位君王在華夏曆史上是能排得上前列的,魏國能維持一個不錯的局麵,也算魏惠王能力不錯。
在其後,到了長平之戰後期,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八萬魏武卒精銳解了邯鄲之圍,又在黃河之南大敗於秦軍主帥蒙驁。
這就是魏國曆史上僅有的兩次高光時刻。
但隨著秦國國力的增強,直麵秦國兵鋒的三晉愈發虛弱,魏國國土和人口不斷喪失,所以其兵馬也日益減少。
函穀關一戰,二十萬魏武卒已死,魏國上上下下,哪怕占據的是人口繁盛的中原地區,也難以再抽調出更多的兵馬抵擋秦軍。
因此,魏人求和,在秦國的眾多將領看來,恐怕是真的膽怯了!
畢竟求和獻城這樣的先例,在秦國東出攻打六國之時,就已經屢見不鮮了!
“惜哉!”
王翦歎息一聲,將書信扔進一旁的火盆中,任其焚燒殆盡,“若是此刻大梁城中尚有信陵君守城,我秦國亦不敢覬覦魏國疆土……”
他此話一出,兩列的秦國將領臉色有些猶豫,不知該說不該說。
等了片刻之後,王翦複又道:“這不是六國之人常說的,假使信陵君魏無忌仍在,虎狼之秦尚不敢東顧!”
“這些話,老夫隻是聽聞一些,當不得真,當不得真!”
王翦連連擺手。
此話一出,頓時哄笑滿堂。
兩列的秦軍將領笑得前仰後翻,不知不覺衝淡了之前十多萬秦軍傷病的慘淡氛圍。
“一國之興衰竟然妄圖寄托於信陵君一人,而不思精進國力,六國之人,真是讓人可笑。”
一旁的秦將李信搖了搖頭,笑著說道。
他們倒不是在笑信陵君這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確實做到了破秦存趙的壯舉,讓呂不韋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都不敢再東出謀奪六國疆土。
但是六國之人往往將希望寄托於天降神人,來帶他們走出困境,而不圖自身的精進改變,這點實在讓人可笑。
“自商君變法之後,敗我秦軍者,也不僅信陵君一人,馬服君也是,在瘀與之戰破我秦軍鐵騎,但此刻六國日衰,而我秦軍日盛,這又是為何?”
“是因為不僅我秦國曆代先王明君吏治,也有我秦國在各方麵都勝於六國的原因,不管是人口、土地,還是製度,我秦國都勝於六國!”
“一縣之人口,我秦國可征五萬兵馬,而六國之人,僅能征得三萬!”
王翦站起身子,掃視在場的兩列秦國將領,他雙手按在案幾之上,有如一隻猛虎盤踞一般,讓人心悸,他淡淡說道:“我秦軍倍勝於六國,又有諸位將軍從卒伍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信陵君就能比的嗎?”
“諸位將軍,此戰……,秦必克於魏國!”
隨著王翦這些話的說出,兩列的秦軍將領各個目光炙熱。
哪怕十萬秦軍現在沒有絲毫戰力,那又能怎樣?
還不是有剩下的十萬秦軍嗎?!
就算是這二十萬秦軍全部死了,他們秦國照樣可以征召出更多的秦人為兵。
可以說,他們秦國可以損失得起這二十萬兵馬,但魏國不行!
“風!”
“大風!”
眾多秦軍將領興奮喊道。
王翦滿意的點了點頭,軍心可用,他臉色忽然一變,肅穆道:“求和是魏人想要求和就能求和的嗎?休說是割讓五城,哪怕是十五城,我秦國也不要!”
“這城池由我等親手去取不是更好?何需他魏人給我們拱手相送?!”
魏王假和公子羽錯算了一點。
若是此刻看到求和書信的是秦王,或許還真能坐下來談一談。
但他送去書信的是王翦,武成侯王翦。
如果魏國求和成了,割讓了五城給予秦國,秦國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對於這二十多萬秦軍來說,可就不是什麽好消息了。
這二十多萬秦軍,要的是魏人的首級,要的是軍功!
如果王翦此次答應魏人求和,或許在朝堂上會得到讚譽,可在兵營中,得到的絕對是怨聲載道,與這二十多萬秦軍離心離德。
而且王翦剛剛受封為武成侯,這一爵位讓秦國不少的宿將也頗為眼熱。
畢竟韓國積弱已久,滅掉韓國在秦國上下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隨便派遣一老將,都能順順利利的攻取韓國。
所以,王翦他這武成侯的爵位,還不是非常的牢固,必須再立軍功,堵住悠悠之口。
因此不管是於公於私,王翦都不可能接受魏人的求和,哪怕是假意接受魏人的五座城池,迴頭再派秦軍另行攻打。
“上將軍英明,這大梁城我等親手攻打,還需他魏人送給我們!”
一些秦軍將領當即請命,欲要成為攻打大梁的先鋒。
“魏人都是軟腳蝦,有什麽可怕的。”
“隻要上將軍給我三千先登死士,末將一定能破大梁外城!”
有些秦軍將領大喊道。
王翦見狀皺了皺眉宇,現今十多萬秦軍上吐下瀉,秦軍實力空虛,他自然不會同意諸將現在的請命。
“來人,去告訴魏王,魏國五座城池雖好,卻不如大梁繁華,我秦軍若要,就要大梁城,如果不同意,那就是魏人不想求和!”
他冷笑一聲,說道。
周圍的護衛立刻領命,驅馳快馬跑到大梁城下,朝著大梁城城垛上射出秦軍所給的迴信。
公子羽帶著使團正等著秦軍的迴信,待看到這信件的輕蔑話語後,他瞬間大怒道:“秦人無禮,秦國倚強淩弱,有失大國風範,該死,該死……”
他在城牆走道上來迴盤旋,神色有些震怒。
“王翦獅子大開口,他竟然想要大梁城?大梁城可是我魏國的都城,若給了他秦國,我魏國還有什麽顏麵可立於諸夏之地!”
不過魏國當時輸的不冤,東麵的齊國是齊威王執掌,西麵的秦國又是六世餘烈之首的秦孝公繼位,這兩位君王在華夏曆史上是能排得上前列的,魏國能維持一個不錯的局麵,也算魏惠王能力不錯。
在其後,到了長平之戰後期,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八萬魏武卒精銳解了邯鄲之圍,又在黃河之南大敗於秦軍主帥蒙驁。
這就是魏國曆史上僅有的兩次高光時刻。
但隨著秦國國力的增強,直麵秦國兵鋒的三晉愈發虛弱,魏國國土和人口不斷喪失,所以其兵馬也日益減少。
函穀關一戰,二十萬魏武卒已死,魏國上上下下,哪怕占據的是人口繁盛的中原地區,也難以再抽調出更多的兵馬抵擋秦軍。
因此,魏人求和,在秦國的眾多將領看來,恐怕是真的膽怯了!
畢竟求和獻城這樣的先例,在秦國東出攻打六國之時,就已經屢見不鮮了!
“惜哉!”
王翦歎息一聲,將書信扔進一旁的火盆中,任其焚燒殆盡,“若是此刻大梁城中尚有信陵君守城,我秦國亦不敢覬覦魏國疆土……”
他此話一出,兩列的秦國將領臉色有些猶豫,不知該說不該說。
等了片刻之後,王翦複又道:“這不是六國之人常說的,假使信陵君魏無忌仍在,虎狼之秦尚不敢東顧!”
“這些話,老夫隻是聽聞一些,當不得真,當不得真!”
王翦連連擺手。
此話一出,頓時哄笑滿堂。
兩列的秦軍將領笑得前仰後翻,不知不覺衝淡了之前十多萬秦軍傷病的慘淡氛圍。
“一國之興衰竟然妄圖寄托於信陵君一人,而不思精進國力,六國之人,真是讓人可笑。”
一旁的秦將李信搖了搖頭,笑著說道。
他們倒不是在笑信陵君這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確實做到了破秦存趙的壯舉,讓呂不韋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都不敢再東出謀奪六國疆土。
但是六國之人往往將希望寄托於天降神人,來帶他們走出困境,而不圖自身的精進改變,這點實在讓人可笑。
“自商君變法之後,敗我秦軍者,也不僅信陵君一人,馬服君也是,在瘀與之戰破我秦軍鐵騎,但此刻六國日衰,而我秦軍日盛,這又是為何?”
“是因為不僅我秦國曆代先王明君吏治,也有我秦國在各方麵都勝於六國的原因,不管是人口、土地,還是製度,我秦國都勝於六國!”
“一縣之人口,我秦國可征五萬兵馬,而六國之人,僅能征得三萬!”
王翦站起身子,掃視在場的兩列秦國將領,他雙手按在案幾之上,有如一隻猛虎盤踞一般,讓人心悸,他淡淡說道:“我秦軍倍勝於六國,又有諸位將軍從卒伍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信陵君就能比的嗎?”
“諸位將軍,此戰……,秦必克於魏國!”
隨著王翦這些話的說出,兩列的秦軍將領各個目光炙熱。
哪怕十萬秦軍現在沒有絲毫戰力,那又能怎樣?
還不是有剩下的十萬秦軍嗎?!
就算是這二十萬秦軍全部死了,他們秦國照樣可以征召出更多的秦人為兵。
可以說,他們秦國可以損失得起這二十萬兵馬,但魏國不行!
“風!”
“大風!”
眾多秦軍將領興奮喊道。
王翦滿意的點了點頭,軍心可用,他臉色忽然一變,肅穆道:“求和是魏人想要求和就能求和的嗎?休說是割讓五城,哪怕是十五城,我秦國也不要!”
“這城池由我等親手去取不是更好?何需他魏人給我們拱手相送?!”
魏王假和公子羽錯算了一點。
若是此刻看到求和書信的是秦王,或許還真能坐下來談一談。
但他送去書信的是王翦,武成侯王翦。
如果魏國求和成了,割讓了五城給予秦國,秦國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對於這二十多萬秦軍來說,可就不是什麽好消息了。
這二十多萬秦軍,要的是魏人的首級,要的是軍功!
如果王翦此次答應魏人求和,或許在朝堂上會得到讚譽,可在兵營中,得到的絕對是怨聲載道,與這二十多萬秦軍離心離德。
而且王翦剛剛受封為武成侯,這一爵位讓秦國不少的宿將也頗為眼熱。
畢竟韓國積弱已久,滅掉韓國在秦國上下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隨便派遣一老將,都能順順利利的攻取韓國。
所以,王翦他這武成侯的爵位,還不是非常的牢固,必須再立軍功,堵住悠悠之口。
因此不管是於公於私,王翦都不可能接受魏人的求和,哪怕是假意接受魏人的五座城池,迴頭再派秦軍另行攻打。
“上將軍英明,這大梁城我等親手攻打,還需他魏人送給我們!”
一些秦軍將領當即請命,欲要成為攻打大梁的先鋒。
“魏人都是軟腳蝦,有什麽可怕的。”
“隻要上將軍給我三千先登死士,末將一定能破大梁外城!”
有些秦軍將領大喊道。
王翦見狀皺了皺眉宇,現今十多萬秦軍上吐下瀉,秦軍實力空虛,他自然不會同意諸將現在的請命。
“來人,去告訴魏王,魏國五座城池雖好,卻不如大梁繁華,我秦軍若要,就要大梁城,如果不同意,那就是魏人不想求和!”
他冷笑一聲,說道。
周圍的護衛立刻領命,驅馳快馬跑到大梁城下,朝著大梁城城垛上射出秦軍所給的迴信。
公子羽帶著使團正等著秦軍的迴信,待看到這信件的輕蔑話語後,他瞬間大怒道:“秦人無禮,秦國倚強淩弱,有失大國風範,該死,該死……”
他在城牆走道上來迴盤旋,神色有些震怒。
“王翦獅子大開口,他竟然想要大梁城?大梁城可是我魏國的都城,若給了他秦國,我魏國還有什麽顏麵可立於諸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