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文明和野蠻之間唯一的區別便是在於文明具有理智而野蠻缺乏這一要素……所謂草原遊牧文明和我們中原漢人所建立的農業文明本身說不上孰優孰劣,不過是地域等環境限製下各自發展起來不同的文明而已。但是從長遠來看,像我們這樣的農業文明可以通過種植農作物來養活更多的人口,商業、文化的發達也逐步體現在我們王朝的興旺和強大上,這些最終會體現在我們在軍事上的優勢!草原文明因為其環境製約縱然可以強大一時,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必然會勝出最終替代草原文明立於蒼天之下!”王靜輝撫摸著長城慢慢地對身後的趙熙說道。


    這幾年來王靜輝大多數時間不是待在汴都開封,每年隻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在汴都待上兩三個月。不過盡管王靜輝在開封的時間並不多,但是皇子趙熙卻是和他一直都在一起的。而皇子趙熙恐怕也是除太祖太宗皇帝之外,能夠在大宋各地遊曆最多的皇子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有過這份經曆的趙熙將會在數年之後繼承現在皇帝趙頊的帝位來執掌這個龐大的東方帝國。


    盡管王靜輝在後世生活的時候,小的時候都是在家族中長大,最遠也不會超過一個省,直到長大成人後才會有機會在外地生活,不過他知道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如果一生連首都的城門都沒有邁出過,那對這個國家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遺憾。閉門造車永遠成就不了一個偉大的帝王,而他在後世史書上讀到的所謂清朝皇帝六下江南實際上更多的是為了遊玩。在這點上和隋煬帝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唯一不同的是隋煬帝已經為他們修好大運河,使得他們出門更加方便一些而已。


    王靜輝在心中不奢望能夠在自己的影響下為趙宋王朝建立不拔之基的萬世王朝,這種把整個國家的前途都壓在一個人身上的做法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悲哀。這樣做,如果遇到一個所謂的明君可以使天下百姓幸運地渡過數年甚至數十年,但是下一個皇帝乃至以後的皇帝中會不會出現隋煬帝的翻版,這誰也說不好。不過可以肯定的說這個王朝幾百年下來也就算是長壽王朝罷了,遲早有一天會突然由盛轉衰,落後於這個時代甚至被別的民族踩在腳下,被奴役。


    盡管王靜輝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去做才能夠讓中國避免這個悲劇的發生,但是顯然在這個太平盛世之下搞什麽革命是絕對不合時宜的,況且這個時代也是不會允許他這麽做,他也不會有幾個追隨者。他現在唯一能夠做到的便是一方麵努力改善這個國家的生存環境,另外一方麵趁著自己現在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思想啟蒙工作。


    太子趙熙現在已經十二歲了,身體健康,可以說在王靜輝的照顧下,趙熙完全脫離了傳統的王朝繼承人的培養程序。趙熙在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時,還會有著非常廣泛的運動,加上王靜輝這個可能是這個時代醫術最好的醫生在身邊,現在的趙熙身體健康程度好的讓人非常樂觀,至少比他的爺爺和父親當年要好的多。當然王靜輝關心的也不僅僅是趙熙一個人,皇帝趙頊的兒女們都有著特殊的“課程”——每天他們都會有固定的時間來鍛煉身體。


    王靜輝在他所轄下的書院中強製推廣了體育運動,包括蹴跼、射箭、武術、騎術等活動項目。好在他沒有把後世的長跑、跳遠等運動項目拿出來,否則以這個時代人們的接受水平來說,他將會迎來史無前例的慘敗。說是強製推廣,其實在自己的書院中這些運動項目並沒有遭到學生和書院先生的抵製。畢竟“文武雙全”在這些讀書士子的心目中還是非常向往的。這些讀書讀得腦袋發熱的青年人需要一些活動來發泄,而王靜輝也給他們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大宋各個書院中還從來沒有像王靜輝所辦的書院那樣,有大片的空間成為馬場、弓箭場、蹴跼場和演武場。這在以地價昂貴為著稱的大宋來說是極為奢侈的,尤其是坐落在汴都開封和杭州的華鎣書院與西湖書院,這樣麵積極為廣闊專門為學生運動提供場地的做法讓眾多商家都極為眼饞。可惜他們無論開出多麽高的價格,王靜輝都不會把這些場地賣掉,這也讓當地的商家非常惋惜。


    盡管因為王安石的緣故,金陵學院在辦學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可惜相對於王靜輝麾下的兩大書院來說還是差的遠,無論在哪一方麵金陵書院都無法和兩大書院相提並論。兩大書院就讀的學生早就超過了令大宋其他書院想都不敢想的三萬大關。經過四年的學習後,兩大書院每年都會向外輸出超過五千人的各類人才。雖然王靜輝並不在乎在掄才大典中高中榜單的學生數量多寡,但是兩大書院的學生非常爭氣,自王靜輝和李慎連奪兩屆狀元之後,這狀元榜首的位置就在華英書院安了家,除此之外太學和進士的入取率在兩大書院也是非常高。


    王靜輝心目中想要把兩大書院辦成接近於後世超級大學的想法在他無盡的下,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盡管有一些時代的局限性的製約,但在王靜輝的心中,這不過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兩大書院每年向大宋提供的五千多畢業生員,其各自都有出路。醫科的畢業生最多,但是有和大宋軍方合作的軍醫項目,還有大宋正在日漸完善的疫病應急機構都急需大量的醫生加入,照這個趨勢下去,根據王靜輝的估算至少十年之內就讀醫科的生員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出路。而兩大書院培養出來的物科、數科、會計等專業的學生更是大宋商界所急需的人才。往往學生還沒有通過最後的結業考試,都會被預定一空,而王靜輝本來為自己產業培養的人才則處處受到其他大宋商家的挖腳。


    皇子趙熙在兩大書院中也生活過一段時間,對書院中各種思潮很是新鮮。而他也去過金陵書院和白鹿洞書院等其他大宋有名的書院,但是這些書院的辦學水平和王靜輝旗下的兩大書院相比相差得實在是太遠了。


    由於王靜輝通過報紙和辦學來推廣他的思想,所以在大宋士林中對“文明”等話題的探討一直就沒有消停過。尤其是在擊敗遼國取得長城以南的土地之後,各種思潮更是風起雲湧爭論不休。這也是自唐末五代到現在,中原王朝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做到大一統。對曆史的反思在王靜輝的引領下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辯,而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的全文出版更是給這一運動提供了新的引擎。


    現在在大宋任何一個書院或是城市中的圖書館中,大宋的讀書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借閱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王靜輝的《論文明發展》等書籍,由於這兩本書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觀點,相對於舊派的《資治通鑒》而言,王靜輝的思想更令現在讀書人所耳目一新。歡迎訪問沸騰amp;文學


    盡管司馬光在朝中聲望幾乎除了王安石之外無人可比,但是作為王靜輝的弟子,皇子趙熙更願意接受王靜輝的思想。雖然趙熙年齡還小,但是他卻明白自己作為趙宋皇朝未來的皇帝,必須選擇一條合理的治國道路。從表象上看司馬光和王靜輝的治國思想都是寬以待民,但是深究起來,尤其是談論到皇朝更替,這其中的韻味可就值得琢磨了。司馬光還是老一套的“天命”,皇朝的氣數盡了便是該輪到謝幕的時候,另外一個皇朝將會取而代之。但是王靜輝的著作中卻隱隱否定了千年以來人們對王朝更替的看法。“天命”不足以決定王朝更替,更多的是百姓的取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朝不仁,百姓自然要推翻它!


    王靜輝沒有膽大到公開議論朝廷和國家之間的區別,但是他卻在自己的書中和對趙熙的教育中潛移默化這其間的區別。趙熙年齡還小,但卻不同於同齡人,他很成熟。也許作為一個皇子所擔負未來的責任使然,不可否認這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腦海中已經在思考這個帝國的未來——千秋萬代、王朝永存!


    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拒絕的誘惑,不過曆史的發展證明任何一個皇帝有這種想法都是可笑的,其下場也是可悲的,至少那個始皇帝就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錯誤。萬代不過二世而終,成為一個天大的笑話。


    趙熙相信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的眼光,在他的眼中王靜輝是無所不能的,他一定有自己所希望的答案,跟隨在王靜輝的身邊也是他想探究這個答案最大的動力。王靜輝自然不知道小趙熙心中在想些什麽,不過他要知道趙熙心中最真實的想法的話,那他肯定會以為趙熙不是一個“雄主”便是一個“梟雄”。趙熙的想法在王靜輝的心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能夠影響到這個大宋未來的帝王,借著趙熙的手來最終實現他心中的願望。可惜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對這個王朝最終發展成一個什麽樣子有什麽明確的概念。


    王靜輝帶著趙熙在各地遊曆也是為了能夠讓趙熙清楚的看到帝國是如何運轉的,而社會底層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盡管大宋經過十數年的高速發展,但是無論在什麽時候都會有窮困潦倒的人存在,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是從小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趙熙所不能想像的。王靜輝在來到這個時空後,除了初期的時候還和一些村民有過短暫的來往,幾乎沒有生活潦倒的時候,不過好在後世的時候沒有少看到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接受能力還比較強一些。


    “我們無法讓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子,但為政者要盡力爭取讓他們有可溫飽之食,有可禦寒之衣。最重要的是不能夠讓他們承受饑寒交迫的同時還要遭受外敵入侵的恥辱!”對於所看到的一些事情,王靜輝也是無可奈何,這種事情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活潦倒的原因很多,但是若是讓這些可憐的百姓還要承受亡國奴的恥辱,卻是統治者的無能。


    趙熙把他所看到的一些事情都寫信送迴了汴都開封,而皇帝趙頊也非常放心趙熙在王靜輝的身邊在大宋各地去遊曆。雖然這在以往的皇子中是從來未曾有過的,不過趙頊還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知道王靜輝這麽做的原因是為了什麽。其實他也非常讚同王靜輝這麽來培養趙熙,也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一些條件。不過至於兒子在信中所提出的那些疑問,他雖貴為一國之君,但卻無能為力。


    不過趙熙給皇帝趙頊的信件卻顯然讓大宋統治高層在政策上更加偏重於民生方麵。在經過幾年的“報紙論戰”之後,大宋對疆域的擴大顯然沒有以前這麽迫切了,而報紙更多的報道各地民生情況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宋士林對民生多了很多關注。大宋統治高層的傾向在外敵威脅消失後,也慢慢轉移到民生問題上來。大宋朝廷的注意力轉移帶給大宋的直接政策麵上的變化便是大宋稅率的進一步下降,尤其是農業稅收方麵。農業稅收自治平年間與商業稅平分秋色後,這十多年來在大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降低,在最近的七年間下降的尤為明顯。這其中除去大宋越來越發達的商業造成農業與商業稅比重更加失衡之外,三四次大規模農業稅減稅也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盡管大宋還遠沒有到取消農業稅的地步,但是毫無疑問最近三年來大宋沒有出現過地方農民暴動,這其中農業稅率不斷降低居功甚偉。大宋此時的農業稅收稅率已經到了自大宋開國以來稅率最低的水平,這使得天下以農田為生的百姓多少鬆緩了許多。盡管此時的農業稅率依然要比唐朝的還要略微高了一些,但是由於大宋的農業耕作技術比唐朝高了可不是一點半點,最好的優質良田畝產量幾乎能夠達到唐朝的兩倍,而大宋自從推廣雙季稻十幾年間,畝產水平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增長,這反而讓大宋的農民比唐朝的同行要更加寬鬆一些。


    不過隨著大宋的農業稅一路下降,大宋的地主卻更加偏向於向工商業方麵投資。大宋的個人所得稅製度已經推行了快五年,其製度已經非常完善,不過在個人所得稅中,農業個人所得稅征繳的比例極高,使得大宋的大地主對土地兼並幾乎失去了興趣。再加上大宋可以輕易在南洋獲得大量的糧食,要不是出於穩定大宋糧價免得大宋的農民破產,糧價可以降得更低。不過即便大宋朝廷有對本國農業保護政策,但是顯然平穩的糧價使地主無法在農田上獲得更多的利潤,這也就迫使大宋的資本更加偏重於工商業。


    雖然大宋地主們對土地兼並的熱情在下降,這看起來讓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過想想大宋朝廷可以通過稅法和不斷的提供新的可耕種土地來調節,這也就不顯得奇怪了。依靠土地獲得的利潤如果到達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界限,那高達四成的個人所得稅幾乎會讓每一個地主感到膽戰心驚。盡管受到這個時代的某些局限,還無法對地主的收入作出準確的評估,但是這麽高的稅率已經在給地主們敲響警鍾了。況且依照土地擁有量超過三百畝就必須繳納農業所得稅的硬性規定,即便能夠逃稅也足以抑製住地主對土地兼並的熱情。


    當然也不是沒有過一些奸商趁著某地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囤積糧食發財,不過大宋的各地倉儲非常充實,基本上有這樣想法的奸商都以慘敗而告終。朝廷糧食倉儲充足,通過發達的交通運輸可以迅速的從異地調集糧食以保證當地的糧食穩定供應。大宋朝廷在加大了開發南洋和南方的力度後,大宋的糧食供應隻會越來越充裕,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農田在手中,加上數十萬奴隸在手可以形成眾多“國營農場”,這些“國營農場”的存在就是為了平衡國內的糧食價格和供應量。


    “國營農場”的概念和作用也是王靜輝在參考了後世中國在新疆和東北所建的大型國營農場提出來的,這樣一來便會使得不法奸商無法在糧食上來發國難財,並且也為大宋的糧食安全構建了一道防線,也變相的更好的控製國內土地兼並。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加大糧食供應量來使得地主在土地上的收益降低到難以忍受的地步,硬性的迫使他們將資產從土地上轉移到工商業上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戒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戒念並收藏宋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