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說這些?鄉野刀兵殺伐,城鎮拳房卻多收玩弄技巧者籌集錢財。雖說此為‘富學生養窮學生’之法,然而富者自覺優越,說說道道,反而讓他引領了評論。演練中有自行驚乍者,多為假象,真實格殺之中,製勝要訣是嚴謹,突然的顫震,貌似可以應付突來力,然而這種想象中的固定反擊實數庸人自擾。這都是未成功器者說說道道,帶壞了師弟。流入遊戲之中,隨處喊停以展示巧妙,而遇到真正對手時,他是不會在乎你這三寸兩寸一哆嗦的。這種人,誤己誤人,不能驅逐,也要遠離,我看你還玩得起勁。你伯父張钜芳也叫我一聲叔父,我這麽教訓你,你不感覺不悅吧?”
袁鏡儀趕忙說厲老先生教育得是,後生確實玩性濃鬱,此時非常後悔。
“如果真是朋友,你為什麽不勸告他們?你們心意拳的四梢顫勁,真的就是手腳顫抖嗎?更有自拍身軀以求快手反彈者,聲響陣陣,拳影翻飛,佐以碎步小跑以合拳論,卻依然難逃嘩眾小技之本質。就是個不懂武藝的,掄拳硬碰,扭打起來,你感覺他那些玩意用的上麽?糊塗!都是一門,自己不管,誰替你管?”
袁鏡儀也曾經自問過,就形意而言,重步與步遠,缺一不能打貼身近戰。敵能退走,即能反擊,沉墜不住,談何控打?近戰不能控打,純屬送死人前。自己分析一路走來,同樣一套拳架,卻經過了重而求沉、活而求連、憤而求遠、過而求準幾個階段,最後才能合身尺度。雖說過猶不及,但如果無過,又如何收斂以合規矩?
厲元福應該是那種很有身份,但退出江湖的那種老當家,他對訪客的態度,多數是聽取下麵人的介紹。他的時間是寶貴的,因為相信門生,所以就不做太多的問話,而是直奔主題。這也與求見他的多是請求幫助的情況有關。袁鏡儀獲取了一個意外驚喜,也是張家驌沒把自己當外人,張寨要複興,還得兄弟齊心才好。
厲元福把楊印山、黃正原二人叫了過來,問這二人怎麽樣?
這二人的年歲並不比劉鈞平大,想來是小一輩的弟子了,但看情形,他倆的地位不及劉鈞平。 很少有見到師叔給師侄請安的。
這次談話呂公麟並不在場,看楊印山、黃正原的身形,比之要收斂一圈,而且還偏剛硬。黃正原要粗壯一點,看的出下盤沒有專練過樁功,但憑借本力,也能跟宋景充碰一碰,而且也說不好孰高孰低。
劉鈞平提點了一步,對袁鏡儀道:“這都是真正的自己人。他們會的也許不多,但是千錘百煉,動手絕對管用。”
袁鏡儀對汪景星的身手記憶猶新,呂、汪二人可是以一敵百的高手,功夫大了不講理那種,身上有著明顯的厲元福一般的威勢。談話很簡單的結束了,時候劉鈞平才說,厲先生麵臨著跟瑞昌相仿的處境,自家孩子不願意接掌武林門戶,聽說當年張鋌芳不願意管理鏢局,是不想進入行業受規矩監管,而甘心做個出手無忌的武夫,但是厲家的少爺卻是有一身武藝卻不樂意實戰,對整個武術界就沒有興趣。而且不光武術行當,連同醫藥方麵也無心經營。所以厲先生得知袁鏡儀臨危承擔且敬業精進的事情,非常有感觸,願意仗義出手。再是年紀大了,看到武術自鏢行轉為拳房之後,武術界風氣有所轉化,麵對一些有名無實卻能在言論上左右武者的文人拳家,他深有不忿,卻賴於身份不便多言,所以也希望晚輩之中能出來一些敢打敢說的人。武術就是讓弱者變強的,所以不怕文弱,就怕性情不行,是這性情,仗義執言,敢打敢拚,都能訓練出來。
其實從厲門的資助上,袁鏡儀也感受到了鐵木堂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然後重新審視來龍去脈,也再一次地感到了壓力。反複謝過厲元福,袁鏡儀鄭重安排,讓馮家兄弟不必計較輸贏,輸一陣殺一陣,把杆匪引到雁門才好。馮老三道不必擔心了,有宋景充這一鬧,事情會很快傳開來的。
袁鏡儀找孫青銅談了厲元福的仗義,孫青銅道,主意是個好主意,確實是威勢鋪展開來,可以省卻許多麻煩。而且即展示真功夫,又能打出花哨姿態,如此武林內外都能博得認同。隻是,如此賣弄,恐有玩弄雜耍,自降身份之嫌。
說最後這一句時,孫青銅帶著幾分苦笑,袁鏡儀明白,孫青銅的拳風即是玩鬧活潑的一路,明眼人知道其中功力,常人也會讚歎趣味,唯獨不上不下卻又裝模作樣那一路人容易多出口舌。而小人,即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敗人敗己,最難伺候。而世態使然,看熱鬧的武人之中,必然不缺這種小人,所以還是大方些好。
“不然,我跟三哥當年有一手絕技‘踩人戲’,絕對得驚豔四座,不在這幾手之下。而且非心意門真傳不可。隻須這一出戲,便能震住在場同道。”
單獨談話的時候,孫青銅雖然依然輕鬆風趣,但肢體、神情上會收斂許多,看上去認真沉穩,好似判若兩人。袁鏡儀趕忙請教,孫青銅說,張鋌芳身法大成之後,性情也謙和起來,已經很少輕易出手了,雖然後來依然是傷人無數,卻並非他挑事多,而是尋他較量卻不聽勸阻者更多。於是張鋌芳就找著孫青銅,編排了一出武藝展示。即是讓孫青銅仰臥在地,“大”字平展,張鋌芳蒙住眼睛,走龍形雞步,循聲辨位,跨著孫青銅的四肢、腦袋走翻身震踏,好似重?刨地。驚險之時,一隻腳就貼著耳朵、褲襠狠落下去,震地有聲,令人驚駭。最後一腳迎著心口拔空而起,落打騰身鷹捉,孫青銅則急忙收手防護,且向上送力,張鋌芳使踩勁落,借力騰空,走出青龍出水,龍身三折之勢,再次重步落下,一腳在襠,一腳在心口,而同時孫青銅也就地翻滾閃避,完成表演。
這一手是受當年的殘疾藝人啟而來,表演中最難是摸清協助表演者的位置,若沒底氣時,暗中有鑼鼓指引移動,可以以輾轉拳勢掩蓋用意。餘外隻消將裹橫盤轉勢對應“大”字練熟便好,到時相互信任,隻管決絕落下,膽大身穩必然成功。
孫青銅又說,表演分兩種,有時也會換過來,他用地趟翻騰的拳法跳繞躲避張鋌芳。但就內行看來,還是張鋌芳更顯武藝。因為單單一個定式鷹捉,不用力,能站穩的身姿,對常人來說就已經很難了。
但是孫青銅也表示了擔心,“你今日拆擂台時,雖然腳勁深厚,但也占了那板材、板型的便宜,算你有心,剛好揮了跺踏。若換做長條顫板,反而就不中了。長條顫板彈性充足,適合借力騰空,踩步沉身,但使提踵跺踏,必然顫忽失穩,所以好腿法便不及好拳法了,打在一處又得是摔法顯能。三哥這一出,其實是就著顫板編排的,待他下台時,任何拳家,腳下無踩勁者,一個弓步紮過去,顫晃不穩,兩股戰戰,自己就知道功力不及了。我說這個,你明白什麽意思麽?”
袁鏡儀明白過來,這是孫青銅借著出主意,考查自己來著。
心意**拳,講究雞腿龍身,**相聚,心意一動,顫筋崩,所以迅猛突然,如高山滾石,傾軋難當。有歌訣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腿蹬。“踩”字為功法第一根基,所以踩雞步是第一功課,也是心意**拳的特有形態,與別家拳學有著明顯區別。
但這個最基礎的“踩”字,卻是極難做好的。原本心意腿功有指導歌訣“起如挑擔,落地分磚”,但就是這一句,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因為“跺”勁比踩勁要容易找到。究其根本,雖然二勁同樣落地沉實,但是一者是渾身落地,一者是單腿提跺,而初練者周身用力時,都能夠出震地重聲,於是很容易混淆二者。
由於心意打法有一特色是踐躥之能——前打一丈不為奇,便是“踩”的體現。要求在沉勁之中保持擎力,上步出拳不用另行蓄勢,劈打鑽翻一氣連環。但是如果沒做到“踩”藝,便很難蹬起周身分量,也就練不成**之力,即失去了遠打優勢。心意打法還有一個特色是獨立之能——迴轉近在一寸中,靠的也是一個“踩”字,做不到落地揳橛的勁意,便無法做到迅輾轉,又失去了近戰優勢。隻有“踩”藝做到了,才能把震踏之力收入筋骨以蓄勢,隨著功力的提升,落地也就逐漸可以無聲了,此時舉手投足即能傷人。
這個“踩人戲”,其實就有顯示“踩步拿捏”的成分,輕重腳轉換,落步沉重靈敏,而周身輾轉尺度的拿捏也非常精準,這又展示了身**力,雞腿龍身是心意拳越許多拳法的根本,這一手顯了高低,確實就不用打了。
袁鏡儀跟孫青銅說出了自己的武藝見解,孫青銅聽罷接連感慨,道:“鏡儀,你功力、手段、忍耐,皆不在我之下了。不對,不是忍耐,是大度。三哥在天有靈,當含笑九泉了。”
袁鏡儀道,“踩人戲”雖巧,但確實容易流入“戲法”,讓人拿個不恭的話柄。而且今日情形不同,還是多展示北派功法為好。
孫青銅再次認同,道:“鏡儀,你確實可以了。‘學無長幼,達者為先’,往後我就踏實輔助你了。”
計劃妥當,袁鏡儀又帶著孫青銅,與袁承興及劉、楊、黃三人一同上路了。厲門這三人中劉鈞平武藝最好,人情也練達,說拳論事讓袁鏡儀頗有見聞。但論及心意細節,孫青銅似有意避讓,袁鏡儀也隨了他。
袁承興也是好心過來幫忙的,而且武藝也相當精湛,考慮到他與當地沒什麽關係,袁鏡儀自身對他就多表現了些敬重。袁承興不動聲色,情緒一直非常平穩。
說起沈全這個人,幾人都表示惋惜,不然雁門擂定然大顯身手。孫青銅、劉鈞平二人稍年長,便以此勸說袁鏡儀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而想著虎口擂的種種情景,袁鏡儀卻總能想起《哭四門》裏的幾句唱:操哭典韋把命送,失荊州哭壞了二關公。落鳳坡劉備哭龐統,西蜀阿鬥哭子龍。
正文:
袁鏡儀趕忙說厲老先生教育得是,後生確實玩性濃鬱,此時非常後悔。
“如果真是朋友,你為什麽不勸告他們?你們心意拳的四梢顫勁,真的就是手腳顫抖嗎?更有自拍身軀以求快手反彈者,聲響陣陣,拳影翻飛,佐以碎步小跑以合拳論,卻依然難逃嘩眾小技之本質。就是個不懂武藝的,掄拳硬碰,扭打起來,你感覺他那些玩意用的上麽?糊塗!都是一門,自己不管,誰替你管?”
袁鏡儀也曾經自問過,就形意而言,重步與步遠,缺一不能打貼身近戰。敵能退走,即能反擊,沉墜不住,談何控打?近戰不能控打,純屬送死人前。自己分析一路走來,同樣一套拳架,卻經過了重而求沉、活而求連、憤而求遠、過而求準幾個階段,最後才能合身尺度。雖說過猶不及,但如果無過,又如何收斂以合規矩?
厲元福應該是那種很有身份,但退出江湖的那種老當家,他對訪客的態度,多數是聽取下麵人的介紹。他的時間是寶貴的,因為相信門生,所以就不做太多的問話,而是直奔主題。這也與求見他的多是請求幫助的情況有關。袁鏡儀獲取了一個意外驚喜,也是張家驌沒把自己當外人,張寨要複興,還得兄弟齊心才好。
厲元福把楊印山、黃正原二人叫了過來,問這二人怎麽樣?
這二人的年歲並不比劉鈞平大,想來是小一輩的弟子了,但看情形,他倆的地位不及劉鈞平。 很少有見到師叔給師侄請安的。
這次談話呂公麟並不在場,看楊印山、黃正原的身形,比之要收斂一圈,而且還偏剛硬。黃正原要粗壯一點,看的出下盤沒有專練過樁功,但憑借本力,也能跟宋景充碰一碰,而且也說不好孰高孰低。
劉鈞平提點了一步,對袁鏡儀道:“這都是真正的自己人。他們會的也許不多,但是千錘百煉,動手絕對管用。”
袁鏡儀對汪景星的身手記憶猶新,呂、汪二人可是以一敵百的高手,功夫大了不講理那種,身上有著明顯的厲元福一般的威勢。談話很簡單的結束了,時候劉鈞平才說,厲先生麵臨著跟瑞昌相仿的處境,自家孩子不願意接掌武林門戶,聽說當年張鋌芳不願意管理鏢局,是不想進入行業受規矩監管,而甘心做個出手無忌的武夫,但是厲家的少爺卻是有一身武藝卻不樂意實戰,對整個武術界就沒有興趣。而且不光武術行當,連同醫藥方麵也無心經營。所以厲先生得知袁鏡儀臨危承擔且敬業精進的事情,非常有感觸,願意仗義出手。再是年紀大了,看到武術自鏢行轉為拳房之後,武術界風氣有所轉化,麵對一些有名無實卻能在言論上左右武者的文人拳家,他深有不忿,卻賴於身份不便多言,所以也希望晚輩之中能出來一些敢打敢說的人。武術就是讓弱者變強的,所以不怕文弱,就怕性情不行,是這性情,仗義執言,敢打敢拚,都能訓練出來。
其實從厲門的資助上,袁鏡儀也感受到了鐵木堂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然後重新審視來龍去脈,也再一次地感到了壓力。反複謝過厲元福,袁鏡儀鄭重安排,讓馮家兄弟不必計較輸贏,輸一陣殺一陣,把杆匪引到雁門才好。馮老三道不必擔心了,有宋景充這一鬧,事情會很快傳開來的。
袁鏡儀找孫青銅談了厲元福的仗義,孫青銅道,主意是個好主意,確實是威勢鋪展開來,可以省卻許多麻煩。而且即展示真功夫,又能打出花哨姿態,如此武林內外都能博得認同。隻是,如此賣弄,恐有玩弄雜耍,自降身份之嫌。
說最後這一句時,孫青銅帶著幾分苦笑,袁鏡儀明白,孫青銅的拳風即是玩鬧活潑的一路,明眼人知道其中功力,常人也會讚歎趣味,唯獨不上不下卻又裝模作樣那一路人容易多出口舌。而小人,即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敗人敗己,最難伺候。而世態使然,看熱鬧的武人之中,必然不缺這種小人,所以還是大方些好。
“不然,我跟三哥當年有一手絕技‘踩人戲’,絕對得驚豔四座,不在這幾手之下。而且非心意門真傳不可。隻須這一出戲,便能震住在場同道。”
單獨談話的時候,孫青銅雖然依然輕鬆風趣,但肢體、神情上會收斂許多,看上去認真沉穩,好似判若兩人。袁鏡儀趕忙請教,孫青銅說,張鋌芳身法大成之後,性情也謙和起來,已經很少輕易出手了,雖然後來依然是傷人無數,卻並非他挑事多,而是尋他較量卻不聽勸阻者更多。於是張鋌芳就找著孫青銅,編排了一出武藝展示。即是讓孫青銅仰臥在地,“大”字平展,張鋌芳蒙住眼睛,走龍形雞步,循聲辨位,跨著孫青銅的四肢、腦袋走翻身震踏,好似重?刨地。驚險之時,一隻腳就貼著耳朵、褲襠狠落下去,震地有聲,令人驚駭。最後一腳迎著心口拔空而起,落打騰身鷹捉,孫青銅則急忙收手防護,且向上送力,張鋌芳使踩勁落,借力騰空,走出青龍出水,龍身三折之勢,再次重步落下,一腳在襠,一腳在心口,而同時孫青銅也就地翻滾閃避,完成表演。
這一手是受當年的殘疾藝人啟而來,表演中最難是摸清協助表演者的位置,若沒底氣時,暗中有鑼鼓指引移動,可以以輾轉拳勢掩蓋用意。餘外隻消將裹橫盤轉勢對應“大”字練熟便好,到時相互信任,隻管決絕落下,膽大身穩必然成功。
孫青銅又說,表演分兩種,有時也會換過來,他用地趟翻騰的拳法跳繞躲避張鋌芳。但就內行看來,還是張鋌芳更顯武藝。因為單單一個定式鷹捉,不用力,能站穩的身姿,對常人來說就已經很難了。
但是孫青銅也表示了擔心,“你今日拆擂台時,雖然腳勁深厚,但也占了那板材、板型的便宜,算你有心,剛好揮了跺踏。若換做長條顫板,反而就不中了。長條顫板彈性充足,適合借力騰空,踩步沉身,但使提踵跺踏,必然顫忽失穩,所以好腿法便不及好拳法了,打在一處又得是摔法顯能。三哥這一出,其實是就著顫板編排的,待他下台時,任何拳家,腳下無踩勁者,一個弓步紮過去,顫晃不穩,兩股戰戰,自己就知道功力不及了。我說這個,你明白什麽意思麽?”
袁鏡儀明白過來,這是孫青銅借著出主意,考查自己來著。
心意**拳,講究雞腿龍身,**相聚,心意一動,顫筋崩,所以迅猛突然,如高山滾石,傾軋難當。有歌訣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腿蹬。“踩”字為功法第一根基,所以踩雞步是第一功課,也是心意**拳的特有形態,與別家拳學有著明顯區別。
但這個最基礎的“踩”字,卻是極難做好的。原本心意腿功有指導歌訣“起如挑擔,落地分磚”,但就是這一句,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因為“跺”勁比踩勁要容易找到。究其根本,雖然二勁同樣落地沉實,但是一者是渾身落地,一者是單腿提跺,而初練者周身用力時,都能夠出震地重聲,於是很容易混淆二者。
由於心意打法有一特色是踐躥之能——前打一丈不為奇,便是“踩”的體現。要求在沉勁之中保持擎力,上步出拳不用另行蓄勢,劈打鑽翻一氣連環。但是如果沒做到“踩”藝,便很難蹬起周身分量,也就練不成**之力,即失去了遠打優勢。心意打法還有一個特色是獨立之能——迴轉近在一寸中,靠的也是一個“踩”字,做不到落地揳橛的勁意,便無法做到迅輾轉,又失去了近戰優勢。隻有“踩”藝做到了,才能把震踏之力收入筋骨以蓄勢,隨著功力的提升,落地也就逐漸可以無聲了,此時舉手投足即能傷人。
這個“踩人戲”,其實就有顯示“踩步拿捏”的成分,輕重腳轉換,落步沉重靈敏,而周身輾轉尺度的拿捏也非常精準,這又展示了身**力,雞腿龍身是心意拳越許多拳法的根本,這一手顯了高低,確實就不用打了。
袁鏡儀跟孫青銅說出了自己的武藝見解,孫青銅聽罷接連感慨,道:“鏡儀,你功力、手段、忍耐,皆不在我之下了。不對,不是忍耐,是大度。三哥在天有靈,當含笑九泉了。”
袁鏡儀道,“踩人戲”雖巧,但確實容易流入“戲法”,讓人拿個不恭的話柄。而且今日情形不同,還是多展示北派功法為好。
孫青銅再次認同,道:“鏡儀,你確實可以了。‘學無長幼,達者為先’,往後我就踏實輔助你了。”
計劃妥當,袁鏡儀又帶著孫青銅,與袁承興及劉、楊、黃三人一同上路了。厲門這三人中劉鈞平武藝最好,人情也練達,說拳論事讓袁鏡儀頗有見聞。但論及心意細節,孫青銅似有意避讓,袁鏡儀也隨了他。
袁承興也是好心過來幫忙的,而且武藝也相當精湛,考慮到他與當地沒什麽關係,袁鏡儀自身對他就多表現了些敬重。袁承興不動聲色,情緒一直非常平穩。
說起沈全這個人,幾人都表示惋惜,不然雁門擂定然大顯身手。孫青銅、劉鈞平二人稍年長,便以此勸說袁鏡儀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而想著虎口擂的種種情景,袁鏡儀卻總能想起《哭四門》裏的幾句唱:操哭典韋把命送,失荊州哭壞了二關公。落鳳坡劉備哭龐統,西蜀阿鬥哭子龍。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