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發兵
帝女諜妃:邪王的心尖寵 作者:白了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月國。
“哀家決定,再次發兵車池。”李太後對易少君道。
熟知兵事戰事的易少君立刻表示反對,“母後不可,我們南月這幾年來連年征戰,國庫已然空了,兵力也消耗得厲害,不如休養生息幾年,而且兒子聽說夜子玄皇位坐得也不穩當,車池國也不是人人都支持他的,我們不如等一等,或者派人去離間一番,等他內亂再趁機攻打,豈不是更好?”
李太後搖搖頭,“太慢了,我們等不得了,我們的兵力消耗了,他車池的兵力也好不到哪裏去啊?大家不過半斤八兩,就看誰的速度快了。”
“母後,打仗不是憑運氣,夜子玄此人絕不能小覷,若是不能一擊必中,他一旦發動反攻,我們南月說不定要亡國的呀!”易少君極力苦勸道。
李太後一臉的恨鐵不成鋼,“一派胡言!你以前那些意氣風發都哪兒去了?想當年你攻上騰滅扶搖是何等的能幹,怎麽這會子自己做了國主反而畏手畏腳的了?”
“母後,上騰國國主荒淫好色又兒女眾多,後妃也都個個不安分,金家上至宗室下到大臣人人忙著爭皇位站隊,根本無心治國,兒子這算是個倚強淩弱,至於扶搖更不必說了,本來就是五國裏邊國力偏弱的一個,偏又跟咱們聯了婚,壓根就沒想到過我會發兵去攻打,咱們算是打了個措手不及,可是車池的情況完全不同,若是夜子墨上位,不用母後說兒子也會出兵,可是如今是夜子玄……”
“夜子玄又怎麽樣?”李太後重重的拍了一下禦座的扶手,“你何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連女人都是撿的你不要的破鞋,又哪裏及得上你?”
想到上官顏夕,易少君心裏湧起一股說不出的滋味,他默默歎了一口氣,“母後,說實話您是不是怕她?”
李太後給兒子說中了心事,神情不免滯了滯,接著又惱羞成怒道:“不過一個亡國的公主,我怕她作甚?”
“母後,您就不要狡辯了,您怕她來複仇,您怕您若是不先發製人,她就要勸說夜子玄來進攻我們了。”易少君歎息著道。
“混賬!你就是這麽跟你母後說話的嗎?”李太後從座位上站起來怒視易少君,“來人啊,國主病了,你們扶國主迴宮去休息養病!”
幾個太監如狼似虎的撲過來,團團把易少君圍在中間,其中一個皮笑肉不笑的對他道:“陛下,您請吧?”
易少君一看這種情形,李太後顯然是早有準備了,隻要他不肯答應,立刻就要軟禁他,隻可笑自己一直覺得她這些年過得不容易,對她處處忍讓,沒想到倒把李太後的心忍得越來越大了。
反對是無從反對的,李家勢大,登基之後入宮的一後四妃也都是李氏女或李家姻親的女兒,原來的陳瑟瑟範若瑤包括秋水都早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左鄰右舍,李太後早就埋伏下了。
易少君忽然有一種大勢已去的感覺。
彼時李國丈因年紀大了又操多了心早已重病在床,李家諸事悉數由李晟做主,他自是不會對李太後的行事作為有異議,事實上他壓根就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內。
而除了李家,國內鮮少有家族能夠和李太後抗衡,她既執意征討車池,這件事情就被定了下來。
朝堂上,李太後以易少君的名義頒下聖旨,宣布因國主病重需要靜養,國事悉數交由太後打理,眾朝臣們雖然也有反對的,奈何李太後籌謀已久,根本奈她不得。
此時的易少君,還把一線希望寄托在他的皇後身上,他被軟禁在寢宮裏出不了門,李太後又不肯見他,隻好哀求皇後李嫣,“嫣兒,你去告訴母後,無論如何不能進攻車池,至少現在不能啊!”
李嫣乃是李家一個遠房族親的女兒,生得人如其名,嫣然一笑媚態撩人,因上官顏夕容貌傾城,李後擔心等閑的女子入不了易少君的法眼,但選別人家的女兒為後又不放心,是以精心挑選了她,便是血緣關係遠了些也顧不得了,好歹都是姓李的。
除此之外剩下的幾個李姓嬪妃倒都是近親,隻是易少君一概不肯親近,李嫣心中也積了一些怒火,此時便道:“陛下,您隻管養病,還操那些閑心做什麽呀?萬事有母後在呢。”
易少君試圖用切身利益來打動她,“母後不懂軍事,行軍打仗的事萬不能倉促,更不能意氣行事,萬一敗了,我南月就大禍臨頭了啊!到時候你這個皇後也做不得了!”
哪知李嫣心裏的想法跟李太後是一致的,聞言毫不在意的笑道:“陛下何必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呢?那夜子玄是一國之君,難道陛下就不是了?論起來他不過是個親王出身,您可是太子,名正言順的,難不成還會被他壓下去?”
易少君暗罵小門小戶出來的就是沒見識,這都什麽時候了還在這裏纏夾不清,這跟出身有什麽關係?
少不得還得耐心勸說:“嫣兒,這件事情關係不小,母後是被那上官顏夕衝昏了頭腦,你若是怕惹惱了母後自己不想去說,你設法去請母後過來,我親自來說。”
李嫣聽到上官顏夕四個字又是一陣妒火攻心,她再是不得寵好歹也是皇後,每個月總也要侍寢那麽三五個晚上,不止一次的聽見易少君在夢裏唿喚上官顏夕的名字,此時就咬牙看了易少君半晌。
過了一陣子方冷笑道:“合著陛下這不是為了南月著想,竟是為了那個賤人呢?怎麽,你怕母後滅了車池之後把她給殺了嗎?人家心裏早就沒你了,跟那個夜子玄雙宿雙棲不曉得有多快活呢!你少在這裏枉費心機了!”
李嫣說著轉過身子,頭也不迴的離開了寢宮,任易少君在身後狂叫怒罵也無濟於事,易少君怒極,拍著桌子大叫,“這是亡國之兆!這是亡國之兆啊!!”
“哀家決定,再次發兵車池。”李太後對易少君道。
熟知兵事戰事的易少君立刻表示反對,“母後不可,我們南月這幾年來連年征戰,國庫已然空了,兵力也消耗得厲害,不如休養生息幾年,而且兒子聽說夜子玄皇位坐得也不穩當,車池國也不是人人都支持他的,我們不如等一等,或者派人去離間一番,等他內亂再趁機攻打,豈不是更好?”
李太後搖搖頭,“太慢了,我們等不得了,我們的兵力消耗了,他車池的兵力也好不到哪裏去啊?大家不過半斤八兩,就看誰的速度快了。”
“母後,打仗不是憑運氣,夜子玄此人絕不能小覷,若是不能一擊必中,他一旦發動反攻,我們南月說不定要亡國的呀!”易少君極力苦勸道。
李太後一臉的恨鐵不成鋼,“一派胡言!你以前那些意氣風發都哪兒去了?想當年你攻上騰滅扶搖是何等的能幹,怎麽這會子自己做了國主反而畏手畏腳的了?”
“母後,上騰國國主荒淫好色又兒女眾多,後妃也都個個不安分,金家上至宗室下到大臣人人忙著爭皇位站隊,根本無心治國,兒子這算是個倚強淩弱,至於扶搖更不必說了,本來就是五國裏邊國力偏弱的一個,偏又跟咱們聯了婚,壓根就沒想到過我會發兵去攻打,咱們算是打了個措手不及,可是車池的情況完全不同,若是夜子墨上位,不用母後說兒子也會出兵,可是如今是夜子玄……”
“夜子玄又怎麽樣?”李太後重重的拍了一下禦座的扶手,“你何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連女人都是撿的你不要的破鞋,又哪裏及得上你?”
想到上官顏夕,易少君心裏湧起一股說不出的滋味,他默默歎了一口氣,“母後,說實話您是不是怕她?”
李太後給兒子說中了心事,神情不免滯了滯,接著又惱羞成怒道:“不過一個亡國的公主,我怕她作甚?”
“母後,您就不要狡辯了,您怕她來複仇,您怕您若是不先發製人,她就要勸說夜子玄來進攻我們了。”易少君歎息著道。
“混賬!你就是這麽跟你母後說話的嗎?”李太後從座位上站起來怒視易少君,“來人啊,國主病了,你們扶國主迴宮去休息養病!”
幾個太監如狼似虎的撲過來,團團把易少君圍在中間,其中一個皮笑肉不笑的對他道:“陛下,您請吧?”
易少君一看這種情形,李太後顯然是早有準備了,隻要他不肯答應,立刻就要軟禁他,隻可笑自己一直覺得她這些年過得不容易,對她處處忍讓,沒想到倒把李太後的心忍得越來越大了。
反對是無從反對的,李家勢大,登基之後入宮的一後四妃也都是李氏女或李家姻親的女兒,原來的陳瑟瑟範若瑤包括秋水都早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左鄰右舍,李太後早就埋伏下了。
易少君忽然有一種大勢已去的感覺。
彼時李國丈因年紀大了又操多了心早已重病在床,李家諸事悉數由李晟做主,他自是不會對李太後的行事作為有異議,事實上他壓根就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內。
而除了李家,國內鮮少有家族能夠和李太後抗衡,她既執意征討車池,這件事情就被定了下來。
朝堂上,李太後以易少君的名義頒下聖旨,宣布因國主病重需要靜養,國事悉數交由太後打理,眾朝臣們雖然也有反對的,奈何李太後籌謀已久,根本奈她不得。
此時的易少君,還把一線希望寄托在他的皇後身上,他被軟禁在寢宮裏出不了門,李太後又不肯見他,隻好哀求皇後李嫣,“嫣兒,你去告訴母後,無論如何不能進攻車池,至少現在不能啊!”
李嫣乃是李家一個遠房族親的女兒,生得人如其名,嫣然一笑媚態撩人,因上官顏夕容貌傾城,李後擔心等閑的女子入不了易少君的法眼,但選別人家的女兒為後又不放心,是以精心挑選了她,便是血緣關係遠了些也顧不得了,好歹都是姓李的。
除此之外剩下的幾個李姓嬪妃倒都是近親,隻是易少君一概不肯親近,李嫣心中也積了一些怒火,此時便道:“陛下,您隻管養病,還操那些閑心做什麽呀?萬事有母後在呢。”
易少君試圖用切身利益來打動她,“母後不懂軍事,行軍打仗的事萬不能倉促,更不能意氣行事,萬一敗了,我南月就大禍臨頭了啊!到時候你這個皇後也做不得了!”
哪知李嫣心裏的想法跟李太後是一致的,聞言毫不在意的笑道:“陛下何必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呢?那夜子玄是一國之君,難道陛下就不是了?論起來他不過是個親王出身,您可是太子,名正言順的,難不成還會被他壓下去?”
易少君暗罵小門小戶出來的就是沒見識,這都什麽時候了還在這裏纏夾不清,這跟出身有什麽關係?
少不得還得耐心勸說:“嫣兒,這件事情關係不小,母後是被那上官顏夕衝昏了頭腦,你若是怕惹惱了母後自己不想去說,你設法去請母後過來,我親自來說。”
李嫣聽到上官顏夕四個字又是一陣妒火攻心,她再是不得寵好歹也是皇後,每個月總也要侍寢那麽三五個晚上,不止一次的聽見易少君在夢裏唿喚上官顏夕的名字,此時就咬牙看了易少君半晌。
過了一陣子方冷笑道:“合著陛下這不是為了南月著想,竟是為了那個賤人呢?怎麽,你怕母後滅了車池之後把她給殺了嗎?人家心裏早就沒你了,跟那個夜子玄雙宿雙棲不曉得有多快活呢!你少在這裏枉費心機了!”
李嫣說著轉過身子,頭也不迴的離開了寢宮,任易少君在身後狂叫怒罵也無濟於事,易少君怒極,拍著桌子大叫,“這是亡國之兆!這是亡國之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