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這邊謠言四起,北邊的彭城也多有風傳,尤其是時刻關注著徐州局勢的彭城國相府,對鄰國下邳尤為上心。?
聽到闕家使者求見的時候,彭城相薛禮正在和主簿程肅談論著這兩天從下邳搜集來是消息,由是有些疑惑。
“闕尹、牛猛?”
來報的郡吏恭謹答道,“正是。”
薛禮遲疑了下,看向程肅問道,“這兩個是何人?”
程肅蔑然一笑,迴道,“這闕尹應該是闕家的嫡長子闕宣的親信,後來闕宣逃亡他鄉,闕家二房掌權後,其人頗不得誌;至於那個牛猛應該也是闕宣的心腹,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罷了!”
“且不說闕宣已經離開徐州多年,不聞音訊,我等本來就不相識,這闕宣怎麽會遣使者前來相見?這使者所來何為?”薛禮聽了愈加疑惑。
程肅身為薛禮的主簿,相當秘書一角,時刻要備薛禮的諮詢,所以對徐州各郡的局勢下過很大的功夫研究,對州中各方勢力及重要人物皆有了解,當下冷笑道,“何為?若屬下沒猜錯的話,下邳風傳的各種謠言應該與闕家脫不了幹係!”
“笮融在下邳大興佛事、廣收苛捐,闕家為郡南豪強,國中郡望,受盤剝尤重,對笮融,他是怨之已久,隻是懾於郡兵、州兵,故忍氣吞聲。放眼全州,唯我彭城可為其援,其若有異心,自然會遣使前來尋求結盟。”
“故而闕宣遣使為假,闕家遣使為真!”
闕宣多年未現下邳,加上他有意的誤導,程肅自然將所有的事情聯想到了闕家的身上,至於闕宣,自然被他看成了闕家的遮羞布。
“這麽說,闕家有異心,是想要在下邳生事了?”
“正是。”
“好,好啊!”薛禮大喜,從席上一躍而起,臉上掩飾不住的笑意。
兩漢時期的民眾以郡為國,太守、國相在郡、國中可謂是一言九鼎,權威僅次於天子。`
所以盡管他們的頭上還有一個位卑權重的刺史製約,但是刺史對他們的約束力是很低的,哪怕是到了漢末這種亂世也不例外。
太守、國相具是秩比兩千石的封疆大吏,而他們上頭擁有“省察治狀,黜置能否、斷治冤獄”之權的刺史,秩俸卻隻有區區的六百石,典型的以小轄大。
這也是為什麽薛禮能憑借著一國之相的身份對抗陶謙這位徐州刺史的原因。
薛、陶二人之間的不和由來已久,隻是陶謙雖然通過拉攏分化州中的各方勢力,掌控了徐州的大權,但是依舊拿薛禮毫無辦法。
隻是這種局麵隨著陶謙成為徐州牧之後,徹底改變了。
州牧執掌著一州的軍政大權,對於治下的太守、國相,雖然說不上是生殺予奪,但是尋機打殺一番也不是不可能。
在二人之間的爭鬥中,陶謙徹底占據了上風,處於劣勢的薛禮自然有著濃重的危機感。
做為傳統的讀書人,薛禮雖然沒有起兵自立的念頭,但是能有機會奪取隔壁的下邳,在陶謙的壓迫下獲得喘氣的機會,他還是很迫切的。
要知道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時代,兵強馬壯者為王。
在琅琊郡掌握在泰山諸將的手中,隱隱半獨立的情況下,陶謙這個徐州牧的手中也僅僅掌握有東海、廣陵、下邳三個郡國罷了。
一旦薛禮奪去了下邳,足以與占有東海、廣陵二郡國的陶謙分庭抗禮。
想到這裏,薛禮的心中不由火熱了起來,“闕家能聚起多少兵馬?”
“闕氏乃郡南大族,國中望,門客、徒附頗眾。昔年黃巾亂徐,闕家也有人參與,聽說闕宣逃離徐州就是因為他暗中參與過黃巾之亂。現今黃巾雖滅,餘燼尚存,闕家若是能夠推出闕宣,到時登高一舉,至少可聚數千兵馬。”
闕家怨恨笮融,一是因受盤剝太重,二則未必沒有“佛道之爭”的原因,闕家既有人參與黃巾起事,可見闕家之人即便不是太平道的信徒,也定是和太平道有些關係的。
闕家的門客、徒附本就不少,再加上下邳郡中殘存下來的那些太平道信徒,聚兵數千確是不難。
“那闕家可有成事的機會?”
“怎麽可能?”
無怪二人擔憂,徐州民眾深受黃巾之苦,縱然不喜笮融,也不會支持有黃巾背景的闕家起事。
不能攜裹民眾,就憑闕家那數千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兵卒根本不會是州兵、郡兵的對手,起事又怎麽可能成功?
不過對於闕家是否會成功這一點,薛禮並不關心,至於闕家為何會“自尋死路”這一點,更是在他心中一閃而過,不留痕跡。
薛禮現在隻關心一點,“徐縣可會落在我們手中?”
徐縣是下邳郡的一個縣,位置在下邳郡的中部偏南一點,東邊是富陵湖等湖群,南邊即是淮水。
如按貫穿下邳的淮水來分,下邳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淮水以南為一部,有五個縣,淮水以北為一部,有十二個縣,集中了下邳大部分的人口、財富。
如按人口、縣邑的多寡來分,下邳又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西邊就是在下邳國南邊的這個部分,東西狹窄、南北長,下邳郡的大部分縣都聚集在這個部分中;東邊即是廣陵郡北邊的這個部分,南北狹窄、東西長,這個部分裏隻有三個縣。
而徐縣就在四部的劃分點上,隻要得了徐縣,彭城很容易就能將占據下邳大部分精華的西北部納入手中,那麽徐縣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徐縣是下邳西邊這一部中距離淮水、富陵湖湖群最近的北部縣城,若能快地占取此縣,那麽富陵湖湖群和淮水這兩個下邳郡南部的天然屏障就會被彭城據為己有,倚之以抗外敵。
到時候無論陶謙從哪個方向出兵,得先奪迴下邳西北部與彭城相接的九個縣不說,還會因為淮水、富陵湖的阻隔,付出極大的代價。
因此此次徐縣的闕家來使,對薛禮來說是個極好的機會,可惜程肅並不這樣認為,“明公,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我之間,還有何當講不當講?有話盡管說來。”
“陶恭祖倚強淩弱,謀我彭城,逼迫甚急,相國為自立,外交強援,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隻是在屬下看來,闕家難成大器,實在不是值得結盟的對象,說不定我方反而會因之陷入窘境。不久之後,闕家必為陶恭祖先欲除的心腹大患,我彭城也將獲得喘息之機,有時間細細籌謀後路。相國何必與之攙和在一起,白送給陶恭祖一個對我們用兵的借口?”
薛禮歎了口氣,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不趁著陶謙虛弱的時候壯大自己,恐怕以後就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了!”
每過一日,陶謙的威信和大義就會增長一份,由不得薛禮遲疑、逡巡。
所以薛禮雖以為程肅言之有理,但是心中卻總有幾分擔憂,也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多說什麽,遂對那來報的郡吏說道,“叫闕尹、牛猛進來吧。”
等得不多時,薛禮見門外有二人到來。
這二人皆是布衣,當先一人三十來歲,布衣在身,卻掩不住器宇軒昂,左顧右盼之間盡顯大族子弟的風采,後麵一人身高體偉,腰大十圍,長得極其雄壯,隻是言行舉止間卻有些粗魯。
薛禮自持身份,自不會起身相迎,隻是令程肅出門迎接。
程肅沒有出門,隻是立在門檻內,候闕尹二人走近,方才長揖一禮道,“闕兄今日來相府,為何不先告知一聲,也好讓我早作準備,縣外迎候啊。”
闕尹二人還禮,闕尹笑道,“程兄乃彭城名士,闕謀隻不過是闕家一小卒兒,豈敢勞程兄迎候?”
程肅笑了笑不再客套,直接將二人迎了進來,“薛相國已在堂中等候多時,二位還請進屋吧!”
闕尹二人低頭應諾,在堂外除去鞋履,走了進去。
闕尹在入堂前,就已看到了在堂中安坐的薛禮,現下進入屋中,趕緊帶著牛猛上前行禮。
待他二人行過禮,薛禮這才呷了口茶,虛扶一下道,“二位請起。”
當下也不寒暄,開門見山的問道,“二位不辭辛勞,從下邳趕到彭城,所為何事?可是闕家有何大事?”
“相國誤會了!今日我等前來貴郡,並不是受了闕家所托,而是聽從我主闕宣之命,前來給相國報喜的。”
“哦,喜訊?”薛禮以為是對方有意掩飾,也不點破,故作疑惑的問道,“不知是何喜訊?”
“我家主公欲與相國共分下邳。”
“什麽?”
“淮水以北,盡歸相國,我家主公隻取淮南五縣。”
“闕先生這是開玩笑嗎?”薛禮的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
薛禮雖然有意奪取下邳的精華之地,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得對方吸引了陶軍的注意,彭城才好在背後下手,坐收漁翁之利。
薛禮一旦出兵下邳,豈不是替對方吸引了陶軍的火力,為對方做了嫁衣裳?
“下邳已有主,何來共分之說?”
聽得對方喝問,闕尹的心中頓時涼了半截,臉色一連數變,半響才說出話來,“薛相國可聽過唇亡齒寒的典故?”
這時,一旁的莽漢牛猛早就坐的不耐煩了。
見到雙方一直轉來轉去打著機鋒,就是不說正事,薛禮更是有推脫之意,牛猛當即直奔主題,大聲嚷嚷道,“俺老牛粗人一個,見不得你們讀書人之間相互磨牙。今日得了大兄的命令來與彭城結盟,某隻問一句,你等同不同意,直接給個準話!”
這一嚷嚷,場麵頓時冷了下來,闕尹有意迴轉一下,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半響之後,才聽到薛禮幽幽說道,“一官一民,何來結盟之說?若是民眾衣食無著,官府自會救助一二!”
聽到闕家使者求見的時候,彭城相薛禮正在和主簿程肅談論著這兩天從下邳搜集來是消息,由是有些疑惑。
“闕尹、牛猛?”
來報的郡吏恭謹答道,“正是。”
薛禮遲疑了下,看向程肅問道,“這兩個是何人?”
程肅蔑然一笑,迴道,“這闕尹應該是闕家的嫡長子闕宣的親信,後來闕宣逃亡他鄉,闕家二房掌權後,其人頗不得誌;至於那個牛猛應該也是闕宣的心腹,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罷了!”
“且不說闕宣已經離開徐州多年,不聞音訊,我等本來就不相識,這闕宣怎麽會遣使者前來相見?這使者所來何為?”薛禮聽了愈加疑惑。
程肅身為薛禮的主簿,相當秘書一角,時刻要備薛禮的諮詢,所以對徐州各郡的局勢下過很大的功夫研究,對州中各方勢力及重要人物皆有了解,當下冷笑道,“何為?若屬下沒猜錯的話,下邳風傳的各種謠言應該與闕家脫不了幹係!”
“笮融在下邳大興佛事、廣收苛捐,闕家為郡南豪強,國中郡望,受盤剝尤重,對笮融,他是怨之已久,隻是懾於郡兵、州兵,故忍氣吞聲。放眼全州,唯我彭城可為其援,其若有異心,自然會遣使前來尋求結盟。”
“故而闕宣遣使為假,闕家遣使為真!”
闕宣多年未現下邳,加上他有意的誤導,程肅自然將所有的事情聯想到了闕家的身上,至於闕宣,自然被他看成了闕家的遮羞布。
“這麽說,闕家有異心,是想要在下邳生事了?”
“正是。”
“好,好啊!”薛禮大喜,從席上一躍而起,臉上掩飾不住的笑意。
兩漢時期的民眾以郡為國,太守、國相在郡、國中可謂是一言九鼎,權威僅次於天子。`
所以盡管他們的頭上還有一個位卑權重的刺史製約,但是刺史對他們的約束力是很低的,哪怕是到了漢末這種亂世也不例外。
太守、國相具是秩比兩千石的封疆大吏,而他們上頭擁有“省察治狀,黜置能否、斷治冤獄”之權的刺史,秩俸卻隻有區區的六百石,典型的以小轄大。
這也是為什麽薛禮能憑借著一國之相的身份對抗陶謙這位徐州刺史的原因。
薛、陶二人之間的不和由來已久,隻是陶謙雖然通過拉攏分化州中的各方勢力,掌控了徐州的大權,但是依舊拿薛禮毫無辦法。
隻是這種局麵隨著陶謙成為徐州牧之後,徹底改變了。
州牧執掌著一州的軍政大權,對於治下的太守、國相,雖然說不上是生殺予奪,但是尋機打殺一番也不是不可能。
在二人之間的爭鬥中,陶謙徹底占據了上風,處於劣勢的薛禮自然有著濃重的危機感。
做為傳統的讀書人,薛禮雖然沒有起兵自立的念頭,但是能有機會奪取隔壁的下邳,在陶謙的壓迫下獲得喘氣的機會,他還是很迫切的。
要知道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時代,兵強馬壯者為王。
在琅琊郡掌握在泰山諸將的手中,隱隱半獨立的情況下,陶謙這個徐州牧的手中也僅僅掌握有東海、廣陵、下邳三個郡國罷了。
一旦薛禮奪去了下邳,足以與占有東海、廣陵二郡國的陶謙分庭抗禮。
想到這裏,薛禮的心中不由火熱了起來,“闕家能聚起多少兵馬?”
“闕氏乃郡南大族,國中望,門客、徒附頗眾。昔年黃巾亂徐,闕家也有人參與,聽說闕宣逃離徐州就是因為他暗中參與過黃巾之亂。現今黃巾雖滅,餘燼尚存,闕家若是能夠推出闕宣,到時登高一舉,至少可聚數千兵馬。”
闕家怨恨笮融,一是因受盤剝太重,二則未必沒有“佛道之爭”的原因,闕家既有人參與黃巾起事,可見闕家之人即便不是太平道的信徒,也定是和太平道有些關係的。
闕家的門客、徒附本就不少,再加上下邳郡中殘存下來的那些太平道信徒,聚兵數千確是不難。
“那闕家可有成事的機會?”
“怎麽可能?”
無怪二人擔憂,徐州民眾深受黃巾之苦,縱然不喜笮融,也不會支持有黃巾背景的闕家起事。
不能攜裹民眾,就憑闕家那數千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兵卒根本不會是州兵、郡兵的對手,起事又怎麽可能成功?
不過對於闕家是否會成功這一點,薛禮並不關心,至於闕家為何會“自尋死路”這一點,更是在他心中一閃而過,不留痕跡。
薛禮現在隻關心一點,“徐縣可會落在我們手中?”
徐縣是下邳郡的一個縣,位置在下邳郡的中部偏南一點,東邊是富陵湖等湖群,南邊即是淮水。
如按貫穿下邳的淮水來分,下邳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淮水以南為一部,有五個縣,淮水以北為一部,有十二個縣,集中了下邳大部分的人口、財富。
如按人口、縣邑的多寡來分,下邳又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西邊就是在下邳國南邊的這個部分,東西狹窄、南北長,下邳郡的大部分縣都聚集在這個部分中;東邊即是廣陵郡北邊的這個部分,南北狹窄、東西長,這個部分裏隻有三個縣。
而徐縣就在四部的劃分點上,隻要得了徐縣,彭城很容易就能將占據下邳大部分精華的西北部納入手中,那麽徐縣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徐縣是下邳西邊這一部中距離淮水、富陵湖湖群最近的北部縣城,若能快地占取此縣,那麽富陵湖湖群和淮水這兩個下邳郡南部的天然屏障就會被彭城據為己有,倚之以抗外敵。
到時候無論陶謙從哪個方向出兵,得先奪迴下邳西北部與彭城相接的九個縣不說,還會因為淮水、富陵湖的阻隔,付出極大的代價。
因此此次徐縣的闕家來使,對薛禮來說是個極好的機會,可惜程肅並不這樣認為,“明公,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我之間,還有何當講不當講?有話盡管說來。”
“陶恭祖倚強淩弱,謀我彭城,逼迫甚急,相國為自立,外交強援,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隻是在屬下看來,闕家難成大器,實在不是值得結盟的對象,說不定我方反而會因之陷入窘境。不久之後,闕家必為陶恭祖先欲除的心腹大患,我彭城也將獲得喘息之機,有時間細細籌謀後路。相國何必與之攙和在一起,白送給陶恭祖一個對我們用兵的借口?”
薛禮歎了口氣,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不趁著陶謙虛弱的時候壯大自己,恐怕以後就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了!”
每過一日,陶謙的威信和大義就會增長一份,由不得薛禮遲疑、逡巡。
所以薛禮雖以為程肅言之有理,但是心中卻總有幾分擔憂,也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多說什麽,遂對那來報的郡吏說道,“叫闕尹、牛猛進來吧。”
等得不多時,薛禮見門外有二人到來。
這二人皆是布衣,當先一人三十來歲,布衣在身,卻掩不住器宇軒昂,左顧右盼之間盡顯大族子弟的風采,後麵一人身高體偉,腰大十圍,長得極其雄壯,隻是言行舉止間卻有些粗魯。
薛禮自持身份,自不會起身相迎,隻是令程肅出門迎接。
程肅沒有出門,隻是立在門檻內,候闕尹二人走近,方才長揖一禮道,“闕兄今日來相府,為何不先告知一聲,也好讓我早作準備,縣外迎候啊。”
闕尹二人還禮,闕尹笑道,“程兄乃彭城名士,闕謀隻不過是闕家一小卒兒,豈敢勞程兄迎候?”
程肅笑了笑不再客套,直接將二人迎了進來,“薛相國已在堂中等候多時,二位還請進屋吧!”
闕尹二人低頭應諾,在堂外除去鞋履,走了進去。
闕尹在入堂前,就已看到了在堂中安坐的薛禮,現下進入屋中,趕緊帶著牛猛上前行禮。
待他二人行過禮,薛禮這才呷了口茶,虛扶一下道,“二位請起。”
當下也不寒暄,開門見山的問道,“二位不辭辛勞,從下邳趕到彭城,所為何事?可是闕家有何大事?”
“相國誤會了!今日我等前來貴郡,並不是受了闕家所托,而是聽從我主闕宣之命,前來給相國報喜的。”
“哦,喜訊?”薛禮以為是對方有意掩飾,也不點破,故作疑惑的問道,“不知是何喜訊?”
“我家主公欲與相國共分下邳。”
“什麽?”
“淮水以北,盡歸相國,我家主公隻取淮南五縣。”
“闕先生這是開玩笑嗎?”薛禮的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
薛禮雖然有意奪取下邳的精華之地,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得對方吸引了陶軍的注意,彭城才好在背後下手,坐收漁翁之利。
薛禮一旦出兵下邳,豈不是替對方吸引了陶軍的火力,為對方做了嫁衣裳?
“下邳已有主,何來共分之說?”
聽得對方喝問,闕尹的心中頓時涼了半截,臉色一連數變,半響才說出話來,“薛相國可聽過唇亡齒寒的典故?”
這時,一旁的莽漢牛猛早就坐的不耐煩了。
見到雙方一直轉來轉去打著機鋒,就是不說正事,薛禮更是有推脫之意,牛猛當即直奔主題,大聲嚷嚷道,“俺老牛粗人一個,見不得你們讀書人之間相互磨牙。今日得了大兄的命令來與彭城結盟,某隻問一句,你等同不同意,直接給個準話!”
這一嚷嚷,場麵頓時冷了下來,闕尹有意迴轉一下,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半響之後,才聽到薛禮幽幽說道,“一官一民,何來結盟之說?若是民眾衣食無著,官府自會救助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