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川力誌花了點時間整頓一下部隊,並跟吉田尺森討論了新的作戰方案。
在付出四百多人的傷亡後,他們終於知道一些八路軍在反斜麵上的兵力布置和工事情況了了。
“這是一種新戰術!”吉田尺森說:“八路在反斜麵大概五十米距離處構築工事,如果我們按照常規戰術作戰的話,火力完全無法有效發揮!”
重川力誌能理解吉田尺森的說法。
山頂陣地的幾道棱線就像一把折斷的尺子,將日軍分成彼此無法協同的幾個部分。
當前方士兵朝敵人陣地衝鋒的時,後方位於正斜麵上的士兵甚至不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麽,還在緊張的應對著一枚枚騰空而來的手榴彈。
如果在此之前,重川力誌根本就不認為世上還有這種戰術,更不會認為這種戰術能發揮作用。
但事實卻擺在眼前,這種戰術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把他打得十分狼狽。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重川力誌不需要擔心這些八路軍會逃跑,因為他們就在那等著日軍送上槍口。
“援軍還有多久趕到?”重川力誌問。
吉田尺森看了看表,迴答:“一個多小時!”
重川力誌發現自己居然希望援軍早點趕到並接手這個戰場。
同時重川力誌心下也有些不安,他意識到麵前的敵人並非之前想象的主力,它們很可能隻是使用了一種新戰術的普通部隊,而且兵力不多。
思考良久,重川力誌最終還是決定把這個想法隱藏起來。他無法麵對岡村寧次的質問,同時也無法麵對自己的失敗……麵前這支並非主力的八路軍居然能讓他的部隊死傷慘重,這對重川力誌而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想了想,重川力誌就說道:“五十米的距離,我們或許可以選擇迅速衝進他們的陣地肉搏!”
在此之前,肉搏戰一直是日軍盡量避免的,因為這會增加傷亡,但是現在,肉搏戰卻是重川力誌所追求的,因為它會減少傷亡。
“值得嚐試!”吉田尺森點頭表示同意:“如果常規戰術都不起作用,那就試試肉搏!”
於是日軍再一次組織起進攻!
這一迴,他們不像之前一樣在山頂陣地組織火力,而是一隊隊的潛伏在正斜麵,每名士兵的步槍都上了刺刀,並且隻留下一個彈夾,其餘的全部上交。
之所以隻留一個彈夾,一方麵是因為吉田大隊的彈藥車要麽被炸要麽被困在包圍圈裏,此時彈藥已略顯不足。
另一方麵,則是擔心死在敵人陣地裏彈藥為敵人所用。
指揮這次衝鋒的是吉田尺森,他看看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就朝後一揮手。
隨著一陣轟響,擲彈筒就一發接著一發的朝對麵打去手榴彈。
擲彈筒一共有二十具,吉田尺森希望他們能憑著感覺將手榴彈拋進敵人戰壕……吉田尺森認為在看不見目標的情況下感覺更重要。
聽到手榴彈在對麵炸響後,吉田尺森就抽出指揮刀往前一揮,高喊:“天皇陛下,萬歲!”
“萬歲!”鬼子一隊隊從隱蔽處跳了起來,高喊著端著刺刀像潮水般的越過山頂朝八路軍陣地湧去。
這或許是日軍最應該采用的戰術。
原因是八路軍沒有足夠的彈藥供機槍掃射,而恰恰是這種可以短時間打出大量子彈的裝備才是集群式衝鋒的克星。
八路軍戰士沒有遲疑,當即甩出一排手榴彈在陣地前沿炸出一片煙霧,然後一轉身就鑽進了坑道。
王學新也鑽進距離最近的一個坑道。
反斜麵工事不僅僅是地麵工事,更是一種地麵與地下結合的防禦體係。
在不利的情況下麵對敵人集群衝鋒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躲進坑道。
坑道裏有些壓抑,也有些沉悶,而且總擔心敵人會從洞外投幾枚手榴彈進來。
但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坑道呈“??”字形,手榴彈不可能甩進來。
拐角處則跟地道一樣用挖空的竹筒布置了一名槍手,槍口正對著坑道口,隻要一有敵人出現就“砰”的一聲。
必要時,坑道內還能從內往外沿著竹筒往外滑出手榴彈。
跟著部隊一起衝上來的吉田尺森大感意外。
最初,讓他意外的是隻一個衝鋒就打下了傷亡幾百人也沒能拿下的防線。
接著,讓他意外的是敵人就像鑽到地裏似的憑空消失了。
最後,讓他意外的是敵人真的鑽到地裏,因為他發現了幾個坑道口。
“繼續進攻!”吉田尺森想也不想就下令:“把他們從洞裏炸出來!”
鬼子一個個拉燃手榴彈,敲擊一下就拋進坑道裏,“轟”的一聲後就貓腰往坑道裏鑽。
結果還沒走上幾步,隻聽一聲槍響,之後就沒了動靜。
吉田尺森感到一陣困惑,同時也有些恐懼。
因為這又是一個他不知道的戰術,可想而知,這個坑道內部必定有特殊的結構應對來自外部的攻擊。
要知道這些結構,卻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
吉田不知道的是,這僅僅隻是麻煩的開始。
突然,一名士兵大叫:“手榴彈”。
“轟”的一聲爆炸後就有幾名士兵倒在血泊中……戰壕的半封閉性使手榴彈威力倍增。
吉田尺森原以為這隻是偶發事件。
它可能是某個士兵不小心拉燃的,或者是一枚詭雷,又或者是瀕死的敵人……
但吉田很快就發現他錯了。
手榴彈一枚接著一枚的從戰壕一側的小洞中滑落。在接二連三的爆炸聲中,鬼子要麽被炸死炸傷,要麽匆忙爬出戰壕。
戰壕或許是敵人的藏身處,但不是他們的。
然而,爬出戰壕同樣不是明智的選擇……
位於反斜麵中部的第二道戰壕這時發揮了作用,它距離第一道戰壕一百米,依舊在步槍的射程內。
而且,因為高地坡麵呈梯次降低,鬼子再次毫無遮掩的暴露在第二道戰壕的槍口之下。
吉田感到有些絕望。
他認為,敵人這些工事並不是他的大隊能攻得下的!
在付出四百多人的傷亡後,他們終於知道一些八路軍在反斜麵上的兵力布置和工事情況了了。
“這是一種新戰術!”吉田尺森說:“八路在反斜麵大概五十米距離處構築工事,如果我們按照常規戰術作戰的話,火力完全無法有效發揮!”
重川力誌能理解吉田尺森的說法。
山頂陣地的幾道棱線就像一把折斷的尺子,將日軍分成彼此無法協同的幾個部分。
當前方士兵朝敵人陣地衝鋒的時,後方位於正斜麵上的士兵甚至不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麽,還在緊張的應對著一枚枚騰空而來的手榴彈。
如果在此之前,重川力誌根本就不認為世上還有這種戰術,更不會認為這種戰術能發揮作用。
但事實卻擺在眼前,這種戰術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把他打得十分狼狽。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重川力誌不需要擔心這些八路軍會逃跑,因為他們就在那等著日軍送上槍口。
“援軍還有多久趕到?”重川力誌問。
吉田尺森看了看表,迴答:“一個多小時!”
重川力誌發現自己居然希望援軍早點趕到並接手這個戰場。
同時重川力誌心下也有些不安,他意識到麵前的敵人並非之前想象的主力,它們很可能隻是使用了一種新戰術的普通部隊,而且兵力不多。
思考良久,重川力誌最終還是決定把這個想法隱藏起來。他無法麵對岡村寧次的質問,同時也無法麵對自己的失敗……麵前這支並非主力的八路軍居然能讓他的部隊死傷慘重,這對重川力誌而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想了想,重川力誌就說道:“五十米的距離,我們或許可以選擇迅速衝進他們的陣地肉搏!”
在此之前,肉搏戰一直是日軍盡量避免的,因為這會增加傷亡,但是現在,肉搏戰卻是重川力誌所追求的,因為它會減少傷亡。
“值得嚐試!”吉田尺森點頭表示同意:“如果常規戰術都不起作用,那就試試肉搏!”
於是日軍再一次組織起進攻!
這一迴,他們不像之前一樣在山頂陣地組織火力,而是一隊隊的潛伏在正斜麵,每名士兵的步槍都上了刺刀,並且隻留下一個彈夾,其餘的全部上交。
之所以隻留一個彈夾,一方麵是因為吉田大隊的彈藥車要麽被炸要麽被困在包圍圈裏,此時彈藥已略顯不足。
另一方麵,則是擔心死在敵人陣地裏彈藥為敵人所用。
指揮這次衝鋒的是吉田尺森,他看看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就朝後一揮手。
隨著一陣轟響,擲彈筒就一發接著一發的朝對麵打去手榴彈。
擲彈筒一共有二十具,吉田尺森希望他們能憑著感覺將手榴彈拋進敵人戰壕……吉田尺森認為在看不見目標的情況下感覺更重要。
聽到手榴彈在對麵炸響後,吉田尺森就抽出指揮刀往前一揮,高喊:“天皇陛下,萬歲!”
“萬歲!”鬼子一隊隊從隱蔽處跳了起來,高喊著端著刺刀像潮水般的越過山頂朝八路軍陣地湧去。
這或許是日軍最應該采用的戰術。
原因是八路軍沒有足夠的彈藥供機槍掃射,而恰恰是這種可以短時間打出大量子彈的裝備才是集群式衝鋒的克星。
八路軍戰士沒有遲疑,當即甩出一排手榴彈在陣地前沿炸出一片煙霧,然後一轉身就鑽進了坑道。
王學新也鑽進距離最近的一個坑道。
反斜麵工事不僅僅是地麵工事,更是一種地麵與地下結合的防禦體係。
在不利的情況下麵對敵人集群衝鋒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躲進坑道。
坑道裏有些壓抑,也有些沉悶,而且總擔心敵人會從洞外投幾枚手榴彈進來。
但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坑道呈“??”字形,手榴彈不可能甩進來。
拐角處則跟地道一樣用挖空的竹筒布置了一名槍手,槍口正對著坑道口,隻要一有敵人出現就“砰”的一聲。
必要時,坑道內還能從內往外沿著竹筒往外滑出手榴彈。
跟著部隊一起衝上來的吉田尺森大感意外。
最初,讓他意外的是隻一個衝鋒就打下了傷亡幾百人也沒能拿下的防線。
接著,讓他意外的是敵人就像鑽到地裏似的憑空消失了。
最後,讓他意外的是敵人真的鑽到地裏,因為他發現了幾個坑道口。
“繼續進攻!”吉田尺森想也不想就下令:“把他們從洞裏炸出來!”
鬼子一個個拉燃手榴彈,敲擊一下就拋進坑道裏,“轟”的一聲後就貓腰往坑道裏鑽。
結果還沒走上幾步,隻聽一聲槍響,之後就沒了動靜。
吉田尺森感到一陣困惑,同時也有些恐懼。
因為這又是一個他不知道的戰術,可想而知,這個坑道內部必定有特殊的結構應對來自外部的攻擊。
要知道這些結構,卻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
吉田不知道的是,這僅僅隻是麻煩的開始。
突然,一名士兵大叫:“手榴彈”。
“轟”的一聲爆炸後就有幾名士兵倒在血泊中……戰壕的半封閉性使手榴彈威力倍增。
吉田尺森原以為這隻是偶發事件。
它可能是某個士兵不小心拉燃的,或者是一枚詭雷,又或者是瀕死的敵人……
但吉田很快就發現他錯了。
手榴彈一枚接著一枚的從戰壕一側的小洞中滑落。在接二連三的爆炸聲中,鬼子要麽被炸死炸傷,要麽匆忙爬出戰壕。
戰壕或許是敵人的藏身處,但不是他們的。
然而,爬出戰壕同樣不是明智的選擇……
位於反斜麵中部的第二道戰壕這時發揮了作用,它距離第一道戰壕一百米,依舊在步槍的射程內。
而且,因為高地坡麵呈梯次降低,鬼子再次毫無遮掩的暴露在第二道戰壕的槍口之下。
吉田感到有些絕望。
他認為,敵人這些工事並不是他的大隊能攻得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