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治平四年六月十二,紫宸殿內,已經登上禦史中丞位置的王陶在殿中說道:“臣奉詔別舉台官,緣有才行可舉之人,多以資淺不應敕文。欲乞舉三任以上知縣資序人為禦史裏行。”
英宗趙曙在朝會上批準了禦史中丞王陶的奏章,不過王陶舉薦的人是呂大防、郭源明,這兩個人可是濮議角鬥中的“皇伯派”代表,而當初王陶身為太子潁王趙頊的老師,和英宗太子府的舊人王獵一樣曾經反對過英宗趙曙對濮安懿王稱親,不過他們都是府邸舊人,所以有這份情份在裏麵,趙曙也不好處理。英宗趙曙對濮議角鬥中被貶黜外地的呂大防、範純仁等三個禦史也是心懷愧疚,心中也知道他們不過是別人手中的一把刀而已,他們還是非常效忠於國家的,所以在處分這三個人的時候,也沒有過分為難。
禦史中丞王陶推薦的人選在宰輔韓琦的眼中可就不是那麽很好了,因為自己為了濮議角鬥,差點兒很不體麵的終結了自己近十年的宰相政治生涯,這個風險冒的可比英宗趙曙大多了,現在把他在濮議中的對頭又調迴來進入禦史台,那豈不是陰魂不散?要知道禦史台彈劾宰輔,宰輔按照慣例很可能會引咎辭職,所以無論是宰輔韓琦還是另外一位“皇考派”的首領參知政事歐陽修,都不希望呂大防等人再迴到禦史台,那樣以後的麻煩肯定不會少,所以在他們眼中,禦史中丞王陶是在逼迫自己。以報兩年前濮議之敗。
紫宸殿議事召迴呂大防、郭源明兩人進禦史台出任禦史裏行沒有過十天。同樣是在紫宸殿,曾公亮上書:“工部郎中、知製誥王安石既除喪。詔令赴闕。”
英宗趙曙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在福寧殿與韓琦等幾個帝國最重要的官員進行會議的時候,對這些朝廷重臣說道:“安石曆先帝朝,累召不起。或以為不恭。今召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旁邊地曾公亮迴答道:“安石文學齊業,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而吳奎卻在王安石在仁宗時代就任在京刑獄地時候有過接觸,而且留下的印象是無比地惡劣。當時吳奎就任開封府,有一個鬥鶉少年,殺死狎友案件,吳奎當時判決殺人者當死,按律申詳。王安石在察視案牘。看過卷宗認為這個少年得鬥鶉,有舊友向他索與,少年不許,而舊友搶去,少年追奪,竟將友人殺死,因此擬援例抵罪。王安石當時不禁批駁道:“按律公然竊取,皆以盜論。該少年不與鬥鶉。舊友擅自搶劫,是與盜無異。追殺乃是分內之事,不得為罪!”就任開封府的吳奎當然不會俯首認錯,當下雙方鬧上仁宗那裏,結果王安石一氣之下便趁著為母丁憂的機會,解職迴到金陵去丁憂了。不過雙方也就留下了梁子。
現在提起王安石,吳奎一想到當年開封府的舊事,心中便恨得牙直癢癢,所以說道:“安石向任糾察刑獄,爭刑名不當,有旨釋罪,不肯入謝。意以為宰輔韓琦沮抑已,故不肯入朝!”
吳奎此時搬出宰輔韓琦,其中也是很有緣故地。大約在十五年前,當時韓琦官居揚州太守,王安石剛剛高中進士後,被授予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一職,那時王安石常常秉燭夜讀,通宵達旦更是常事,隻是在破曉時分的時候在義子上休息片刻,來不及洗漱便匆匆忙忙趕去辦公,而韓琦一見之下,以為王安石年少得誌,時常徹夜縱情聲色,於是便諄諄教導:“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小夥子,趁著年輕,多讀點書吧。不要自暴自棄。”顯然這是善意的,可是王安石沒有辯解,隻是在三年任滿後告訴朋友自己的上司韓琦不賞識自己。後來王安石的詩文聲名鵲起,頗有成為一代像歐陽修那樣的文學巨擎的架勢了,韓琦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於是便對王安石加以提攜,誰知王安石不買帳,始終對韓琦相當疏遠。
曾公亮說道:“安石真輔相之才,奎所言熒惑聖聽。”
吳奎反駁道:“臣嚐與安石同領群牧,備見其護前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當年除了在仁宗時代在開封府吳奎和王安石曾經因為刑獄而交過手外,早前他和王安石在群牧司相處的也不是很愉快,當年他們的上司便是名傳千古的包拯。
不過相對於吳奎地阻攔,在王安石當時的名氣下顯得是那麽的無力。此時王安石已經名滿天下,被視為奇才。在七年前,王安石便在嘉佑五年的時候,便在千唿萬喚中出任三司度支判官,地位僅低於“計相”三司使一籌而已,但他還是推辭了。天下的士子都認為王安石不同凡俗的行為之中,蘊藏了深不可測的才幹與品行。
機關有吳奎的阻攔,英宗趙曙對王安石地大名早就如雷貫耳,決定啟用王安石出任知江寧府。所有的大臣都認為王安石這次必定還會推辭,而和王安石關係甚深的龍圖閣直學士韓維說道:“安石知道守正,不為利動,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視事,則是偃賽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為也。若人君始初踐後,慨然想見賢者,與圖天下之治,孰不願效其忠、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則已,若不至此,必翻然而來矣。議者以為安石可以漸至而不可以遂召,不知賢者可以義動而不可以計取,唯陛下斷而行之。”
當英宗趙曙把招用王安石的事情和司馬光說起的時候,司馬光毫不隱諱的說道:“介普,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淡薄名利,誌向高遠;不管認識或者是不認識地人都有一個看法:介普不當大任則罷。但凡身肩大任,則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蒼生都會承受他地恩澤!”
在王靜輝街道潁王趙頊寫給他的信中提及王安石即將被啟用地時候,王安石也在金陵也收到了英宗趙曙啟用他出任知江寧府的任命詔書。
王靜輝知道王安石即將啟用的消息。半天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曆史雖然變得有些麵目全非,但王安石步入北宋統治高層地結果還是沒有改變,他負天下三十年的大名果然是無可匹敵,在強調文治的大宋,還能有誰和王安石的名望相提並論?!出任北宋統治高層也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如果範仲淹還活著,也許情況會好的很多,現在老一代的名公巨卿還活著的不過文彥博、富弼、歐陽修、曾公亮、司馬光之輩,對王安石均是好評如潮,司馬光那句話簡直是大大刺激了想要一心中興大宋的英宗趙曙父子的雄心!”
蜀國公主看見丈夫拿著哥哥的來信,臉上地神色變換不定。還以為有什麽不好的消息傳來,走到他身旁給他披上了一件薄衣,看過書信後說道:“夫君,王安石先生可是仁宗皇帝累召不起的大人物,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難道夫君是擔心這次安石先生還會推辭嗎?”
王靜輝抱過蜀國公主默默的說道:“安石先生大名在我輩讀書人心中是如雷貫耳,天下有誰不識此君?你放心好了,聖上這次下詔啟用王安石。他肯定會答應的!”
蜀國公主在王靜輝的懷中好奇的問道:“怎麽夫君還能算到安石先生在想什麽嗎?”
王靜輝心中也是非常複雜,對於王安石他是十分尊敬的,但那也隻是在文學上,他很難想象在一千年後如果讓魯迅來當總統治理國家會是什麽樣子。他佩服王安石變法圖強不惜得罪權貴地勇氣,但有些事情不是單單靠勇氣和熱忱就能夠解決的,尤其是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後。深深的感到目前大宋所處的局麵要是再經過曆史上熙寧變法那樣的折騰,恐怕神仙來了也難救。
對於潁王趙頊信中所提及富弼、曾公亮、歐陽修、司馬光等重臣對王安石地評價,王靜輝心中更是有些哭笑不得:曆史上正是因為王安石發動熙寧變法,富弼、韓琦首先便遠遁他方了,而司馬光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死敵,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結束後,原本取得的那可憐的成績,全部都被司馬光給否決了,整個變法條例全部被廢除。想到這裏,王靜輝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現在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的關係。
抬頭望望天上那輪明月,王靜輝歎了口氣說道:“安石先生固然有大才,但還需聖上好好把握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願天下的百姓真的能夠為此受得益處!”
蜀國公主雖然不知道王靜輝心中為什麽隱約有些排斥王安石,但她是王靜輝的妻子,王安石固然是名滿天下,名動四方,但離她的生活實在是太遙遠了。自從自己被丈夫的那首“上邪”所打動後,在她的心中就堅定了沒有什麽能夠難道王靜輝的信念。雖然丈夫的才學並不被外界士子所知,但她心中非常清楚,即便是那個聞名遐邇的安石先生,也不會比丈夫強到那裏去,現在隻是看看楚州就知道了,大宋又有那個官員能夠在半年之內治理,將一州之地變得如此繁華?
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王靜輝的臉上顯得迷霧重重,但那雙眼睛卻格外的堅定和明亮,蜀國公主有些癡癡的望著丈夫那張棱角分明的臉龐,不由得將身體向他的懷裏湊了湊,感受那堅定有力的心跳……
同樣的明月也照耀著王安石,這個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的著名文豪此時手中正握著英宗趙曙給他的手詔,上麵對他才學滿是讚譽之言,這個王安石早就不稀罕了,早在仁宗時代,王安石便已經有這樣的待遇了,他現在心中更關注的便是現在的英宗皇帝趙曙與他地養父仁宗皇帝到底有多大地區別,振興國家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這些對於王安石來說十分重要,他想到了二十五年前仁宗時代地慶曆新政。那場由範仲淹和韓琦等人發起的改革。那年他才二十二歲,就是在那年。他高中進士榜的第四名,也曾經被帝國的現狀而憂心過,麵對慶曆新政,他也曾激動過。但這場慶曆新政就是由於仁宗地耳根子軟,外加當年範仲淹等主持政局的人手軟,就那樣無聲無息的消亡了,現在留下來的老人也不過是韓琦、富弼而已,但觀他們兩人這幾年的作為,實在是乏善可陳,讓他失望的很。
慶曆新政過後,王安石平靜的在官場中度過,冷眼旁觀帝國的日益衰落,仁宗皇帝也曾對他十分欣賞。但就是因為自己在仁宗皇家宮苑宴請臣子的時候,他的心思在思考別地問題,以至於把旁邊用來釣魚的一盤魚餌全部吃光,而遭到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至此以後沒有受到過重用,而他對皇帝的失望,從而一次又一次的謝絕朝廷的征召。
從韓絳、韓維兄弟的來信中,他得知當今的英宗趙曙和未來帝國地繼承人潁王趙頊都可以算得上是銳意進取的皇帝。而且他看到自英宗趙曙繼位後,雖然很糊塗的追封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中間遭到幾乎滿朝上下的反對,但卻出人意料地解決了此事。這讓王安石心中也是很驚訝,因為他從中看到了權謀的身影,沒有精確的計算。英宗趙曙想在如此劣勢下還能夠贏得濮議角鬥的最後勝利,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看得出英宗趙曙決非一個簡單的皇帝,在這點兒上是仁宗皇帝拍馬也趕不上的。
至少在現在看來,在王安石的眼中,雖然英宗趙曙旁邊這些韓琦、富弼之類的輔政大臣沒有什麽作為,而趙曙本人卻頗有中興大宋的強烈願望,在京畿路和楚州試行免役法,這是對大宋原有的一些弊政進行革新,這對於他來說就足夠了,他相信以自己才幹能夠把大宋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而讓契丹和黨項俯首稱臣。
王安石獨自在書房中心潮澎湃,在書案上的稿紙上寫下了《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決定開始出山實現自己中興大宋的理想。
王靜輝在得到王安石可能會重新受到重用而出山的消息後,他就開始進行新一輪的部署了。對王安石曆史非常了解的王靜輝,知道現在他的老丈人英宗趙曙當政,其政治手腕要遠比曆史上那個急躁的神宗趙頊要穩重的多,王安石就算出山也不能再現他那個時空中短時間就升任為帝國執政的位置,而韓琦、富弼也在汴都開封,雖然兩個人似乎還是有些別扭,但他想在王安石這個問題上,有這兩個深受趙曙信任的大佬在,王安石也不能崛起的很快。王靜輝現在的任務便是為大宋爭取時間,緩和現在目前還非常緊張的帝國財政狀況。
隻要大宋的財政沒有這麽緊張,到時候就算英宗趙曙像曆史上神宗那樣器重王安石,來個“治平版”的熙寧變法,也不會采取刮地皮的方式來折磨老百姓,會將這場變革給大宋帶來的動蕩降低到一個他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曆史上的神宗趙頊在繼位後,麵對父親留下的這堆爛攤子,簡直是一籌莫展,就連春季祭天大典後賞賜給文武百官的銀兩綢緞都拿不出來,這筆錢放在後世那可是相當於年終獎性質的獎勵,不到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是不會不發的,但在王安石強力幹預下,這筆年終獎還是沒有發下來。可見當時誰如果能夠給大宋弄到資金來緩解糟糕的財政狀況,那皇帝肯定會對誰言聽計從,王安石出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止王安石過早的推出他的那一套“新法”條例,除了靠朝中那些保守派大員和英宗趙曙理智的壓製外,最重要的還是給大宋財政解決其根本問題,那些人固然能夠壓製王安石一時,但到最後英宗趙曙還是免不了受到財政威脅而啟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那套新法和曆史上漢武帝啟用桑弘羊之輩所提出的“富國”政策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甚至連條例的名稱都沒有改就搬上來,都是屬於“刮地皮”這類的玩藝。
“打著中興大宋的旗號,借助國家力量來謀取百姓的財產,那老百姓麵對這樣的局麵簡直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隻有任其宰割。這樣的‘國富’不要也罷!”王靜輝心裏暗暗想到。
治平四年六月十二,紫宸殿內,已經登上禦史中丞位置的王陶在殿中說道:“臣奉詔別舉台官,緣有才行可舉之人,多以資淺不應敕文。欲乞舉三任以上知縣資序人為禦史裏行。”
英宗趙曙在朝會上批準了禦史中丞王陶的奏章,不過王陶舉薦的人是呂大防、郭源明,這兩個人可是濮議角鬥中的“皇伯派”代表,而當初王陶身為太子潁王趙頊的老師,和英宗太子府的舊人王獵一樣曾經反對過英宗趙曙對濮安懿王稱親,不過他們都是府邸舊人,所以有這份情份在裏麵,趙曙也不好處理。英宗趙曙對濮議角鬥中被貶黜外地的呂大防、範純仁等三個禦史也是心懷愧疚,心中也知道他們不過是別人手中的一把刀而已,他們還是非常效忠於國家的,所以在處分這三個人的時候,也沒有過分為難。
禦史中丞王陶推薦的人選在宰輔韓琦的眼中可就不是那麽很好了,因為自己為了濮議角鬥,差點兒很不體麵的終結了自己近十年的宰相政治生涯,這個風險冒的可比英宗趙曙大多了,現在把他在濮議中的對頭又調迴來進入禦史台,那豈不是陰魂不散?要知道禦史台彈劾宰輔,宰輔按照慣例很可能會引咎辭職,所以無論是宰輔韓琦還是另外一位“皇考派”的首領參知政事歐陽修,都不希望呂大防等人再迴到禦史台,那樣以後的麻煩肯定不會少,所以在他們眼中,禦史中丞王陶是在逼迫自己。以報兩年前濮議之敗。
紫宸殿議事召迴呂大防、郭源明兩人進禦史台出任禦史裏行沒有過十天。同樣是在紫宸殿,曾公亮上書:“工部郎中、知製誥王安石既除喪。詔令赴闕。”
英宗趙曙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在福寧殿與韓琦等幾個帝國最重要的官員進行會議的時候,對這些朝廷重臣說道:“安石曆先帝朝,累召不起。或以為不恭。今召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旁邊地曾公亮迴答道:“安石文學齊業,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而吳奎卻在王安石在仁宗時代就任在京刑獄地時候有過接觸,而且留下的印象是無比地惡劣。當時吳奎就任開封府,有一個鬥鶉少年,殺死狎友案件,吳奎當時判決殺人者當死,按律申詳。王安石在察視案牘。看過卷宗認為這個少年得鬥鶉,有舊友向他索與,少年不許,而舊友搶去,少年追奪,竟將友人殺死,因此擬援例抵罪。王安石當時不禁批駁道:“按律公然竊取,皆以盜論。該少年不與鬥鶉。舊友擅自搶劫,是與盜無異。追殺乃是分內之事,不得為罪!”就任開封府的吳奎當然不會俯首認錯,當下雙方鬧上仁宗那裏,結果王安石一氣之下便趁著為母丁憂的機會,解職迴到金陵去丁憂了。不過雙方也就留下了梁子。
現在提起王安石,吳奎一想到當年開封府的舊事,心中便恨得牙直癢癢,所以說道:“安石向任糾察刑獄,爭刑名不當,有旨釋罪,不肯入謝。意以為宰輔韓琦沮抑已,故不肯入朝!”
吳奎此時搬出宰輔韓琦,其中也是很有緣故地。大約在十五年前,當時韓琦官居揚州太守,王安石剛剛高中進士後,被授予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一職,那時王安石常常秉燭夜讀,通宵達旦更是常事,隻是在破曉時分的時候在義子上休息片刻,來不及洗漱便匆匆忙忙趕去辦公,而韓琦一見之下,以為王安石年少得誌,時常徹夜縱情聲色,於是便諄諄教導:“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小夥子,趁著年輕,多讀點書吧。不要自暴自棄。”顯然這是善意的,可是王安石沒有辯解,隻是在三年任滿後告訴朋友自己的上司韓琦不賞識自己。後來王安石的詩文聲名鵲起,頗有成為一代像歐陽修那樣的文學巨擎的架勢了,韓琦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於是便對王安石加以提攜,誰知王安石不買帳,始終對韓琦相當疏遠。
曾公亮說道:“安石真輔相之才,奎所言熒惑聖聽。”
吳奎反駁道:“臣嚐與安石同領群牧,備見其護前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當年除了在仁宗時代在開封府吳奎和王安石曾經因為刑獄而交過手外,早前他和王安石在群牧司相處的也不是很愉快,當年他們的上司便是名傳千古的包拯。
不過相對於吳奎地阻攔,在王安石當時的名氣下顯得是那麽的無力。此時王安石已經名滿天下,被視為奇才。在七年前,王安石便在嘉佑五年的時候,便在千唿萬喚中出任三司度支判官,地位僅低於“計相”三司使一籌而已,但他還是推辭了。天下的士子都認為王安石不同凡俗的行為之中,蘊藏了深不可測的才幹與品行。
機關有吳奎的阻攔,英宗趙曙對王安石地大名早就如雷貫耳,決定啟用王安石出任知江寧府。所有的大臣都認為王安石這次必定還會推辭,而和王安石關係甚深的龍圖閣直學士韓維說道:“安石知道守正,不為利動,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視事,則是偃賽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為也。若人君始初踐後,慨然想見賢者,與圖天下之治,孰不願效其忠、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則已,若不至此,必翻然而來矣。議者以為安石可以漸至而不可以遂召,不知賢者可以義動而不可以計取,唯陛下斷而行之。”
當英宗趙曙把招用王安石的事情和司馬光說起的時候,司馬光毫不隱諱的說道:“介普,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淡薄名利,誌向高遠;不管認識或者是不認識地人都有一個看法:介普不當大任則罷。但凡身肩大任,則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蒼生都會承受他地恩澤!”
在王靜輝街道潁王趙頊寫給他的信中提及王安石即將被啟用地時候,王安石也在金陵也收到了英宗趙曙啟用他出任知江寧府的任命詔書。
王靜輝知道王安石即將啟用的消息。半天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曆史雖然變得有些麵目全非,但王安石步入北宋統治高層地結果還是沒有改變,他負天下三十年的大名果然是無可匹敵,在強調文治的大宋,還能有誰和王安石的名望相提並論?!出任北宋統治高層也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如果範仲淹還活著,也許情況會好的很多,現在老一代的名公巨卿還活著的不過文彥博、富弼、歐陽修、曾公亮、司馬光之輩,對王安石均是好評如潮,司馬光那句話簡直是大大刺激了想要一心中興大宋的英宗趙曙父子的雄心!”
蜀國公主看見丈夫拿著哥哥的來信,臉上地神色變換不定。還以為有什麽不好的消息傳來,走到他身旁給他披上了一件薄衣,看過書信後說道:“夫君,王安石先生可是仁宗皇帝累召不起的大人物,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難道夫君是擔心這次安石先生還會推辭嗎?”
王靜輝抱過蜀國公主默默的說道:“安石先生大名在我輩讀書人心中是如雷貫耳,天下有誰不識此君?你放心好了,聖上這次下詔啟用王安石。他肯定會答應的!”
蜀國公主在王靜輝的懷中好奇的問道:“怎麽夫君還能算到安石先生在想什麽嗎?”
王靜輝心中也是非常複雜,對於王安石他是十分尊敬的,但那也隻是在文學上,他很難想象在一千年後如果讓魯迅來當總統治理國家會是什麽樣子。他佩服王安石變法圖強不惜得罪權貴地勇氣,但有些事情不是單單靠勇氣和熱忱就能夠解決的,尤其是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後。深深的感到目前大宋所處的局麵要是再經過曆史上熙寧變法那樣的折騰,恐怕神仙來了也難救。
對於潁王趙頊信中所提及富弼、曾公亮、歐陽修、司馬光等重臣對王安石地評價,王靜輝心中更是有些哭笑不得:曆史上正是因為王安石發動熙寧變法,富弼、韓琦首先便遠遁他方了,而司馬光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死敵,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結束後,原本取得的那可憐的成績,全部都被司馬光給否決了,整個變法條例全部被廢除。想到這裏,王靜輝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現在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的關係。
抬頭望望天上那輪明月,王靜輝歎了口氣說道:“安石先生固然有大才,但還需聖上好好把握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願天下的百姓真的能夠為此受得益處!”
蜀國公主雖然不知道王靜輝心中為什麽隱約有些排斥王安石,但她是王靜輝的妻子,王安石固然是名滿天下,名動四方,但離她的生活實在是太遙遠了。自從自己被丈夫的那首“上邪”所打動後,在她的心中就堅定了沒有什麽能夠難道王靜輝的信念。雖然丈夫的才學並不被外界士子所知,但她心中非常清楚,即便是那個聞名遐邇的安石先生,也不會比丈夫強到那裏去,現在隻是看看楚州就知道了,大宋又有那個官員能夠在半年之內治理,將一州之地變得如此繁華?
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王靜輝的臉上顯得迷霧重重,但那雙眼睛卻格外的堅定和明亮,蜀國公主有些癡癡的望著丈夫那張棱角分明的臉龐,不由得將身體向他的懷裏湊了湊,感受那堅定有力的心跳……
同樣的明月也照耀著王安石,這個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的著名文豪此時手中正握著英宗趙曙給他的手詔,上麵對他才學滿是讚譽之言,這個王安石早就不稀罕了,早在仁宗時代,王安石便已經有這樣的待遇了,他現在心中更關注的便是現在的英宗皇帝趙曙與他地養父仁宗皇帝到底有多大地區別,振興國家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這些對於王安石來說十分重要,他想到了二十五年前仁宗時代地慶曆新政。那場由範仲淹和韓琦等人發起的改革。那年他才二十二歲,就是在那年。他高中進士榜的第四名,也曾經被帝國的現狀而憂心過,麵對慶曆新政,他也曾激動過。但這場慶曆新政就是由於仁宗地耳根子軟,外加當年範仲淹等主持政局的人手軟,就那樣無聲無息的消亡了,現在留下來的老人也不過是韓琦、富弼而已,但觀他們兩人這幾年的作為,實在是乏善可陳,讓他失望的很。
慶曆新政過後,王安石平靜的在官場中度過,冷眼旁觀帝國的日益衰落,仁宗皇帝也曾對他十分欣賞。但就是因為自己在仁宗皇家宮苑宴請臣子的時候,他的心思在思考別地問題,以至於把旁邊用來釣魚的一盤魚餌全部吃光,而遭到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至此以後沒有受到過重用,而他對皇帝的失望,從而一次又一次的謝絕朝廷的征召。
從韓絳、韓維兄弟的來信中,他得知當今的英宗趙曙和未來帝國地繼承人潁王趙頊都可以算得上是銳意進取的皇帝。而且他看到自英宗趙曙繼位後,雖然很糊塗的追封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中間遭到幾乎滿朝上下的反對,但卻出人意料地解決了此事。這讓王安石心中也是很驚訝,因為他從中看到了權謀的身影,沒有精確的計算。英宗趙曙想在如此劣勢下還能夠贏得濮議角鬥的最後勝利,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看得出英宗趙曙決非一個簡單的皇帝,在這點兒上是仁宗皇帝拍馬也趕不上的。
至少在現在看來,在王安石的眼中,雖然英宗趙曙旁邊這些韓琦、富弼之類的輔政大臣沒有什麽作為,而趙曙本人卻頗有中興大宋的強烈願望,在京畿路和楚州試行免役法,這是對大宋原有的一些弊政進行革新,這對於他來說就足夠了,他相信以自己才幹能夠把大宋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而讓契丹和黨項俯首稱臣。
王安石獨自在書房中心潮澎湃,在書案上的稿紙上寫下了《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決定開始出山實現自己中興大宋的理想。
王靜輝在得到王安石可能會重新受到重用而出山的消息後,他就開始進行新一輪的部署了。對王安石曆史非常了解的王靜輝,知道現在他的老丈人英宗趙曙當政,其政治手腕要遠比曆史上那個急躁的神宗趙頊要穩重的多,王安石就算出山也不能再現他那個時空中短時間就升任為帝國執政的位置,而韓琦、富弼也在汴都開封,雖然兩個人似乎還是有些別扭,但他想在王安石這個問題上,有這兩個深受趙曙信任的大佬在,王安石也不能崛起的很快。王靜輝現在的任務便是為大宋爭取時間,緩和現在目前還非常緊張的帝國財政狀況。
隻要大宋的財政沒有這麽緊張,到時候就算英宗趙曙像曆史上神宗那樣器重王安石,來個“治平版”的熙寧變法,也不會采取刮地皮的方式來折磨老百姓,會將這場變革給大宋帶來的動蕩降低到一個他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曆史上的神宗趙頊在繼位後,麵對父親留下的這堆爛攤子,簡直是一籌莫展,就連春季祭天大典後賞賜給文武百官的銀兩綢緞都拿不出來,這筆錢放在後世那可是相當於年終獎性質的獎勵,不到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是不會不發的,但在王安石強力幹預下,這筆年終獎還是沒有發下來。可見當時誰如果能夠給大宋弄到資金來緩解糟糕的財政狀況,那皇帝肯定會對誰言聽計從,王安石出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止王安石過早的推出他的那一套“新法”條例,除了靠朝中那些保守派大員和英宗趙曙理智的壓製外,最重要的還是給大宋財政解決其根本問題,那些人固然能夠壓製王安石一時,但到最後英宗趙曙還是免不了受到財政威脅而啟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那套新法和曆史上漢武帝啟用桑弘羊之輩所提出的“富國”政策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甚至連條例的名稱都沒有改就搬上來,都是屬於“刮地皮”這類的玩藝。
“打著中興大宋的旗號,借助國家力量來謀取百姓的財產,那老百姓麵對這樣的局麵簡直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隻有任其宰割。這樣的‘國富’不要也罷!”王靜輝心裏暗暗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