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更新時間:2013-12-21
此時美元與銀元的匯率為:1美元=223銀元=15克黃金,也就是說華夏帝國那五百噸黃金約等於334億美元。(1)
按照華夏帝國和猶太人的經濟人才分析華元初期不應該太高,應設置為1華元=075克黃金,1美元=2華元,1英鎊=103華元。(2)
由於秦宇要實行金本位,華元要和黃金掛鉤,如果華夏沒有足夠的黃金的話根本就無法保證華元的安全性,華元的發行量超過黃金儲備太多的話就會過剩,導致物價的上漲,甚至是金融市場的崩潰。
現在歐美等列強都是用的金本位,他們基本不會出售黃金給華夏,因為他們也要黃金來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至於華夏怎麽樣他們才不會管呢。
1913年戰前的四大經濟強國——美、英、德、法共有黃金儲備50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為20億,英國8億,德國10億,法國12億。
秦宇要實行的金本位有點特殊,和他前世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差不多,主要發行華元紙幣,至於硬幣也不會發行金幣,隻會發行銀銅混合的硬幣。
至於黃金秦宇現在還有四百噸左右沒有運迴國,其中向智利政府購買了五十噸,這還是華夏和智利有著合作關係才賣給的;五十噸左右是他的老丈人和威廉二世在德國幫忙向德國的大家族購買的;剩下的都是在東印度群島和澳大利亞這幾年秘密開采出來的。
這些黃金已經在迴來的路上,大概在七月初迴到帝都(北京),為了安全問題這些黃金都是混雜在商品之中,一路上都會有偽裝的士兵保護,還有潛艇全程保護。
帝國的艦隊也分出了一個艦隊在南海等著這些商船的到來,然後一路護送迴帝都,因為這些黃金太重要了,不能有失。
華夏帝國一共差不多九百噸的黃金,大致相當於六億的美元,十二億華元。
經過經濟部的人研究分析之後可以適當地發行到十五億的華元,過多就會造成華元過剩,不利於帝國的經濟發展。
在秦宇看過之後他就立即把發行量提升到二十億的發行量,經濟部的人認為不應該這樣,都紛紛上書勸秦宇三思,但是秦宇向他們解釋會把之前向各國借來的錢留一部分用作這次的改革他們才紛紛放下了心。
發行二十億秦宇還嫌少呢,畢竟帝國可是有著四億的國民,平均分配下去也就一人五華元而已,但是他也不能過分地追求發行量,不然這個金本位就沒有價值了。
經濟部的技術人員在確定華元的圖案設計和發行量之後就馬上開始進入緊張地製造紙幣的工作中,其製造過程非常地嚴格,所有參與人員全部簽署保密協議,並且接受政府監察部門定期對其個人、妻室、親人朋友進行審查,以確保不會泄密。
帝國皇家鑄幣廠的印刷機都是帝國在德國和美國高價買迴來的,足足有七百套之多。這些印刷機都經過了大量的改造,改造成適合華元的尺寸,因為華元的尺寸和世界各國的貨幣不同。
為了防偽秦宇還直接從德國購買來的千噸壓縮機一次性衝壓15次,將20層紙張的華元壓縮至15層厚,這樣華元就變得相當結實、耐磨、耐泡,上麵的華元圖案分別深入20層當中形成立體感,手摸即可感覺到。
這些紙張用的都是特製的亞麻和棉紙來製作,由20層紙張疊加起來,這樣那些偽鈔就無法準確使用這種紙張。
偽鈔不知道華元的壓縮層數,次數,厚度,用的壓刷機不是千噸級的,再加上手感不同的原因,絕大部分的偽鈔都可以分辨出來。
為了增加貨幣的安全性秦宇要技術人員在紙幣上加上水印,但是由於帝國沒有這方麵的人才,所以基本都是有猶太人或者德國人在單獨的流水生產線上進行,這過程都在帝國的嚴密監視之下。
水印最早產生於700年以前的13世紀的意大利,直到1772年,德國為了使發行的紙幣能防偽,就在新發行的薩克森紙幣上首先應用了水印。結果,德國成了最早將水印應用於印鈔上的國家。到了19世紀後期,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本國的紙幣上,應用了水印。
華元隻有帝國皇家鑄幣廠可以製造,其製造要在帝國皇帝和國會的同意下才能製造,其他任何地方製造華元都是非法的,必定會受到帝國的製裁。
隻有華夏中央銀行可以發行並進行華元編號的編排,其他銀行必須要在華夏中央銀行儲存相應的黃金才能獲得華元的大規模使用和儲存,不然帝國不會承認該銀行對華元的所有業務,沒有獲得承認就接觸華元業務一律查封。
這個籌備金其實也是秦宇為了擁有更多的黃金儲備和鞏固銀行信用所采取的一種措施,是一種變相的捆綁形式,但是其他的銀行不得不妥協,不然遲早會倒閉。
6月17日,華夏帝國正式頒布《施行華元布告》和《施行銀行布告》,即日起實行。
《施行華元布告》規定:一、自1913年6月17日起,以華夏中央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定為華元,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華元為限,不得行使現金,違者全數沒收,以防白銀之偷漏。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按危害帝國之法治罪。
二、華夏中央銀行以外,中央銀行核準發之銀行鈔票,現流通者,準其照常行使,其發行數額即以截至年底前流通之總額為限,不得增發。由經濟部酌定限期,逐漸以華元鈔票換迴,並將流通總額之法定準備金,連同已印未發行之新鈔及己發收迴之舊鈔,悉數交由經濟部門保管。
三、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元、銀兩、銅錢等類舊幣者,應自11月4日起,交由經濟部門或中央銀行,兌換華元。除銀本位幣按照麵額兌換華元外,其餘銀、銅類各依其實含純銀、銅數量兌換。
四、其餘各銀行在中央銀行之籌備金和華元的收換事宜,由經濟部管理,以昭確實,而固信用。
……
規定:一、華夏中央銀行為華夏帝國唯一合法發行華元之銀行,該銀行由帝國管理,隸屬於經濟部。各銀行之籌備金皆交予該行管理,該行不得幹涉各銀行的正常營業。
廢除全國各大小錢莊,準其轉為銀行,轉行需經帝國工商部同意,經查實並辦理證件後方可營業。如有抵抗不執者,準照妨礙帝國工作之法治罪,情節嚴重者沒收半數家產,封查錢莊。
外國在帝國銀行一律尊憲法之銀行條文,凡進行華元業務者需交納擔保金,不得惡意虛報他國與帝國之匯率。凡在帝國之銀行需得帝國工商部之同意,否則一律驅逐,禁止踏入帝國領土。
私人銀行需有籌備金再經過工商部核實後方可成立,若籌備金不足者可用土地、工廠等來做抵押,此條隻適用於帝國國民。另移民帝國者十年內不得成立銀行。
……
兩大布告頒布後帝國的民眾很快就開始實行,錢莊主最是積極,他們當天就去找當地的工商部門申請轉換成銀行,他們可不敢對抗帝國政府,從上次的土地改革和政府曆來所做之事就知道政府是言之必行的,反抗的下場絕對會很慘。
一些小型的錢莊為了能在銀行大潮之下順利生存進行了合作,幾家或者幾十家的小錢莊合並成新的團體,大中型的錢莊有的就強強合作,有的是保持獨立。
錢莊轉換成銀行需要到黃金,帝國的黃金價格開始上漲,許多積存的黃金紛紛被拿出來販賣,帝國的黃金儲備也開始增加。
華元開始分批發行,發行很是順利,大量的國民去交換華元,相信要不了多久華元就會成取代舊幣。
帝國商人對於華元非常地滿意,因為華元是和黃金直接掛鉤的,華元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銀行兌換黃金,隻要帝國還有黃金華元就很穩定,他們不用擔心之前存在的差價危險。
現在國家已經統一,沒有了列強的直接幹涉華元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流通,國民絕大部分都支持政府,現在的政府讓他們很滿意,上台所幹的事情都是實事,說到做到,信任度很高。
還有的就是舊幣的弊端國民也是清楚的,之前軍閥割據的時候貨幣非常地不穩定,有的時候辛苦賺的錢還不夠生存的,有了穩定的華元他們就不用擔心貨幣幣值的事情發生。
華元的發行引起了外國投機分子的哄搶,他們不但自己兌換,還大量的雇傭華夏人來搶購,他們大量地囤積起來坐等升價。
外國的銀行本來想通過銀行大量地搶購的,但是那個籌備金和審核讓他們望而卻步,他們隻能自己用華夏舊幣去換,因為華夏還沒開啟對外幣的兌換。就在他們準備大肆兌換的時候發現舊幣銀行的舊幣不多了,他們立刻開始用美元等外幣和華夏人商人換,這也導致舊幣對美元等外幣的升值。
注釋:(1)1914年前的黃金價格:1盎司(311克)=4英磅4先令115便士(1971年之前,1英鎊=20先令=240便士)――即1盎司黃金約合425英鎊,1英鎊=7775克黃金。
(2)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銀複本位製,此後美元含金量約在16038克150466克之間浮動,即1美元=15克黃金左右。
撒旦找不到1913年英鎊和美元對黃金、銀元的兌換情況,隻能參照上麵兩個,請大家多多體諒。
更新時間:2013-12-21
此時美元與銀元的匯率為:1美元=223銀元=15克黃金,也就是說華夏帝國那五百噸黃金約等於334億美元。(1)
按照華夏帝國和猶太人的經濟人才分析華元初期不應該太高,應設置為1華元=075克黃金,1美元=2華元,1英鎊=103華元。(2)
由於秦宇要實行金本位,華元要和黃金掛鉤,如果華夏沒有足夠的黃金的話根本就無法保證華元的安全性,華元的發行量超過黃金儲備太多的話就會過剩,導致物價的上漲,甚至是金融市場的崩潰。
現在歐美等列強都是用的金本位,他們基本不會出售黃金給華夏,因為他們也要黃金來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至於華夏怎麽樣他們才不會管呢。
1913年戰前的四大經濟強國——美、英、德、法共有黃金儲備50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為20億,英國8億,德國10億,法國12億。
秦宇要實行的金本位有點特殊,和他前世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差不多,主要發行華元紙幣,至於硬幣也不會發行金幣,隻會發行銀銅混合的硬幣。
至於黃金秦宇現在還有四百噸左右沒有運迴國,其中向智利政府購買了五十噸,這還是華夏和智利有著合作關係才賣給的;五十噸左右是他的老丈人和威廉二世在德國幫忙向德國的大家族購買的;剩下的都是在東印度群島和澳大利亞這幾年秘密開采出來的。
這些黃金已經在迴來的路上,大概在七月初迴到帝都(北京),為了安全問題這些黃金都是混雜在商品之中,一路上都會有偽裝的士兵保護,還有潛艇全程保護。
帝國的艦隊也分出了一個艦隊在南海等著這些商船的到來,然後一路護送迴帝都,因為這些黃金太重要了,不能有失。
華夏帝國一共差不多九百噸的黃金,大致相當於六億的美元,十二億華元。
經過經濟部的人研究分析之後可以適當地發行到十五億的華元,過多就會造成華元過剩,不利於帝國的經濟發展。
在秦宇看過之後他就立即把發行量提升到二十億的發行量,經濟部的人認為不應該這樣,都紛紛上書勸秦宇三思,但是秦宇向他們解釋會把之前向各國借來的錢留一部分用作這次的改革他們才紛紛放下了心。
發行二十億秦宇還嫌少呢,畢竟帝國可是有著四億的國民,平均分配下去也就一人五華元而已,但是他也不能過分地追求發行量,不然這個金本位就沒有價值了。
經濟部的技術人員在確定華元的圖案設計和發行量之後就馬上開始進入緊張地製造紙幣的工作中,其製造過程非常地嚴格,所有參與人員全部簽署保密協議,並且接受政府監察部門定期對其個人、妻室、親人朋友進行審查,以確保不會泄密。
帝國皇家鑄幣廠的印刷機都是帝國在德國和美國高價買迴來的,足足有七百套之多。這些印刷機都經過了大量的改造,改造成適合華元的尺寸,因為華元的尺寸和世界各國的貨幣不同。
為了防偽秦宇還直接從德國購買來的千噸壓縮機一次性衝壓15次,將20層紙張的華元壓縮至15層厚,這樣華元就變得相當結實、耐磨、耐泡,上麵的華元圖案分別深入20層當中形成立體感,手摸即可感覺到。
這些紙張用的都是特製的亞麻和棉紙來製作,由20層紙張疊加起來,這樣那些偽鈔就無法準確使用這種紙張。
偽鈔不知道華元的壓縮層數,次數,厚度,用的壓刷機不是千噸級的,再加上手感不同的原因,絕大部分的偽鈔都可以分辨出來。
為了增加貨幣的安全性秦宇要技術人員在紙幣上加上水印,但是由於帝國沒有這方麵的人才,所以基本都是有猶太人或者德國人在單獨的流水生產線上進行,這過程都在帝國的嚴密監視之下。
水印最早產生於700年以前的13世紀的意大利,直到1772年,德國為了使發行的紙幣能防偽,就在新發行的薩克森紙幣上首先應用了水印。結果,德國成了最早將水印應用於印鈔上的國家。到了19世紀後期,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本國的紙幣上,應用了水印。
華元隻有帝國皇家鑄幣廠可以製造,其製造要在帝國皇帝和國會的同意下才能製造,其他任何地方製造華元都是非法的,必定會受到帝國的製裁。
隻有華夏中央銀行可以發行並進行華元編號的編排,其他銀行必須要在華夏中央銀行儲存相應的黃金才能獲得華元的大規模使用和儲存,不然帝國不會承認該銀行對華元的所有業務,沒有獲得承認就接觸華元業務一律查封。
這個籌備金其實也是秦宇為了擁有更多的黃金儲備和鞏固銀行信用所采取的一種措施,是一種變相的捆綁形式,但是其他的銀行不得不妥協,不然遲早會倒閉。
6月17日,華夏帝國正式頒布《施行華元布告》和《施行銀行布告》,即日起實行。
《施行華元布告》規定:一、自1913年6月17日起,以華夏中央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定為華元,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華元為限,不得行使現金,違者全數沒收,以防白銀之偷漏。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按危害帝國之法治罪。
二、華夏中央銀行以外,中央銀行核準發之銀行鈔票,現流通者,準其照常行使,其發行數額即以截至年底前流通之總額為限,不得增發。由經濟部酌定限期,逐漸以華元鈔票換迴,並將流通總額之法定準備金,連同已印未發行之新鈔及己發收迴之舊鈔,悉數交由經濟部門保管。
三、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元、銀兩、銅錢等類舊幣者,應自11月4日起,交由經濟部門或中央銀行,兌換華元。除銀本位幣按照麵額兌換華元外,其餘銀、銅類各依其實含純銀、銅數量兌換。
四、其餘各銀行在中央銀行之籌備金和華元的收換事宜,由經濟部管理,以昭確實,而固信用。
……
規定:一、華夏中央銀行為華夏帝國唯一合法發行華元之銀行,該銀行由帝國管理,隸屬於經濟部。各銀行之籌備金皆交予該行管理,該行不得幹涉各銀行的正常營業。
廢除全國各大小錢莊,準其轉為銀行,轉行需經帝國工商部同意,經查實並辦理證件後方可營業。如有抵抗不執者,準照妨礙帝國工作之法治罪,情節嚴重者沒收半數家產,封查錢莊。
外國在帝國銀行一律尊憲法之銀行條文,凡進行華元業務者需交納擔保金,不得惡意虛報他國與帝國之匯率。凡在帝國之銀行需得帝國工商部之同意,否則一律驅逐,禁止踏入帝國領土。
私人銀行需有籌備金再經過工商部核實後方可成立,若籌備金不足者可用土地、工廠等來做抵押,此條隻適用於帝國國民。另移民帝國者十年內不得成立銀行。
……
兩大布告頒布後帝國的民眾很快就開始實行,錢莊主最是積極,他們當天就去找當地的工商部門申請轉換成銀行,他們可不敢對抗帝國政府,從上次的土地改革和政府曆來所做之事就知道政府是言之必行的,反抗的下場絕對會很慘。
一些小型的錢莊為了能在銀行大潮之下順利生存進行了合作,幾家或者幾十家的小錢莊合並成新的團體,大中型的錢莊有的就強強合作,有的是保持獨立。
錢莊轉換成銀行需要到黃金,帝國的黃金價格開始上漲,許多積存的黃金紛紛被拿出來販賣,帝國的黃金儲備也開始增加。
華元開始分批發行,發行很是順利,大量的國民去交換華元,相信要不了多久華元就會成取代舊幣。
帝國商人對於華元非常地滿意,因為華元是和黃金直接掛鉤的,華元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銀行兌換黃金,隻要帝國還有黃金華元就很穩定,他們不用擔心之前存在的差價危險。
現在國家已經統一,沒有了列強的直接幹涉華元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流通,國民絕大部分都支持政府,現在的政府讓他們很滿意,上台所幹的事情都是實事,說到做到,信任度很高。
還有的就是舊幣的弊端國民也是清楚的,之前軍閥割據的時候貨幣非常地不穩定,有的時候辛苦賺的錢還不夠生存的,有了穩定的華元他們就不用擔心貨幣幣值的事情發生。
華元的發行引起了外國投機分子的哄搶,他們不但自己兌換,還大量的雇傭華夏人來搶購,他們大量地囤積起來坐等升價。
外國的銀行本來想通過銀行大量地搶購的,但是那個籌備金和審核讓他們望而卻步,他們隻能自己用華夏舊幣去換,因為華夏還沒開啟對外幣的兌換。就在他們準備大肆兌換的時候發現舊幣銀行的舊幣不多了,他們立刻開始用美元等外幣和華夏人商人換,這也導致舊幣對美元等外幣的升值。
注釋:(1)1914年前的黃金價格:1盎司(311克)=4英磅4先令115便士(1971年之前,1英鎊=20先令=240便士)――即1盎司黃金約合425英鎊,1英鎊=7775克黃金。
(2)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銀複本位製,此後美元含金量約在16038克150466克之間浮動,即1美元=15克黃金左右。
撒旦找不到1913年英鎊和美元對黃金、銀元的兌換情況,隻能參照上麵兩個,請大家多多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