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朝堂
帝女諜妃:邪王的心尖寵 作者:白了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月國,朝堂。
易少君正在慷慨陳詞,“陛下,舉孝廉乃是國家倫才大典其中重要的一項,絕不能掉以輕心,是以兒臣認為有必要派出朝廷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對各地方官舉薦的人才進行遴選,唯其如此,方能保證公平公正。”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不少朝臣都連連點頭,便是國主聽了,也覺得易少君說得有禮。
“太子說的沒錯,選出來的孝廉們既是要做官,自然要慎重,絕不允許地方官徇私舞弊,各項材料都要查證落實才好。”
國主這麽說自然是其來有自,所謂的孝廉,字麵上看起來便是要麽感天動地的孝順過父母,要麽為人十分清正廉潔,實際上也就是選人品。
然而九年前的一次舉孝廉活動中,就有一位地方官收受了賄賂,推薦上來一位豪紳惡霸,所有的材料都是假造的,原本並沒有人發現這裏頭有任何不對,偏這惡霸上京覲見國主之前還強搶了一位民女作妾,並把那民女的父親和哥哥都打死了。
不想那民女的母親卻是個烈女子,一路上京告禦狀,偏她運氣好,一路躲過無數追殺,又在京城遇到了出門閑逛的潘妃的親弟弟,這才把狀紙遞到了國主麵前。
彼時負責審核材料的正是李後的父親,這件事情鬧出來國主十分震怒,在朝堂上發了火,李家鬧了個灰頭土臉,潘妃很是得意了一陣子。
其後又因為種種原因,舉孝廉便停辦了幾屆,今年國主才打算恢複,李後的父親自然便是易少君的親外公了,他自然不能挖坑給自家人跳,聽了國主的話忙道:“兒臣也正是這般想的,朝堂上眾位大臣們常年住在京都,並不了解地方上的情況,對於孝廉材料的核查也僅限於送上來的文本資料,至於底下的情況到底如何,實際上要真正了解也是十分困難的,是以兒臣認為,若想杜絕地方官的徇私舞弊,必要派人下去,一州一縣走遍,親自核實論證才好。”
這句話不但為李後的父親開脫了一番,還為他接下來要說的話打好了伏筆,原本是十分圓滿的,不想國主早就在潘妃和金銘兒處聽了滿耳的讒言,事情的走向便不像易少君想的那樣簡單了。
國主環視眾大臣,微微頷首道:“太子此言極是,眾卿家以為當派何人前往?”
今兒個早朝這一出原是易少君跟手下心腹商量好的,就等著國主這一問呢,立刻紛紛出列表示既然是國家倫才大典的一部分,自然由國主親自遴選,然國主坐鎮京師不能輕易離開皇宮,是以這項差事最好是要落在太子身上。
反對派則認為儲君乃是國之根本,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亦與國主一般不能輕易離開京都,當然他們話說的好聽,實際上是阻止易少君趁此機會擴展勢力範圍。
兩派吵嚷不斷,各有各的理由,且聽起來俱是冠冕堂皇,整整吵了一個時辰還沒分出勝負來,國主被鬧得頭疼,隻得宣布退朝,讓大臣們下去再商量,並約定了下午在承乾宮書房議事。
中午自然是金銘兒陪著用午膳,她雖然傷已經好了,但是既然國主不提,她也就樂得繼續住在承乾宮裏,並沒有搬進當初給她指定的合慶宮。
因是家常並不出門,金銘兒的妝飾也甚是簡單,不過是一襲花樣簡單的素雅宮裝,單是這一點,就與初進宮時期的潘妃截然不同,那時候的潘妃沒見過什麽世麵,隻知道撿貴重的往身上穿戴。
因此便有宮人奉承金銘兒,“昭儀娘娘果然是天生的貴人。”
她不過是隨口奉承,金銘兒卻微微變了臉色,她自然是天生的貴人了,一國公主,這宮裏頭的嬪妃,誰的出身比得上她?偏如今零落成泥。
她坐在妝台前看著自己年輕嬌嫩的容顏,對侍奉梳妝的宮人道:“我自己來就好了。”
她一下一下梳理著滿頭青絲,記憶裏還是很小的時候,母親周賢妃教她梳妝,那時她們母女關係還很好,周賢妃還有心情打趣女兒,“我的銘兒將來必定是個大美人兒,到時定要讓你父皇好好給你選一個年貌相當的駙馬才是。”
想到這裏心裏又漾起一陣酸楚,這樣的琦年玉貌,這樣的出身人品,別說年貌相當的駙馬了,居然有朝一日淪落到伺候一個老頭子的地步,那老頭子的兒子都比自己的年紀還大呢!
她默默歎口氣,又沒了梳妝的興致,宮人們不明白她何以情緒忽然低落起來,也不敢貿然相勸,恰在此時崔佛海親自過來了,一臉諂媚笑容對金銘兒道:“娘娘,陛下等一會子要與娘娘一起用午膳,讓老奴過來看看娘娘準備好沒有?”
金銘兒看見他,瞬間迴到現實,記起自己入宮的使命來,穩住心神露出一個嫵媚微笑,“煩請大伴轉告陛下,臣妾這就打扮好了過去。”
她放下梳子,順手拿起桌上一個小小白玉質地的胭脂盒,拿水調勻了塗在臉上,接著又畫眉黛點口脂……
打扮停當了她款款站起身來,一眾宮人們盡管這幾天已經看慣了她那張臉,此時卻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南月皇宮美人兒不少,又有豔冠六宮的潘妃,卻從未見過金銘兒這樣的女子。
她身上仿佛帶著一種天生的貴氣,一舉一動都是端莊大方卻又流暢舒展,南月皇宮這一輩並沒有女兒,然而眾人看見她總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她就是一位天生的公主。
更難得的是,她的高貴裏又帶了些狐媚相,無論一顰一笑,哪怕一個眼風飛過來,都帶著一種致命的誘惑,別說男人了,女人看了簡直都要移不開眼睛。
正是這種天生貴氣和萬種風情的奇異組合,讓國主對她愛不釋手,日日夜夜都離不開她。
她腰肢款擺一路逶迤著走進東次間,這是國主日常用膳的地方。
易少君正在慷慨陳詞,“陛下,舉孝廉乃是國家倫才大典其中重要的一項,絕不能掉以輕心,是以兒臣認為有必要派出朝廷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對各地方官舉薦的人才進行遴選,唯其如此,方能保證公平公正。”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不少朝臣都連連點頭,便是國主聽了,也覺得易少君說得有禮。
“太子說的沒錯,選出來的孝廉們既是要做官,自然要慎重,絕不允許地方官徇私舞弊,各項材料都要查證落實才好。”
國主這麽說自然是其來有自,所謂的孝廉,字麵上看起來便是要麽感天動地的孝順過父母,要麽為人十分清正廉潔,實際上也就是選人品。
然而九年前的一次舉孝廉活動中,就有一位地方官收受了賄賂,推薦上來一位豪紳惡霸,所有的材料都是假造的,原本並沒有人發現這裏頭有任何不對,偏這惡霸上京覲見國主之前還強搶了一位民女作妾,並把那民女的父親和哥哥都打死了。
不想那民女的母親卻是個烈女子,一路上京告禦狀,偏她運氣好,一路躲過無數追殺,又在京城遇到了出門閑逛的潘妃的親弟弟,這才把狀紙遞到了國主麵前。
彼時負責審核材料的正是李後的父親,這件事情鬧出來國主十分震怒,在朝堂上發了火,李家鬧了個灰頭土臉,潘妃很是得意了一陣子。
其後又因為種種原因,舉孝廉便停辦了幾屆,今年國主才打算恢複,李後的父親自然便是易少君的親外公了,他自然不能挖坑給自家人跳,聽了國主的話忙道:“兒臣也正是這般想的,朝堂上眾位大臣們常年住在京都,並不了解地方上的情況,對於孝廉材料的核查也僅限於送上來的文本資料,至於底下的情況到底如何,實際上要真正了解也是十分困難的,是以兒臣認為,若想杜絕地方官的徇私舞弊,必要派人下去,一州一縣走遍,親自核實論證才好。”
這句話不但為李後的父親開脫了一番,還為他接下來要說的話打好了伏筆,原本是十分圓滿的,不想國主早就在潘妃和金銘兒處聽了滿耳的讒言,事情的走向便不像易少君想的那樣簡單了。
國主環視眾大臣,微微頷首道:“太子此言極是,眾卿家以為當派何人前往?”
今兒個早朝這一出原是易少君跟手下心腹商量好的,就等著國主這一問呢,立刻紛紛出列表示既然是國家倫才大典的一部分,自然由國主親自遴選,然國主坐鎮京師不能輕易離開皇宮,是以這項差事最好是要落在太子身上。
反對派則認為儲君乃是國之根本,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亦與國主一般不能輕易離開京都,當然他們話說的好聽,實際上是阻止易少君趁此機會擴展勢力範圍。
兩派吵嚷不斷,各有各的理由,且聽起來俱是冠冕堂皇,整整吵了一個時辰還沒分出勝負來,國主被鬧得頭疼,隻得宣布退朝,讓大臣們下去再商量,並約定了下午在承乾宮書房議事。
中午自然是金銘兒陪著用午膳,她雖然傷已經好了,但是既然國主不提,她也就樂得繼續住在承乾宮裏,並沒有搬進當初給她指定的合慶宮。
因是家常並不出門,金銘兒的妝飾也甚是簡單,不過是一襲花樣簡單的素雅宮裝,單是這一點,就與初進宮時期的潘妃截然不同,那時候的潘妃沒見過什麽世麵,隻知道撿貴重的往身上穿戴。
因此便有宮人奉承金銘兒,“昭儀娘娘果然是天生的貴人。”
她不過是隨口奉承,金銘兒卻微微變了臉色,她自然是天生的貴人了,一國公主,這宮裏頭的嬪妃,誰的出身比得上她?偏如今零落成泥。
她坐在妝台前看著自己年輕嬌嫩的容顏,對侍奉梳妝的宮人道:“我自己來就好了。”
她一下一下梳理著滿頭青絲,記憶裏還是很小的時候,母親周賢妃教她梳妝,那時她們母女關係還很好,周賢妃還有心情打趣女兒,“我的銘兒將來必定是個大美人兒,到時定要讓你父皇好好給你選一個年貌相當的駙馬才是。”
想到這裏心裏又漾起一陣酸楚,這樣的琦年玉貌,這樣的出身人品,別說年貌相當的駙馬了,居然有朝一日淪落到伺候一個老頭子的地步,那老頭子的兒子都比自己的年紀還大呢!
她默默歎口氣,又沒了梳妝的興致,宮人們不明白她何以情緒忽然低落起來,也不敢貿然相勸,恰在此時崔佛海親自過來了,一臉諂媚笑容對金銘兒道:“娘娘,陛下等一會子要與娘娘一起用午膳,讓老奴過來看看娘娘準備好沒有?”
金銘兒看見他,瞬間迴到現實,記起自己入宮的使命來,穩住心神露出一個嫵媚微笑,“煩請大伴轉告陛下,臣妾這就打扮好了過去。”
她放下梳子,順手拿起桌上一個小小白玉質地的胭脂盒,拿水調勻了塗在臉上,接著又畫眉黛點口脂……
打扮停當了她款款站起身來,一眾宮人們盡管這幾天已經看慣了她那張臉,此時卻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南月皇宮美人兒不少,又有豔冠六宮的潘妃,卻從未見過金銘兒這樣的女子。
她身上仿佛帶著一種天生的貴氣,一舉一動都是端莊大方卻又流暢舒展,南月皇宮這一輩並沒有女兒,然而眾人看見她總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她就是一位天生的公主。
更難得的是,她的高貴裏又帶了些狐媚相,無論一顰一笑,哪怕一個眼風飛過來,都帶著一種致命的誘惑,別說男人了,女人看了簡直都要移不開眼睛。
正是這種天生貴氣和萬種風情的奇異組合,讓國主對她愛不釋手,日日夜夜都離不開她。
她腰肢款擺一路逶迤著走進東次間,這是國主日常用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