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節
尋秦記(全文)作者:黃易 作者:黃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盤靈活地跳開一步,擺出架勢。
項少龍看得心中一震。
這小子多了以前沒有的一種東西,那就是強大的信心,使他的氣勢頓然大為改觀。
媽的!
這就是未來統一天下,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巨人了。
想到這裏,心頭湧起一陣難以遏製的衝動。
這時有內侍來報,說琴清來了。
項少龍雖很想看一眼這與紀嫣然齊名的寡婦清,看她如何貞麗秀潔,卻因於禮不合,亦苦無借口,何況小盤又要沐浴更衣,唯有打道迴烏府去了。
◇◇◇◇◇
踏入門口,守衛報上王翦到來找他,正在大廳與烏應元和陶方閑聊,忙趕了進去。
王翦見到項少龍,神情欣悅,趨前和他拉手見禮。
項少龍見他穿上普通武士服,另有一番威武懾人的豐姿,不禁泛起惺惺相惜的感覺,誠懇地道:“累王兄久等了!”
烏應元和陶方站了起來,前者道:“王太傅是來向少龍辭行的。”
項少龍愕然道:“辭行?”
王翦興奮地道:“是的!我立即要起程赴北疆,與匈奴作戰。”
項少龍心頭一陣不舒服,暗忖若他要上沙場,必須莊襄王和呂不韋點頭才成。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部族領袖的權力被褫奪,喪失了繼承的權利,官爵以軍功論賞。凡有五十兵員以上的調動,均須秦王批準。這在當時是史無先例之舉。使秦朝的中央集權,臻達至當時的最頂峰。
所有大將平時隻持著半邊令符,若沒有秦王把另一半予他,便難以調動兵員。
除兵符外,還須蓋上秦王印璽的文書,那才算合法。
所以要在秦國作反,比在其他國家是困難多了。
烏應元和陶方知他兩人有話說,識趣地借口離開。
兩人分賓主坐下後,項少龍呷著侍女奉上的香茗,心想難道呂不韋始終沒有容人之量,故意調走王翦,免得他來和自己爭寵。想到這裏,歉意大起。
王翦奇道:“項兄的臉色為何變得這麽難看?”
項少龍歎了一口氣道:“王兄剛晉升為太子太傅,便給人調走了,小弟很替王兄不值,不行!我定要向大王為王兄說項。”
王翦乃智勇雙全的人物,先呆了一呆,旋明白過來,感動地道:“現在王翦才知項兄真的是愛護末將。不過中間有點誤會了,這次任命是末將向大王提出來的,唉!實不相瞞,軍中最講論資排輩,沒有一點人事關係,想領兵打仗,真是提也休提。今次他們不願項兄得太傅之位,才迫不得已捧了我出來,與項兄分個短長。現在我的身份不同了,今早晉謁大王時,大王問末將有何心願,末將立即說出望能到北疆效力。大王和呂相商量後,再問明末將心中所定策略,當場賜末將虎符,讓末將赴北疆當主帥。這是末將一直夢想的事,想不到竟成了事實。末將是來向項兄報喜和道謝呢?”
這迴輪到項少龍呆了起來,匈奴和胡人長期侵犯秦趙燕三國的邊疆,三國為了爭逐中原,一向對他們采取築長城禦邊的對策,始終奈何不了這些在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的強大遊牧民族。
所以與匈奴人作戰,無人不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一個不好,還要丟了性命。
匈奴人居無定所,生活清苦,因此特別具有掠奪性,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采取遊擊戰略,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中原諸國襲擾和掠奪。
秦人正是深受困擾的一國。
當日李牧開罪了趙王,便給調去北疆,可知那是一種變相的懲罰,所以怎想得到王翦會自動請纓,求人把他調往北疆呢?
看到項少龍的關心模樣,王翦笑道:“難怪項兄不解,自少以來,我的想法很多都不同別人的。”
項少龍放下心事,好奇心大起,道:“王兄何不說來聽聽?”
王翦一口把杯內香茗喝掉,正容道:“末將一向心儀趙國的武靈王,若非他以天大勇氣,作出兩項變革,不但使趙國成為諸強之一,也使天下改變了戰爭的方式。”
項少龍早聽過此事,點頭道:“王兄是否說他的胡服騎射?”
王翦興奮起來,道:“正是如此。那時趙人的衣服,袖子長、腰肥、領口寬、下擺大。
這種長袍大褂,騎馬射箭都極不方便。於是武靈王不理國內大臣甚麽“變古之道,逆人之心”的種種食古不化的反對大道理,下令全軍改穿胡服,把大袖子長袍改成小袖的短褂,腰係皮索,腳踏長靴,裝扮一新。”
項少龍聽著也覺有趣,笑道:“這改革牽涉到體麵和社會風氣的變化,阻力當然不會少了。”
王翦冷哼道:“比起做亡國之奴,這小小改革算得甚麽?”
續道:“另一更深遠的改革,就是棄車戰為主的戰爭方式,代以騎兵作主兵種,在短時間內建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不但橫掃匈奴,還披靡中原,所向無敵,名將輩出。若非出了孝成王這昏君,我國縱有白起這種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恐仍難有長平之勝。”
項少龍恍然道:“原來你要往征北疆,是要效法武靈王當年霸業,開創局麵。”
王翦充滿信心地微微一笑道:“末將作戰經驗雖然不少,但都是充當先鋒士卒,從沒有領軍的機會,與東南方諸國作戰,何時才可輪得到我,所以才自動請纓,好試試領軍的滋味。亦可熟習騎射作戰的方式,找匈奴人把我的劍磨利。”
接著壓低聲音道:“當年趙武靈王辟地千裏,把林胡人盡畫入疆界之內,精於騎射的林胡人也充當了趙國的騎兵,頓使實力大增。末將亦一直有這想法。這叫一石二鳥,一日不迫退匈奴,何言一統天下?”
項少龍伸手搭上他肩頭,心悅誠服地道:“王兄果是非常之人,竟可由一般人視為苦差的事裏,想出這麽多好處來,異日統一大業,必由你的寶劍弓箭開創出來。”
王翦還是首次遇上有人不說他是蠢材呆子,舉手抓著他的手臂,感激地道:“項兄才是非常之人,末將之有今日——”
項少龍打斷他道:“你再提那件事,就不當我是好兄弟了。”
王翦兩眼一紅,誠懇地道:“項兄莫怪末將高攀,今次北征之舉,兇險萬分,說不定末將難以活著迴來。今次前來……嘿!”
項少龍見他欲言又止,奇道:“王兄有甚麽話,盡管說出來!”
王翦老臉一紅道:“其實末將一見項兄便心中傾倒,不知可否和項兄結為異姓兄弟,日後禍福與共,若有半分虛情假意,願教天誅地滅。”
項少龍大喜道:“是我高攀才對,不過項某亦有三個肝膽相照的好友,不若就讓我們效劉關張的桃園結義,留下千古忠義之名。”
王翦一呆道:“你說甚麽劉關張的桃甚麽結義?”
項少龍看得心中一震。
這小子多了以前沒有的一種東西,那就是強大的信心,使他的氣勢頓然大為改觀。
媽的!
這就是未來統一天下,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巨人了。
想到這裏,心頭湧起一陣難以遏製的衝動。
這時有內侍來報,說琴清來了。
項少龍雖很想看一眼這與紀嫣然齊名的寡婦清,看她如何貞麗秀潔,卻因於禮不合,亦苦無借口,何況小盤又要沐浴更衣,唯有打道迴烏府去了。
◇◇◇◇◇
踏入門口,守衛報上王翦到來找他,正在大廳與烏應元和陶方閑聊,忙趕了進去。
王翦見到項少龍,神情欣悅,趨前和他拉手見禮。
項少龍見他穿上普通武士服,另有一番威武懾人的豐姿,不禁泛起惺惺相惜的感覺,誠懇地道:“累王兄久等了!”
烏應元和陶方站了起來,前者道:“王太傅是來向少龍辭行的。”
項少龍愕然道:“辭行?”
王翦興奮地道:“是的!我立即要起程赴北疆,與匈奴作戰。”
項少龍心頭一陣不舒服,暗忖若他要上沙場,必須莊襄王和呂不韋點頭才成。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部族領袖的權力被褫奪,喪失了繼承的權利,官爵以軍功論賞。凡有五十兵員以上的調動,均須秦王批準。這在當時是史無先例之舉。使秦朝的中央集權,臻達至當時的最頂峰。
所有大將平時隻持著半邊令符,若沒有秦王把另一半予他,便難以調動兵員。
除兵符外,還須蓋上秦王印璽的文書,那才算合法。
所以要在秦國作反,比在其他國家是困難多了。
烏應元和陶方知他兩人有話說,識趣地借口離開。
兩人分賓主坐下後,項少龍呷著侍女奉上的香茗,心想難道呂不韋始終沒有容人之量,故意調走王翦,免得他來和自己爭寵。想到這裏,歉意大起。
王翦奇道:“項兄的臉色為何變得這麽難看?”
項少龍歎了一口氣道:“王兄剛晉升為太子太傅,便給人調走了,小弟很替王兄不值,不行!我定要向大王為王兄說項。”
王翦乃智勇雙全的人物,先呆了一呆,旋明白過來,感動地道:“現在王翦才知項兄真的是愛護末將。不過中間有點誤會了,這次任命是末將向大王提出來的,唉!實不相瞞,軍中最講論資排輩,沒有一點人事關係,想領兵打仗,真是提也休提。今次他們不願項兄得太傅之位,才迫不得已捧了我出來,與項兄分個短長。現在我的身份不同了,今早晉謁大王時,大王問末將有何心願,末將立即說出望能到北疆效力。大王和呂相商量後,再問明末將心中所定策略,當場賜末將虎符,讓末將赴北疆當主帥。這是末將一直夢想的事,想不到竟成了事實。末將是來向項兄報喜和道謝呢?”
這迴輪到項少龍呆了起來,匈奴和胡人長期侵犯秦趙燕三國的邊疆,三國為了爭逐中原,一向對他們采取築長城禦邊的對策,始終奈何不了這些在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的強大遊牧民族。
所以與匈奴人作戰,無人不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一個不好,還要丟了性命。
匈奴人居無定所,生活清苦,因此特別具有掠奪性,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采取遊擊戰略,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中原諸國襲擾和掠奪。
秦人正是深受困擾的一國。
當日李牧開罪了趙王,便給調去北疆,可知那是一種變相的懲罰,所以怎想得到王翦會自動請纓,求人把他調往北疆呢?
看到項少龍的關心模樣,王翦笑道:“難怪項兄不解,自少以來,我的想法很多都不同別人的。”
項少龍放下心事,好奇心大起,道:“王兄何不說來聽聽?”
王翦一口把杯內香茗喝掉,正容道:“末將一向心儀趙國的武靈王,若非他以天大勇氣,作出兩項變革,不但使趙國成為諸強之一,也使天下改變了戰爭的方式。”
項少龍早聽過此事,點頭道:“王兄是否說他的胡服騎射?”
王翦興奮起來,道:“正是如此。那時趙人的衣服,袖子長、腰肥、領口寬、下擺大。
這種長袍大褂,騎馬射箭都極不方便。於是武靈王不理國內大臣甚麽“變古之道,逆人之心”的種種食古不化的反對大道理,下令全軍改穿胡服,把大袖子長袍改成小袖的短褂,腰係皮索,腳踏長靴,裝扮一新。”
項少龍聽著也覺有趣,笑道:“這改革牽涉到體麵和社會風氣的變化,阻力當然不會少了。”
王翦冷哼道:“比起做亡國之奴,這小小改革算得甚麽?”
續道:“另一更深遠的改革,就是棄車戰為主的戰爭方式,代以騎兵作主兵種,在短時間內建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不但橫掃匈奴,還披靡中原,所向無敵,名將輩出。若非出了孝成王這昏君,我國縱有白起這種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恐仍難有長平之勝。”
項少龍恍然道:“原來你要往征北疆,是要效法武靈王當年霸業,開創局麵。”
王翦充滿信心地微微一笑道:“末將作戰經驗雖然不少,但都是充當先鋒士卒,從沒有領軍的機會,與東南方諸國作戰,何時才可輪得到我,所以才自動請纓,好試試領軍的滋味。亦可熟習騎射作戰的方式,找匈奴人把我的劍磨利。”
接著壓低聲音道:“當年趙武靈王辟地千裏,把林胡人盡畫入疆界之內,精於騎射的林胡人也充當了趙國的騎兵,頓使實力大增。末將亦一直有這想法。這叫一石二鳥,一日不迫退匈奴,何言一統天下?”
項少龍伸手搭上他肩頭,心悅誠服地道:“王兄果是非常之人,竟可由一般人視為苦差的事裏,想出這麽多好處來,異日統一大業,必由你的寶劍弓箭開創出來。”
王翦還是首次遇上有人不說他是蠢材呆子,舉手抓著他的手臂,感激地道:“項兄才是非常之人,末將之有今日——”
項少龍打斷他道:“你再提那件事,就不當我是好兄弟了。”
王翦兩眼一紅,誠懇地道:“項兄莫怪末將高攀,今次北征之舉,兇險萬分,說不定末將難以活著迴來。今次前來……嘿!”
項少龍見他欲言又止,奇道:“王兄有甚麽話,盡管說出來!”
王翦老臉一紅道:“其實末將一見項兄便心中傾倒,不知可否和項兄結為異姓兄弟,日後禍福與共,若有半分虛情假意,願教天誅地滅。”
項少龍大喜道:“是我高攀才對,不過項某亦有三個肝膽相照的好友,不若就讓我們效劉關張的桃園結義,留下千古忠義之名。”
王翦一呆道:“你說甚麽劉關張的桃甚麽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