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曾經造木牛流馬,用來運輸糧食,以解決運力不足的困難。《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迴詳細記載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之法。這可以說是人造機器牛、馬的先例,比起現代意義上的人造機器人早約1700年。


    可是,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馬,還不是最早的人造機器人(牛、馬)。據《列子·湯問篇》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個叫偃師的匠人造出機器人獻給周穆王。


    《湯問篇》記載說:“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侖,[不]至山(不字為衍文)。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己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


    與匠人偃師俱來的這個能倡者,就是偃師所造的機器人。從外形和運作行為上來看,這個機器人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不僅如此,這個機器人還能按照人的意誌翩翩起舞,動作靈活多變。《湯問篇》記載曰:“巧夫頷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因而周穆王“以為寶人也,與盛姬內禦並觀之”。


    更有甚者,偃師所造的這個機器人還有表情,會勾引挑逗女性。《湯問篇》描繪說:“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所謂“瞬其目”,就是用眼色勾引人。


    這個機器人竟敢勾引挑逗周穆王身邊的眾美人,穆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非常恐懼,立即把機器人拆開了給穆王看,原來“皆傅會革、木、膠、白、黑、丹、青之所為”。就是說,原來這個機器人是用皮革、木料、膠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顏料做成的。周穆王仔細檢看這個機器人,肝膽、心肺、脾髒、腸胃等五髒俱全,而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等全是假的,但是一樣不少。周穆王讓偃師把這些東西重新組裝起來,又像當初看到的一樣。周穆王對機器人剛才的表演還不敢完全相信,於是去掉機器人的心,則“口不能言”;去掉機器人的肝,則“目不能視”;去掉機器人的腎,則“足不能步”。這時,周穆王才完全相信親眼所見,感慨道:“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推算周穆王在位的年代,是公元前1003年至公元前949年。據有關文獻記載,周穆王西征是在穆王14年,返還是在穆王15年,約公元前989年前後,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現代第一台可編程機器人是1954年由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來的,這種機器人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靈活性。這就是說,早在3000年前,我國就已經造出了能歌善舞且有眼色表情功能的世界上第一台機器人了。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隻有八尺,共造八隻。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長兩尺;每艘各安五個:一個拿著酒杯站在船頭上,一個捧著酒缽站在旁邊,一個在船後撐船,兩個在兩旁蕩槳。這些小船繞著水池的邊行走,走速比“水飾”快;水飾繞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來。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來,手拿著酒杯的木人自動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為他斟酒;客人把酒飲完,酒杯還給木人,木人接過酒杯,又迴身向拿酒缽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滿。這樣周而複始地招待客人。


    隋煬帝時代,有一個名叫柳的文人,在當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書監,封漢南縣公。煬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後宮飲酒吟詩;煬帝和後妃在一起飲酒,也宣召他參加,有時還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滿腹經綸,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為人又很隨和,言詞詼諧,談吐幽默,說出的笑話常叫人聽得大笑不止。


    煬帝不能每天都宣他進宮,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個木人。這個木人的腹部裝有機關,能夠站起來,坐下去,並能行跪拜禮,和真的柳一模一樣。煬帝每晚在後宮夜飲,就叫宮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體很弱,跟隨煬帝到揚州後,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煬帝心裏非常難受。


    由這些小故事可知,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是十分發達的,隻是經年累月這些神奇的技藝難以流傳下來,真是遺憾。


    ------------------------------------------


    【車流木馬】


    讀《三國演義》,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運糧,始終是一個令人饒有興味並很能勾人遐想的話題。


    這是發生在諸葛亮最後兩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事。在其人生即將謝幕之際,給讀者留下一道耀眼的亮光。這並非小說家的文學想象,史籍確有記載。《三國誌·諸葛亮傳》:“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穀出,以流馬運”。此事在《三國誌·後主傳》中也有記載。


    演義裏的描寫,確實太神。長史楊儀進來報告:“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李白《蜀道難》中有雲:“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他告訴大家不用擔心,用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搬運不絕也”。還拿出製造圖紙,“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圖紙所注木牛流馬製作之法,尤其是各種零部件,不僅名目繁多,而且皆注明幾尺幾寸幾分,不厭其詳,直看得人眼花繚亂,遇上對機械製造不感興趣的讀者,是很難有耐性讀完的。這段文字,為《諸葛亮集》所載,羅貫中基本上原封不動地把它搬到了演義中,他的用意也很明白,讀者諸君讀到這裏一定感覺太神奇,進而生出疑竇——這可不是我胡編亂造,它是有根據有來曆的。


    木牛流馬的功能,大抵有如下幾個方麵:一是“上山下嶺,各盡其便”;二是不用喂食,不知疲倦;三是口內舌頭扭轉,即不能動彈;再扭迴來,複奔跑如飛。司馬懿奪了幾匹,迴去仿造千餘,被諸葛亮連牛馬帶糧草一齊奪迴,就靠了這舌頭的機巧。


    實際上這木牛流馬,就是中國早期的機器人。一千七百多年前,諸葛亮就把機器人運用於戰爭之中了,他算是當今軍事科學家們的先輩。


    其實,古籍記載中,比諸葛亮木牛流馬更早更複雜者,都不乏先例。


    中國這方麵最早的記載,恐怕就是黃帝與蚩尤的那場史前大戰,為對付蚩尤布下的霧陣而發明的指南車。後世對指南車的真偽一直有爭議,東漢張衡就造成功了一部;三國時,魏明帝曹睿曾命令馬鈞也造了一部,造成之後當眾展示,這車無論怎樣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


    著名的記裏鼓車也是漢末魏晉時代的產物,車上坐一峨冠錦袍小木人,車行一裏,擊鼓一次,擊鼓十次,便敲鍾一次。現代計程車的原理也與之大抵相同,隻不過用電子計數罷了。


    春秋時還有人用皮革、齒輪、發條等做了一個俊男機器人。書上描述,這機器人還會動感情,對大王的妃子獻媚眼,被大王擊殺——那時便出現了關於機器人倫理的問題了。如果說這個例子過於玄虛,那後來唐朝的一係列關於機器人的記載,就較為實在了。《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縣令殷文亮,性聰巧,好飲酒,製一機器人,穿上綾羅綢緞當女招待,斟酒行觴,彬彬有禮。


    唐代杭州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製一和尚機器人,能持缽化緣,並會向施主鞠躬行禮,引得市民大施其錢。


    唐代柳州史王據,製一貌似水獺的機器人,潛水中,能捕魚。其原理也簡單,口中放置誘餌,以石沉於水中,魚入食餌,觸動機關,將石吐出,合口上浮。這是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古代機器人,能挑擔的,能導盲的,能唱歌的,會跳舞的,善吹笙的,懂擊劍的,不一而足。


    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據說是得益於他的夫人。書上說他的夫人是一個醜女,他丈人黃承彥主動向他推薦,說我家女兒,相貌是醜一點(黃發黑膚),但才學還不錯的,你意下如何?諸葛亮想都沒想一口就答應下來。鄉人笑曰:“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對諸葛亮擇婦,曆來有兩種意見,我的一位老朋友的父親曾撰一聯:“擇婦爭傳諸葛慎,相夫不讓孟光賢。”對諸葛亮慎於擇婦完全持讚賞態度。諸葛亮夫人的才能,多見於野史或民間傳說。宋代曾主政桂林的詩人範成大寫過一本《桂海虞衡誌》,裏麵記錄了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一天諸葛亮請客,天色已晚,吩咐夫人做幾碗麵條,結果三下五除二,麵條上桌了。當時是沒有現成麵條賣的,得從磨麥杆麵開始。諸葛亮跑到後院一看,見幾個木頭人在那裏運轉如飛地篩麥磨麵,忙得不亦樂乎。於是諸葛亮拜她為師,遂製木牛流馬。盡管我們不能以此為據,但故事有趣,姑妄聽之罷。


    對於古代機器人,人們大抵還是懷疑的多。如魯班曾製一木鳶,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有人便指出,那不過是風箏罷了。對於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也有人考證,無非就是獨輪推行的江州車子,或者陝南農民修水利用的獨輪雞公車。這個說法,有點虛無主義的味道,我是斷然不能接受的。如此簡單的車子,還用得著“長於巧思”的諸葛亮費那麽大的勁來設計製作嗎?當時的科技水平,也不至於低到獨輪雞公車的發明都要載於史冊吧。與諸葛亮相先後的畢嵐、韓暨等輩,做出的機械水利工具,也已經非常先進了。


    報載西北一位工程師造出了木牛流馬,而且體型小巧,更適合現代用途。又聽說美國五角大樓正在斥巨資研製電子機器馬,以便在阿富汗等多山之地行走如飛。可見,木牛流馬,永遠是人類一個科技美夢。


    ------------------------------------------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麵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曆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裏鼓車。計裏鼓車每行一裏,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裏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遊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製,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曆史博物館裏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隻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麵,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迴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生神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逐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逐沒並收藏天生神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