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走到台階之處,向下望去,隻見兩個灰袍僧人,正拾階而上。張雨晴輕聲唿道:“是少林寺一瓢方丈和本空大師。“全江銘大聲道:“大師別來無恙?”
一瓢大師仰麵說道:“全少俠果真也在這裏!”本空笑道:“泰山別後已有年餘,全少俠怕是把貧僧忘了!”說話間二人已是到了近前。張雨晴尋思:“少林到這駝梁千裏之遙,一瓢親自前來,定是為駝梁血案,不知他與丁大全有何淵源。”當下吟吟笑道:“二位高僧千裏尋來,莫不是駝梁血案與少林有甚瓜葛?”
一瓢不由愕然,說道:“張姑娘如何有此一說?”
張雨晴道:“大師輕易不離開少林,若非事關重大,或與少林有關,大師焉能親至駝梁?哦,讓我猜猜,嗯……莫非丁大全是大師的俗家弟子?”
一瓢微笑道:“人言張姑娘心思縝密,聰明機靈,現今看來果然不假。丁施主與少林無關,宗大維卻是老衲的俗家弟子。隻可惜他熱衷官場,跟老衲學了三年便到北漢做官。唉,可惜啊可惜!”說罷連連搖頭,臉上一片惋惜之情。
全江銘道:“大師一路前來,可查到了蛛絲馬跡?”
本空說道:“全少俠,,江湖盛傳這駝梁血案與你有關,方丈大師聽了絕然不信。實不相瞞,若是為了宗師弟,方丈大師也不至於如此掛心。之所以到這駝梁,便是要查清真相,還你一個清白。”
全江銘心中感動,想不到一瓢大師竟是如此看重自己,拜謝道:“多謝大師厚愛,晚輩惶恐之至!”
一瓢道:“不用言謝,老衲也是為了天下蒼生,你要好自為之。哦,這空氣之中漂浮著血腥之氣,似是有過一場廝殺,可這山寨之上卻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影,倒是奇怪得很!”
全江銘與張雨晴相視一眼,想的都是一般心思,便是要直言相告剛才廝殺之事。全江銘沉聲道:“大師所言是真,現今聚義廳躺著二十四具屍體,可以說都是死於我手!”
一瓢和本空聞言一驚,邁步向聚義廳走去,及至到了近前,見大廳之內橫七豎八死屍一片,地上鮮血淋淋,尚未凝固,不由雙手和什,口中輕聲誦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一瓢大師閉目默誦多時,忽地睜開眼睛,說道:“莫不成董槐等人便是駝梁血案的真兇?”
全江銘長歎一聲道:“慚愧得緊,他們是不是真兇,到現在晚輩也未搞清。這其中內情,董槐最是清楚,隻可恨他在自盡之時,竟殺死藍禾子、尤大和鄭冠滅口。再要追查真兇便難了!”本空數了數死屍,說道:“阿彌陀佛,大廳中隻有二十三具屍體,還有一具不知在哪?”
全江銘道:“那一具便是常千鍾,他死在地洞之內。”
一瓢大師麵色沉重,說道:“全施主隻為追問真兇,便大開殺戒,老衲心中實是不安,阿彌陀佛!”
張雨晴聽一瓢大師有責備之意,便道:“大師有所不知,董槐等人無端傷了南燕樓大哥,又在酒中下毒,想要我二人性命。多虧銘哥哥功力深厚,這才逃得一死。那常千鍾詭計多端,一計不成又施一計,發動機關,將銘哥哥陷入地洞之中。臨危之際,銘哥哥順勢抓住他的腳踝,二人便一起落下。若不是銘哥哥見機的快,此時怕無緣與大師相見了!”說著引一瓢大師到了洞口。
一瓢和本空向洞內望去,卻見洞內黑咕隆咚,也不知有多深。全江銘道:“此洞深達十五六丈,中央是一塊鐵板刺,隻有周遭尺許之地可以落腳,當真兇險之極!”
本空道:“少俠於絕境之中起死迴生,這份武功貧僧自愧不如。”
一瓢大師喟然歎道:“心中有佛便有佛,心中無佛便無佛。少俠若不能心存慈悲,收斂殺戮之念,即使武功已臻化境,隻怕也是難成正果。是佛是魔,全係心之所向。邪正之分,存乎一念之間。作惡多端之人,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行俠義士,多所殺戮,也可進入魔境。少俠素有慧根,這其中道理,毋庸多說,向善向惡,還望好自為之。阿彌陀佛!”
全江銘知道一瓢大師度化自己,聽到後來,已是大汗淋淋。激戰之時,一來形格勢禁,對方死拚不退,不下殺手,難以解張雨晴性命之危。二來這些盜寇本是作惡多端之輩,更兼傷了南燕樓,又在酒中下毒,要害自己和張雨晴的性命,這才情急之下,痛下殺手。及至陸城子等人離去,精力便懈怠下來,望著滿屋屍體,心中已生惶惑之感。一瓢大師雖無大加指責,可這一番佛法,實是博大精深,極賦哲理,全江銘聽了頓覺汗顏,當下躬身一揖,說道:“大師責備的是,晚輩知錯矣!”
一瓢大師喝道:“呔,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少俠心中可是自責?”
全江銘誠懇說道:“晚輩心中惶惑的很,若存一絲慈悲之念,當不至造成如此殺孽。現今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二人對話之時,本空大師初始麵露喜色,及至聽到“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之語,臉上已是平緩而無表情,雙手合什,口中隻是默默誦經,顯然心中已然頓悟。張雨晴雖然聰明,可對一瓢大師所言“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雲雲,卻是惶惑不解,心中隻是再問:“知道自己錯了,便可看作沒有錯誤,那阮佩兒幹了那麽多壞事,若是知道錯了便可一筆抹去麽?銘哥哥一向行事光明正大,難道這無錯也就變得有錯了麽?”她苦苦思索仍是不得其解。
一瓢大師見全江銘言語誠懇,臉上卻是迷茫的神情,知他心中雖是自責甚深,一時之間還不能徹悟,正欲進一步度化,便聽張雨晴說道:“大師一路尋來,可有所發現?”一瓢大師說道:“老衲和本空師侄雖是一路查詢,卻是一無所獲。實指望到這駝梁找到常施主便能知曉端倪,隻可惜知情之人無一存活,如何查出真兇,老衲倒是大費躊躇,不知張姑娘有何法子?”全江銘也道:“你有何妙計快說出來聽聽!”
張雨晴看看一瓢大師又看看全江銘,心裏暗道:“你二人雖是武功絕頂,卻是一個迂腐慈悲,一個隻顧自責,現鍾不打反要去煉銅。丁大全等人便埋在山頂樹林裏,開棺驗屍不就知道端倪麽?”微微一笑說道:“甚麽妙計,隻須開棺驗屍就是了。合你們二人之力,查明丁寨主等人是甚麽功夫所傷,想必不是難事。”
全江銘以手加額說道:“這般簡單的法子我都沒想到,咱們現在就去。”
一瓢大師垂手閉目,口中隻是誦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丁施主等人已經入土為安,若再驚動他們的屍身,老衲心中萬分不安!”
張雨晴道:“大師此言差矣,丁施主等人雖已入土,卻尚未身登極樂世界,‘為安’雲雲更無從談起。”
一瓢大師疑道:“張姑娘緣何有此一說?”
張雨晴道:“大師試想,丁施主等人被奸人所害,死不瞑目,咱們若查不出真兇為死者報仇,他們身在那世還有甚麽安生所言?再者說,奸人定是將他們同坑掩埋,決不會好生安葬,若為死者著想,咱們也應重新葬過才是。”
“這……”一瓢大師沉吟不語。
全江銘說道:“晴兒說的極是。我與陰山四位哥哥情同手足,若查不出殺害他們的奸人我將終生不安!”
本空大師眉毛一挑,說道:“方丈師叔,咱們開棺驗屍,便是為了懲惡揚善,正合世尊所言!”
一瓢大師思索片刻,方才緩緩說道:“這樣也好,就依張姑娘所言。”
四人將大廳中的屍首掩埋了,便沿著山路盤桓而上,及至走進樹林,隻見林內一片狼藉,桌椅板凳東倒西歪,酒碗等器皿散落在地上,一片片血跡隱約可見。林子中央有一個大大的土塚。全江銘取出隨身攜帶的鐵鏟,小心翼翼地將土塚挖開,隻見裏麵橫七豎八躺著十餘具屍體,上麵七八具屍體並不相識,輕輕移開,赫然便是薑子桑熟悉的麵容。隻見他滿臉怒容,雙眼兀自圓睜,顯然是死不瞑目。全江銘心痛不已,輕輕將死屍移出,在林間一一放好,細細數來,共是一十九具屍體。全江銘隻識得陰山四怪和丁大全、宗大維二人,餘者皆不認得。
本空大師指著死屍輕聲說道:“陰山四位施主是你的老朋友,丁寨主和宗師弟你在泰山大會上見過,這五位麽,分別是天桂山寨主程顥、娘子關寨主蘇師極、天龍山寨主曾雪林、陽曲山寨主許圖、柳樹堡大當家萬勝。其餘這八人卻是麵生得很,從裝束上看,想必是山寨的嘍羅,不知他們緣何也被殺害。”
張雨晴說道:“他們在現場服侍,自然被殺死滅口。這幫賊人做事真是縝密之極。”
全江銘俯下身察看死者傷勢,見死者個個是腦頂破裂,身體卻並不萎縮,顯示是被一種極厲害的陰寒之掌所傷,不由脫口說道:“是‘降焰魔尊功’!”
一瓢大師看罷表情肅穆,合什道:“阿彌陀佛,他的‘降焰魔尊功’已練至第十七重,竟然沒有走火入魔之跡象,莫非他得到了正宗內功心法?若當真如此,假以時日他當可練到第十八重。”
眾人心中清楚,當世武林,隻有上官通天一人修煉“降焰魔尊功”,這駝梁血案自然是李興周和他所為。在泰山大會上,江湖好漢見識了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那時他隻練到了第十六重,便已是霸道至極,北牧原與他交手也要略處下風,若當真練到了第十八重,武林之中還有何人是他的對手?
張雨晴麵帶憂色說道:“方丈大師,上官通天若將‘降焰魔尊功’練到第十八重,當真是無人可敵麽?”
一瓢大師麵色凝重,說道:“到了那時,老衲怕也不是他的對手,放眼武林,或許隻有全少俠能夠與他對敵。”
張雨晴道:“須得想個法子及早將他除掉,免得他危害武林。”
一瓢大師搖搖頭道:“他和李興周、西漠沙聯手,要除掉他談何容易。”
眾人說話之時,全江銘隻是默默盯著那十九具死屍,似是思考著甚麽,忽而嘴唇微動,喃喃自語幾句。張雨晴問道:“銘哥哥,你在想報仇的法子麽?”全江銘好似沒有聽見,忽然說道:“一瓢大師,‘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是何道理?”
“ 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是老子《道德經》中之語,一瓢大師先是一怔,隨即明白,全江銘是在與他探討高深武學的道理。他雖是佛門高僧,但學識淵博,對《道德經》也是頗有研究,當下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全江銘又道:“天下至柔,馳騁於天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似此如何方能做到?”
一瓢大師誦道:“頓漸雖殊,成功則一,何分南北?聖凡暫異,根性卻同,莫論東西。”
二人一問一答,一個問的是道家經典,一個答的是佛門學問。張雨晴和本空聽了許久,卻不知所以然。這倒不是二人不通道學佛經,實則是二人武學之道與全江銘和一瓢大師相差甚遠之故。善思明一生醉心武學,實已是天下第一人。到了晚年,總結諸門諸派的武功,與《道德經》對比研究,忽然頓悟,武功的最高境界乃是無招無式,隨心所欲,正所謂:“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臨終前,他傳授給全江銘的那一招劍法,雖然叫做“徼眇一劍”,實則是無招無式,演繹的隻是用劍的意識。他演示了三遍,但每一遍各不相同,尋常武學人士看了定然是懵懂不通,隻有武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再經過多年仔細參研,方或許有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其中的關節,可遇而不可求,全要看個人的悟性和造化。他送給全江銘的那幾頁紙張,隻不過是《道德經》中的有關文字和自己的研究心得。那時,全江銘的武功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以看了仍然朦朦朧朧,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一年多來,全江銘的武功已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幾經參研,已大半明白其中的含義,隻是有幾個大關節尚未弄通。他向一瓢大師請教的正是“徼眇一劍”的關鍵所在,張雨晴和本空不明個中緣由,自是聽不明白。
全江銘邊問邊想,心中漸漸清楚起來,最後問道:“武學之道,微眇玄達,深不可誌。當何以無為而無不為?”
“你從何處來?” 一瓢大師不答反問道。
“我從來處來。”全江銘頓了一下答道。
“又向何處去?”一瓢大師接著問道。
“又向來處去!”全江銘想了一想答道。
一瓢大師口誦一聲“阿彌陀佛”,忽然喝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偈語,一年前全江銘曾聽一瓢大師說過。可今日聽來,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悟性極高,又素有慧根,此時心中空明,不僅一年來的種種疑問已是煙消雲散,對“徼眇一劍”的理解豁然貫通,而且對一瓢大師所雲“知錯即無錯,無錯即有錯”之語,已然明白無虞,心中豁然開朗,便如晴雲霽月一般。當下微微一笑,吟道: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吟罷誠懇說道:“晚輩謹記大師的教誨,不敢有絲毫懈怠。”
一瓢大師也笑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少俠大徹大悟,武學之道,已是超過汝父,直追善思明仙長。即使上官通天練成第十八重‘降焰魔尊功’,少俠也可克製於他。然,少俠一心向佛,心裝天下蒼生,這龍吟虎嘯雙陽劍自得其主,老衲心中安矣!阿彌陀佛,真兇已明,便請丁寨主等人安心入土,老衲當誦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超度亡靈,阿彌陀佛!”
當下全江銘和張雨晴揮鏟挖地,將丁大全等人分別安葬,一瓢和本空誦讀了十遍“金剛般諾波羅蜜經”,便下山而去。
到了山腳之下,一瓢大師說道:“少俠可知契丹九月九要開比武招駙馬大會一事?”
全江銘尚未答言,張雨晴哂笑道:“如此重大之事,耶律婉佩早已通報與他。他呀,心早跑到上京去了,銘哥哥,我說的對麽?”
全江銘正色道:“晴兒,一瓢大師正經問話,不要胡言亂語。”
一瓢說道:“全少俠,老衲有一事相拜,不知肯答應否?”
全江銘欣然說道:“大師請講,晚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張雨晴冷笑道:“也不用你‘赴湯’,更不用你‘蹈火’,是要你赴溫柔她鄉,去當契丹人的東床。”
一瓢大師愕然道:“張姑娘怎麽曉得老衲的心思,莫非已得到智圓師太神測之術的真傳?”
張雨晴冷笑連連,隻是側臉去瞧全江銘。
全江銘知道她的心思,心中暗道:“晴兒呀晴兒,你忒也小瞧我了。我全江銘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佩兒縱使有情,我也決不會為了她參加鳥甚子招駙馬大會。”念及此說道:“大師若與晴兒所言相同,恕晚輩不能從命!”
一瓢大師道:“少俠不要急於拒絕,老衲不是要你去當契丹人的駙馬,而是要你去攪黃這次大會。據老衲所知,契丹要借這次比武招駙馬,延攬天下豪傑,實是在為南侵作準備。此外,聽說李興周已經動身,要去當契丹人的駙馬。”
全江銘疑道:“李興周真的要當契丹駙馬?”
一瓢大師道:“出家人不打誑語,我與本空師侄來駝梁途中,遇到了獨孤行客,據他所言,李興周為當契丹駙馬,已拋棄了林文君女俠。林女俠離開金陵後,便去蒼岩山尋你們,莫非你未見到她麽?”
全江銘搖搖頭道:“林姐姐是到了蒼岩山,可惜我們沒有見麵。至於這招駙馬大會,我倒是曉得,隻是晚輩不方便前往。”
一瓢大師沉聲道:“李興周包藏禍心,他若投靠契丹,勢必要帶大兵南下,以圖複後周,如此中原為禍不遠矣。老衲敢為天下蒼生所請,少俠無論如何要走一遭,以阻止李興周當契丹人的駙馬!”本空也道:“少俠當世豪傑,可不能涼了天下英雄的心!”
全江銘尋思:“我一心想讓晴兒去掉猜忌,這其中的重大關節卻未想到。李興周曾言,必要時候可從契丹借兵。想不到他真的不惜背天下之罵名,要去投靠敵國。一瓢大師所言甚是,為了天下百姓,即使傷了晴兒的心,我也要到上京走一遭。”念及此,他朗聲說道:“大師言重了,晚輩這就迴轉蒼岩山,拾掇停當,便和晴兒前去上京。”說話之時,他側轉臉去看張雨晴。
張雨晴斜了他一眼道:“你看我做甚,我又不攔著你。”
一瓢大師先是一喜,後繼鄂然,心中尋思道:“江湖傳聞,耶律婉佩對全江銘情有獨鍾,此事隻怕是真。經過今日之事,他的武功佛法已是大悟。然,情障所困,天數使然,怕是在劫難逃!”
二人與一瓢大師分手,便連夜向蒼岩山奔去。一路無話,到了望橋村,已是第二日黃昏。孫堅等人見到全江銘和張雨晴自是喜出望外,魯麻胡搶先說道:“我們算著你倆明日才能迴轉,怎麽今日便急性瞎火地趕迴來了?嘿嘿,我曉得了,一準是你倆為了阮佩兒大吵一架,嘿嘿,是也不是?”
“三弟,休得胡說!”孫堅喝道。崔照說道:“你倆趕了一天的路,先吃飯吧,此行的情況一會兒再說。”張雨晴笑道:“還是四叔知道疼人。魯三叔,我倆一路爭吵,這精彩場麵你沒看見,真是可惜得很!孫二叔,崔四叔,一會兒魯三叔不在,我便講給你們聽。”仰麵朝天,甚是得意。 魯麻胡登時後悔不迭,說道:“早知如此,俺便與你們同去,省得讓你奚落。氣死我也,氣死我也!”捶胸頓足,一臉喪氣的樣子。
眾人正說笑間,房門吱呀一聲打開,安鬆陽和安哺之走了出來,安鬆陽嗬嗬笑道:“女娃娃直是如此古怪機靈,魯兄弟又大上其當了,嗬嗬嗬!”安哺之笑道:“恭賀師弟,南兄弟得那冬蟲夏草之助,身體恢複極快,現在已行走自如,隻是那臉頰的傷口還得七八天才能愈合。”全江銘喜道:“那全得力於師兄醫術出神入化。哦,怎麽不見南大哥,他去哪裏了?”孫堅道:“這幾日他總是悶悶不樂,口中隻是念叨林姑娘的名字,也不與大家說話。吃過飯便一人出去行走,我勸了他幾次,他總是搖頭不語。”
說話之時,安隱晦渾家已將飯菜擺在院內的石桌上。全江銘和張雨晴早已饑腸轆轆,當下也不客氣,邊吃邊講述。眾人聽得他如何身中毒酒,如何從地洞裏出來,又如何與董槐等人惡戰,竟皆默然,又聽他講到如何遇到一瓢大師和本空大師,開棺驗屍,發現真兇是李興周和上官通天之時,眾人頓時嘩然,魯麻胡跳將起來罵道:“直娘賊,果然是李興周這廝幹的,若讓俺老魯撞見他,定將他大卸八塊!”孫堅皺著眉頭說道:“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若練到第十八重,還有何人能治,須當及早將他除掉!”張雨晴道:“孫二叔不用擔心,聽一瓢大師的口氣,以銘哥哥現今的武功,並不懼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孫堅喜道:“江銘,這可是真的?”全江銘道:“師父臨終前傳給我‘徼眇一劍’,我參詳多時,有幾處大關節始終不甚明白,直到請教一瓢大師,我才豁然貫通。但這‘徼眇一劍’到底有多大威力,我還不得而知,想來不會輸與上官通天的第十八重‘降焰魔尊功’。”
“師弟,這可是真的?”安哺之顫聲道。
張雨情笑道:“如假包換。僅以現在的功夫而論,上官通天隻怕也不是我銘哥哥的對手。事情過去二十年了,怎麽提到上官通天你還是心有餘悸?”
安哺之疑惑道:“怎麽,你們如何知道我們之間的過節?”
魯麻胡嘿嘿笑道:“我們臨來蒼岩山時便聽麻三婆說了,隻不過怕你害怕,不敢提起此事,嘿嘿!”
安哺之疑惑不定,過了一會兒方才猶猶豫豫地說道:“師弟,你當真不怕他的‘攝魂離魄寒冰掌’?”
“你說甚麽,上官通天當真會使‘攝魂離魄寒冰掌’?”孫堅騰地站起來說道。
安哺之歎了口氣道:“普天之下,這種陰毒功夫隻有他會使。當初我把了你的脈,便知道一定是這個魔頭下的毒手。我不敢給你醫治,便是這個原因。”
魯麻胡怒道:“原來是這個直娘賊幹的好事,咱們差點兒冤枉了阮姑娘。”
全江銘沉聲說道:“師兄,你不必害怕,上官通天作惡多端,我絕不會放過他!”
安哺之連聲道:“那就好,那就好!”
說話之時,天已黑了下來。全江銘道:“魯三叔,南大哥怎麽還不迴來,咱倆去找找他。”
“不用找了,我不會有事。江銘,你們怎麽這麽快迴來了?”南燕樓推開柴扉走了進來。
全江銘見他臉頰上裹著紗布,雙眸中透著憂鬱的眼神,知他心中傷感,卻又不便與他提起林文君,便站起來說道:“師兄果然醫術高明,看來哥哥已無大礙。”
南燕樓苦笑一聲道:“不錯,我的身體已無大礙,可是,唉……文君離我而去,不知何時才能相逢。”
全江銘勸道:“林姐姐一向豪爽,隻怕是一時間抹不開麵子,等她冷靜下來,便會來尋你。”
南燕樓歎道:“但願如此。哦,文君有一事讓我告訴你,李興周那廝要去當契丹駙馬,要你想法阻止他。”
張雨情哂笑道:“南大哥,耶律婉佩已經告訴他了,你就是不說,他也要去的。”
魯麻胡跳將起來問道:“江銘,你也要當契丹駙馬?”
全江銘知他纏雜不清,便不去理他,對孫堅說道:“孫二叔,一瓢大師在駝梁也曾言及此事,說李興周這廝若是當上契丹駙馬,定然對中原不利,要我前往上京,大鬧招駙馬大會。”
孫堅麵色凝重,說道:“一瓢大師說得極是,上京之行你是非去不可,契丹人想借比武大會招攬人才,實是在為南侵做準備。我隱隱覺得,契丹大舉南下之日,怕是為期不遠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全江銘冷笑道:“我堂堂大宋,焉能讓番邦賊子欺負!此去上京,我先鬧他個天翻地覆,讓契丹人不敢小覷大宋!”
孫堅讚了個“好”字,對張雨晴說道:“晴兒,你足智多謀,你說我們該如何大鬧上京?”
張雨晴知道孫堅話中有話,是擔心自己不讓全江銘去,便淡淡說道:“孫二叔盡管放心,事關重大,我不會阻攔他,隻是要想個妥善的法子,不要弄假成真才好。”
全江銘眉頭微皺,說道:“晴兒,我不明白,你為甚總對我放心不下。我全江銘堂堂中原好漢,寧死也不會當契丹人的駙馬!”
張雨晴噗嗤笑道:“我還沒說甚麽,你便先心虛了。銘哥哥,我是說咱們可不能大搖大擺地進上京,若不然,還未參加比武大會,便先打將起來,豈不誤了正事。依著我呀,咱們須當易容裝扮,千萬不可露出真實身份。以你的武功才學,去奪那駙馬頭銜,將李興周比下去,然後一走了之。”
魯麻胡半天沒機會說話,已是悶得難受,這時搶先喝一聲采,說道:“好主意,好計策!不
一瓢大師仰麵說道:“全少俠果真也在這裏!”本空笑道:“泰山別後已有年餘,全少俠怕是把貧僧忘了!”說話間二人已是到了近前。張雨晴尋思:“少林到這駝梁千裏之遙,一瓢親自前來,定是為駝梁血案,不知他與丁大全有何淵源。”當下吟吟笑道:“二位高僧千裏尋來,莫不是駝梁血案與少林有甚瓜葛?”
一瓢不由愕然,說道:“張姑娘如何有此一說?”
張雨晴道:“大師輕易不離開少林,若非事關重大,或與少林有關,大師焉能親至駝梁?哦,讓我猜猜,嗯……莫非丁大全是大師的俗家弟子?”
一瓢微笑道:“人言張姑娘心思縝密,聰明機靈,現今看來果然不假。丁施主與少林無關,宗大維卻是老衲的俗家弟子。隻可惜他熱衷官場,跟老衲學了三年便到北漢做官。唉,可惜啊可惜!”說罷連連搖頭,臉上一片惋惜之情。
全江銘道:“大師一路前來,可查到了蛛絲馬跡?”
本空說道:“全少俠,,江湖盛傳這駝梁血案與你有關,方丈大師聽了絕然不信。實不相瞞,若是為了宗師弟,方丈大師也不至於如此掛心。之所以到這駝梁,便是要查清真相,還你一個清白。”
全江銘心中感動,想不到一瓢大師竟是如此看重自己,拜謝道:“多謝大師厚愛,晚輩惶恐之至!”
一瓢道:“不用言謝,老衲也是為了天下蒼生,你要好自為之。哦,這空氣之中漂浮著血腥之氣,似是有過一場廝殺,可這山寨之上卻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影,倒是奇怪得很!”
全江銘與張雨晴相視一眼,想的都是一般心思,便是要直言相告剛才廝殺之事。全江銘沉聲道:“大師所言是真,現今聚義廳躺著二十四具屍體,可以說都是死於我手!”
一瓢和本空聞言一驚,邁步向聚義廳走去,及至到了近前,見大廳之內橫七豎八死屍一片,地上鮮血淋淋,尚未凝固,不由雙手和什,口中輕聲誦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一瓢大師閉目默誦多時,忽地睜開眼睛,說道:“莫不成董槐等人便是駝梁血案的真兇?”
全江銘長歎一聲道:“慚愧得緊,他們是不是真兇,到現在晚輩也未搞清。這其中內情,董槐最是清楚,隻可恨他在自盡之時,竟殺死藍禾子、尤大和鄭冠滅口。再要追查真兇便難了!”本空數了數死屍,說道:“阿彌陀佛,大廳中隻有二十三具屍體,還有一具不知在哪?”
全江銘道:“那一具便是常千鍾,他死在地洞之內。”
一瓢大師麵色沉重,說道:“全施主隻為追問真兇,便大開殺戒,老衲心中實是不安,阿彌陀佛!”
張雨晴聽一瓢大師有責備之意,便道:“大師有所不知,董槐等人無端傷了南燕樓大哥,又在酒中下毒,想要我二人性命。多虧銘哥哥功力深厚,這才逃得一死。那常千鍾詭計多端,一計不成又施一計,發動機關,將銘哥哥陷入地洞之中。臨危之際,銘哥哥順勢抓住他的腳踝,二人便一起落下。若不是銘哥哥見機的快,此時怕無緣與大師相見了!”說著引一瓢大師到了洞口。
一瓢和本空向洞內望去,卻見洞內黑咕隆咚,也不知有多深。全江銘道:“此洞深達十五六丈,中央是一塊鐵板刺,隻有周遭尺許之地可以落腳,當真兇險之極!”
本空道:“少俠於絕境之中起死迴生,這份武功貧僧自愧不如。”
一瓢大師喟然歎道:“心中有佛便有佛,心中無佛便無佛。少俠若不能心存慈悲,收斂殺戮之念,即使武功已臻化境,隻怕也是難成正果。是佛是魔,全係心之所向。邪正之分,存乎一念之間。作惡多端之人,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行俠義士,多所殺戮,也可進入魔境。少俠素有慧根,這其中道理,毋庸多說,向善向惡,還望好自為之。阿彌陀佛!”
全江銘知道一瓢大師度化自己,聽到後來,已是大汗淋淋。激戰之時,一來形格勢禁,對方死拚不退,不下殺手,難以解張雨晴性命之危。二來這些盜寇本是作惡多端之輩,更兼傷了南燕樓,又在酒中下毒,要害自己和張雨晴的性命,這才情急之下,痛下殺手。及至陸城子等人離去,精力便懈怠下來,望著滿屋屍體,心中已生惶惑之感。一瓢大師雖無大加指責,可這一番佛法,實是博大精深,極賦哲理,全江銘聽了頓覺汗顏,當下躬身一揖,說道:“大師責備的是,晚輩知錯矣!”
一瓢大師喝道:“呔,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少俠心中可是自責?”
全江銘誠懇說道:“晚輩心中惶惑的很,若存一絲慈悲之念,當不至造成如此殺孽。現今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二人對話之時,本空大師初始麵露喜色,及至聽到“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之語,臉上已是平緩而無表情,雙手合什,口中隻是默默誦經,顯然心中已然頓悟。張雨晴雖然聰明,可對一瓢大師所言“知錯即無錯,無錯既有錯”雲雲,卻是惶惑不解,心中隻是再問:“知道自己錯了,便可看作沒有錯誤,那阮佩兒幹了那麽多壞事,若是知道錯了便可一筆抹去麽?銘哥哥一向行事光明正大,難道這無錯也就變得有錯了麽?”她苦苦思索仍是不得其解。
一瓢大師見全江銘言語誠懇,臉上卻是迷茫的神情,知他心中雖是自責甚深,一時之間還不能徹悟,正欲進一步度化,便聽張雨晴說道:“大師一路尋來,可有所發現?”一瓢大師說道:“老衲和本空師侄雖是一路查詢,卻是一無所獲。實指望到這駝梁找到常施主便能知曉端倪,隻可惜知情之人無一存活,如何查出真兇,老衲倒是大費躊躇,不知張姑娘有何法子?”全江銘也道:“你有何妙計快說出來聽聽!”
張雨晴看看一瓢大師又看看全江銘,心裏暗道:“你二人雖是武功絕頂,卻是一個迂腐慈悲,一個隻顧自責,現鍾不打反要去煉銅。丁大全等人便埋在山頂樹林裏,開棺驗屍不就知道端倪麽?”微微一笑說道:“甚麽妙計,隻須開棺驗屍就是了。合你們二人之力,查明丁寨主等人是甚麽功夫所傷,想必不是難事。”
全江銘以手加額說道:“這般簡單的法子我都沒想到,咱們現在就去。”
一瓢大師垂手閉目,口中隻是誦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丁施主等人已經入土為安,若再驚動他們的屍身,老衲心中萬分不安!”
張雨晴道:“大師此言差矣,丁施主等人雖已入土,卻尚未身登極樂世界,‘為安’雲雲更無從談起。”
一瓢大師疑道:“張姑娘緣何有此一說?”
張雨晴道:“大師試想,丁施主等人被奸人所害,死不瞑目,咱們若查不出真兇為死者報仇,他們身在那世還有甚麽安生所言?再者說,奸人定是將他們同坑掩埋,決不會好生安葬,若為死者著想,咱們也應重新葬過才是。”
“這……”一瓢大師沉吟不語。
全江銘說道:“晴兒說的極是。我與陰山四位哥哥情同手足,若查不出殺害他們的奸人我將終生不安!”
本空大師眉毛一挑,說道:“方丈師叔,咱們開棺驗屍,便是為了懲惡揚善,正合世尊所言!”
一瓢大師思索片刻,方才緩緩說道:“這樣也好,就依張姑娘所言。”
四人將大廳中的屍首掩埋了,便沿著山路盤桓而上,及至走進樹林,隻見林內一片狼藉,桌椅板凳東倒西歪,酒碗等器皿散落在地上,一片片血跡隱約可見。林子中央有一個大大的土塚。全江銘取出隨身攜帶的鐵鏟,小心翼翼地將土塚挖開,隻見裏麵橫七豎八躺著十餘具屍體,上麵七八具屍體並不相識,輕輕移開,赫然便是薑子桑熟悉的麵容。隻見他滿臉怒容,雙眼兀自圓睜,顯然是死不瞑目。全江銘心痛不已,輕輕將死屍移出,在林間一一放好,細細數來,共是一十九具屍體。全江銘隻識得陰山四怪和丁大全、宗大維二人,餘者皆不認得。
本空大師指著死屍輕聲說道:“陰山四位施主是你的老朋友,丁寨主和宗師弟你在泰山大會上見過,這五位麽,分別是天桂山寨主程顥、娘子關寨主蘇師極、天龍山寨主曾雪林、陽曲山寨主許圖、柳樹堡大當家萬勝。其餘這八人卻是麵生得很,從裝束上看,想必是山寨的嘍羅,不知他們緣何也被殺害。”
張雨晴說道:“他們在現場服侍,自然被殺死滅口。這幫賊人做事真是縝密之極。”
全江銘俯下身察看死者傷勢,見死者個個是腦頂破裂,身體卻並不萎縮,顯示是被一種極厲害的陰寒之掌所傷,不由脫口說道:“是‘降焰魔尊功’!”
一瓢大師看罷表情肅穆,合什道:“阿彌陀佛,他的‘降焰魔尊功’已練至第十七重,竟然沒有走火入魔之跡象,莫非他得到了正宗內功心法?若當真如此,假以時日他當可練到第十八重。”
眾人心中清楚,當世武林,隻有上官通天一人修煉“降焰魔尊功”,這駝梁血案自然是李興周和他所為。在泰山大會上,江湖好漢見識了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那時他隻練到了第十六重,便已是霸道至極,北牧原與他交手也要略處下風,若當真練到了第十八重,武林之中還有何人是他的對手?
張雨晴麵帶憂色說道:“方丈大師,上官通天若將‘降焰魔尊功’練到第十八重,當真是無人可敵麽?”
一瓢大師麵色凝重,說道:“到了那時,老衲怕也不是他的對手,放眼武林,或許隻有全少俠能夠與他對敵。”
張雨晴道:“須得想個法子及早將他除掉,免得他危害武林。”
一瓢大師搖搖頭道:“他和李興周、西漠沙聯手,要除掉他談何容易。”
眾人說話之時,全江銘隻是默默盯著那十九具死屍,似是思考著甚麽,忽而嘴唇微動,喃喃自語幾句。張雨晴問道:“銘哥哥,你在想報仇的法子麽?”全江銘好似沒有聽見,忽然說道:“一瓢大師,‘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是何道理?”
“ 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是老子《道德經》中之語,一瓢大師先是一怔,隨即明白,全江銘是在與他探討高深武學的道理。他雖是佛門高僧,但學識淵博,對《道德經》也是頗有研究,當下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全江銘又道:“天下至柔,馳騁於天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似此如何方能做到?”
一瓢大師誦道:“頓漸雖殊,成功則一,何分南北?聖凡暫異,根性卻同,莫論東西。”
二人一問一答,一個問的是道家經典,一個答的是佛門學問。張雨晴和本空聽了許久,卻不知所以然。這倒不是二人不通道學佛經,實則是二人武學之道與全江銘和一瓢大師相差甚遠之故。善思明一生醉心武學,實已是天下第一人。到了晚年,總結諸門諸派的武功,與《道德經》對比研究,忽然頓悟,武功的最高境界乃是無招無式,隨心所欲,正所謂:“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臨終前,他傳授給全江銘的那一招劍法,雖然叫做“徼眇一劍”,實則是無招無式,演繹的隻是用劍的意識。他演示了三遍,但每一遍各不相同,尋常武學人士看了定然是懵懂不通,隻有武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再經過多年仔細參研,方或許有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其中的關節,可遇而不可求,全要看個人的悟性和造化。他送給全江銘的那幾頁紙張,隻不過是《道德經》中的有關文字和自己的研究心得。那時,全江銘的武功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以看了仍然朦朦朧朧,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一年多來,全江銘的武功已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幾經參研,已大半明白其中的含義,隻是有幾個大關節尚未弄通。他向一瓢大師請教的正是“徼眇一劍”的關鍵所在,張雨晴和本空不明個中緣由,自是聽不明白。
全江銘邊問邊想,心中漸漸清楚起來,最後問道:“武學之道,微眇玄達,深不可誌。當何以無為而無不為?”
“你從何處來?” 一瓢大師不答反問道。
“我從來處來。”全江銘頓了一下答道。
“又向何處去?”一瓢大師接著問道。
“又向來處去!”全江銘想了一想答道。
一瓢大師口誦一聲“阿彌陀佛”,忽然喝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偈語,一年前全江銘曾聽一瓢大師說過。可今日聽來,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悟性極高,又素有慧根,此時心中空明,不僅一年來的種種疑問已是煙消雲散,對“徼眇一劍”的理解豁然貫通,而且對一瓢大師所雲“知錯即無錯,無錯即有錯”之語,已然明白無虞,心中豁然開朗,便如晴雲霽月一般。當下微微一笑,吟道: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吟罷誠懇說道:“晚輩謹記大師的教誨,不敢有絲毫懈怠。”
一瓢大師也笑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少俠大徹大悟,武學之道,已是超過汝父,直追善思明仙長。即使上官通天練成第十八重‘降焰魔尊功’,少俠也可克製於他。然,少俠一心向佛,心裝天下蒼生,這龍吟虎嘯雙陽劍自得其主,老衲心中安矣!阿彌陀佛,真兇已明,便請丁寨主等人安心入土,老衲當誦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超度亡靈,阿彌陀佛!”
當下全江銘和張雨晴揮鏟挖地,將丁大全等人分別安葬,一瓢和本空誦讀了十遍“金剛般諾波羅蜜經”,便下山而去。
到了山腳之下,一瓢大師說道:“少俠可知契丹九月九要開比武招駙馬大會一事?”
全江銘尚未答言,張雨晴哂笑道:“如此重大之事,耶律婉佩早已通報與他。他呀,心早跑到上京去了,銘哥哥,我說的對麽?”
全江銘正色道:“晴兒,一瓢大師正經問話,不要胡言亂語。”
一瓢說道:“全少俠,老衲有一事相拜,不知肯答應否?”
全江銘欣然說道:“大師請講,晚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張雨晴冷笑道:“也不用你‘赴湯’,更不用你‘蹈火’,是要你赴溫柔她鄉,去當契丹人的東床。”
一瓢大師愕然道:“張姑娘怎麽曉得老衲的心思,莫非已得到智圓師太神測之術的真傳?”
張雨晴冷笑連連,隻是側臉去瞧全江銘。
全江銘知道她的心思,心中暗道:“晴兒呀晴兒,你忒也小瞧我了。我全江銘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佩兒縱使有情,我也決不會為了她參加鳥甚子招駙馬大會。”念及此說道:“大師若與晴兒所言相同,恕晚輩不能從命!”
一瓢大師道:“少俠不要急於拒絕,老衲不是要你去當契丹人的駙馬,而是要你去攪黃這次大會。據老衲所知,契丹要借這次比武招駙馬,延攬天下豪傑,實是在為南侵作準備。此外,聽說李興周已經動身,要去當契丹人的駙馬。”
全江銘疑道:“李興周真的要當契丹駙馬?”
一瓢大師道:“出家人不打誑語,我與本空師侄來駝梁途中,遇到了獨孤行客,據他所言,李興周為當契丹駙馬,已拋棄了林文君女俠。林女俠離開金陵後,便去蒼岩山尋你們,莫非你未見到她麽?”
全江銘搖搖頭道:“林姐姐是到了蒼岩山,可惜我們沒有見麵。至於這招駙馬大會,我倒是曉得,隻是晚輩不方便前往。”
一瓢大師沉聲道:“李興周包藏禍心,他若投靠契丹,勢必要帶大兵南下,以圖複後周,如此中原為禍不遠矣。老衲敢為天下蒼生所請,少俠無論如何要走一遭,以阻止李興周當契丹人的駙馬!”本空也道:“少俠當世豪傑,可不能涼了天下英雄的心!”
全江銘尋思:“我一心想讓晴兒去掉猜忌,這其中的重大關節卻未想到。李興周曾言,必要時候可從契丹借兵。想不到他真的不惜背天下之罵名,要去投靠敵國。一瓢大師所言甚是,為了天下百姓,即使傷了晴兒的心,我也要到上京走一遭。”念及此,他朗聲說道:“大師言重了,晚輩這就迴轉蒼岩山,拾掇停當,便和晴兒前去上京。”說話之時,他側轉臉去看張雨晴。
張雨晴斜了他一眼道:“你看我做甚,我又不攔著你。”
一瓢大師先是一喜,後繼鄂然,心中尋思道:“江湖傳聞,耶律婉佩對全江銘情有獨鍾,此事隻怕是真。經過今日之事,他的武功佛法已是大悟。然,情障所困,天數使然,怕是在劫難逃!”
二人與一瓢大師分手,便連夜向蒼岩山奔去。一路無話,到了望橋村,已是第二日黃昏。孫堅等人見到全江銘和張雨晴自是喜出望外,魯麻胡搶先說道:“我們算著你倆明日才能迴轉,怎麽今日便急性瞎火地趕迴來了?嘿嘿,我曉得了,一準是你倆為了阮佩兒大吵一架,嘿嘿,是也不是?”
“三弟,休得胡說!”孫堅喝道。崔照說道:“你倆趕了一天的路,先吃飯吧,此行的情況一會兒再說。”張雨晴笑道:“還是四叔知道疼人。魯三叔,我倆一路爭吵,這精彩場麵你沒看見,真是可惜得很!孫二叔,崔四叔,一會兒魯三叔不在,我便講給你們聽。”仰麵朝天,甚是得意。 魯麻胡登時後悔不迭,說道:“早知如此,俺便與你們同去,省得讓你奚落。氣死我也,氣死我也!”捶胸頓足,一臉喪氣的樣子。
眾人正說笑間,房門吱呀一聲打開,安鬆陽和安哺之走了出來,安鬆陽嗬嗬笑道:“女娃娃直是如此古怪機靈,魯兄弟又大上其當了,嗬嗬嗬!”安哺之笑道:“恭賀師弟,南兄弟得那冬蟲夏草之助,身體恢複極快,現在已行走自如,隻是那臉頰的傷口還得七八天才能愈合。”全江銘喜道:“那全得力於師兄醫術出神入化。哦,怎麽不見南大哥,他去哪裏了?”孫堅道:“這幾日他總是悶悶不樂,口中隻是念叨林姑娘的名字,也不與大家說話。吃過飯便一人出去行走,我勸了他幾次,他總是搖頭不語。”
說話之時,安隱晦渾家已將飯菜擺在院內的石桌上。全江銘和張雨晴早已饑腸轆轆,當下也不客氣,邊吃邊講述。眾人聽得他如何身中毒酒,如何從地洞裏出來,又如何與董槐等人惡戰,竟皆默然,又聽他講到如何遇到一瓢大師和本空大師,開棺驗屍,發現真兇是李興周和上官通天之時,眾人頓時嘩然,魯麻胡跳將起來罵道:“直娘賊,果然是李興周這廝幹的,若讓俺老魯撞見他,定將他大卸八塊!”孫堅皺著眉頭說道:“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若練到第十八重,還有何人能治,須當及早將他除掉!”張雨晴道:“孫二叔不用擔心,聽一瓢大師的口氣,以銘哥哥現今的武功,並不懼上官通天的‘降焰魔尊功’。”孫堅喜道:“江銘,這可是真的?”全江銘道:“師父臨終前傳給我‘徼眇一劍’,我參詳多時,有幾處大關節始終不甚明白,直到請教一瓢大師,我才豁然貫通。但這‘徼眇一劍’到底有多大威力,我還不得而知,想來不會輸與上官通天的第十八重‘降焰魔尊功’。”
“師弟,這可是真的?”安哺之顫聲道。
張雨情笑道:“如假包換。僅以現在的功夫而論,上官通天隻怕也不是我銘哥哥的對手。事情過去二十年了,怎麽提到上官通天你還是心有餘悸?”
安哺之疑惑道:“怎麽,你們如何知道我們之間的過節?”
魯麻胡嘿嘿笑道:“我們臨來蒼岩山時便聽麻三婆說了,隻不過怕你害怕,不敢提起此事,嘿嘿!”
安哺之疑惑不定,過了一會兒方才猶猶豫豫地說道:“師弟,你當真不怕他的‘攝魂離魄寒冰掌’?”
“你說甚麽,上官通天當真會使‘攝魂離魄寒冰掌’?”孫堅騰地站起來說道。
安哺之歎了口氣道:“普天之下,這種陰毒功夫隻有他會使。當初我把了你的脈,便知道一定是這個魔頭下的毒手。我不敢給你醫治,便是這個原因。”
魯麻胡怒道:“原來是這個直娘賊幹的好事,咱們差點兒冤枉了阮姑娘。”
全江銘沉聲說道:“師兄,你不必害怕,上官通天作惡多端,我絕不會放過他!”
安哺之連聲道:“那就好,那就好!”
說話之時,天已黑了下來。全江銘道:“魯三叔,南大哥怎麽還不迴來,咱倆去找找他。”
“不用找了,我不會有事。江銘,你們怎麽這麽快迴來了?”南燕樓推開柴扉走了進來。
全江銘見他臉頰上裹著紗布,雙眸中透著憂鬱的眼神,知他心中傷感,卻又不便與他提起林文君,便站起來說道:“師兄果然醫術高明,看來哥哥已無大礙。”
南燕樓苦笑一聲道:“不錯,我的身體已無大礙,可是,唉……文君離我而去,不知何時才能相逢。”
全江銘勸道:“林姐姐一向豪爽,隻怕是一時間抹不開麵子,等她冷靜下來,便會來尋你。”
南燕樓歎道:“但願如此。哦,文君有一事讓我告訴你,李興周那廝要去當契丹駙馬,要你想法阻止他。”
張雨情哂笑道:“南大哥,耶律婉佩已經告訴他了,你就是不說,他也要去的。”
魯麻胡跳將起來問道:“江銘,你也要當契丹駙馬?”
全江銘知他纏雜不清,便不去理他,對孫堅說道:“孫二叔,一瓢大師在駝梁也曾言及此事,說李興周這廝若是當上契丹駙馬,定然對中原不利,要我前往上京,大鬧招駙馬大會。”
孫堅麵色凝重,說道:“一瓢大師說得極是,上京之行你是非去不可,契丹人想借比武大會招攬人才,實是在為南侵做準備。我隱隱覺得,契丹大舉南下之日,怕是為期不遠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全江銘冷笑道:“我堂堂大宋,焉能讓番邦賊子欺負!此去上京,我先鬧他個天翻地覆,讓契丹人不敢小覷大宋!”
孫堅讚了個“好”字,對張雨晴說道:“晴兒,你足智多謀,你說我們該如何大鬧上京?”
張雨晴知道孫堅話中有話,是擔心自己不讓全江銘去,便淡淡說道:“孫二叔盡管放心,事關重大,我不會阻攔他,隻是要想個妥善的法子,不要弄假成真才好。”
全江銘眉頭微皺,說道:“晴兒,我不明白,你為甚總對我放心不下。我全江銘堂堂中原好漢,寧死也不會當契丹人的駙馬!”
張雨晴噗嗤笑道:“我還沒說甚麽,你便先心虛了。銘哥哥,我是說咱們可不能大搖大擺地進上京,若不然,還未參加比武大會,便先打將起來,豈不誤了正事。依著我呀,咱們須當易容裝扮,千萬不可露出真實身份。以你的武功才學,去奪那駙馬頭銜,將李興周比下去,然後一走了之。”
魯麻胡半天沒機會說話,已是悶得難受,這時搶先喝一聲采,說道:“好主意,好計策!不