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南頓,晴。
來到大漢也有好幾天了,一直為生存忙碌,難得有時間放鬆一下,劉和就帶著親兵們在南頓縣城閑逛起來,享受了一把紈絝膏粱的待遇。
當然,在放鬆之餘,劉和也不忘練了幾手騎射,畢竟這才是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身留下這麽好的底子,扔了也太可惜了,哪怕將來不上陣殺敵,用來健體防身,也是不錯的。
南頓縣城雖小,卻因為處於汝陳兩郡的交界處,集市卻很大,匯集了兩郡的商賈。正好封旻有些私事要處理,就給他放了假,約好這天在北城門集合。
親兵們顯然是玩野了,直率的馬季一直嘟囔著玩的不爽,在北城門前等了片刻,便有些不耐煩了,
“公子,老封怎麽還不來,不會是卷著錢跑了吧?”
劉和無奈的看著馬季說著渾話,相識久了,就會現馬季是幾人中最不靠譜兒的。
“來了。”
俞錫的眼最尖,或者說警惕性最高,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者四周。
果然,不遠處就有個牽著紅馬的士子走了過來,旁邊還跟著一個老兵。
士子精神飽滿,遠遠地就行了一禮,此人正是封旻。
“讓主公久等了。“
“無妨。”
劉和擺擺手,“阿嫂可已安排妥當?”
“托主公恩德,在景伯的幫助下,都已安排妥當。各種家具及日常用品都已購買齊全,這兩天又購買兩個婢子,雖然笨手笨腳,難得的是家世清白。又委托鄰裏幫忙照看,到主公那邊穩定下來,我便將鈴兒送到外舅家中安置。”
短短幾天,封旻的精神氣生了明顯的改變。
“善,那就出吧!”見日上三竿,劉和便下令眾人出。
此次迴程,雖然多了一個封旻,但因為騎兵行事,度倒也很快。
封旻新買的馬匹雖不是什麽好馬,但路況不錯,眾人有意放緩馬,不愁跟不上。一路上指指點點,給劉和講述周邊的情況。
“前邊就是泗水亭了,”封旻指著指著不遠處的汝水道,“附近共有三條之流匯入汝水,因此這裏最早被稱為四水亭。不遠處就是陳家堡。始建於中平元年,也就是黃巾之亂的那一年。”
塢堡,又稱塢壁,塢堡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當時北方大饑,社會動蕩不安。富豪之家為求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
本朝建立後,世祖曾下令摧毀塢堡,但屢禁不能絕。尤其是西北邊民苦於羌患,百姓往往自動組織自衛武力。而黃巾之亂後,中原地帶塢堡盛行,內部駐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為故吏、賓客的避風港。
陳家堡就是典型的塢堡。
它建在南頓縣地勢最險要的地方,控製要衝,處縣西北二十裏處。汝南作為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大戶豪強不是被族滅,便是逃難到了他鄉,剩下的很多都衰敗下來,大批的佃戶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作廢,雜草叢生。
而戰後陳家利用征剿黃巾所得錢財,購買了大片的土地,周邊的上千畝良田全變成了陳家的私產,族人姻親紛紛投靠,族中光是壯丁便足足有三百餘人,連同依附的佃戶以及先考生前的部曲不下千人。
陳家一躍成為南頓最大的豪強,但陳家堡的建立者並不是先考陳笠,而是劉和當初土地廟相遇的陳通陳伯舉。
這也是為何當時劉和多次表露自己求賢若渴的態度,陳通卻故作不知。對於一個不熟悉的人,他是不會輕易歸順的。
君擇臣,臣亦擇君!有資本的話,當然要找一個更好的東家。
陳通,“少聰慧,不好讀書,善騎射,勇力絕倫”。陳父陳笠,原本是南頓的遊繳。汝南太守趙謙被黃巾大敗之後,傳檄四方,號召郡縣豪強招募鄉勇共禦反賊,陳笠最先響應。陳通那是年方十五,便隨大人征戰四方,陳笠一路升遷至百人將。後遭遇賊寇埋伏,戰死沙場,陳通單騎殺入賊眾,殺散賊人,奪父屍身而還,賊人懾其勇,不敢追。後為父守孝,歸亭裏,部曲皆隨,建塢堡,眾人相投,賊人不敢犯。
這樣的一個人,主見極強。
劉和本不抱什麽希望的,後來和封旻談論此人,封旻卻極力遊說劉和前來,自告奮勇,前麵帶路。
隻見鄉野田陌縱橫,小橋座座,遠遠望見一座塢堡,後山前河,易守難攻。
劉和帶著數騎疾馳而過,徑直奔到堡前。對於陳家堡的狀況,劉和也有了幾分的了解,本以為他們到了之後,堡前應該有不少丁壯警惕戒備,卻不想守衛塢堡的丁壯紛紛過來打著招唿:
“封先生,您來了?”
“先生,到我家吃頓飯吧!”
“封先生,又來看三郎了。”
封旻一一迴應著,並小聲給劉和解釋著,“陳通有個弟弟叫三郎,性格與通截然相反,喜愛讀書,學的又快,長到一定歲數時,堡中長者就已經教不了他了。”
“陳通不知從何是聽到了我的名字,就請我言教三郎,奈何我已在葛家授讀三年,多受葛家之恩,不便離開,便在有空的時候才過來看一下三郎。一來二去,便與陳通混熟了,對此人的性格多有了解,我方敢斷定,主公此來,必有收獲。
就在聊天的時候,堡裏走出一個老人來。老人年過五十,精神矍鑠,管家模樣,笑著說道:“封先生,您終於來了,三郎可叨念先生很長時間了”
封旻趕緊上前介紹,“勇伯,我這次前來可不是見三郎的。這是我家主公,漢室宗親,懷義校尉劉和,同時也是伯舉的故人。今日路路過,特來拜見一下伯舉”
這老者就笑的說:“來者是客人,更何況是故人。隨我進來,我家主正人正在在後山訓練丁壯,片刻就出來會客。”
目光自然地掃過劉和身後的騎兵,眼神瞬間變得銳利起來,這個懷義校尉非同小可啊!
說著一邊令身旁的守衛通報,自己帶著眾人往堡中走去,馬匹自然有人接手,刀劍卻也無人要求卸下,在武力方麵顯出極大的自信。
塢堡很大,但陳家的庭院卻很簡陋,圍牆是一圈矮矮的籬笆,稀稀疏疏,所幸還算完整。最引人注意的是東北角籬上的大槐樹。
現在已經冬至,氣候轉寒,這株大槐樹鬱鬱蔥蔥,高達八丈,竟有前世的七八層樓那麽高,兩世為人,劉和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麽高大的樹,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巨大車蓋一樣。連劉和都覺得這棵樹長得不像凡間之物。
封旻見劉和對此樹頗有興趣,便笑著說,“說起這株大樹,還有不少奇聞秩事呢!陳家堡原名巨槐裏,傳說就是因這株不知是何年代種植的槐樹而得名,曾有方士經過,言此地必出貴人。”
“但巨槐裏從未出過什麽高官顯貴,隻有三郎在七歲的時候與族裏小孩在在樹下遊玩,指著槐樹說,我將來必乘此華蓋出行。”
劉和聞之有些無語,難道又是一個劉備不成?
封旻卻沒有注意劉和的表情,歎道,“以我對三郎的觀察,將來封侯拜將,確實不在話下啊!”
劉和悚然而驚,這才意識到這個時代的貴人可不單單指天子,還指代那些已經封侯入相的高官!
“這陳三郎很有可能是曆史上某個名垂青史的人物!”劉和暗暗思忖,對陳三郎這個人有了一絲興趣。
正想打聽一下這個三郎名字,先前報信的守衛已經氣喘籲籲的跑了過來,“劉校尉,封先生,主公正在組織備寇,說大家都不是外人,有請諸位前往校場一會。
“哦。”劉和一聽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陳通此人是否人如其名,這可是一個很好的考察機會,劉和可沒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至於三郎之事,可暫時放在一邊。
於是欣然領命而去。
來到大漢也有好幾天了,一直為生存忙碌,難得有時間放鬆一下,劉和就帶著親兵們在南頓縣城閑逛起來,享受了一把紈絝膏粱的待遇。
當然,在放鬆之餘,劉和也不忘練了幾手騎射,畢竟這才是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身留下這麽好的底子,扔了也太可惜了,哪怕將來不上陣殺敵,用來健體防身,也是不錯的。
南頓縣城雖小,卻因為處於汝陳兩郡的交界處,集市卻很大,匯集了兩郡的商賈。正好封旻有些私事要處理,就給他放了假,約好這天在北城門集合。
親兵們顯然是玩野了,直率的馬季一直嘟囔著玩的不爽,在北城門前等了片刻,便有些不耐煩了,
“公子,老封怎麽還不來,不會是卷著錢跑了吧?”
劉和無奈的看著馬季說著渾話,相識久了,就會現馬季是幾人中最不靠譜兒的。
“來了。”
俞錫的眼最尖,或者說警惕性最高,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者四周。
果然,不遠處就有個牽著紅馬的士子走了過來,旁邊還跟著一個老兵。
士子精神飽滿,遠遠地就行了一禮,此人正是封旻。
“讓主公久等了。“
“無妨。”
劉和擺擺手,“阿嫂可已安排妥當?”
“托主公恩德,在景伯的幫助下,都已安排妥當。各種家具及日常用品都已購買齊全,這兩天又購買兩個婢子,雖然笨手笨腳,難得的是家世清白。又委托鄰裏幫忙照看,到主公那邊穩定下來,我便將鈴兒送到外舅家中安置。”
短短幾天,封旻的精神氣生了明顯的改變。
“善,那就出吧!”見日上三竿,劉和便下令眾人出。
此次迴程,雖然多了一個封旻,但因為騎兵行事,度倒也很快。
封旻新買的馬匹雖不是什麽好馬,但路況不錯,眾人有意放緩馬,不愁跟不上。一路上指指點點,給劉和講述周邊的情況。
“前邊就是泗水亭了,”封旻指著指著不遠處的汝水道,“附近共有三條之流匯入汝水,因此這裏最早被稱為四水亭。不遠處就是陳家堡。始建於中平元年,也就是黃巾之亂的那一年。”
塢堡,又稱塢壁,塢堡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當時北方大饑,社會動蕩不安。富豪之家為求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
本朝建立後,世祖曾下令摧毀塢堡,但屢禁不能絕。尤其是西北邊民苦於羌患,百姓往往自動組織自衛武力。而黃巾之亂後,中原地帶塢堡盛行,內部駐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為故吏、賓客的避風港。
陳家堡就是典型的塢堡。
它建在南頓縣地勢最險要的地方,控製要衝,處縣西北二十裏處。汝南作為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大戶豪強不是被族滅,便是逃難到了他鄉,剩下的很多都衰敗下來,大批的佃戶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作廢,雜草叢生。
而戰後陳家利用征剿黃巾所得錢財,購買了大片的土地,周邊的上千畝良田全變成了陳家的私產,族人姻親紛紛投靠,族中光是壯丁便足足有三百餘人,連同依附的佃戶以及先考生前的部曲不下千人。
陳家一躍成為南頓最大的豪強,但陳家堡的建立者並不是先考陳笠,而是劉和當初土地廟相遇的陳通陳伯舉。
這也是為何當時劉和多次表露自己求賢若渴的態度,陳通卻故作不知。對於一個不熟悉的人,他是不會輕易歸順的。
君擇臣,臣亦擇君!有資本的話,當然要找一個更好的東家。
陳通,“少聰慧,不好讀書,善騎射,勇力絕倫”。陳父陳笠,原本是南頓的遊繳。汝南太守趙謙被黃巾大敗之後,傳檄四方,號召郡縣豪強招募鄉勇共禦反賊,陳笠最先響應。陳通那是年方十五,便隨大人征戰四方,陳笠一路升遷至百人將。後遭遇賊寇埋伏,戰死沙場,陳通單騎殺入賊眾,殺散賊人,奪父屍身而還,賊人懾其勇,不敢追。後為父守孝,歸亭裏,部曲皆隨,建塢堡,眾人相投,賊人不敢犯。
這樣的一個人,主見極強。
劉和本不抱什麽希望的,後來和封旻談論此人,封旻卻極力遊說劉和前來,自告奮勇,前麵帶路。
隻見鄉野田陌縱橫,小橋座座,遠遠望見一座塢堡,後山前河,易守難攻。
劉和帶著數騎疾馳而過,徑直奔到堡前。對於陳家堡的狀況,劉和也有了幾分的了解,本以為他們到了之後,堡前應該有不少丁壯警惕戒備,卻不想守衛塢堡的丁壯紛紛過來打著招唿:
“封先生,您來了?”
“先生,到我家吃頓飯吧!”
“封先生,又來看三郎了。”
封旻一一迴應著,並小聲給劉和解釋著,“陳通有個弟弟叫三郎,性格與通截然相反,喜愛讀書,學的又快,長到一定歲數時,堡中長者就已經教不了他了。”
“陳通不知從何是聽到了我的名字,就請我言教三郎,奈何我已在葛家授讀三年,多受葛家之恩,不便離開,便在有空的時候才過來看一下三郎。一來二去,便與陳通混熟了,對此人的性格多有了解,我方敢斷定,主公此來,必有收獲。
就在聊天的時候,堡裏走出一個老人來。老人年過五十,精神矍鑠,管家模樣,笑著說道:“封先生,您終於來了,三郎可叨念先生很長時間了”
封旻趕緊上前介紹,“勇伯,我這次前來可不是見三郎的。這是我家主公,漢室宗親,懷義校尉劉和,同時也是伯舉的故人。今日路路過,特來拜見一下伯舉”
這老者就笑的說:“來者是客人,更何況是故人。隨我進來,我家主正人正在在後山訓練丁壯,片刻就出來會客。”
目光自然地掃過劉和身後的騎兵,眼神瞬間變得銳利起來,這個懷義校尉非同小可啊!
說著一邊令身旁的守衛通報,自己帶著眾人往堡中走去,馬匹自然有人接手,刀劍卻也無人要求卸下,在武力方麵顯出極大的自信。
塢堡很大,但陳家的庭院卻很簡陋,圍牆是一圈矮矮的籬笆,稀稀疏疏,所幸還算完整。最引人注意的是東北角籬上的大槐樹。
現在已經冬至,氣候轉寒,這株大槐樹鬱鬱蔥蔥,高達八丈,竟有前世的七八層樓那麽高,兩世為人,劉和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麽高大的樹,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巨大車蓋一樣。連劉和都覺得這棵樹長得不像凡間之物。
封旻見劉和對此樹頗有興趣,便笑著說,“說起這株大樹,還有不少奇聞秩事呢!陳家堡原名巨槐裏,傳說就是因這株不知是何年代種植的槐樹而得名,曾有方士經過,言此地必出貴人。”
“但巨槐裏從未出過什麽高官顯貴,隻有三郎在七歲的時候與族裏小孩在在樹下遊玩,指著槐樹說,我將來必乘此華蓋出行。”
劉和聞之有些無語,難道又是一個劉備不成?
封旻卻沒有注意劉和的表情,歎道,“以我對三郎的觀察,將來封侯拜將,確實不在話下啊!”
劉和悚然而驚,這才意識到這個時代的貴人可不單單指天子,還指代那些已經封侯入相的高官!
“這陳三郎很有可能是曆史上某個名垂青史的人物!”劉和暗暗思忖,對陳三郎這個人有了一絲興趣。
正想打聽一下這個三郎名字,先前報信的守衛已經氣喘籲籲的跑了過來,“劉校尉,封先生,主公正在組織備寇,說大家都不是外人,有請諸位前往校場一會。
“哦。”劉和一聽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陳通此人是否人如其名,這可是一個很好的考察機會,劉和可沒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至於三郎之事,可暫時放在一邊。
於是欣然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