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有王靜輝的全力,河北的旱災得到了十分有力的鎮撫,在李管事還沒有過黃河的時候,徐氏商號便用快馬和信鴿兩種方式傳遞了王靜輝的命令。用信鴿來傳遞消息是王靜輝在兩年前便想到的,細問之下才知道這個時代的人早已經用信鴿來傳遞信息了,不過宋夏遼都使用,但宋朝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遼國和西夏不僅有信鴿,更有海冬青、鷂鷹等兇猛的食肉飛禽在充當這一角色,在戰爭的時候敵國便會使用這些兇猛的飛禽來獵殺大宋的信鴿,久而久之大宋便拋棄了這種信息傳遞方式轉迴到快馬傳遞上來。
信鴿傳遞消息畢竟是這個時代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雖然中途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但王靜輝還是讓李管事組織了人力和財力來馴養鴿子,經過兩年的努力,在一些精通此道的人的幫助下,徐氏還是建立了一個信鴿傳遞消息的網絡,盡管還非常簡陋,但這並非是在戰場上會遇到西夏和遼國的空中猛禽的捕殺,應付這種情況還是綽綽有餘的。
信鴿現行將命令傳達到河北的徐氏商號,那裏的負責人先到韓琦的府上去拜訪,將與糧食有關的相關產業的具體情況和韓琦稍作說明後,韓琦便開始派專人來商號負責協調賑災。為了應付曆史上那次能夠導致王安石下台的大旱災,王靜輝一直不斷的在河北開糧店建糧倉,雖然兩年多的時間不長,但憑借著雄厚的財力和徐氏出色的經營,在河北最主要的城市中都能夠看到他旗下“食為天糧業”地商號。
韓琦接手後一看商號總負責人呈上的一係列賬簿才發現王靜輝旗下的“食為天”的河北境內糧倉中竟然儲備了大約有八萬石糧食,這麽大的數量幾乎把他嚇一跳:儲備這麽多糧食想要謀反啊?!
看著韓琦驚訝的表情,糧店的負責人笑著說道:“魏國公是否對本店為何儲備這麽多的糧食感到奇怪?這是駙馬地安排。駙馬常說北方不比南方,南方雨水豐沛,隻要做好河防便不愁收不到糧食,隻不過多少的問題罷了;而北方不同,一旦發生旱災,很可能還會有蝗災緊隨其後,事後往往百姓辛苦一年而顆粒無收,這樣極容易發生暴亂。所以駙馬在這裏儲備了大量地糧食,其實整個北方‘食為天’糧號所儲備的糧食將會超過十萬石以上。足夠短期內應付一場比較大的旱災了!這不駙馬一接到魏國公的書信,便飛鴿傳書到這裏囑咐小人配合魏國公賑災來了嗎?”
韓琦聽後心中釋然:治平二年的時候許、蔡兩州發生旱災,王靜輝當時在汴都城中還算不得是入流的富商,但聽到旱災的消息後便調集了萬石糧食前往災區賑濟災民,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年他都在做,朝廷對此也是非常知情的。再說駙馬本來就淡薄名利,身為外戚除了不能掌權外,身邊還有很多監視地人,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造反。韓琦心中可就佩服死他了。
手中有了這八萬石糧食。韓琦心中就放心多了,這麽多地糧食足夠他到朝廷賑濟糧運來了,對於他來說最美妙的不過是王靜輝的糧店和糧倉都分布在重要的大城市,這八萬石糧食也就不用承擔進一步的運輸損耗,直接在原地發放給災民就可以了。於是河北各個食為天糧店搖身一變成為賑濟災民發放糧食地據點。這麽一來河北本來居高不下的糧價立刻得到了很好的平抑,使得原本發天災財的黑心糧商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由於有充足的糧食用來賑災,災區的災民不用四散逃荒,免去了背井離鄉之苦。韓琦也知道越是災荒年間,土地兼並狀況就越是嚴重,各地地土豪都會趁著災荒發生的時候,不僅囤積糧食謀取暴利。而且還放貸收款暗中買通官府的人來將逃荒百姓家的土地劃規到自己的名下,各種手法層出不窮。
兼並土地的過程中少不了糾紛,弄到官府裏去打官司也是常有的事情,雖然多數情況下是地主占有優勢,但誰也不希望官司數量增多,在宋朝每年的官吏考核時候,訴訟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官員的升遷。王靜輝在楚州的時候發展海運事業,為了避免訴訟案件陡然增多影響到下麵官員的前途,把與海事有關的訴訟全部集中到市舶司來處理。韓琦也怕訴訟多,加上愛民的大義在上麵掛著,韓琦嚴厲要求下麵的官員對無主之地進行統計登錄造冊,在災民返迴家園的時候好歸還土地,若是災民沒有迴來,那就劃入國家的共田。雖然韓琦的土地政策加上積極的賑災讓河北的大戶很不滿意,但麵對韓琦這麽一個三朝老臣,可不是他們想捏就捏的。河北受災的百姓對韓琦和王靜輝自然是非常感激。
韓琦在河北忙活著救災,王安石在汴都也沒有閑著,皇帝在王靜輝的建議下給他的三司條例司劃了個圈子,雖然他很惱火,但也是沒有辦法。三司條例司對於他實行變法意義重大,它不僅負責著三司條例的製定,還要負責監管新法推廣的效果監督,雖然王安石為三司條例司的權力範圍竭盡爭取,但趙頊給他劃的圈子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不過王安石也確實了得,趙頊把他折子打了退票後,沒過兩三天他便又上書,對三司條例司又進行了新的修正,皇帝趙頊看過後對此開了綠燈,三天之後三司條例司便正式掛牌營運了。呂惠卿、曾布、章淳、李定等人還是如曆史上一樣成為第一批進入三司條例司任職的官員,當然還有王靜輝的一個熟人——蘇轍也參與進去了,在條例司中任檢校文字。
現在的三司條例司遠沒有曆史上的這麽厲害,雖然皇帝趙頊聽取了王靜輝的意見給它成功“減肥”,但它的權力依然還是很大,造成侵權還是遲早地事情,王靜輝在一旁也是心中盤算了許久。然後才搖搖頭——這已經是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努力了,而王安石也在這個問題上作出了很大的讓步。
對於三司條例司,這是個升官的快速通道,現在在裏麵任職的人不是王安石的學生,便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追隨者。王靜輝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原本朝堂中沒有多少變法力量的,就算王安石在皇帝麵前得寵,但和反對派地力量相比也是非常弱小。變法條例製定出來後,甚至沒有辦法有效的得到使用。但經過這麽一個機構,變法力量立刻便取得了上風,開始推行新法條例地時機已經到了。
由於王靜輝的暗中參與,王安石也遠不是曆史上的王安石,這倒不是說他權力比曆史上的他大多少,事實上現在的宰相持國陳升之不過是個人形圖章罷了,皇帝趙頊寵的是王安石,他和持國沒有什麽區別,唯一改變他的是王靜輝。
王靜輝的那些奏章、劄子、策論。還有在楚州任職所實行的一係列政策主張。這些對於王安石來說比什麽都寶貴。王安石是很倔強,雖然受到王靜輝地暗中擺了他幾道後,其堅定地意誌一點兒也沒有改變,但他知道學習,從王靜輝的做法中。他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不過他從王靜輝身上看到更多的便是妥協。
事實上走到今天這一步,王安石已經不能再向以前一樣不在乎王靜輝的存在了,相反王靜輝地態度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王靜輝劃出的道非常明顯——他是司馬光的與自己的橋梁。司馬光雖然和王安石是幾十年的好友,但在政治上兩人卻是毫不含糊,司馬光和他可以說是並駕齊驅,自己不過更符合現在趙頊這個年輕皇帝的心意罷了。但王靜輝比自己更和趙頊的心意,這中間地關係,經過這兩個月的種種事件的發展,王安石還是看的非常清楚的。
河北大旱,王靜輝借機上書皇帝趙頊,一方麵提出對廣惠倉和常平倉更加嚴格細致的監管意見;另外便是要求朝廷成立一個專門的監察機構對各府、州、路的廣惠倉和常平倉接手監管,說白了就是要對在這次河北旱災中膽敢貪墨廣惠倉的官員下手清理。
王靜輝的上書內容早就和皇帝趙頊事先商量過的,正式上書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這些司馬光和王安石都知道,宰相陳升之不過是掛名而已,在有皇帝趙頊親臨的中書會議上,這兩個巨頭都站在了王靜輝這一邊,會還沒有開始,結論早就是注定的了。沒有什麽反對的聲音,王靜輝的劄子便獲得了通過,接下來草擬新的法案自有文字高手按照劄子來編寫,在派往河北的禦史檢查還沒有邁出汴都開封城門口的時候便就正是成為大宋律法的一部分了。
中書會議上也討論了魏國公韓琦上書的劄子,韓琦在到達河北後,可能是長期受到他那個送上門來義子熏陶影響的緣故,非常關注地方經濟的發展。河北與北方強鄰契丹相接壤,雖然自鄯淵之盟已經罷兵很久了,但依然是大宋最為緊張焦點地區之一。
自北宋初年開始,為防禦契丹南侵,北宋政府就發布“斬伐令”,規定這裏的山林不許砍伐,土地不許耕種。大將潘美在鎮守河東時,為防契丹騷擾,“令民內徙,空塞下不耕,號禁地,而祁州、代州、寧化軍、火山軍廢田甚廣。”慶曆四年(1044),歐陽修巡視河東時,曾建議解除這一帶的禁耕令。他指出:“河東之患,在盡禁緣邊之地,不許人耕。”“今四州軍地可耕二三萬頃,若盡耕之,則歲可得三五百萬石。”仍下緣邊議,以為岢嵐、火山軍其地可耕,而代州、寧化軍去敵近,不可使民盡耕地。於是詔並、代經力量司,聽民請佃岢嵐、火山軍間田在邊壕十裏外者。“後因明鎬阻撓,未能實行。”
魏國公韓琦早就想廢除所謂的“斬伐令”了,上書:“此皆我腴田,民居舊跡猶存,今不耕,適留以資敵。後且皆為敵人有矣。”“遂奏代州、寧化軍亦如岢嵐軍例,距北界十公裏為禁地,餘則募弓箭手居之。”“比朝廷欲禁近邊山林不許斬伐,以杜戎人人寇之路。當時並近裏淺山耕種之地概行禁止,致邊民劇然失業。今薪炭翔貴,翻敵人乘時以取厚利。臣嚐遣官行視可禁之處,去敵尚五、六十裏,亦可廣為防蔽。已別定可禁之地。揭榜諭民,非令所禁者任采伐之。”
以前沒有人來管韓琦這道折子。盡管它是出於善意,也確實是一項妌民之舉,但那個時候朝廷裏麵因為王安石的緣故而鬧成一鍋粥,誰還有心思來管這些?韓琦派出來見王靜輝的求援使者,也曾向王靜輝轉達過,希望駙馬能夠出手促成這道奏章盡早被朝廷通過,以利於河北百姓的生活。
王靜輝不知道軍事,但他有郭逵和王韶,現在王韶已經前往西北去任職了。在拜訪郭逵獲得了詳細的資料後。王靜輝認為這確實是個非常好的主意,按照以前歐陽修巡視河東時候對這一帶地評價,可以想象兩三萬頃的土地將會安置多少廂兵,能夠為大宋提供多少糧食?!更何況今年的旱災不過是幾年後大旱災的提前預演而已,能夠在河北就地獲得糧食。其成本自然遠遠要低於他從楚州或是南方運糧到河北來囤積,這筆帳很明顯是非常有利的。
為此王靜輝專門和司馬光相互交換過意見,司馬光雖然以前和韓琦不對眼,但對韓琦這道奏章還是非常讚同的,兩人分別就此寫了劄子,以做聲援來韓琦的奏章。正好中書會議也討論河北賑災的問題,盡管韓琦對防止地方豪強趁災年進行土地兼並。但還是有很多災民在遭受了很大地損失失去了土地,生計在災後無處著落。王靜輝提出“與其將這些災民按照常規編入廂軍,還不如由朝廷貸款提供農具和種子來災民開墾這些荒地”的主張。
王安石變法地重要目標之一便是裁減廂軍,在這方麵他很是佩服王靜輝的本事,在開墾河北荒地的問題上,經過諮詢有過河北背景軍事將領的建議後,他也非常讚同這項主張。雖然韓琦是保守派的重要巨頭之一,但他還是力主廢除“斬伐令”。
河北地方豪強的首腦代表便是韓億家族,韓絳此時也進入了三司條例司任職,在旱災中雖然很不滿韓琦嚴格控製土地兼並的政策,更惱怒王靜輝用這麽多糧食來平抑河北糧價,讓地方豪強囤積糧食以謀取暴利的舉動打了水漂,但他更擔心河北的災民變成逃難人群湧入汴都開封,如果要是那樣地話,任憑誰也吃不住範純仁為首禦史台地彈劾。出於這樣的考慮,以他為代表的河北出身官員都投上了讚成票。
最有意思的便是皇帝趙頊,從韓琦給他的秘奏中,他得知王靜輝在這次旱災中將河北囤積和後續運上來十萬石以上地糧食用於救災,解了韓琦的困窘局麵後,也和韓琦一樣正愁怎樣來彌補這個窟窿。要知道即便是從汴都開封往河北運糧,單單這運費和路途上的損耗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現在朝廷財政比較寬鬆了,出錢倒是小事,關鍵是如何來獎賞王靜輝能夠及時賑災的舉動。最後還是由皇帝趙頊拍板決定將河北荒地中的一萬畝賞賜給王靜輝,另外再昭告天下以獎勵王靜輝的義舉算是了事。反正王靜輝不需要再升他地官職,倒是對土地有著非常深的興趣,這樣的獎賞對於他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次中書會議,王靜輝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這次會議通過的各項條例的背後都無不閃動著他的影子,可以說是他一手在背後操縱了這次會議。在會前他便與皇帝趙頊、王安石、司馬光等主要人物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也使得這次中書會議成為大宋立朝以來最有效率的會議。會議中間沒有太多的分歧和鬥嘴,通過決議形成法案速度之快,讓朝堂之上的官員瞠目結舌,遠在河北的韓琦在得到這次會議的消息後,也是唏噓不已。
這次中書會議的結果也是讓王靜輝個人非常滿意的,不,應該說是非常驕傲的——這是兩派官員頭一次放棄了爭端通力合作的結果,這也是他這段時間不斷遊走說服的最好迴報。雖然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分歧並不能因為這一次合作而消除,但至少在表麵上平息了前幾個月由於兩派爭端所掀起的風波,平定了朝堂之上劍拔弩張的氛圍,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也是王靜輝最大的奢望了。
“畢竟有個好的開頭是個好兆頭,難道不是嗎?”王靜輝在書房中對懷中的蜀國公主說道。
有王靜輝的全力,河北的旱災得到了十分有力的鎮撫,在李管事還沒有過黃河的時候,徐氏商號便用快馬和信鴿兩種方式傳遞了王靜輝的命令。用信鴿來傳遞消息是王靜輝在兩年前便想到的,細問之下才知道這個時代的人早已經用信鴿來傳遞信息了,不過宋夏遼都使用,但宋朝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遼國和西夏不僅有信鴿,更有海冬青、鷂鷹等兇猛的食肉飛禽在充當這一角色,在戰爭的時候敵國便會使用這些兇猛的飛禽來獵殺大宋的信鴿,久而久之大宋便拋棄了這種信息傳遞方式轉迴到快馬傳遞上來。
信鴿傳遞消息畢竟是這個時代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雖然中途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但王靜輝還是讓李管事組織了人力和財力來馴養鴿子,經過兩年的努力,在一些精通此道的人的幫助下,徐氏還是建立了一個信鴿傳遞消息的網絡,盡管還非常簡陋,但這並非是在戰場上會遇到西夏和遼國的空中猛禽的捕殺,應付這種情況還是綽綽有餘的。
信鴿現行將命令傳達到河北的徐氏商號,那裏的負責人先到韓琦的府上去拜訪,將與糧食有關的相關產業的具體情況和韓琦稍作說明後,韓琦便開始派專人來商號負責協調賑災。為了應付曆史上那次能夠導致王安石下台的大旱災,王靜輝一直不斷的在河北開糧店建糧倉,雖然兩年多的時間不長,但憑借著雄厚的財力和徐氏出色的經營,在河北最主要的城市中都能夠看到他旗下“食為天糧業”地商號。
韓琦接手後一看商號總負責人呈上的一係列賬簿才發現王靜輝旗下的“食為天”的河北境內糧倉中竟然儲備了大約有八萬石糧食,這麽大的數量幾乎把他嚇一跳:儲備這麽多糧食想要謀反啊?!
看著韓琦驚訝的表情,糧店的負責人笑著說道:“魏國公是否對本店為何儲備這麽多的糧食感到奇怪?這是駙馬地安排。駙馬常說北方不比南方,南方雨水豐沛,隻要做好河防便不愁收不到糧食,隻不過多少的問題罷了;而北方不同,一旦發生旱災,很可能還會有蝗災緊隨其後,事後往往百姓辛苦一年而顆粒無收,這樣極容易發生暴亂。所以駙馬在這裏儲備了大量地糧食,其實整個北方‘食為天’糧號所儲備的糧食將會超過十萬石以上。足夠短期內應付一場比較大的旱災了!這不駙馬一接到魏國公的書信,便飛鴿傳書到這裏囑咐小人配合魏國公賑災來了嗎?”
韓琦聽後心中釋然:治平二年的時候許、蔡兩州發生旱災,王靜輝當時在汴都城中還算不得是入流的富商,但聽到旱災的消息後便調集了萬石糧食前往災區賑濟災民,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年他都在做,朝廷對此也是非常知情的。再說駙馬本來就淡薄名利,身為外戚除了不能掌權外,身邊還有很多監視地人,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造反。韓琦心中可就佩服死他了。
手中有了這八萬石糧食。韓琦心中就放心多了,這麽多地糧食足夠他到朝廷賑濟糧運來了,對於他來說最美妙的不過是王靜輝的糧店和糧倉都分布在重要的大城市,這八萬石糧食也就不用承擔進一步的運輸損耗,直接在原地發放給災民就可以了。於是河北各個食為天糧店搖身一變成為賑濟災民發放糧食地據點。這麽一來河北本來居高不下的糧價立刻得到了很好的平抑,使得原本發天災財的黑心糧商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由於有充足的糧食用來賑災,災區的災民不用四散逃荒,免去了背井離鄉之苦。韓琦也知道越是災荒年間,土地兼並狀況就越是嚴重,各地地土豪都會趁著災荒發生的時候,不僅囤積糧食謀取暴利。而且還放貸收款暗中買通官府的人來將逃荒百姓家的土地劃規到自己的名下,各種手法層出不窮。
兼並土地的過程中少不了糾紛,弄到官府裏去打官司也是常有的事情,雖然多數情況下是地主占有優勢,但誰也不希望官司數量增多,在宋朝每年的官吏考核時候,訴訟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官員的升遷。王靜輝在楚州的時候發展海運事業,為了避免訴訟案件陡然增多影響到下麵官員的前途,把與海事有關的訴訟全部集中到市舶司來處理。韓琦也怕訴訟多,加上愛民的大義在上麵掛著,韓琦嚴厲要求下麵的官員對無主之地進行統計登錄造冊,在災民返迴家園的時候好歸還土地,若是災民沒有迴來,那就劃入國家的共田。雖然韓琦的土地政策加上積極的賑災讓河北的大戶很不滿意,但麵對韓琦這麽一個三朝老臣,可不是他們想捏就捏的。河北受災的百姓對韓琦和王靜輝自然是非常感激。
韓琦在河北忙活著救災,王安石在汴都也沒有閑著,皇帝在王靜輝的建議下給他的三司條例司劃了個圈子,雖然他很惱火,但也是沒有辦法。三司條例司對於他實行變法意義重大,它不僅負責著三司條例的製定,還要負責監管新法推廣的效果監督,雖然王安石為三司條例司的權力範圍竭盡爭取,但趙頊給他劃的圈子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不過王安石也確實了得,趙頊把他折子打了退票後,沒過兩三天他便又上書,對三司條例司又進行了新的修正,皇帝趙頊看過後對此開了綠燈,三天之後三司條例司便正式掛牌營運了。呂惠卿、曾布、章淳、李定等人還是如曆史上一樣成為第一批進入三司條例司任職的官員,當然還有王靜輝的一個熟人——蘇轍也參與進去了,在條例司中任檢校文字。
現在的三司條例司遠沒有曆史上的這麽厲害,雖然皇帝趙頊聽取了王靜輝的意見給它成功“減肥”,但它的權力依然還是很大,造成侵權還是遲早地事情,王靜輝在一旁也是心中盤算了許久。然後才搖搖頭——這已經是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努力了,而王安石也在這個問題上作出了很大的讓步。
對於三司條例司,這是個升官的快速通道,現在在裏麵任職的人不是王安石的學生,便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追隨者。王靜輝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原本朝堂中沒有多少變法力量的,就算王安石在皇帝麵前得寵,但和反對派地力量相比也是非常弱小。變法條例製定出來後,甚至沒有辦法有效的得到使用。但經過這麽一個機構,變法力量立刻便取得了上風,開始推行新法條例地時機已經到了。
由於王靜輝的暗中參與,王安石也遠不是曆史上的王安石,這倒不是說他權力比曆史上的他大多少,事實上現在的宰相持國陳升之不過是個人形圖章罷了,皇帝趙頊寵的是王安石,他和持國沒有什麽區別,唯一改變他的是王靜輝。
王靜輝的那些奏章、劄子、策論。還有在楚州任職所實行的一係列政策主張。這些對於王安石來說比什麽都寶貴。王安石是很倔強,雖然受到王靜輝地暗中擺了他幾道後,其堅定地意誌一點兒也沒有改變,但他知道學習,從王靜輝的做法中。他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不過他從王靜輝身上看到更多的便是妥協。
事實上走到今天這一步,王安石已經不能再向以前一樣不在乎王靜輝的存在了,相反王靜輝地態度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王靜輝劃出的道非常明顯——他是司馬光的與自己的橋梁。司馬光雖然和王安石是幾十年的好友,但在政治上兩人卻是毫不含糊,司馬光和他可以說是並駕齊驅,自己不過更符合現在趙頊這個年輕皇帝的心意罷了。但王靜輝比自己更和趙頊的心意,這中間地關係,經過這兩個月的種種事件的發展,王安石還是看的非常清楚的。
河北大旱,王靜輝借機上書皇帝趙頊,一方麵提出對廣惠倉和常平倉更加嚴格細致的監管意見;另外便是要求朝廷成立一個專門的監察機構對各府、州、路的廣惠倉和常平倉接手監管,說白了就是要對在這次河北旱災中膽敢貪墨廣惠倉的官員下手清理。
王靜輝的上書內容早就和皇帝趙頊事先商量過的,正式上書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這些司馬光和王安石都知道,宰相陳升之不過是掛名而已,在有皇帝趙頊親臨的中書會議上,這兩個巨頭都站在了王靜輝這一邊,會還沒有開始,結論早就是注定的了。沒有什麽反對的聲音,王靜輝的劄子便獲得了通過,接下來草擬新的法案自有文字高手按照劄子來編寫,在派往河北的禦史檢查還沒有邁出汴都開封城門口的時候便就正是成為大宋律法的一部分了。
中書會議上也討論了魏國公韓琦上書的劄子,韓琦在到達河北後,可能是長期受到他那個送上門來義子熏陶影響的緣故,非常關注地方經濟的發展。河北與北方強鄰契丹相接壤,雖然自鄯淵之盟已經罷兵很久了,但依然是大宋最為緊張焦點地區之一。
自北宋初年開始,為防禦契丹南侵,北宋政府就發布“斬伐令”,規定這裏的山林不許砍伐,土地不許耕種。大將潘美在鎮守河東時,為防契丹騷擾,“令民內徙,空塞下不耕,號禁地,而祁州、代州、寧化軍、火山軍廢田甚廣。”慶曆四年(1044),歐陽修巡視河東時,曾建議解除這一帶的禁耕令。他指出:“河東之患,在盡禁緣邊之地,不許人耕。”“今四州軍地可耕二三萬頃,若盡耕之,則歲可得三五百萬石。”仍下緣邊議,以為岢嵐、火山軍其地可耕,而代州、寧化軍去敵近,不可使民盡耕地。於是詔並、代經力量司,聽民請佃岢嵐、火山軍間田在邊壕十裏外者。“後因明鎬阻撓,未能實行。”
魏國公韓琦早就想廢除所謂的“斬伐令”了,上書:“此皆我腴田,民居舊跡猶存,今不耕,適留以資敵。後且皆為敵人有矣。”“遂奏代州、寧化軍亦如岢嵐軍例,距北界十公裏為禁地,餘則募弓箭手居之。”“比朝廷欲禁近邊山林不許斬伐,以杜戎人人寇之路。當時並近裏淺山耕種之地概行禁止,致邊民劇然失業。今薪炭翔貴,翻敵人乘時以取厚利。臣嚐遣官行視可禁之處,去敵尚五、六十裏,亦可廣為防蔽。已別定可禁之地。揭榜諭民,非令所禁者任采伐之。”
以前沒有人來管韓琦這道折子。盡管它是出於善意,也確實是一項妌民之舉,但那個時候朝廷裏麵因為王安石的緣故而鬧成一鍋粥,誰還有心思來管這些?韓琦派出來見王靜輝的求援使者,也曾向王靜輝轉達過,希望駙馬能夠出手促成這道奏章盡早被朝廷通過,以利於河北百姓的生活。
王靜輝不知道軍事,但他有郭逵和王韶,現在王韶已經前往西北去任職了。在拜訪郭逵獲得了詳細的資料後。王靜輝認為這確實是個非常好的主意,按照以前歐陽修巡視河東時候對這一帶地評價,可以想象兩三萬頃的土地將會安置多少廂兵,能夠為大宋提供多少糧食?!更何況今年的旱災不過是幾年後大旱災的提前預演而已,能夠在河北就地獲得糧食。其成本自然遠遠要低於他從楚州或是南方運糧到河北來囤積,這筆帳很明顯是非常有利的。
為此王靜輝專門和司馬光相互交換過意見,司馬光雖然以前和韓琦不對眼,但對韓琦這道奏章還是非常讚同的,兩人分別就此寫了劄子,以做聲援來韓琦的奏章。正好中書會議也討論河北賑災的問題,盡管韓琦對防止地方豪強趁災年進行土地兼並。但還是有很多災民在遭受了很大地損失失去了土地,生計在災後無處著落。王靜輝提出“與其將這些災民按照常規編入廂軍,還不如由朝廷貸款提供農具和種子來災民開墾這些荒地”的主張。
王安石變法地重要目標之一便是裁減廂軍,在這方麵他很是佩服王靜輝的本事,在開墾河北荒地的問題上,經過諮詢有過河北背景軍事將領的建議後,他也非常讚同這項主張。雖然韓琦是保守派的重要巨頭之一,但他還是力主廢除“斬伐令”。
河北地方豪強的首腦代表便是韓億家族,韓絳此時也進入了三司條例司任職,在旱災中雖然很不滿韓琦嚴格控製土地兼並的政策,更惱怒王靜輝用這麽多糧食來平抑河北糧價,讓地方豪強囤積糧食以謀取暴利的舉動打了水漂,但他更擔心河北的災民變成逃難人群湧入汴都開封,如果要是那樣地話,任憑誰也吃不住範純仁為首禦史台地彈劾。出於這樣的考慮,以他為代表的河北出身官員都投上了讚成票。
最有意思的便是皇帝趙頊,從韓琦給他的秘奏中,他得知王靜輝在這次旱災中將河北囤積和後續運上來十萬石以上地糧食用於救災,解了韓琦的困窘局麵後,也和韓琦一樣正愁怎樣來彌補這個窟窿。要知道即便是從汴都開封往河北運糧,單單這運費和路途上的損耗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現在朝廷財政比較寬鬆了,出錢倒是小事,關鍵是如何來獎賞王靜輝能夠及時賑災的舉動。最後還是由皇帝趙頊拍板決定將河北荒地中的一萬畝賞賜給王靜輝,另外再昭告天下以獎勵王靜輝的義舉算是了事。反正王靜輝不需要再升他地官職,倒是對土地有著非常深的興趣,這樣的獎賞對於他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次中書會議,王靜輝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這次會議通過的各項條例的背後都無不閃動著他的影子,可以說是他一手在背後操縱了這次會議。在會前他便與皇帝趙頊、王安石、司馬光等主要人物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也使得這次中書會議成為大宋立朝以來最有效率的會議。會議中間沒有太多的分歧和鬥嘴,通過決議形成法案速度之快,讓朝堂之上的官員瞠目結舌,遠在河北的韓琦在得到這次會議的消息後,也是唏噓不已。
這次中書會議的結果也是讓王靜輝個人非常滿意的,不,應該說是非常驕傲的——這是兩派官員頭一次放棄了爭端通力合作的結果,這也是他這段時間不斷遊走說服的最好迴報。雖然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分歧並不能因為這一次合作而消除,但至少在表麵上平息了前幾個月由於兩派爭端所掀起的風波,平定了朝堂之上劍拔弩張的氛圍,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也是王靜輝最大的奢望了。
“畢竟有個好的開頭是個好兆頭,難道不是嗎?”王靜輝在書房中對懷中的蜀國公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