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永八年,十月,薑永夜以百姓善借寺院以逃稅為由,勒令僧尼戒行不淨者還俗,財物入官。
然,收效甚微,真正還俗者舉國上下不過寥寥百餘人。
十月末,帝下詔誅殺十名國中高僧,就連當年為蕭元解過命的方廣和尚也在其列,並命太子薑耀帶兵宣召,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遁逃,佛經卷宗為秘密藏私,僅有一少數部分僧人不肯逃匿,故而慘遭殺戮。
而餘下來的僧侶心懷怨憎,煽動教眾,聚眾謀逆。
“哥哥怎麽會做出這種蠢事!”
蕭元恨恨的罵了一句蠢貨,忽然又想到了什麽,抬頭問景行止,“阿止,這事可與你有關?”
“無。”
他這樣一答,蕭元便立時相信,也是啊,他何必又去摻合這些事呢。
“海上仙山,真有這地方?”
景行止笑了笑,點頭,細心的為蕭元解釋:“仙山稱為瀛台,常年在東海之上漂浮移動,其中,長生不老之人居之。”
蕭元聞言,也沒有太多的驚愕,眼前已經有一個長生不老的人了,她又怎麽會覺得好奇。
“他仗著手中握著二十萬征天軍,就以為可以胡來。佛教在南國已經盛行百餘年,即便是軍中朝中,也不乏潛心向佛之人,他這樣是在動搖國之根本!”
她的語氣很是恨鐵不成鋼,神色卻極為淡然,在詢問身前的下屬:“是何人慫恿陛下出海尋山的?”
“自殿下離都以後,陛下潛心問道,宮中在沉音殿的廢墟上新建了一座高塔,陛下尋訪了幾名道長,是···”
蕭元起身,走了一步,緩又笑:“下去吧。他既然有本事做,自然要有本事收拾這堆爛攤子,本宮已說過不再插手朝中事,迴去吧。”
下屬方才還見長公主怒氣不止,卻在一瞬間推得幹幹淨淨,被弄得摸不著頭腦。
“元兒不迴去?”
“迴去作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光永八年末,十二月長安大雪。
和尚們帶著教眾堵在皇宮的門前,不許前往宮中赴除夕夜宴的大臣家眷們入宮,也不許宮中人出宮,禁軍無奈,那些教眾多是他們的親友,如何能揮動寶劍。
宮門前浩大的風雪,冗長似梵唱一般的誦經,年幼的太子在宮牆之上勸說了一個多時辰,也不見成效,那些和尚與虔誠的信奉者一定要朝廷重新佛寺。
“殿下,陛下病重,急召您迴宮。”
太子唬了一跳,看著底下黑壓壓的一片人群,無能為力的拂袖而去,與皇宮城牆外不同的聲音,薑永夜的崇政殿裏卻是清淡的論道聲,幾個仙風道骨的道人見到薑耀,並未有行禮,隻是點點頭示意罷了。
這是自姑母離開長安之後便出現在宮中的道長,很受薑永夜的尊崇,即便薑耀身為太子,也不敢得罪。
若是姑母在就好了,姑母在,這些道士的好日子也該到頭了。
宮女打起簾子,裏麵的皇帝正倚在龍床上,臉色並不像報信太監說的那樣嚴重,隻是眼中泛著血紅,似乎疲倦不堪。
“朕要你送的信,可送到了?”
薑耀臉色一肅,點頭道:“算日子,今日姑母便迴收到。”
薑永夜滿意的點了點頭。
“父皇何以這樣在意這封信?”
薑永夜一笑,“隻要你姑母看到這封信,就一定會迴來。”
清山之上,除夕之夜。
蕭元握著手中那一張薄薄的信紙,陷入長久的沉默。
光永八年除夕夜,兄獨酌於崇光殿之上,望長安萬戶燈,身疲體寒,而倍感孤高。
然,予美遠去,離兄五百餘裏矣。
當時大雪突至,寧知汝可覺寒耶?
第九章
這一日,蕭元收到薑永夜的來信,得知他病重在床,長安的局勢岌岌可危。祝願所有的考生考試順利!說起來她並不想迴去的,可是看到那封信,便念到前世的那些時光。
她前世出嫁,將他放在長安不聞不問,光武帝的怨氣盡數潑到薑永夜的身上,還有那些她即便在長安的歲月,少不更事,裏裏外外都是薑永夜迴護著她,教她怎樣說話,怎樣看人眼色,怎樣驅使奴僕。
蕭元說她要迴去,景行止聽聞此事,沉思片刻,沒有出言挽留,決定親自陪蕭元迴去。這種感覺似乎是無論蕭元去哪裏他都不在乎,隻是無論蕭元去哪裏,他都要在一旁。
他總是認為隻要他在,總不可能讓蕭元受委屈。
蕭元卻不同意,道:“阿陽還在山中狩獵未歸,若是迴來見到家裏一個人都沒有,不知又要怎樣亂想了。”她覺得自己此去也不過十天半個月而已,總是要迴來的,“還是輕盈隨我去,過不了幾天,我便會迴來。”
說出這番話,景行止的臉色未曾改變,他沉吟許久,點了點頭。
伸手將她扶上馬車,隔著車窗徐徐叮囑道:“若有什麽事要尋我,你的脖子上有一個荷包,裏麵的東西你一吃,我就知道。”
隔日小雪,天氣已晚。
久違的車架從長安城的街道上緩緩駛過,待行到朱雀街上,那座化為廢墟的長公主府映入眼簾,蕭元合上車窗,淡然吩咐道:“直接入宮吧。”
</br>
然,收效甚微,真正還俗者舉國上下不過寥寥百餘人。
十月末,帝下詔誅殺十名國中高僧,就連當年為蕭元解過命的方廣和尚也在其列,並命太子薑耀帶兵宣召,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遁逃,佛經卷宗為秘密藏私,僅有一少數部分僧人不肯逃匿,故而慘遭殺戮。
而餘下來的僧侶心懷怨憎,煽動教眾,聚眾謀逆。
“哥哥怎麽會做出這種蠢事!”
蕭元恨恨的罵了一句蠢貨,忽然又想到了什麽,抬頭問景行止,“阿止,這事可與你有關?”
“無。”
他這樣一答,蕭元便立時相信,也是啊,他何必又去摻合這些事呢。
“海上仙山,真有這地方?”
景行止笑了笑,點頭,細心的為蕭元解釋:“仙山稱為瀛台,常年在東海之上漂浮移動,其中,長生不老之人居之。”
蕭元聞言,也沒有太多的驚愕,眼前已經有一個長生不老的人了,她又怎麽會覺得好奇。
“他仗著手中握著二十萬征天軍,就以為可以胡來。佛教在南國已經盛行百餘年,即便是軍中朝中,也不乏潛心向佛之人,他這樣是在動搖國之根本!”
她的語氣很是恨鐵不成鋼,神色卻極為淡然,在詢問身前的下屬:“是何人慫恿陛下出海尋山的?”
“自殿下離都以後,陛下潛心問道,宮中在沉音殿的廢墟上新建了一座高塔,陛下尋訪了幾名道長,是···”
蕭元起身,走了一步,緩又笑:“下去吧。他既然有本事做,自然要有本事收拾這堆爛攤子,本宮已說過不再插手朝中事,迴去吧。”
下屬方才還見長公主怒氣不止,卻在一瞬間推得幹幹淨淨,被弄得摸不著頭腦。
“元兒不迴去?”
“迴去作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光永八年末,十二月長安大雪。
和尚們帶著教眾堵在皇宮的門前,不許前往宮中赴除夕夜宴的大臣家眷們入宮,也不許宮中人出宮,禁軍無奈,那些教眾多是他們的親友,如何能揮動寶劍。
宮門前浩大的風雪,冗長似梵唱一般的誦經,年幼的太子在宮牆之上勸說了一個多時辰,也不見成效,那些和尚與虔誠的信奉者一定要朝廷重新佛寺。
“殿下,陛下病重,急召您迴宮。”
太子唬了一跳,看著底下黑壓壓的一片人群,無能為力的拂袖而去,與皇宮城牆外不同的聲音,薑永夜的崇政殿裏卻是清淡的論道聲,幾個仙風道骨的道人見到薑耀,並未有行禮,隻是點點頭示意罷了。
這是自姑母離開長安之後便出現在宮中的道長,很受薑永夜的尊崇,即便薑耀身為太子,也不敢得罪。
若是姑母在就好了,姑母在,這些道士的好日子也該到頭了。
宮女打起簾子,裏麵的皇帝正倚在龍床上,臉色並不像報信太監說的那樣嚴重,隻是眼中泛著血紅,似乎疲倦不堪。
“朕要你送的信,可送到了?”
薑耀臉色一肅,點頭道:“算日子,今日姑母便迴收到。”
薑永夜滿意的點了點頭。
“父皇何以這樣在意這封信?”
薑永夜一笑,“隻要你姑母看到這封信,就一定會迴來。”
清山之上,除夕之夜。
蕭元握著手中那一張薄薄的信紙,陷入長久的沉默。
光永八年除夕夜,兄獨酌於崇光殿之上,望長安萬戶燈,身疲體寒,而倍感孤高。
然,予美遠去,離兄五百餘裏矣。
當時大雪突至,寧知汝可覺寒耶?
第九章
這一日,蕭元收到薑永夜的來信,得知他病重在床,長安的局勢岌岌可危。祝願所有的考生考試順利!說起來她並不想迴去的,可是看到那封信,便念到前世的那些時光。
她前世出嫁,將他放在長安不聞不問,光武帝的怨氣盡數潑到薑永夜的身上,還有那些她即便在長安的歲月,少不更事,裏裏外外都是薑永夜迴護著她,教她怎樣說話,怎樣看人眼色,怎樣驅使奴僕。
蕭元說她要迴去,景行止聽聞此事,沉思片刻,沒有出言挽留,決定親自陪蕭元迴去。這種感覺似乎是無論蕭元去哪裏他都不在乎,隻是無論蕭元去哪裏,他都要在一旁。
他總是認為隻要他在,總不可能讓蕭元受委屈。
蕭元卻不同意,道:“阿陽還在山中狩獵未歸,若是迴來見到家裏一個人都沒有,不知又要怎樣亂想了。”她覺得自己此去也不過十天半個月而已,總是要迴來的,“還是輕盈隨我去,過不了幾天,我便會迴來。”
說出這番話,景行止的臉色未曾改變,他沉吟許久,點了點頭。
伸手將她扶上馬車,隔著車窗徐徐叮囑道:“若有什麽事要尋我,你的脖子上有一個荷包,裏麵的東西你一吃,我就知道。”
隔日小雪,天氣已晚。
久違的車架從長安城的街道上緩緩駛過,待行到朱雀街上,那座化為廢墟的長公主府映入眼簾,蕭元合上車窗,淡然吩咐道:“直接入宮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