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晉大舅眼神閃躲,顯然是在說謊。不過齊氏卻沒有跟他計較,而是冷冷道:“老身剛剛已經說的很明白,以前的事老身不跟大哥計較,但是大哥你今天既然上門,那麽有一件事老身定要跟你說清。”
“什麽事?”崔晉大舅有了不好的預感。
齊氏麵色不改,繼續冷冷地說:“當初元寶離開這裏時,把所有田宅的全都留給了你們一家,也曾當著齊氏族長乃至全族的麵跟你做了了結。老身現乃崔家婦,元寶一家更是崔家人,所以今天再次跟你做個了結,以後不要打擾我們一家,更不要再仗著我們一家在鄉裏為非作歹。如果你們還不知道收斂的話,今後不管犯了什麽錯,我們一家肯定不會管。”想要惡心她大孫子,惡心他們一家,就要做好被報複的準備。
“你不能這麽無情,我是你大哥。”崔晉大舅仍舊不死心。
“出嫁從夫,你是老身大哥又能如何?再者,老身乃皇上親封的淑靜太夫人,你們一家想要見老身和元寶也得看我們答不答應!”隨後衝著外麵揚聲吩咐:“來人!”
“在!”有護衛上前。
“把齊家一家人給老身請出去!”用了一個“請”字已經十分客氣,這次齊氏火力全開,氣場十足,別說齊家餘下的眾人,就是連崔晉大舅也不敢再發一言,生怕得罪了她。
煩心的人走後,齊氏才臉色稍微緩和衝著一家人言道:“以後權當沒有這門親。”
“娘!”崔晉喚了一聲“娘”餘下的話,悉數被咽下。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委屈和不甘。
齊氏哽咽道:“當年是娘對不起你,你受的委屈娘不是不知,可是娘若是早早就跟大哥翻臉,你的日子恐怕會更難過。”
“兒子曉得。”他以前年紀小不懂事,確實沒少埋怨過齊氏,等娶妻生子,又在京城待了那麽多年,還有什麽想不明白的呢。
“好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咱們一家人得為將來做好打算才是。”這次她執意離開京城,又沒有和太子一同迴去,勢必得罪了肅宗,等迴到京城,沒有根基,又沒有皇上庇護還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困難。所以在迴去之前,必須要讓永昌侯府立起來才行。
“娘打算怎麽辦?”
“首先要先造福鄉裏,讓咱們家有個好名聲。”這也是她今天狠下心和大哥一家劃清界限的原因之一。
“然後呢?”
“咱們必須得積累一定的錢財,京城那麵花銷太大,如果沒有錢,很多事情都辦不成,也會讓人瞧不起。”
“娘,您手裏不是有很多皇上的賞賜嗎?”崔晉問。
“那些賞賜大多都是宮廷禦製,隻能供著,根本就沒法用來花。”
“那咱們能做什麽賺錢?”以他們一家的身份也不適合經商。
“種田啊!別忘了,咱們娘倆可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也是被人嘲笑的土包子。”
“爹,祖母說的對,”許久沒有說話的崔知微插了嘴,“種田不失一個好辦法。”
“小知微為何會這樣說?”崔晉好奇地問。
“民以食為天,朝廷打仗什麽的不是還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嗎?那麽糧食就是頂重要的。將來咱們家如果能握著大熙朝一半的糧食,還愁被人瞧不起?”
“小知微說的對。”齊氏慈愛地摸了摸崔知微的頭,“將來咱們家要是掌握了天下一半的糧食,何愁被人瞧不起?”
“可是大熙有錢的人比比皆是,咱們家又怎麽能掌握得了天下一半糧食?”崔晉早年種了那麽長時間的地,從來沒有覺得種田會賺錢。
齊氏笑了笑,“事在人為啊!”
“既然娘這麽決定了,那咱們就試試。”反正別的他也不會。
“對了祖母,爹,娘。”崔知微提醒道,“這裏是百裏家族的族地,咱們如果要是買田置地,還是選擇別處的好。”別將來和百裏家族扯上關係,給他們一家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知微提醒的對。”齊氏點頭,“將來咱們一家還要迴京城,除了老家安平,還要在京城附近買田地,方便打理。”
“兒子聽娘的。”
“那接下來通過給你爹修墓,讓相鄰們知道咱們一家迴來了。然後叫人買田置地雇一些長工,再搭橋、修路為家鄉多做一些實事。”說到這,齊氏又看向崔知行,“知行啊,祖母和你爹娘能為你做的不多,今後你還是要靠自己,咱們一家也得靠你才能翻身。”崔知行可以說是他們侯府最大的希望。
“孫兒曉得。”崔知行恭敬迴了句,也自知身上責任重大。
“你的婚事還不著急,等迴到京城慢慢挑。”這也算是給了崔知行一個定心丸。
“那孫兒就去讀書了。”這次外出遊曆,讓他見識到了京城外學子的實力,其中鄧家三公子尤為突出。本來兩人應該趕不到一科,但是鄧家三公子放棄來年鄉試,崔知行也趕不上來年的鄉試,二人勢必要在三年後一決高下。這讓崔知行一下子有了學習動力,也變得更加刻苦,這對他來說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崔知微畢竟年紀還小,在接下來的事情上幫不了多少的忙。不過有李若素在,讓他幫著看一下祖父墳墓的風水,再幫著選一些田地、鋪子什麽的,也算是專業對口。
崔知微在這期間沒少跟著李若素學習,在這之後成功推演出來幾次水災和旱災,還有蝗蟲災,不但讓家裏完美的避開了禍事,還因提前收了大量的糧食,在遭災時接濟鄉裏為侯府博得不少美名不說,更使得家裏大賺了幾筆。
實踐出真知,崔晉這才懂得種田隻是賺錢的基礎,關鍵還要靠經營。
五年過去後,崔家雖然沒有早早達到預期目標掌控大熙朝一半的糧食,但是已經不在是當初一窮二白,靠齊氏在肅宗麵前的地位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的侯府。
這五年,崔知行不負眾望,接二連三考中秀才、舉人還都是頭名。因為要參加會試,崔晉等人陪著崔知行提前迴到京城。
崔知微和崔知禮還有崔知易因為要學習各自本事,又過了三年才一起迴京。
“什麽事?”崔晉大舅有了不好的預感。
齊氏麵色不改,繼續冷冷地說:“當初元寶離開這裏時,把所有田宅的全都留給了你們一家,也曾當著齊氏族長乃至全族的麵跟你做了了結。老身現乃崔家婦,元寶一家更是崔家人,所以今天再次跟你做個了結,以後不要打擾我們一家,更不要再仗著我們一家在鄉裏為非作歹。如果你們還不知道收斂的話,今後不管犯了什麽錯,我們一家肯定不會管。”想要惡心她大孫子,惡心他們一家,就要做好被報複的準備。
“你不能這麽無情,我是你大哥。”崔晉大舅仍舊不死心。
“出嫁從夫,你是老身大哥又能如何?再者,老身乃皇上親封的淑靜太夫人,你們一家想要見老身和元寶也得看我們答不答應!”隨後衝著外麵揚聲吩咐:“來人!”
“在!”有護衛上前。
“把齊家一家人給老身請出去!”用了一個“請”字已經十分客氣,這次齊氏火力全開,氣場十足,別說齊家餘下的眾人,就是連崔晉大舅也不敢再發一言,生怕得罪了她。
煩心的人走後,齊氏才臉色稍微緩和衝著一家人言道:“以後權當沒有這門親。”
“娘!”崔晉喚了一聲“娘”餘下的話,悉數被咽下。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委屈和不甘。
齊氏哽咽道:“當年是娘對不起你,你受的委屈娘不是不知,可是娘若是早早就跟大哥翻臉,你的日子恐怕會更難過。”
“兒子曉得。”他以前年紀小不懂事,確實沒少埋怨過齊氏,等娶妻生子,又在京城待了那麽多年,還有什麽想不明白的呢。
“好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咱們一家人得為將來做好打算才是。”這次她執意離開京城,又沒有和太子一同迴去,勢必得罪了肅宗,等迴到京城,沒有根基,又沒有皇上庇護還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困難。所以在迴去之前,必須要讓永昌侯府立起來才行。
“娘打算怎麽辦?”
“首先要先造福鄉裏,讓咱們家有個好名聲。”這也是她今天狠下心和大哥一家劃清界限的原因之一。
“然後呢?”
“咱們必須得積累一定的錢財,京城那麵花銷太大,如果沒有錢,很多事情都辦不成,也會讓人瞧不起。”
“娘,您手裏不是有很多皇上的賞賜嗎?”崔晉問。
“那些賞賜大多都是宮廷禦製,隻能供著,根本就沒法用來花。”
“那咱們能做什麽賺錢?”以他們一家的身份也不適合經商。
“種田啊!別忘了,咱們娘倆可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也是被人嘲笑的土包子。”
“爹,祖母說的對,”許久沒有說話的崔知微插了嘴,“種田不失一個好辦法。”
“小知微為何會這樣說?”崔晉好奇地問。
“民以食為天,朝廷打仗什麽的不是還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嗎?那麽糧食就是頂重要的。將來咱們家如果能握著大熙朝一半的糧食,還愁被人瞧不起?”
“小知微說的對。”齊氏慈愛地摸了摸崔知微的頭,“將來咱們家要是掌握了天下一半的糧食,何愁被人瞧不起?”
“可是大熙有錢的人比比皆是,咱們家又怎麽能掌握得了天下一半糧食?”崔晉早年種了那麽長時間的地,從來沒有覺得種田會賺錢。
齊氏笑了笑,“事在人為啊!”
“既然娘這麽決定了,那咱們就試試。”反正別的他也不會。
“對了祖母,爹,娘。”崔知微提醒道,“這裏是百裏家族的族地,咱們如果要是買田置地,還是選擇別處的好。”別將來和百裏家族扯上關係,給他們一家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知微提醒的對。”齊氏點頭,“將來咱們一家還要迴京城,除了老家安平,還要在京城附近買田地,方便打理。”
“兒子聽娘的。”
“那接下來通過給你爹修墓,讓相鄰們知道咱們一家迴來了。然後叫人買田置地雇一些長工,再搭橋、修路為家鄉多做一些實事。”說到這,齊氏又看向崔知行,“知行啊,祖母和你爹娘能為你做的不多,今後你還是要靠自己,咱們一家也得靠你才能翻身。”崔知行可以說是他們侯府最大的希望。
“孫兒曉得。”崔知行恭敬迴了句,也自知身上責任重大。
“你的婚事還不著急,等迴到京城慢慢挑。”這也算是給了崔知行一個定心丸。
“那孫兒就去讀書了。”這次外出遊曆,讓他見識到了京城外學子的實力,其中鄧家三公子尤為突出。本來兩人應該趕不到一科,但是鄧家三公子放棄來年鄉試,崔知行也趕不上來年的鄉試,二人勢必要在三年後一決高下。這讓崔知行一下子有了學習動力,也變得更加刻苦,這對他來說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崔知微畢竟年紀還小,在接下來的事情上幫不了多少的忙。不過有李若素在,讓他幫著看一下祖父墳墓的風水,再幫著選一些田地、鋪子什麽的,也算是專業對口。
崔知微在這期間沒少跟著李若素學習,在這之後成功推演出來幾次水災和旱災,還有蝗蟲災,不但讓家裏完美的避開了禍事,還因提前收了大量的糧食,在遭災時接濟鄉裏為侯府博得不少美名不說,更使得家裏大賺了幾筆。
實踐出真知,崔晉這才懂得種田隻是賺錢的基礎,關鍵還要靠經營。
五年過去後,崔家雖然沒有早早達到預期目標掌控大熙朝一半的糧食,但是已經不在是當初一窮二白,靠齊氏在肅宗麵前的地位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的侯府。
這五年,崔知行不負眾望,接二連三考中秀才、舉人還都是頭名。因為要參加會試,崔晉等人陪著崔知行提前迴到京城。
崔知微和崔知禮還有崔知易因為要學習各自本事,又過了三年才一起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