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當林曉斌得到楊洪正式交割兵權消息的售後多少有些難以置信,鬥智鬥勇這麽長時間,忽然之間對手放棄了,林曉斌的心中既有喜悅,也有悵然。
隨之而來送兵符的人更是大牌,竟然是屈尊降貴、主動前來的於謙。
林曉斌心裏更是感動,雖說知道於謙多少有些做作,但還是心中想道:“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不過於謙具體詢問林曉斌的練兵計劃時,林曉斌仍是笑而不語,要不然就是天機不可泄露,這畢竟是關乎身家性命的東西,不能不保密一些。
開始的訓練也隻是跑步、連兵器什麽的,沒什麽新鮮的,不過接下來的事就讓人有些看不懂了。
往往是到瓦剌與大明邊境的一些地方去剿滅山匪,可每次都隻是小打小鬧,一擊即走。
與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匪都打過交道之後,就又向邊境進行小幅度挑釁,而後撤退的方向還不是自家的兵營,瓦剌人立刻派出一支騎兵追繳,可最後卻上了當,被林曉斌引到了山匪那裏,這些人對瓦剌人的仇恨可謂刻骨銘心,立刻就利用熟悉的地形讓這些瓦剌人倒了大黴,沒有一個能迴去。
不過也有人擔心,林曉斌這樣的取巧戰術用一次可以,再用的話根本沒有用,但林曉斌根本之不在此,而是大搖大擺的在邊境線練兵,惡心對手,瓦剌人恨得牙齒癢癢,卻又怕林曉斌還有什麽詭計,忍了下來,雙方不停小規模衝突,但互相忌憚,誰也不敢更加得寸進尺,越過雷池一步。
雙方的態度保持克製讓林曉斌更加囂張,幾乎是拿對方當了練兵場,而且還要搶對方的物資,瓦剌人都苦不堪言。幾乎想要向大明朝廷提出抗議了,但由於貢馬和虛報使節人數的問題,雙方的外交也是針鋒相對、劍拔弩張,進入破裂期。
瓦剌的實際掌權者也先太師劍大明朝廷似乎已經看穿了他們的想法,也做出惱羞成怒的樣子,引兵入寇,驚世的土木堡之變卻因為林曉斌的挑釁而提前了。
連林曉斌自己都不相信事情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一時間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不過這樣也好,畢竟不同於原本曆史的充分準備,這一次也先是倉促起兵,若是這樣還發生那件事的話,那林曉斌也隻好認為這一次的總指揮明英宗朱祁鎮智商已經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了,鬼知道這廝是怎麽在瓦剌人俘虜後存活下來的。
此時,瓦剌人入寇大同府的消息也火線傳到大明朝廷,內部一片爭吵之聲。
就在這時,身為大明朝最高領袖“英明神武”的朱祁鎮同誌又做了一件相當讓對手開心的事,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和王振共同下了決定,禦駕親征。
這個決定讓大明朝野再度掀起軒然大波,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群臣以將士多在外不宜征調為由上書留駕,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於謙、文選郎中李賢等人附議,可是此時似乎王八吃秤砣一般的朱祁鎮硬是不鬆口,以獨斷專行的權力逼得滿朝文武妥協,隨駕親征。
按照這位明英宗大爺的原話就是“也先老小子快要欺負到朕的頭上來了,朕若不給他些顏色看看,他還以為朕是無種之人。”
這一次陪皇伴駕的有兵部尚書鄺埜、文選郎中李賢等人,看著陣容雖然齊整,但是卻埋伏了很大的危機。
出發之前,於謙找到了樊忠,由於於謙、楊洪等人的賞識和自身的能力,此時樊忠的職位已經是護衛將軍,倒真不枉當初林曉斌不無惡意的詛咒。
在行軍中樊忠將那位糊塗領袖護衛得當真滴水不漏,讓有心刺殺皇帝造成大軍不戰自潰震動天下的王振不得不采取其他的計劃。
於是這20萬大軍的指揮成了王振的一言堂,利用朱祁鎮的支持,發布了一個又一個的腦殘命令,那些陪王伴駕的大臣都感覺到心中一股悲涼之意,怕是這西征的戰場免不了成為他們的埋骨之所。
果然,在王振的有意拖延下,原本一個月的行程硬生生的拖到了兩個半月,而且軍糧也逐漸供應不及,這些還不算,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同的宦官監軍郭敬帶來的消息(此郭敬非彼郭靖,不是金老爺子筆下那位為國為民的大俠,而是王振的心腹宦官,大同方麵戰事不利,除了林寒青、丁勝飛兩部偶爾有所斬獲之外,其餘方麵全是一敗塗地,而且這些消息還被散布了出去,使得本已經跌落到底穀的士氣軍心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別有用心之人,多數文臣武將心裏也都湧上了一股悲涼之意。大人物尚且如此,底層的士兵精神更加渙散,這些人多數還是剛剛上戰場的新兵,在文選郎中李賢看來,這一戰的決定並沒有錯,錯的卻是這些士兵所托非人,也許就會將性命枉送在這一場糊塗戰中。
隨著這些信息的發布,王振竟然還是下了一道命令,取道土木堡,與瓦剌軍決一死戰。
兵部尚書鄺埜坐不住了,他找到了朱祁鎮,一副質問的態度:“聖上,隻要我軍死守居庸關,就可以逸待勞,卻為何將戰場選在土木堡,此處地勢雖高。可一旦瓦剌人斷絕水源,試問聖上何以自處?”
朱祁鎮對鄺埜的態度十分不滿,這是在質疑他作為皇帝的權威,可是看著鄺埜眼睛裏的血絲和叩頭不止的淒慘模樣,不知怎的心裏一軟,脫口說道:“鄺尚書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
見朱祁鎮有所動搖,鄺埜大喜,急忙想要再進諫,可是卻被心裏大急的王振阻攔了,“按鄺尚書的意思,卻是要聖上怕了那也先,躲進居庸關裏做縮頭烏龜,徒然讓瓦剌人恥笑不成,到底是何居心?何況區區決斷水源,難不成不聞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成?”
鄺埜雖然氣憤,但是礙著英宗的麵子不好說些什麽,也隻有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可還沒等再說話,卻聽到朱祁鎮的一句話,“先生所言甚是,朕也覺得在此處才是決戰的絕佳之地。”
王振見朱祁鎮心裏的太平又向這邊傾斜,心中當真無限歡喜,心說方民那貨色雖說不怎樣,但是尋來的那本還沒幾個人看過的《三國演義》倒是當真有用,今後就隨便賞賜點什麽,就賜他個全屍好了。
然後又對鄺埜麵露譏諷之色。
鄺埜終於被激怒了,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也破口大罵了出來:“閹狗,你仗著聖上寵信,平日多有胡鬧倒也罷了,如今還想胡作非為,到底將我大明將士的生死置於何地?”
越說越激動的鄺埜也顧不得什麽有辱斯文一類的事了,高高挽起袖子,便要對王振飽以老拳。
而王振這時終於害怕了,直直躲到朱祁鎮身後,高喊冤枉:“奴才對聖上、對大明一片赤膽忠心,蒼天可鑒哪。可這鄺尚書卻不分青紅皂白,這是要殺死奴才啊。”
鄺埜自然殺不死王振,恐怕連揍痛他的可能都沒有。原本也隻是想揍這廝一頓出出心中這口惡氣。鄺埜也當然不知道王振身懷絕世武功,還這麽不要麵皮的做出這等下作之事。卻也讓鄺埜好生為難。
最終還是鼓足了勇氣,“聖上還請移駕,待老臣清君側,處理了聖上身邊的小人,再向聖上請罪。”
本來朱祁鎮便對鄺埜的行為有所不滿,但看在他畢竟是忠心為國的麵子上沒有發作,但現在這廝竟然得寸進尺,想要將他朱祁鎮最為尊敬的先生王振清了君側,這還了得?
朱祁鎮一步沒退,麵沉似水,嗬斥道:“鄺尚書,是否也要將朕責罰一頓,也好顯示大人的忠君愛國之情啊?”
話已經說到了這份上,如果鄺埜再不知進退的話就是當真的傻子了,可是心中不甘,兀自想做最後一次努力,“聖上······”
“滿天下隻有你鄺尚書一個忠臣麽?”王振陰測測的聲音響起,而朱祁鎮也沒有阻攔,鄺埜心中最後的希望被澆滅了。
朱祁鎮隨後發作:“給朕滾。”
這句話倒是讓朱祁鎮心裏舒服了一點,這群人動不動就是死諫,可他要這群人的命又有何用?寵信一個司禮監王振又犯了他們的什麽忌諱?起碼王振不會像這群混蛋一樣動不動就用命要挾什麽。
既然王振認為這裏是最適合的戰場,打就是了,20萬大軍還怕了也先不成?多少有些年少心性的朱祁鎮還是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後來的戰爭教會了他一些東西,隻不過這個代價太大了點,讓他失去了很多東西,很多,很多······h194
當林曉斌得到楊洪正式交割兵權消息的售後多少有些難以置信,鬥智鬥勇這麽長時間,忽然之間對手放棄了,林曉斌的心中既有喜悅,也有悵然。
隨之而來送兵符的人更是大牌,竟然是屈尊降貴、主動前來的於謙。
林曉斌心裏更是感動,雖說知道於謙多少有些做作,但還是心中想道:“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不過於謙具體詢問林曉斌的練兵計劃時,林曉斌仍是笑而不語,要不然就是天機不可泄露,這畢竟是關乎身家性命的東西,不能不保密一些。
開始的訓練也隻是跑步、連兵器什麽的,沒什麽新鮮的,不過接下來的事就讓人有些看不懂了。
往往是到瓦剌與大明邊境的一些地方去剿滅山匪,可每次都隻是小打小鬧,一擊即走。
與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匪都打過交道之後,就又向邊境進行小幅度挑釁,而後撤退的方向還不是自家的兵營,瓦剌人立刻派出一支騎兵追繳,可最後卻上了當,被林曉斌引到了山匪那裏,這些人對瓦剌人的仇恨可謂刻骨銘心,立刻就利用熟悉的地形讓這些瓦剌人倒了大黴,沒有一個能迴去。
不過也有人擔心,林曉斌這樣的取巧戰術用一次可以,再用的話根本沒有用,但林曉斌根本之不在此,而是大搖大擺的在邊境線練兵,惡心對手,瓦剌人恨得牙齒癢癢,卻又怕林曉斌還有什麽詭計,忍了下來,雙方不停小規模衝突,但互相忌憚,誰也不敢更加得寸進尺,越過雷池一步。
雙方的態度保持克製讓林曉斌更加囂張,幾乎是拿對方當了練兵場,而且還要搶對方的物資,瓦剌人都苦不堪言。幾乎想要向大明朝廷提出抗議了,但由於貢馬和虛報使節人數的問題,雙方的外交也是針鋒相對、劍拔弩張,進入破裂期。
瓦剌的實際掌權者也先太師劍大明朝廷似乎已經看穿了他們的想法,也做出惱羞成怒的樣子,引兵入寇,驚世的土木堡之變卻因為林曉斌的挑釁而提前了。
連林曉斌自己都不相信事情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一時間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不過這樣也好,畢竟不同於原本曆史的充分準備,這一次也先是倉促起兵,若是這樣還發生那件事的話,那林曉斌也隻好認為這一次的總指揮明英宗朱祁鎮智商已經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了,鬼知道這廝是怎麽在瓦剌人俘虜後存活下來的。
此時,瓦剌人入寇大同府的消息也火線傳到大明朝廷,內部一片爭吵之聲。
就在這時,身為大明朝最高領袖“英明神武”的朱祁鎮同誌又做了一件相當讓對手開心的事,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和王振共同下了決定,禦駕親征。
這個決定讓大明朝野再度掀起軒然大波,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群臣以將士多在外不宜征調為由上書留駕,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於謙、文選郎中李賢等人附議,可是此時似乎王八吃秤砣一般的朱祁鎮硬是不鬆口,以獨斷專行的權力逼得滿朝文武妥協,隨駕親征。
按照這位明英宗大爺的原話就是“也先老小子快要欺負到朕的頭上來了,朕若不給他些顏色看看,他還以為朕是無種之人。”
這一次陪皇伴駕的有兵部尚書鄺埜、文選郎中李賢等人,看著陣容雖然齊整,但是卻埋伏了很大的危機。
出發之前,於謙找到了樊忠,由於於謙、楊洪等人的賞識和自身的能力,此時樊忠的職位已經是護衛將軍,倒真不枉當初林曉斌不無惡意的詛咒。
在行軍中樊忠將那位糊塗領袖護衛得當真滴水不漏,讓有心刺殺皇帝造成大軍不戰自潰震動天下的王振不得不采取其他的計劃。
於是這20萬大軍的指揮成了王振的一言堂,利用朱祁鎮的支持,發布了一個又一個的腦殘命令,那些陪王伴駕的大臣都感覺到心中一股悲涼之意,怕是這西征的戰場免不了成為他們的埋骨之所。
果然,在王振的有意拖延下,原本一個月的行程硬生生的拖到了兩個半月,而且軍糧也逐漸供應不及,這些還不算,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同的宦官監軍郭敬帶來的消息(此郭敬非彼郭靖,不是金老爺子筆下那位為國為民的大俠,而是王振的心腹宦官,大同方麵戰事不利,除了林寒青、丁勝飛兩部偶爾有所斬獲之外,其餘方麵全是一敗塗地,而且這些消息還被散布了出去,使得本已經跌落到底穀的士氣軍心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別有用心之人,多數文臣武將心裏也都湧上了一股悲涼之意。大人物尚且如此,底層的士兵精神更加渙散,這些人多數還是剛剛上戰場的新兵,在文選郎中李賢看來,這一戰的決定並沒有錯,錯的卻是這些士兵所托非人,也許就會將性命枉送在這一場糊塗戰中。
隨著這些信息的發布,王振竟然還是下了一道命令,取道土木堡,與瓦剌軍決一死戰。
兵部尚書鄺埜坐不住了,他找到了朱祁鎮,一副質問的態度:“聖上,隻要我軍死守居庸關,就可以逸待勞,卻為何將戰場選在土木堡,此處地勢雖高。可一旦瓦剌人斷絕水源,試問聖上何以自處?”
朱祁鎮對鄺埜的態度十分不滿,這是在質疑他作為皇帝的權威,可是看著鄺埜眼睛裏的血絲和叩頭不止的淒慘模樣,不知怎的心裏一軟,脫口說道:“鄺尚書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
見朱祁鎮有所動搖,鄺埜大喜,急忙想要再進諫,可是卻被心裏大急的王振阻攔了,“按鄺尚書的意思,卻是要聖上怕了那也先,躲進居庸關裏做縮頭烏龜,徒然讓瓦剌人恥笑不成,到底是何居心?何況區區決斷水源,難不成不聞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成?”
鄺埜雖然氣憤,但是礙著英宗的麵子不好說些什麽,也隻有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可還沒等再說話,卻聽到朱祁鎮的一句話,“先生所言甚是,朕也覺得在此處才是決戰的絕佳之地。”
王振見朱祁鎮心裏的太平又向這邊傾斜,心中當真無限歡喜,心說方民那貨色雖說不怎樣,但是尋來的那本還沒幾個人看過的《三國演義》倒是當真有用,今後就隨便賞賜點什麽,就賜他個全屍好了。
然後又對鄺埜麵露譏諷之色。
鄺埜終於被激怒了,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也破口大罵了出來:“閹狗,你仗著聖上寵信,平日多有胡鬧倒也罷了,如今還想胡作非為,到底將我大明將士的生死置於何地?”
越說越激動的鄺埜也顧不得什麽有辱斯文一類的事了,高高挽起袖子,便要對王振飽以老拳。
而王振這時終於害怕了,直直躲到朱祁鎮身後,高喊冤枉:“奴才對聖上、對大明一片赤膽忠心,蒼天可鑒哪。可這鄺尚書卻不分青紅皂白,這是要殺死奴才啊。”
鄺埜自然殺不死王振,恐怕連揍痛他的可能都沒有。原本也隻是想揍這廝一頓出出心中這口惡氣。鄺埜也當然不知道王振身懷絕世武功,還這麽不要麵皮的做出這等下作之事。卻也讓鄺埜好生為難。
最終還是鼓足了勇氣,“聖上還請移駕,待老臣清君側,處理了聖上身邊的小人,再向聖上請罪。”
本來朱祁鎮便對鄺埜的行為有所不滿,但看在他畢竟是忠心為國的麵子上沒有發作,但現在這廝竟然得寸進尺,想要將他朱祁鎮最為尊敬的先生王振清了君側,這還了得?
朱祁鎮一步沒退,麵沉似水,嗬斥道:“鄺尚書,是否也要將朕責罰一頓,也好顯示大人的忠君愛國之情啊?”
話已經說到了這份上,如果鄺埜再不知進退的話就是當真的傻子了,可是心中不甘,兀自想做最後一次努力,“聖上······”
“滿天下隻有你鄺尚書一個忠臣麽?”王振陰測測的聲音響起,而朱祁鎮也沒有阻攔,鄺埜心中最後的希望被澆滅了。
朱祁鎮隨後發作:“給朕滾。”
這句話倒是讓朱祁鎮心裏舒服了一點,這群人動不動就是死諫,可他要這群人的命又有何用?寵信一個司禮監王振又犯了他們的什麽忌諱?起碼王振不會像這群混蛋一樣動不動就用命要挾什麽。
既然王振認為這裏是最適合的戰場,打就是了,20萬大軍還怕了也先不成?多少有些年少心性的朱祁鎮還是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後來的戰爭教會了他一些東西,隻不過這個代價太大了點,讓他失去了很多東西,很多,很多······h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