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舉隻怕會被天下人所詬病。”
禦花園內,朱厚煒擺弄著煙草的嫩苗,耳邊傳來楊一清壓抑的話音。
朱厚煒手上一頓,笑道:“詬病?楊愛卿的意思是說這些出賣國家利益,間接幫助草原的晉商不該處置?”
楊一清歎息道:“資敵之罪不赦,陛下查抄十一位晉商,並沒有不對的地方,可朝野上下都在議論陛下是因為當初馬慎怒砸禦匾,所以這是陛下的報複。”
朱厚煒嗬嗬笑道:“就算是又如何?馬慎砸了禦匾,本身就是大不敬,國子監的監生乃至滿朝求情的官員難道不覺得馬慎該死,那麽他們為什麽還要求情,那些監生又是誰給他們的勇氣嘯聚承天門!
說來說去,朝臣也好,監生也罷,無非是想借馬慎的事件讓朕妥協,朕給了你們麵子,在士林的眼裏便是朕妥協了,朕能妥協一次,自然便能妥協第二次,第三次。
這就是士林的目的,馬慎死不死其實士林並沒有那麽的關心,朕說的沒錯吧,現在十一晉商被抄家被緝拿,外麵非議無數,那朕再問一句,如果晉商沒有作奸犯科,沒有裏通外國,那朕能如何?
難不成朕還能炮製出莫須有的罪名來抓捕他們,說來說去,是他們自己找死!
這天底下如這些晉商一樣不法的商賈不在少數,朕沒有去嚴查,否則商道必然受到衝擊而疲敝,朕能承受這樣的代價卻不想承受。
但是現在朕就是要借馬慎的事順便整飭一下晉商,士林就算認定朕是借題發揮又能如何?朕做錯了嗎?這些晉商難道不該死嗎?
士林難道還打算聯合起來一次,再逼迫朕對士林妥協一次?朝野內外的官員當真覺得自己身上那麽幹淨?覺得朕沒有手段借題發揮,掀起大案!”
這一次楊一清來覲見皇帝,自然是朝廷的意誌推動,他既然坐在這個位子上,那麽就必須成為滿朝官員的話事人,充當起和皇帝爭鋒的急先鋒。
這也是梁儲當初不願意在楊廷和丁憂之後順位成為首輔的根本原因。
沒辦法,嘉靖帝實在是太過激進而且手段老練狠辣,梁儲就算覺得自己是位能臣,可也扛不住壓力,所以選擇了避退。
現在扛壓的是楊一清。
晉商的事在朝野內外鬧的沸沸揚揚,滿朝官員和商道之間的關係完全可以說的上是盤根錯節。
就拿這十一位晉地大商來說,他們在朝中沒有後台?他們沒有打通遼東將門的關係?
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些晉商被鎖拿入京,即將三司會審,麵對搜羅齊全堪稱鐵證如山的證據,被活剮了都不稀奇,那麽這些後台難道不擔心自己被供出來然後受到牽連,丟官去職?
但是這次要給晉商定的罪是裏通外國,嘉靖帝似乎沒有掀起大案的意思,所以便推出楊一清來探皇帝的口風。
現在楊一清已經得到了答案,皇帝幹脆利落的承認,他就是要發泄一下當初馬慎砸匾之後被朝野裹挾的怨氣,你說他沒有容人的雅量也好,挾私報複也罷,他就這麽幹了,朝廷能怎樣!
而且皇帝還說了,他有手段借題發揮進而掀開大案!
什麽是大案!
不死上個萬兒八千人的案子也夠資格叫做大案?
笑話,看看太祖年間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才叫大案!
皇帝真要掀開大案,自然不可能說出來,可現在既然說了,至少說明皇帝暫時沒這個意思,這也算是給朝野的一個警告,警告滿朝內外官員不要廢話,否則後果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起的!
“朕這些煙草長的真是不錯。”朱厚煒沒頭沒腦的說了一句。
煙草……楊一清不明所以,甚至他連煙草是個什麽玩意都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皇帝對這些種植在禦花園裏麵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東西很是重視,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大明,朱厚煒無疑是孤獨的,他腦子裏麵擁有太多太多關於後世的記憶,然而卻沒有辦法找到人來分享,他曾經也幻想過在如今這個時代會不會有和他一樣的穿越者,於是還寫過那句著名的‘奇變偶不變’想要看看有沒有人能說出‘符號看象限’這後半句來。
很顯然,他失望了……
而這煙草卻是後世風靡全球的產物,終於讓他找到了一縷縷對於後世熟悉的味道。
“窮人思維啊。”朱厚煒歎了一句道:“大明窮了一百多年,財政從來都沒有真正寬裕過,國窮民也窮,真正富裕的是士紳以及特權階級,作為特權階級,他們的眼光隻會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隻在乎自身的利益,而不會管國家是否窮困更不會管老百姓的死活。”
楊一清臉色有些難看,因為撇開皇室,他也是特權階級的一員,而且還是大個的那種,皇帝說這話貌似是指著和尚罵禿子……
“隻可惜這天下間的特權階級並不懂,隻有國富了,民也富了,他們才會更加富足,而不是靠一味的剝削來竭澤而漁,就拿宗室和勳貴階層來說,他們也都知道自己和朝廷是同榮同休,那麽他們就更有必然去維護大明的社稷安定。
而社稷安定的根基在於民,殘民害民最終激起民變,倒黴的可不光是大明,首當其衝本身就是他們自己。
而戶部呢?戶部窮慣了,所以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庫房被皇家惦記,哪怕現在已經富裕了,可依舊存在很嚴重的憂患意識,寧肯讓銀子擺在庫房裏麵睡覺,堆成一座金山,都沒想過用這些銀子來做些什麽。
朕舉個例子,現在戶部稅入的大頭來自於商稅,征商稅的根本在於商道的繁榮,隻有商道興盛,戶部才能征收到更多的商稅。
這個道理很淺顯,朕相信楊愛卿也知道,但是楊愛卿以及戶部有司的上下官員可曾想過如何興盛商道?
沒有,你們想要因循守舊,非要當守財奴,絲毫不知道變通才是症結之所在,你們看到朕賺了那麽多銀子,也看到朕花了那麽多銀子,卻沒有想過朕為什麽要花,豐厚的內帑不是更能夠給朕安全感嗎?覺得朕是在糟蹋銀子,是個敗家子……”
“臣不敢……”
禦花園內,朱厚煒擺弄著煙草的嫩苗,耳邊傳來楊一清壓抑的話音。
朱厚煒手上一頓,笑道:“詬病?楊愛卿的意思是說這些出賣國家利益,間接幫助草原的晉商不該處置?”
楊一清歎息道:“資敵之罪不赦,陛下查抄十一位晉商,並沒有不對的地方,可朝野上下都在議論陛下是因為當初馬慎怒砸禦匾,所以這是陛下的報複。”
朱厚煒嗬嗬笑道:“就算是又如何?馬慎砸了禦匾,本身就是大不敬,國子監的監生乃至滿朝求情的官員難道不覺得馬慎該死,那麽他們為什麽還要求情,那些監生又是誰給他們的勇氣嘯聚承天門!
說來說去,朝臣也好,監生也罷,無非是想借馬慎的事件讓朕妥協,朕給了你們麵子,在士林的眼裏便是朕妥協了,朕能妥協一次,自然便能妥協第二次,第三次。
這就是士林的目的,馬慎死不死其實士林並沒有那麽的關心,朕說的沒錯吧,現在十一晉商被抄家被緝拿,外麵非議無數,那朕再問一句,如果晉商沒有作奸犯科,沒有裏通外國,那朕能如何?
難不成朕還能炮製出莫須有的罪名來抓捕他們,說來說去,是他們自己找死!
這天底下如這些晉商一樣不法的商賈不在少數,朕沒有去嚴查,否則商道必然受到衝擊而疲敝,朕能承受這樣的代價卻不想承受。
但是現在朕就是要借馬慎的事順便整飭一下晉商,士林就算認定朕是借題發揮又能如何?朕做錯了嗎?這些晉商難道不該死嗎?
士林難道還打算聯合起來一次,再逼迫朕對士林妥協一次?朝野內外的官員當真覺得自己身上那麽幹淨?覺得朕沒有手段借題發揮,掀起大案!”
這一次楊一清來覲見皇帝,自然是朝廷的意誌推動,他既然坐在這個位子上,那麽就必須成為滿朝官員的話事人,充當起和皇帝爭鋒的急先鋒。
這也是梁儲當初不願意在楊廷和丁憂之後順位成為首輔的根本原因。
沒辦法,嘉靖帝實在是太過激進而且手段老練狠辣,梁儲就算覺得自己是位能臣,可也扛不住壓力,所以選擇了避退。
現在扛壓的是楊一清。
晉商的事在朝野內外鬧的沸沸揚揚,滿朝官員和商道之間的關係完全可以說的上是盤根錯節。
就拿這十一位晉地大商來說,他們在朝中沒有後台?他們沒有打通遼東將門的關係?
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些晉商被鎖拿入京,即將三司會審,麵對搜羅齊全堪稱鐵證如山的證據,被活剮了都不稀奇,那麽這些後台難道不擔心自己被供出來然後受到牽連,丟官去職?
但是這次要給晉商定的罪是裏通外國,嘉靖帝似乎沒有掀起大案的意思,所以便推出楊一清來探皇帝的口風。
現在楊一清已經得到了答案,皇帝幹脆利落的承認,他就是要發泄一下當初馬慎砸匾之後被朝野裹挾的怨氣,你說他沒有容人的雅量也好,挾私報複也罷,他就這麽幹了,朝廷能怎樣!
而且皇帝還說了,他有手段借題發揮進而掀開大案!
什麽是大案!
不死上個萬兒八千人的案子也夠資格叫做大案?
笑話,看看太祖年間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才叫大案!
皇帝真要掀開大案,自然不可能說出來,可現在既然說了,至少說明皇帝暫時沒這個意思,這也算是給朝野的一個警告,警告滿朝內外官員不要廢話,否則後果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起的!
“朕這些煙草長的真是不錯。”朱厚煒沒頭沒腦的說了一句。
煙草……楊一清不明所以,甚至他連煙草是個什麽玩意都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皇帝對這些種植在禦花園裏麵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東西很是重視,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大明,朱厚煒無疑是孤獨的,他腦子裏麵擁有太多太多關於後世的記憶,然而卻沒有辦法找到人來分享,他曾經也幻想過在如今這個時代會不會有和他一樣的穿越者,於是還寫過那句著名的‘奇變偶不變’想要看看有沒有人能說出‘符號看象限’這後半句來。
很顯然,他失望了……
而這煙草卻是後世風靡全球的產物,終於讓他找到了一縷縷對於後世熟悉的味道。
“窮人思維啊。”朱厚煒歎了一句道:“大明窮了一百多年,財政從來都沒有真正寬裕過,國窮民也窮,真正富裕的是士紳以及特權階級,作為特權階級,他們的眼光隻會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隻在乎自身的利益,而不會管國家是否窮困更不會管老百姓的死活。”
楊一清臉色有些難看,因為撇開皇室,他也是特權階級的一員,而且還是大個的那種,皇帝說這話貌似是指著和尚罵禿子……
“隻可惜這天下間的特權階級並不懂,隻有國富了,民也富了,他們才會更加富足,而不是靠一味的剝削來竭澤而漁,就拿宗室和勳貴階層來說,他們也都知道自己和朝廷是同榮同休,那麽他們就更有必然去維護大明的社稷安定。
而社稷安定的根基在於民,殘民害民最終激起民變,倒黴的可不光是大明,首當其衝本身就是他們自己。
而戶部呢?戶部窮慣了,所以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庫房被皇家惦記,哪怕現在已經富裕了,可依舊存在很嚴重的憂患意識,寧肯讓銀子擺在庫房裏麵睡覺,堆成一座金山,都沒想過用這些銀子來做些什麽。
朕舉個例子,現在戶部稅入的大頭來自於商稅,征商稅的根本在於商道的繁榮,隻有商道興盛,戶部才能征收到更多的商稅。
這個道理很淺顯,朕相信楊愛卿也知道,但是楊愛卿以及戶部有司的上下官員可曾想過如何興盛商道?
沒有,你們想要因循守舊,非要當守財奴,絲毫不知道變通才是症結之所在,你們看到朕賺了那麽多銀子,也看到朕花了那麽多銀子,卻沒有想過朕為什麽要花,豐厚的內帑不是更能夠給朕安全感嗎?覺得朕是在糟蹋銀子,是個敗家子……”
“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