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長風自己也覺得這很離譜,不過考慮到大明目前這個狀況,各種魔幻的事情層出不窮,於是他就大膽試想了一下朱泠婧的意圖。


    哪知朱泠婧聞言便是一副“你在搞笑吧”的神情,悠悠道:“你想的…太多了。”


    她將茶杯擱置到了一旁的小桌上,緩緩站起身,平靜道:“我所追求的,於公,是社稷昌盛、威服萬邦;於私,是權力、是左右朝政的快意。”


    說這話時她表現的很坦然,似乎不屑於隱藏自己的意圖和追求。


    不過周長風很清楚政客和貴族的拿手好戲,兩麵三刀可以說是常規操作。


    所以,這女人不會是為了忽悠而故意裝的吧?


    不過無所謂,忽悠就忽悠吧,總有一天裝不下去的。


    於是周長風便正色道:“是人就有私心,如果殿下你的追求真有那麽遠大,那我願意合作。”


    “合作?”朱泠婧斜睨著他,“難道不該是追隨?”


    “行,那就追隨。”


    伱這家夥,答應就答應,還這麽扭扭捏捏的!神色如常的朱泠婧在心中吐槽了一句。


    從初次見麵到之後的幾次電話交流,可以說周長風對這位公主的印象都不大好——做事神神秘秘,還用言辭威逼,而且說起話來能讓人渾身不自在。


    今天第二迴見麵,也不知是不是習慣了,他居然覺得也還好,於是就又多談了幾句。


    接下來的對話倒是讓他頗為驚訝,二人原本在對當下朝政加以議論,最終不知怎地把話題扯到了土地問題上。


    “……如今《田畝公贖法》施行廣度有限,太窄、太小。經濟發展受限的阻礙是該被掃清了…”朱泠婧非常篤定地說:“若是要追求更好的經略天下,這土地製度是必須要改的。”


    由於農業時代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所以東亞的普遍情況就是已開墾的土地被兼並,集中於鄉豪士紳等大小地主手中,很多農民為沒有土地的佃農。


    這樣的土地製度使得大大製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是不平等的根源之所在。


    自至昌四年確立憲政以來,盡管大明正式邁入資本主義大道,然而由於新舊妥協、這場改革並不徹底,時至今日大明的大江南北依舊存在著大量不利於經濟和工業發展的封建地主。


    尤其是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地主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尤為強大和根深蒂固。


    為了加快建設,唯有改變現存的土地政策,提高農業產出,這樣才可以為發展輕重工業提供資金,並為工業產品提供市場。


    畢竟,自耕農和貧困的佃農相比較,前者的主動性和消費能力肯定是要高一點的。


    很早就有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接連上疏朝廷;之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官員指明這一點,至昌二十三年,戶部和工部協同擬定了一個對土地政策改革的草案。


    在經過谘政院的議員們長達幾個月的扯皮以後才總算得以通過,皇帝也隨之禦準。


    但是,隻允許在蘇州和保定這一南一北兩府之地試行。


    即便如此,這項政策也遭到了當時大明諸多保守人士的激烈反對,參與草擬方案的幾位郎官收到了威脅與恐嚇的書信;負責具體實施的官吏們也多遭阻撓,更是有三人先後遭遇刺殺。


    最終,在無數有識之士的努力和共同推動下,這項政策得以存留和延續,而非中途夭折。


    至昌二十八年,這道名曰《田畝公贖法》的政令在調改後正式頒布,由官府強製贖買擁有超過八十畝的地主名下的土地,再將贖買來的土地半賣半送的形式分發給佃農,讓他們轉為半自耕農或自耕農。


    事實上這道政令起初的標準更廣,強製贖買標準為五十畝,因為根據統計結果,南直隸地區占有巨量土地的大地主並不多,大多數都是占有百來畝、幾十畝土地的中小地主。


    定為五十畝,範圍自然更廣,然而朝中持保守態度的一方堅決反對,最終不得不將贖買標準提高到了八十畝。


    而且,自這道政令頒布後,大明官府一直謹慎施行,表現的極為小心,支付給地主的都是實打實的鈔票,堪稱客客氣氣。


    個別反對激烈的地區,地方官府甚至在私下用更加“富含信用象征”的黃金進行支付,以安撫被強製贖買了土地的地主。


    顯而易見的,這個政策效率低下,成果不大,而且要耗費大明的高額財政預算。


    時至今日它一共施行了九年,也隻有南直隸、北直隸兩省完成了大半;除此之外的其它省都僅有少量州府施行,進度也參差不齊。


    唯一的優點恐怕就是…溫和而穩定了,不易生亂。穩定至上,這恰恰是一心求穩的大明君臣普遍追求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泠婧似乎並非如此?


    周長風饒有興致地說:“我也這麽認為,所以該怎麽改?在《田畝公贖法》的基礎上繼續深入?”


    “用真金白銀的財政預算來幹這個太蠢了,代價過大,實在是下策。”朱泠婧一隻手負在身後,另一隻手則擱於身前,緩緩開口道:“代之以國債券,如此就不用擔心花銷了,要印多少印多少。”


    草!印鈔機是你家開的是吧?


    “但是國債也是要還的啊,咋還?”周長風說這話的時候其實心裏很清楚答案是什麽。


    對麵的朱泠婧也不開口,隻是淡然一笑,意思不言自明。


    打起仗來還怕沒錢?搶啊!南洋地區的真金白銀和各類財富可不少。


    “那要是出師不順怎麽辦?”


    “辦法很多,延期償還、加印紙幣等等皆可,不過得盡量控製貶值。”


    沒搶到財富,那就隻能多拖延一點時間了,等打贏了自然就有錢了;同時也可以讓印鈔廠開足馬力,多多印錢,代價是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


    不過,不至於那樣,南洋地區對於大明而言就是唾手可得的肥肉。


    朱泠婧的構想在周長風看來還是不錯的,至少對他本人很有吸引力。


    如今的大明,在除了南北直隸地區的其它省份,大中小地主們占有約52%-60%的土地,無數農民依附於他們,雇農、佃農、半自耕農則占全部農民的70%之多。


    不過,純粹的佃農其實並不多,佃農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在其它地方,譬如山東,半自耕農和自耕農才是主體,純粹的佃農大約為10%-15%間。


    往近看是為了大戰、往遠看是為了經濟發展,土地必須重新分配。


    這一票,幹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後明餘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州翰林院的寧海並收藏後明餘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