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王靜輝笑著擺擺手說道:“君實先生過獎了,在下差的還遠呢!這段時間全是靠永叔先生悉心教導,為在下解答疑惑才得以成書,不過是看到別人沒有注意的地方便是了。”
兩人誰也沒有進入正題,隻是在那裏談史論文,王靜輝對司馬光現在正在寫的《資治通鑒》非常感興趣,這也正是司馬光的得意之處。史家借論讚以寓褒貶勸戒之意,已成傳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雖然也援引了大量前人的前人的議論,但其他多數都是自己親自撰寫,他還拿出一部分已經完工的手稿給王靜輝閱覽。
王靜輝在以前的時空中隻知道《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的和這本書的影響很大之外,並沒有看過,不過他來到這個時空後,論起讀書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看到手稿中所論多為治亂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寫史論與奏疏基礎上,因史事而發揮,就時事而議論。字裏行間,充滿著匡輔的誠意和情感,寓褒貶臧否於其中,體現出因事勸諫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民族問題還是用人原則,都針對現狀提出了革除弊政的曆史借鑒,心中便已經明了司馬光的用心。
“君實先生常言:‘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學生也深以為然。不過現在朝堂之上風雨即來,不知君實先生有何看法?”王靜輝有心無心的翻看著書稿,慢慢的吐出今天的戲肉。與王安石和他自己相比,王靜輝不得不承認司馬光在修養上地功夫勝人一籌。
司馬光知道王靜輝到他這裏來肯定是為了最近因為王安石變法所掀起地風波。觀駙馬以前的言行。他還是非常讚同駙馬地“寒暑論”
的,剛才王靜輝所引用他說過的那句話的下半段便是“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這是他前段時間在朝堂上所說地話。這讓他感到駙馬還是非常有誠意的。
“駙馬又是如何看待安石現在的變法呢?”司馬光反問道。
“安石先生享天下大名三十年,除了文章練達,學問精深之外,便是他有治理天下的大才能。現在大宋也是正如安石先生在《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當中寫到的那樣,表麵上雖然是太平盛世,但實際上已經如被蛀蟲吃空的大樹一般脆弱不堪。在朝廷政策上是肯定需要改變的,不變則慢慢走向衰落,但在這個時候怎麽變才是最重要的!先生雖然在政策上保守些,而且魄力不及安石先生,不過在政治上看得卻非常長遠。這在朝中是沒有人能夠及得上先生的。”
“學生身為駙馬,本朝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規矩是不允許我這樣身份的人陷入朝政地,學生隻是希望能夠朝廷略盡微薄之力而已。在變法的看法上學生更傾向於先生的作為,不過安石先生已經得到了聖上的直接,現在朝中變法還未開始便已經呈混亂的局麵,這是誰也不希望看到的。學生認為隨著安石先生主導的變法越來越深入,牽扯到的反對力量也就越來越多,他所受到地阻力也就越大。安石先生性格堅定。這本是一個人的優點,不過這卻是一個為政者的最大的缺點!堅定在某一方麵可以看做是執拗,一個持國在行政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反對意見,若是不能接受,那必然會把本來成為助手、朋友的人逼到他的對立麵上去,為政者應該懂得和光同塵方為上策!”
司馬光看著王靜輝說道:“那駙馬對安石並不看好了?”
王靜輝笑著說道:“並非是不看好。而是安石先生地性格已經決定了這場變法運動的最終結局!不過正如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知未來將會怎樣,學生也不好對此妄下斷言,所以隻有靜觀其變。不過身為臣子自然要為聖上分憂,為百姓謀福,盡管學生和安石先生的想法相差很多,但是還是要竭盡全力的幫助安石先生去做好變法,從旁拾缺補遺而已。”
“改之真是有心了!光於群牧司任職的時候曾於安石是同僚兼好友,對他的性格知之甚深,亦擔心安石會因其性格而會被小人所乘。”
“現在朝廷的症結都歸結到一個落點上——財政。自仁宗朝以來,大宋的財政收支比已經出現了極大的隱患,處於超支虧損的狀態。安石先生變法所言便是‘為天下理財’。‘理財’便是解決朝廷財政問題,朝廷的財政越是緊張,對於安石先生來說便是壓力越大。學生別無長處,唯有經濟略有心得,隻要學生能夠多想些辦法來增加朝廷財政,便可以使安石先生能夠從容的開展其變法。”
司馬光皺著眉頭說道:“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看起來比較難,但若是真的能夠狠下心,采用漢武帝桑弘羊之策便可以短期內達到這個目的……”
王靜輝沉聲說道:“桑弘羊之輩的做法正是埋下了西漢覆滅的禍根,斷斷不能采用這種方法!”
聽到王靜輝的話後,司馬光心中也鬆了一口氣:他心中最擔心的便是駙馬也同王安石一樣開始變得急躁起來,王安石已經開始有向桑弘羊方向發展的傾向了,若是駙馬也站在他的一邊,那可就麻煩了。
“常聽太上皇私下說過,改之對官員賢愚的標準便是看其治下的百姓生活水準是否比以前更好。如今這個局麵也隻是守成而已,駙馬有何高見呢?”
王靜輝說道:“其實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無非就是兩條路——開源和節流,學生和安石先生暢談過多次,在學生看來安石先生行變法便是開源之舉,而先生您多次上書太上皇和聖上。是節流之舉。學生認為改善朝廷的財政收入不能偏執一端。應要全麵下力才可。”
“駙馬所言不差,不過介甫才高也隻是能夠做到一點。他性格執拗,雖同樣是為了朝廷,操術不同也可以相互為補,但恐介甫不會容人!”
“嗬嗬。有些時候在重重壓力之下,人總會更加偏執,所以對於介甫先生還是要寬鬆些好!學生在楚州的時候便開始著手進行了一些探索,也曾試行過一些法案來促進民生,但這些都受到官吏自身賢愚所製,也就是大宋吏治不足取。介甫先生想要變法,但朝堂之上反對聲者眾,者少。前幾天介甫先生上書聖上籌建三司條例司的劄子,無非是想提拔一些新人為他所用,學生擔心三司條例司侵兩府三司之權會更加使他背離所有地大臣。所以從中阻攔了下來,況且提拔新人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進人太銳,終究會有些舍本逐末。所以今天到先生這裏來,是想說和一番,既然聖上已經讓介甫先生全力推進變法,我們身為臣子便當拋棄一些成見竭盡所能地在旁邊協助他,以免介甫先生在重壓之下更加偏執!”
王靜輝不希望看到司馬光和王安石真正的走向對立。他們兩個人現在是大宋士林中除歐陽修之外最有號召力地學者,如果他們分道揚鏣,對於大宋帝國來說將會是個悲劇:在這兩麵大旗領導之下,整個帝國的士大夫階層將會公開決裂曾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也會迅速蛻化成為權力之爭,政治氣氛迅速惡化。政治道德也會不斷墮落,在失去理性和倫理的約束後,兩派一同帶著整個帝國向深淵中墮落。
王靜輝從來到宋朝決定改變曆史後,便在時刻尋求著應對未來曆史上從朝堂到士林中的兩派對立地狀況出現,先前這麽不辭辛苦的拯救歐陽修便是為了防止這種狀況出現而準備的備手,萬一出現了最糟糕的狀況,他就要把歐陽修扛到前台來收拾局麵。
自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之後,朝堂上的空氣越來越緊張,直到禦史呂誨終於搬出了那個經不住推敲彈劾王安石十大罪狀的彈章,他意識到自己再不出手,那分裂就會出現在眼前。在群臣和皇帝的期待中,他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和皇帝私談了兩次,麵見司馬光也是他的設想之一,他希望能夠說服司馬光放棄尖銳對立的想法,更多的考慮如何對王安石地各種即將出台的新法進行補充,而不是一味的挑毛病進行責難。
通鑒書局會客廳前那盆爐火靜靜的釋放出暖暖的熱意,時不時爆出木炭燃燒的輕響聲。在王靜輝期待的眼神下,司馬光沉默了。司馬光到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王靜輝心中的想法了——變法圖強,對於年輕駙馬地智慧和胸懷,他是十分佩服的——駙馬有著驕人的政績,也有自己的治國理念,但為了大局還是采取了退讓選擇向王安石靠攏——這真是冰炭同爐啊,這真的能行嗎?
司馬光抬起頭看看了駙馬,王靜輝的眼睛還是一如既往地平靜,但他從那雙亮晶晶的眼睛中分明看到了一種火焰在燃燒,心中對王靜輝的建議非常心動,正當還在猶豫之間,就聽王靜輝說道:“介甫先生魄力是足夠了,但還是缺乏穩妥的變法方案,若是一味精進,難免剛過易折徒勞無功,況且新法條例將會全國推行,若有重大缺失損失的不僅僅是安石先生一人的聲譽,也會有損朝廷的聲譽,更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也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請恕學生直言:君實先生穩重有餘,但魄力不足,若能夠和安石先生相為互補,則兩相皆宜,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司馬光最終還是被王靜輝說動了,他都要和駙馬一起合作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一定的控製,與其對抗不如合作。於公雖然於自己的治國理念有所不同,但正如駙馬所言:若是選擇對抗,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熟讀史書的他自然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於私,自己和王安石有著數十年的交情,一朝割袍斷義兩相不往來,這對於重情誼的他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駙馬都有如此胸懷。老夫豈能甘居人後?!”說完司馬光便笑了。
得到司馬光地答複後。王靜輝心中也是長舒一口氣,笑著說道:“先生與王介甫都是我大宋頂尖地人傑。若是兩人能夠合力,則我大宋中興指日可待!學生必為兩位先生鞍前馬後,盡自己微薄之力!”
“改之不用過謙,改之之能無論是老朽和其他大臣還有太上皇和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若沒有改之從中左右,大宋中興也是難以預料地事情。現在改之馬上就要成為翰林學士了,自有為國效力之時!”司馬光笑著說道,反正王靜輝出任翰林學士的事情已經傳開,雖然與祖製有所不合,但卻是眾望所歸,就等皇帝詔書一下,大宋最年輕的翰林學士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個時候提前說出來也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先生,學生已經謝絕了聖上和各位大臣地好意。不會出任翰林學士一職的!”
司馬光對此感到非常驚奇,但心中也並不覺得詫異,因為王靜輝一向對官職很不在乎,若說他在乎的,無非是一個“王龍圖”的稱號罷了,這是滿朝皆知的事情,便笑著說道:“改之雅量高致,光亦佩服!”
王靜輝說道:“君實先生。學生想將先生的《曆年圖》二十五卷和《通誌》八卷交付商務印書館來刊印發行,不知道先生可有此意?”
司馬光高興的說道:“此舉正和吾意!不過《曆年圖》和《通誌》在刊印前,會做一下修訂,對其中的錯誤要重新考證一下,免得出版發行之後會遭人詬病。”
“君實先生治學嚴謹,真是我輩之榜樣。這沒有問題。不光是《曆年圖》和《通誌》,其實現在君實先生所著的《資治通鑒》也可以以連載的方式看發在報紙上,讓更多地年輕學子能夠在第一時間便可以讀到先生的大作!”
司馬光想了想後,說道:“《資治通鑒》書局乃是當今聖上親筆所提,至於《資治通鑒》的刊印發行也必須經過聖上的恩準才可以,不能隨意交付給別人刊印,這還要請駙馬給予諒解。不過光亦覺得《資治通鑒》在報紙上連續刊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我也可以上書聖上呈請報紙刊載。”
王靜輝說道:“先生著《資治通鑒》是利在千秋的事情,不過所耗費的精力巨大,學生觀書局狹小簡陋,不利於先生著書,所以想在華英書院內專門開出一個院落供先生使用,或是在學士巷購下一個宅子,那裏緊靠圖書院,離皇宮也比較近,這樣可以節省先生寫書的時間,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司馬光笑著說道:“改之地心意,光心領了。這裏雖然狹小但卻已經足夠了,皇上也對書局大力,還有改之送的放大鏡,有了這個小東西可真是幫了大忙了,光就不必再麻煩駙馬了!”
王靜輝笑了笑,知道司馬光對物質條件並不看重,司馬光也是掛著參知政事的頭銜,一年的俸祿也多少有萬貫,若是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很容易的,不過在他們看來清苦地生活反而更有助於史家著書,自己也不好勉強司馬光了。
當王靜輝從司馬光的家中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月朗星稀的時候了,這一次拜訪司馬光,終於達到了原先預想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這樣做能夠有多大的效果,但終歸好過坐看大宋一步一步向黨爭的方向發展。
迴到駙馬府後,趙公公在書房門口正等著他,見駙馬走近便說道:
“駙馬,魏國公有信使,說是河北大旱!”
魏國公便是已經辭相的韓琦,雖然任韓琦為義父不過是利益之舉,但王靜輝是非常尊重韓琦的,立刻走進書房,讓趙公公把韓琦的信使請進來。在仔細看過韓琦的親筆信後,王靜輝仔細詢問了信使有關河北的狀況,才知道韓琦剛到河北不久,便遇上了這場春旱,農作物幾乎絕收。
韓琦已經果斷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然後派遣使者攜帶親筆奏章火速到汴都上書皇帝求援。當然他也沒有忘記王靜輝這個便宜義子,在信中他希望王靜輝能夠盡可能的調劑糧食到河北,因為他放的是廣惠倉的糧食,這正是王靜輝建議朝廷建立應急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不僅和河北的眾多商家有著非常深厚的商業往來,重要的是他在河北還建有很多糧倉糧店。韓琦希望能夠在朝廷救援到來之前先讓王靜輝應急,先填補一下廣惠倉的缺額,免得到時候再發生變故倉中無糧誤事。
王靜輝笑著擺擺手說道:“君實先生過獎了,在下差的還遠呢!這段時間全是靠永叔先生悉心教導,為在下解答疑惑才得以成書,不過是看到別人沒有注意的地方便是了。”
兩人誰也沒有進入正題,隻是在那裏談史論文,王靜輝對司馬光現在正在寫的《資治通鑒》非常感興趣,這也正是司馬光的得意之處。史家借論讚以寓褒貶勸戒之意,已成傳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雖然也援引了大量前人的前人的議論,但其他多數都是自己親自撰寫,他還拿出一部分已經完工的手稿給王靜輝閱覽。
王靜輝在以前的時空中隻知道《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的和這本書的影響很大之外,並沒有看過,不過他來到這個時空後,論起讀書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看到手稿中所論多為治亂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寫史論與奏疏基礎上,因史事而發揮,就時事而議論。字裏行間,充滿著匡輔的誠意和情感,寓褒貶臧否於其中,體現出因事勸諫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民族問題還是用人原則,都針對現狀提出了革除弊政的曆史借鑒,心中便已經明了司馬光的用心。
“君實先生常言:‘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學生也深以為然。不過現在朝堂之上風雨即來,不知君實先生有何看法?”王靜輝有心無心的翻看著書稿,慢慢的吐出今天的戲肉。與王安石和他自己相比,王靜輝不得不承認司馬光在修養上地功夫勝人一籌。
司馬光知道王靜輝到他這裏來肯定是為了最近因為王安石變法所掀起地風波。觀駙馬以前的言行。他還是非常讚同駙馬地“寒暑論”
的,剛才王靜輝所引用他說過的那句話的下半段便是“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這是他前段時間在朝堂上所說地話。這讓他感到駙馬還是非常有誠意的。
“駙馬又是如何看待安石現在的變法呢?”司馬光反問道。
“安石先生享天下大名三十年,除了文章練達,學問精深之外,便是他有治理天下的大才能。現在大宋也是正如安石先生在《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當中寫到的那樣,表麵上雖然是太平盛世,但實際上已經如被蛀蟲吃空的大樹一般脆弱不堪。在朝廷政策上是肯定需要改變的,不變則慢慢走向衰落,但在這個時候怎麽變才是最重要的!先生雖然在政策上保守些,而且魄力不及安石先生,不過在政治上看得卻非常長遠。這在朝中是沒有人能夠及得上先生的。”
“學生身為駙馬,本朝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規矩是不允許我這樣身份的人陷入朝政地,學生隻是希望能夠朝廷略盡微薄之力而已。在變法的看法上學生更傾向於先生的作為,不過安石先生已經得到了聖上的直接,現在朝中變法還未開始便已經呈混亂的局麵,這是誰也不希望看到的。學生認為隨著安石先生主導的變法越來越深入,牽扯到的反對力量也就越來越多,他所受到地阻力也就越大。安石先生性格堅定。這本是一個人的優點,不過這卻是一個為政者的最大的缺點!堅定在某一方麵可以看做是執拗,一個持國在行政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反對意見,若是不能接受,那必然會把本來成為助手、朋友的人逼到他的對立麵上去,為政者應該懂得和光同塵方為上策!”
司馬光看著王靜輝說道:“那駙馬對安石並不看好了?”
王靜輝笑著說道:“並非是不看好。而是安石先生地性格已經決定了這場變法運動的最終結局!不過正如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知未來將會怎樣,學生也不好對此妄下斷言,所以隻有靜觀其變。不過身為臣子自然要為聖上分憂,為百姓謀福,盡管學生和安石先生的想法相差很多,但是還是要竭盡全力的幫助安石先生去做好變法,從旁拾缺補遺而已。”
“改之真是有心了!光於群牧司任職的時候曾於安石是同僚兼好友,對他的性格知之甚深,亦擔心安石會因其性格而會被小人所乘。”
“現在朝廷的症結都歸結到一個落點上——財政。自仁宗朝以來,大宋的財政收支比已經出現了極大的隱患,處於超支虧損的狀態。安石先生變法所言便是‘為天下理財’。‘理財’便是解決朝廷財政問題,朝廷的財政越是緊張,對於安石先生來說便是壓力越大。學生別無長處,唯有經濟略有心得,隻要學生能夠多想些辦法來增加朝廷財政,便可以使安石先生能夠從容的開展其變法。”
司馬光皺著眉頭說道:“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看起來比較難,但若是真的能夠狠下心,采用漢武帝桑弘羊之策便可以短期內達到這個目的……”
王靜輝沉聲說道:“桑弘羊之輩的做法正是埋下了西漢覆滅的禍根,斷斷不能采用這種方法!”
聽到王靜輝的話後,司馬光心中也鬆了一口氣:他心中最擔心的便是駙馬也同王安石一樣開始變得急躁起來,王安石已經開始有向桑弘羊方向發展的傾向了,若是駙馬也站在他的一邊,那可就麻煩了。
“常聽太上皇私下說過,改之對官員賢愚的標準便是看其治下的百姓生活水準是否比以前更好。如今這個局麵也隻是守成而已,駙馬有何高見呢?”
王靜輝說道:“其實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無非就是兩條路——開源和節流,學生和安石先生暢談過多次,在學生看來安石先生行變法便是開源之舉,而先生您多次上書太上皇和聖上。是節流之舉。學生認為改善朝廷的財政收入不能偏執一端。應要全麵下力才可。”
“駙馬所言不差,不過介甫才高也隻是能夠做到一點。他性格執拗,雖同樣是為了朝廷,操術不同也可以相互為補,但恐介甫不會容人!”
“嗬嗬。有些時候在重重壓力之下,人總會更加偏執,所以對於介甫先生還是要寬鬆些好!學生在楚州的時候便開始著手進行了一些探索,也曾試行過一些法案來促進民生,但這些都受到官吏自身賢愚所製,也就是大宋吏治不足取。介甫先生想要變法,但朝堂之上反對聲者眾,者少。前幾天介甫先生上書聖上籌建三司條例司的劄子,無非是想提拔一些新人為他所用,學生擔心三司條例司侵兩府三司之權會更加使他背離所有地大臣。所以從中阻攔了下來,況且提拔新人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進人太銳,終究會有些舍本逐末。所以今天到先生這裏來,是想說和一番,既然聖上已經讓介甫先生全力推進變法,我們身為臣子便當拋棄一些成見竭盡所能地在旁邊協助他,以免介甫先生在重壓之下更加偏執!”
王靜輝不希望看到司馬光和王安石真正的走向對立。他們兩個人現在是大宋士林中除歐陽修之外最有號召力地學者,如果他們分道揚鏣,對於大宋帝國來說將會是個悲劇:在這兩麵大旗領導之下,整個帝國的士大夫階層將會公開決裂曾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也會迅速蛻化成為權力之爭,政治氣氛迅速惡化。政治道德也會不斷墮落,在失去理性和倫理的約束後,兩派一同帶著整個帝國向深淵中墮落。
王靜輝從來到宋朝決定改變曆史後,便在時刻尋求著應對未來曆史上從朝堂到士林中的兩派對立地狀況出現,先前這麽不辭辛苦的拯救歐陽修便是為了防止這種狀況出現而準備的備手,萬一出現了最糟糕的狀況,他就要把歐陽修扛到前台來收拾局麵。
自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之後,朝堂上的空氣越來越緊張,直到禦史呂誨終於搬出了那個經不住推敲彈劾王安石十大罪狀的彈章,他意識到自己再不出手,那分裂就會出現在眼前。在群臣和皇帝的期待中,他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和皇帝私談了兩次,麵見司馬光也是他的設想之一,他希望能夠說服司馬光放棄尖銳對立的想法,更多的考慮如何對王安石地各種即將出台的新法進行補充,而不是一味的挑毛病進行責難。
通鑒書局會客廳前那盆爐火靜靜的釋放出暖暖的熱意,時不時爆出木炭燃燒的輕響聲。在王靜輝期待的眼神下,司馬光沉默了。司馬光到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王靜輝心中的想法了——變法圖強,對於年輕駙馬地智慧和胸懷,他是十分佩服的——駙馬有著驕人的政績,也有自己的治國理念,但為了大局還是采取了退讓選擇向王安石靠攏——這真是冰炭同爐啊,這真的能行嗎?
司馬光抬起頭看看了駙馬,王靜輝的眼睛還是一如既往地平靜,但他從那雙亮晶晶的眼睛中分明看到了一種火焰在燃燒,心中對王靜輝的建議非常心動,正當還在猶豫之間,就聽王靜輝說道:“介甫先生魄力是足夠了,但還是缺乏穩妥的變法方案,若是一味精進,難免剛過易折徒勞無功,況且新法條例將會全國推行,若有重大缺失損失的不僅僅是安石先生一人的聲譽,也會有損朝廷的聲譽,更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也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請恕學生直言:君實先生穩重有餘,但魄力不足,若能夠和安石先生相為互補,則兩相皆宜,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司馬光最終還是被王靜輝說動了,他都要和駙馬一起合作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一定的控製,與其對抗不如合作。於公雖然於自己的治國理念有所不同,但正如駙馬所言:若是選擇對抗,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熟讀史書的他自然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於私,自己和王安石有著數十年的交情,一朝割袍斷義兩相不往來,這對於重情誼的他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駙馬都有如此胸懷。老夫豈能甘居人後?!”說完司馬光便笑了。
得到司馬光地答複後。王靜輝心中也是長舒一口氣,笑著說道:“先生與王介甫都是我大宋頂尖地人傑。若是兩人能夠合力,則我大宋中興指日可待!學生必為兩位先生鞍前馬後,盡自己微薄之力!”
“改之不用過謙,改之之能無論是老朽和其他大臣還有太上皇和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若沒有改之從中左右,大宋中興也是難以預料地事情。現在改之馬上就要成為翰林學士了,自有為國效力之時!”司馬光笑著說道,反正王靜輝出任翰林學士的事情已經傳開,雖然與祖製有所不合,但卻是眾望所歸,就等皇帝詔書一下,大宋最年輕的翰林學士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個時候提前說出來也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先生,學生已經謝絕了聖上和各位大臣地好意。不會出任翰林學士一職的!”
司馬光對此感到非常驚奇,但心中也並不覺得詫異,因為王靜輝一向對官職很不在乎,若說他在乎的,無非是一個“王龍圖”的稱號罷了,這是滿朝皆知的事情,便笑著說道:“改之雅量高致,光亦佩服!”
王靜輝說道:“君實先生。學生想將先生的《曆年圖》二十五卷和《通誌》八卷交付商務印書館來刊印發行,不知道先生可有此意?”
司馬光高興的說道:“此舉正和吾意!不過《曆年圖》和《通誌》在刊印前,會做一下修訂,對其中的錯誤要重新考證一下,免得出版發行之後會遭人詬病。”
“君實先生治學嚴謹,真是我輩之榜樣。這沒有問題。不光是《曆年圖》和《通誌》,其實現在君實先生所著的《資治通鑒》也可以以連載的方式看發在報紙上,讓更多地年輕學子能夠在第一時間便可以讀到先生的大作!”
司馬光想了想後,說道:“《資治通鑒》書局乃是當今聖上親筆所提,至於《資治通鑒》的刊印發行也必須經過聖上的恩準才可以,不能隨意交付給別人刊印,這還要請駙馬給予諒解。不過光亦覺得《資治通鑒》在報紙上連續刊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我也可以上書聖上呈請報紙刊載。”
王靜輝說道:“先生著《資治通鑒》是利在千秋的事情,不過所耗費的精力巨大,學生觀書局狹小簡陋,不利於先生著書,所以想在華英書院內專門開出一個院落供先生使用,或是在學士巷購下一個宅子,那裏緊靠圖書院,離皇宮也比較近,這樣可以節省先生寫書的時間,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司馬光笑著說道:“改之地心意,光心領了。這裏雖然狹小但卻已經足夠了,皇上也對書局大力,還有改之送的放大鏡,有了這個小東西可真是幫了大忙了,光就不必再麻煩駙馬了!”
王靜輝笑了笑,知道司馬光對物質條件並不看重,司馬光也是掛著參知政事的頭銜,一年的俸祿也多少有萬貫,若是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很容易的,不過在他們看來清苦地生活反而更有助於史家著書,自己也不好勉強司馬光了。
當王靜輝從司馬光的家中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月朗星稀的時候了,這一次拜訪司馬光,終於達到了原先預想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這樣做能夠有多大的效果,但終歸好過坐看大宋一步一步向黨爭的方向發展。
迴到駙馬府後,趙公公在書房門口正等著他,見駙馬走近便說道:
“駙馬,魏國公有信使,說是河北大旱!”
魏國公便是已經辭相的韓琦,雖然任韓琦為義父不過是利益之舉,但王靜輝是非常尊重韓琦的,立刻走進書房,讓趙公公把韓琦的信使請進來。在仔細看過韓琦的親筆信後,王靜輝仔細詢問了信使有關河北的狀況,才知道韓琦剛到河北不久,便遇上了這場春旱,農作物幾乎絕收。
韓琦已經果斷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然後派遣使者攜帶親筆奏章火速到汴都上書皇帝求援。當然他也沒有忘記王靜輝這個便宜義子,在信中他希望王靜輝能夠盡可能的調劑糧食到河北,因為他放的是廣惠倉的糧食,這正是王靜輝建議朝廷建立應急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不僅和河北的眾多商家有著非常深厚的商業往來,重要的是他在河北還建有很多糧倉糧店。韓琦希望能夠在朝廷救援到來之前先讓王靜輝應急,先填補一下廣惠倉的缺額,免得到時候再發生變故倉中無糧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